立即注册 登录
经典文学网 返回首页

苍山如海的个人空间 https://bbs.izhwy.com/?83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关于七律

已有 148 次阅读2013-4-29 09:17

关于七律
                                               (主要选自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七章,有增删)
  
                                                                     第一节 七律的一般特征
   
      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一、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差别,正是在于五言律诗追求的是丰神情韵,而七言律诗追求的是筋骨思理。我们知道,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而其平仄与五言律句的前二字正好相反,这是单就格律而言。如果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下面我们来看杜甫的一些典型的七言律诗,对于七言的基本句法,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如王维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都侧重于这样一种近乎客观的观照,而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如上文所举加着重号的这些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评论,才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
  
      二、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往往五言律诗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说必须被省略的成分,七言律诗中都要写出来,不仅写出来,而且是要被强调的对象: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紫宸殿退朝口号》)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
   
      三、在五言律诗中,常常需要紧缩掉连词、副词。而在七言律诗里,这些连词、副词本身就是诗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七言律诗中又往往用复沓回环的句法,以与五言律诗相区分: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白帝》)
  
      以上所论,亦仅就大体言之,要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诵读,第二是多练笔。
  
                                                           第二节 七律作法举隅
   
      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也是历代文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裁。其起承转合,很多也是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颔联、颈联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但也有很多章法上要比五律复杂得多。前人有把律诗分为六种章法 ,有分为十三种章法 ,有分为五十一格 ,还有分为二十格者 。但我想任何一种划分方法都不可能穷尽诗法。事实上,诗法仅仅对于初学者是必要的,真正高明的诗人,最终是要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里,我们姑举一些七律的章法为例,以供参考学习。

      第一法: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尾联第一句转,第二句合;中二联展开、渲染、勾勒、烘托。
         
                   《秋怀》 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声,(起)虚堂淅淅掩霜清。(承)
  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烘托)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勾勒)
  何时石岭关头路,(转)一望家山眼暂明。(合)
  
      这首七律,在章法上是最常见的。诗以凉叶萧萧,雨声淅淅起兴,烘托诗人逢秋的愁绪。这是第一联,完成了诗意的起承。第二联是写时光流逝:你看,菊花仿佛是和秋风约好了一样,又已经像往年般盛开,而我这个漂流远方的客人,却比别人先长出了白发。这里还仅是用黄花年年依旧和远客的白发对比,是就大处进行烘托。而第三联就专力地描写远客的愁绪了,这是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由烘托到勾勒的手段。诗人选择了勾勒远客的苦吟、惊梦,从而把诗意推向了高潮。而这种愁绪又来自何处呢?来自于对家山的思念。最后一联,上句是转,下句是合,点明了题旨,也使得诗意完满起来。

      第二法: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起)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承)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转)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合)
  
      这首诗是山谷集中的名作,诗的第二联的炼字锻句,更是黄氏独家秘方。他把“落木千山(因此显得)天远大,澄江一道(尤其见出)月分明”加以紧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就显得很有骨力。诗意很浅显,是写作者公牍之馀,登江西吉安府快阁所见所感。诗的章法则是一联一意,起承转合,脉脉分明。第一联是起,写的是公务之暇,登临快阁。第二联承,写快阁所见之景。第三联转而感慨知音难觅,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已经逝去,所以自己只能如俞伯牙一般,终身不再鼓琴,现在能让自己感兴趣的,恐怕只有美酒了。第四联是合,点明题旨,也是诗人的想象,表达自己乘船归家,与白鸥为盟,忘掉机心的愿望。这种章法也是运用较多的七律章法之一。

      第三法:首联一句总起,二句承;颔联渲染;颈联一转一合;尾联二转二合。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总起)金陵王气黯然收。(承)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渲染)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转)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合)
  今逢四海为家日,(二转)故垒萧萧芦荻秋。(二合)
  
      据《唐诗纪事》:“梦得与白乐天、元微之、韦楚客各赋金陵怀古,梦得诗先成,乐天览之曰:‘四人探骊龙,子已获珠,馀皆鳞爪矣。’遂罢唱。”这首诗写的是西晋灭吴的一段历史,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临江峭壁,形势险要,是三国时吴国的江防要地。西晋大将王濬奉命伐吴,造大战舰号曰楼船,而吴国则在江上险碛要害的地方用铁锁横截,又在江底放置铁椎,以阻挡西晋的战舰。谁知这些截江铁锁都被晋军烧毁。石头,是石头城,也就是金陵城。 
    这首诗在章法上,是第一句总起,第二句承接,三、四二句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予以渲染。由于诗人把历史化作形象化的活动的图景,就显得无比生动有气象。这两句的对仗也相当精妙,是千古传诵的名对。第五句由议论而转折,第六句则是诗意的第一次小结。在本联中,以人的有情对比江山的无情,这就有了艺术的张力,也就更有含蓄不尽的意旨。其实诗意到了这里,也就差不多了,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要通过尾联深化诗的主题。尾联的意思,是说现在遇上国家统一的时代,前朝的营垒早已荒废了。用故垒、芦荻的萧瑟,衬托今日四海为家的大好形势,以深远之笔,表现出对大一统的歌诵。这一联也是议论,但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的议论是意象化了的,这种以兴象作结的手段,我们在学习五律的作法时已多次提到,可参考。

      第四法:前二联写景;后二联议论抒情。
     
            《登大茅山顶》 王安石
  一峰高出众山巅,疑隔尘沙道里千。
  俯视云烟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
  (以上写景)
  人间已换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
  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
  (以上议论)
  
      茅山在今南京句容县,初名句曲山,句曲,即勾曲。传说汉代三茅(茅盈、茅固、茅衷)在此山得道,故后来称茅山。相传茅盈的曾祖父茅濛,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于华山白日飞升,其时有民谣说:“神仙得道茅初成,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腊,是年终的祭祀,因秦始皇笃信神仙,所以他就把当年的腊祭更名曰“嘉平”,嘉平帝,就是秦始皇。“地下谁通句曲天”,是说传闻句曲山(茅山)有洞穴,叫做华阳洞天,可是谁又真的能进入其内呢?这两句,显示出作者根本不相信世上有神仙之事。诗的尾联,是说求仙的秦始皇、修道的三茅,都变成草莽,而世人无知,还在继续求仙问道。以上是整首诗的意思。明白了诗人的意旨,也就能掌握这首诗的章法。这首诗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议论,因为是议论是关于秦始皇和三茅的故事,所以整首诗就能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前人有讽刺某些人作诗,放在任何名山大川都适用,这一首就只能是登茅山,移动不到别的山上去。
      这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或抒情的章法,前人有一个称呼,叫作纤腰格。这种章法已经基本离开了起承转合羁绊,显示出七律章法的多样性。

      其他: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从章法上讲,这首诗并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第一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是总写,直接点明诗的题旨。颔联写了登楼纵目,所见之景。而写景,是为着烘托诗人的情感,并引出下文的议论。中间两联,无论是写景、还是议论,都是衬贴、深化诗意。前面六句,分别写到了个人的情感、眼前的景物、代宗还朝的时事,而到第七句“可怜后主还祠庙”,则宕开一笔,即眼前景怀古,第八句则是以诸葛亮自况,意谓自己空负大才,却不能被任用,只能以迟暮之年,吟诵《梁父吟》以舒郁结罢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唐代成都锦官门外,西边是诸葛武侯祠,东边则是后主祠。所以说这两句是想到哪就写到哪,并没有严格的起承转合。
        
              《无题》 李商隐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焚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的这首七律,同样也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而是通过内在意识的转换,表现出诗意的转接。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诗歌的意识流。整首诗说的意思,是他见到一位美人,然而自惭形秽,所以只能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诗的首联,营造了夏日雨后凄飒的风致,接着便描写这位让诗人一见钟情的女子。然而,诗人并不直接描写她的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她生活的场景,从侧面烘托,而给你以想象的空间:你看,她进入的房间,里面时时燃着香料,香炉上的锁钮,还装饰着金蟾,她汲水的辘轳,也装饰了玉虎。用具器物尚且如此,人又该是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联,不但语序错综,而且省略掉了主语,这是李商隐善于学杜诗句法的结果。然而,这么美的人,她却对诗人是流水无情的,何以故呢,因为诗人既没有韩寿的年少英俊,也没有曹植的才华绝世,结局只能自我宽慰罢了。当然,这首诗并非一首爱情诗,而是如屈原《离骚》那样,有政治寄托的作品。这诗中的美人,指的是可能改变他的命运的权相令狐绹。此类作法非大手笔难以为之。
  分析以上诸作,并不是要在写作时生搬硬套这种种的章法,只是希望这些分析能助于大家的阅读思考。虽诗无定法,但还是有法度可寻。正如老杜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好诗词,肚子里没有上千首古人的佳作,也肯定不行。
(以上教案选自徐晋如新版《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七章,有增删)

                                                               第三节  格律诗句法
   
      诗是高度浓缩、凝练的语言艺术,短短一句诗句,可以把一句话、两句话甚至三句话浓缩在几个字中。而且,诗的语言又富于跳跃性,语法成分多有省略。因此,了解格律诗的句法无论对于我们赏析与创作格律诗都有助益。第一讲和第二讲我们分别学习了五律和七律的作法,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从格律诗句法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有一个重要概念需要明确,格律诗是产生于古代的文学形式,它的文字载体是古代文言文。虽然古代诗人在创作时也会用一些俗语入诗(如杜甫),但也只是个别字词偶尔为之。因此,无论是赏析还是创作,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修养也是不行的。如果一首诗通篇都是俗语白话,那只能说明作者写的只是平仄押韵合律的白话诗而已,还是别冠上格律诗的帽子,所谓明白、易懂也绝非一首好的格律诗的标准,反之,凝练、含蓄、耐品才是格律诗应有的境界。总而言之,诗,不是写给所有人看的,而是写给自己以及能读懂它的人看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关于格律诗五言、七言句法的基本知识,当然都是建立在文言文的基础之上的:

      一、五言句法
      上一讲《五律》第二节中,我们从“语序的错综”和“成分的省略”初步了解了一些五言的句法,现在我们稍作展开,五言句法大致有以下分类:
       (一)、单句
      所谓单句,是指由分别由主谓宾一套成分组成的,表达一个意思的简单句。但其中主谓宾每个成分都可以省略,语序也可以倒置。比如:

      远芳 侵 古道,晴翠 接 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主   谓   宾      主   谓   宾     ----主谓宾俱全
      窗中 三楚 尽,林上 九江 平。(王维《登辩觉寺》)
        定   主    谓    定    主    谓   ----宾语省略
      辩士 安边 策,元戎 决胜 威。(杜甫《西山》)
       主     定   宾    主     定   宾   ----谓语省略
      高上 慈恩塔,幽寻 皇子坡。(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
       谓      宾        谓      宾         ----主语省略
      柳色 春山 映,梨花 夕鸟 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宾     主   谓     宾   主    谓   ----宾语倒置

      (二)复句
      一句诗由两个分句组成,是格律诗高度凝练的突出表现。其中也包含各种复杂的结构。比如:

      日 暮 苍山 远,天 寒 白屋 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主 谓   主   谓   主 谓   主   谓     ----双主谓结构
      野火 烧 不 尽,春风 吹 又 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主   谓    谓       主   谓    谓       ----主语+双谓语结构
      感时 花  溅 泪,恨别 鸟 惊 心。(杜甫《春望》)
       谓   主  谓  宾    谓   主 谓  宾     ----前分句主语省略(“我”感时,花溅泪。“我”恨别,鸟惊心。)
      秋风 楚竹 冷,夜雪 巩梅 春。(杜甫《送孟十二》)
       主   主  谓       主    主    谓         ----前分句谓语省略(秋风“起”,楚竹冷。夜雪“寒”,巩梅春。)
   
      以上是两种最主要的五言句法。其他还有递系句、兼语句、包孕句等,因为太过复杂,就此略过。

      二、七言句法(首音节分析)
    其实,上述五言句法的基本内容同样也适合七言句,从平仄上说七言无非是在五言句的前面添加两个字而已。但是,正因为多了这两个字,五言中需要省略的部分在七言句中就可以不省略,因此表意也更为完整,容量也更为丰富,更适合抒发情感和发表议论,表达诗人对自然事物与社会现实强烈的主观感受。
    七言句法与五言句法的异同,突出表现在首音节(前二字)中。下面我们重点对七言句首音节进行分析比较,来体会古代优秀诗人在七言句遣词上的创作手法:

       (一)、首音节为主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
     (注:除第一人称主语常省略外,与五言不同,七言句中很少省略主语。)

      (二)、首音节为定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注:除形容词外,古诗中还常用名词做定语,这是古诗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三)、首音节为状语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韩愈《自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注:首二字状语,修饰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常用在第一人称主语省略的句子中)

      (四)、首音节为方位、时间、数量词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高蟾《上高侍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晏殊《寓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注:可用在名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前,起到渲染、强化、限定的作用)

      (五)、首音节为主谓短语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冬景》)
      (注:首音节由名词+动词构成主谓短语,而全句形成一个复句,是古诗高度凝练的重要手段)

      (六)、首音节为动宾短语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
      (注:首音节由动词+名词构成动宾短语,而全句形成一个复句,也是古诗高度凝练的重要修辞手段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5-10 03:51 , Processed in 0.0781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