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95|回复: 8

[抒情散文] 《故 乡 的 孩 子 叫“ 留 留”》

[复制链接]

升级   88%

发表于 2013-11-29 08: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故 乡  的 孩  子 叫“ 留 留”》
            文/许洪畅
“故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美籍华裔诗人王鼎钧。
    正值当地雨水季节的一个,初秋的早上。我们爬上了滇西南的这座高2400米的山峰——光山。眼前看到的是一片残垣断壁的土墙,其间有几座用砌石筑成的老房屋,屋顶早已坍塌成破烂不堪的废墟,在地上堆积起一层厚厚的腐臭了的茅草,破坛子,碎瓦片,以及那温腾腾,懒洋洋的一线日光和悄无声息的寂静…
眼前一切都是破败了的旧东西,像是从古老的时候留下来似的。绕过一个山凹窝,还有有八、九间破旧不堪的小瓦房,矗立在山坡上,好像是山地上凸起的草鸡枞。
这个地方叫光山梁子,仅住着几户人家,其中没有一对是年轻的夫妇,都是上了年岁的老人和半大的娃娃们。这山梁子先前住着八、九十户人家三百多人口,但自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就陆陆续续从这个地方离开了,有的迁移到坝子里去,有的投靠姑娘、儿子去了,有的无去处,就到了老高山人一直都向往的城市里,去打工。实在是走不掉的,离不开的,就把老人和孩子们都留下来,但凡能够出去的尽量都出去了。
这是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后,听当地的催文华村组长说的。在山顶上,还有一个村子,也叫光山梁子,因为缺水人们才从上面迁到半山坡下去住的。据说是,很早以前这里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树木粗大,野兽成群,光山河(古代称南溪河),水流充沛,常年不断,后来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尤其是五七、八年大跃进时期,人们成群结队,拉着马车,停在这里就上山伐木,然后,滚下山来,再抬上车,拉去搭桥、建盖厂房,渐渐地树木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再后来也就成了光山。时间久了,人们就把这里称之为“光山梁子”,或者是“高山梁子”。因为,外地人分不清楚是“光山梁子”还是“高山梁子”,加之“高山梁子”这个名字只在民间叫着,从来没有出现在有字迹的地名册上,所以“光山梁子”不仅成为地名,而且村子名也随之被人们习惯地叫成了“光山村”。
听组长这么一说,我们就请他带着我们边走边聊着来到了这个叫做“光山村”的小村子里。过去的马车路现在已经变成了七拐八弯的小路,沿着小路一直向上,周围的群山,起伏绵延,险峻得像刀劈斧削过似的。还有那纵深的大峡谷,站在高处远看,纵横交错,一直向下,再向下,用肉眼怎么看也看不到谷底。山坡下,一阵阵云雾,夹带着湿润的雾露从人的头顶上飞过,打湿了我们的头发;山顶上,随时都有滚动的石头伴着洁白的云朵,羊群一样,在地上往下打滚。
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我们才气喘吁吁地来到所谓“光山”的这个地方,站在周围四面都是大山的坡头上,所有能够看到的远处、或山梁上,几乎都变成了灰茫茫的一片色彩。但是,很奇怪,这个地方却给人留下一种神奇,比如石头缝里一棵包谷的生长,一只山鹰的飞过,或是一只野兔子踢踏的奔跑,一只蜻蜓的出现…都会让人感觉到,处处弥漫着一股生命的活力。
当我们顺着小路走进这个村子时,只见三两条摇着尾巴的小花狗,上窜下跳,早已守候在进村的路口。当小心翼翼的我们,一步步地向村子走来时,小花狗便会团团地围住远道而来的客人,用它那久未打开的嗅鼻和舌尖,这里嗅嗅,哪里舔舔,还不时地摇晃着向上翘起的尾巴,直到狗主人一声:“让开”,它们才会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跑开了,那些鸡、猪、马和牛、羊,三五成群,在村子里走动或在村外的草皮上到处游走、觅食,或晒着太阳,自由自在,全当没有看见我们的到来。
肥大的绵羊群在山坡的草地上,远远望去,就像挂在天边的一片片云朵。村长说:这些牲口,白天从来不需要人照管,也不必将它们关进圈里,等到天黑了,它们自然会按时各自归家。......
整个村子就这么简单,简单得朴实,简单得几乎只剩下了尚且还在呼吸着的生命。令人感到诧异的是,石头墙基、土坯、破旧的瓦片,低矮的瓦房,既然组成了零零散散的村子;猪、牛、羊和牲口,犁铧、土地和粮食,既然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生活。村子里,目前只住着十户人家。十户人家三个姓氏:六家姓催,三家姓张,一家姓李。其中的一对中年夫妇,40多岁,带着两个孩子,大姑娘,今年10岁,叫翠翠;小儿子8岁,叫留留,其意思是让他永远留在故乡,给催家留住香火,留住根。男人不是下地干活,就是整天在村里村外的忙着跑,一天到晚没有休闲的功夫,他就是这个管着十户人家的村组长---催文华,他们夫妇也就是这个村子里最年轻的一家人。
六年前,这十户人也曾经随着移民风和农民工进城的潮流,去了热坝区和城市里打拼。刚开始时,总觉得在生活上,城市与山村就是不同,吃的,穿的,用的,看的,觉得样样都新鲜,样样都稀奇得很,就连喝水也要喝“矿泉水”,炒菜也要“金龙油”,但没过一年半载时间,一切,就都令人变得眼花缭乱,心里还增添了一种说不出的堵。
他们打工的城市就处在300多米高海拔的江岸上,年平均气温24°,最高气温41°,这样的地理差距,首先让催氏一家人感到不习惯,老人们因为气候不适应,开始生了病,一病就要住院,一住院,就要一把一把的花钱。接着是张氏人家的孩子也生了病,不停地流鼻血,白天流鼻血,晚上也流鼻血,让大人们搞得紧紧张张的,不得安宁。李氏的妻子居住了不长时间,也得病了,病得十分离奇。白天看上去像是好好的,到了晚上就是个病人,时间久了,整天无精打采,目光呆滞,症状是头昏、头痛和肚子闷胀,整天整天的恍惚不定,坐卧不安。有人是水土不服,有人说是闯鬼了,男人虽然领着她去各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可是什么原因也查不出来,江湖郎中的祖传药方也吃了不少,但那些根根草草,不像在自己家乡的山岭上那么好找。跑出城外,在郊区的一些野地、沟路边上,偶尔也能够找到一些,但吃了也不见好转,仿佛药性在她身上失了效。没有办法,只得去省城医院医治,这一治虽有一定好转,但即欠下了一屁股的债。不知道下辈子能不能还请?
自古以来就有句俗话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姓催的这一家男人在城里,靠一个远房亲戚寻到了一份不错的差事,做城市园林工作。因为他不仅掌握一些民间的祖传中草药秘方,还有一门栽花种草的绝活。就凭这些手艺,其实,他们一家人完全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的,就是挣钱,也要比别人多了一条门路的。更何况,在城市里,生活、交通、经济、信息和人际交往,各种条件都比山里更便利,日子再怎么说也要过得比山里富裕得多。可是,看着妻子那种备受折磨的生活,以及整天以泪洗面的样子,姓催的男人,放弃了比家乡丰厚的收入,放弃了繁华的都市,放弃了物质上可能让全家人逐步走向富足的机会,为了妻子,几经周折,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决然带着一家老小,又从城市里回到了那一片生养自己的红土地上。
原本以为,靠亲戚朋友的帮助,加上自己吃苦耐劳的打拼,一家人,从他这一辈子开始,就完全可以离开这块贫瘠的红土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阴差阳错的命运,又把他们一家老小,从繁华的城市拉回到连树都肯不长的光山梁子。看到那曾经被他们狠狠地遗弃的,低矮破旧的小屋,这七尺高大的男人,禁不住那酸楚的泪水哗哗地流了下来。带着妻儿一家老小,现在,总算是回到了家乡,可一切又都得从零开始。地荒芜了,沟渠被泥沙掩埋了,耕牛也早被卖掉了,犁铧破损了,就连锄头、镰刀和铁锅都送人了,而娃娃们上课的学校,因为没有生源也早就撤并到几十里山外的乡政府驻地去了,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回到了从前。......
男人没有低下头,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他在之前居住的墙头上,盖上了茅草,支起了锅灶,重新燃起了炊烟,架起犁铧,开垦荒芜的土地,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喂养牲口,细心地呵护着庄稼。在寂静的深山里,在常年平均温度只有12℃的光山梁子上,用爱和温暖,重新构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
这个男人的回来,完全就是为了妻子。据村里的老人们说,这家男人,自小长大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劳动,也从来没有感到过累,感到过苦,更没有听见过他有任何的遗憾。回来的第二天,他就对老人们说,他决定永远扎根在这里,和故乡的人生死在一起。每天,他安排好妻子后,就出去劳动。常常是早出晚归,饱一顿饥一顿,也无怨无悔。
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他们之间,也许一辈子都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没有山盟海誓的承诺,并且我敢打赌,说不定他们之间连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性爱都不一定明白。白天,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为的只是一日三餐;晚上,他们围着火塘边缝缝补补,粗茶淡饭,想的只是一家人能够和和美美。但是,在他们心中却有着如高山上小草一样的真实与质朴,泥土一样的芳香,清泉一样的甘甜,和白云一样的纯洁。苦难与劳累,贫穷与寒冷,俨然已被缩小,小得如同红土高原上的那一片尘埃。剩下的,只有爱和温暖。
这些曾经远离故土,一心梦想着脱离大山,脱离农村,脱离贫穷,脱离苦海的一群山里人,因为命运不齐,他们不得不又举家重返故乡。……
然而,说来也奇怪,当他们真的回到故乡不久以后,病情即都渐渐的都有所好转了。真是应验了那一句老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得不承认,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客观地讲,物质条件确实是艰苦的,信息是闭塞的,文化是落后的,生活是十分枯燥的,就连车路也没有开通。有的是绵延不绝的大山,沟壑纵横的红土地,呼呼不停的冷风;晴朗的日子,雾一散开,才能依稀看见高山下宽阔的坝子;门一打开,就会闻到一股骚味的羊粪;手一伸开,就会碰触到一片黄色的灰尘;嘴一张开,就会吸进一口浓烈的炊烟。当然,也还有屋檐下那滴答、滴答的滴水声,以及山花的浪漫,梨花的微笑,苍鹰的翱翔,鸟雀的嬉戏,野兔、松鼠奔跑的脚步声。......
千百年来,高山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在红土高原的大地上劳作,团结和睦,互助友爱,无拘无束。即使是在世界经济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那远在光山梁子上的农村里,哪怕是牲口下了一个小仔,老母猪下了一对小猪崽,或者一只母鸡下了一窝窝蛋,都是他们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世界,这就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和生命延续的地方,以及充满了无限爱意与温暖的传统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红土高原上好事连连,喜事不断,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优惠政策,就是在滇西南高原的这座“光山梁子”上也毫无例外,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同时,地方政府不但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并且直接与农民签订协议,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农村户口转城市居民户口的农民,原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养老、医保全覆盖,保证农民的利于不受损害,保证农民的收入不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为造福子孙后代,使高原的“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政府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农,离农不忘农,并给以资金、技术和种苗上的扶持,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木林及畜牧产业与旅游产业。不久以后,光山梁子上的那群高山人,已经不再为走出大山,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发愁了,崔家的男人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没有几年时间山梁子上成片成片的黑桃、柿子、板栗、双黄李、三月桃和山坡上一群群洁白的羊群,以及成倍的经济增长,不仅为他们铺就了通向城市的道路,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向城市紧锁的大门---城市反哺农村。乡村的旅游业把城市和农村紧紧地连接起来,炊烟唤醒了新农村勤劳致富的人们奔向小康社会。
    高原上昔日的“光山梁子”已不再寂静,那温腾腾,懒洋洋的太阳仿佛也变得更加温暖、灿烂。回乡的年轻夫妻渐渐地多了起来,留守儿童的脸上,开始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村口的那些小花狗们也跳得更欢快了。
    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催家的媳妇把饭做熟,就会走出家门,站在大山坡上,大声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她那沙哑而粗犷的声音,在这座高原上,与云彩和森林融为一体,与大地和河流融为一体,带着生命,带着梦想,像长着翅膀的苍鹰穿过蓝天,穿过绵延不绝的大山深处。她的男人,只要听到她一声呼喊:“留留他爹,回来啰,...”,自然就会收起荷锄,出现在夕阳的小路上,踏着晚霞的余辉朝着温暖的家走来。
就这样,催家的媳妇每天如此,日复一日成为了习惯,饭熟了,她就站在高坡上喊一声“留留他爹,......。”
十年、二十年以后,还有没有故乡?我不知道,但有一位远在美国,叫做王鼎新的诗人,他是知道的,他说: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没有一棵老树,没有一座老坟。老成凋谢,访旧为鬼。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未见过的地方。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于是,‘留留’这个名字也将会成为过去。
                              
2012年8月18日

作者简介:
许洪畅,男,云南傣族,1963年12月生,大学毕业,现为元江县发改委办公室主任、傣族协会秘书长,云南省民族学会、云南省傣族学会会员;玉溪市作家协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1981年开始发表文章,《梦中的红河水》、《回望千年古镇因远》、《猪街茶》、《山之魂,水之灵—万种风情美元江》等散文曾在《中国文学》、《中外文学》、《中国散文家》、《云南民族》、《今日民族》、《春城晚报》、《中国文学网》、《云南文艺网》等报刊杂志和网络文学网站上发表,其中:《故乡的清水河壮美如画》荣获“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二等奖,《花腰姑娘凤凰花》荣获玉溪市哀牢山文学联谊赛一等奖,《美丽神奇的哈尼山寨》被评为散文华表奖最佳作品奖,《愁思隔秋风》等四篇散文分别被《中华散文精粹》、《当代文学精选》收录,散文作品数百余篇,主编《元江傣族文化》等多部书籍100多万字。4xP中国散文家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3-11-29 1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绕过一个山凹窝,还有有八、九间破旧不堪的小瓦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3-11-29 10: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他们之间,也许一辈子都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没有山盟海誓的承诺,并且我敢打赌,说不定他们之间连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性爱都不一定明白。白天,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为的只是一日三餐;晚上,他们围着火塘边缝缝补补,粗茶淡饭,想的只是一家人能够和和美美。但是,在他们心中却有着如高山上小草一样的真实与质朴,泥土一样的芳香,清泉一样的甘甜,和白云一样的纯洁。苦难与劳累,贫穷与寒冷,俨然已被缩小,小得如同红土高原上的那一片尘埃。剩下的,只有爱和温暖。
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3-11-29 10: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催家的媳妇把饭做熟,就会走出家门,站在大山坡上,大声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她那沙哑而粗犷的声音,在这座高原上,与云彩和森林融为一体,与大地和河流融为一体,带着生命,带着梦想,像长着翅膀的苍鹰穿过蓝天,穿过绵延不绝的大山深处。她的男人,只要听到她一声呼喊:“留留他爹,回来啰,...”,自然就会收起荷锄,出现在夕阳的小路上,踏着晚霞的余辉朝着温暖的家走来。
美丽的画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4.43%

发表于 2013-11-29 20: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他们之间,也许一辈子都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没有山盟海誓的承诺,并且我敢打赌,说不定他们之间连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性爱都不一定明白。白天,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为的只是一日三餐;晚上,他们围着火塘边缝缝补补,粗茶淡饭,想的只是一家人能够和和美美。但是,在他们心中却有着如高山上小草一样的真实与质朴,泥土一样的芳香,清泉一样的甘甜,和白云一样的纯洁。苦难与劳累,贫穷与寒冷,俨然已被缩小,小得如同红土高原上的那一片尘埃。剩下的,只有爱和温暖。{: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4.43%

发表于 2013-11-29 20: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这篇文字!时代在不断不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而那些淳朴的感情却越来越稀少,越来越珍贵!人们呼唤自然纯真,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这些纯真而留下?{: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2.37%

发表于 2013-11-29 20: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他们之间,也许一辈子都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没有山盟海誓的承诺,并且我敢打赌,说不定他们之间连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性爱都不一定明白。白天,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为的只是一日三餐;晚上,他们围着火塘边缝缝补补,粗茶淡饭,想的只是一家人能够和和美美。但是,在他们心中却有着如高山上小草一样的真实与质朴,泥土一样的芳香,清泉一样的甘甜,和白云一样的纯洁。苦难与劳累,贫穷与寒冷,俨然已被缩小,小得如同红土高原上的那一片尘埃。剩下的,只有爱和温暖。{: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3-11-30 15: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淳朴憨厚的留留俨然成为过去  钢筋水泥的丛林片片横竖高架  时代在进步  纯真在流失 悲哀了岁月  荒芜了心灵  只留下  一片尘埃 一声叹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3-11-30 15: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5 18:34 , Processed in 1.0238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