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蜀楚寒梨

长篇历史小说【万始朝元】(待续)

[复制链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5 10: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16 18:45 编辑

【卐始朝元】
- 10 -


这真是一个多事之秋啊,如今的燕国不但战争不断,而且人心极度涣散,不能够一致对外不说,现在还要名利相争自相残杀。

昔日的亲朋故友、骨肉至亲瞬间沦为了仇敌,都是为了一己之利益而争得个你死我活,以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不想谋得一己之欲,或者自己当皇帝呢!再说这就是一个强者为王的时代,弱肉强食就是这个道理。

你能说我争权夺利有错吗?那他慕容宝为何偏偏占着茅厕不让位?他慕容宝有什么能耐坐在君王的位置,他为何还不退让出来呢?说到底,他慕容宝还是舍不得放下君王的位置。

当君王多好啊,一国之主,一言九鼎,一呼百应,就凭他慕容宝的才智有谁愿意服从呢?不就是坐在了君王的位子上吗?别人才要敬畏他三分,但这不能说明是他的才能受到尊敬,要不是他慕容宝无能,燕国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当时燕王慕容宝就住在广都的黄榆谷,正如他之前所猜测到的一样,慕容会派遣他的党羽仇尼归、吴提染干率领强壮的兵士二十多人,分别先去袭击慕容隆、慕容农他们。

慕容隆、慕容农事先都没有作好防备,他们直到现在还是相信慕容会,绝不会干出违背天理的事情,可见慕容隆、慕容农都是多么愚钝啊!

慕容会可能也是掌握了他们的这个弱点,于是趁慕容隆不备先把他杀死在营帐中。

然后仇尼归在行刺慕容农的时候却被发现了,慕容农只是身受重伤命不致死,他的随从们活捉了仇尼归,然后带着慕容农逃进山中躲藏了起来。

难道他会是无缘无故躲进山中的吗?难道就不是为了静观当前动态吗?谁又能知道呢。

要说慕容会的意图,本来是想先杀了这两个老东西之后,再去杀掉慕容宝,至少如果能够震慑他一下,让他不再理朝参政甘心退位,也好让自己接下来登基王位,那么他或许还能够保全一己性命。

不过这些也正是慕容宝早就预料到的,慕容会不是常说慕容宝无能吗?什么叫做无能?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被别人了如指掌,别人却不惊动你,反而让你精心设计完成,然后在你实施方案幸灾乐祸过后,突然给你一个当头一棒,难道这还不是致命一击吗?

慕容宝早就想到了,所以也防范了,可是慕容隆、慕容农偏偏都不相信,还一寐地加以袒护,于是被慕容会叫人行刺了。

虽然是可悲可怜了一些,却也是活该慕容隆死于慕容会的刀下,谁叫他们那么愚钝,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呢?

既然是行刺那都是秘密进行的勾当,行刺的刺客一旦被对方抓获了,这在任何时期都明摆着不会让他轻易死去的,他们要抓出后面的指使者。

如果刺客受不了严刑的拷打,终于说出了指使的那个人,那么也许他还有一线希望能够活下来,但是指使者暴露了那也是必死无疑。

当然作为叛徒的下场,最后终究还是要死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当初什么也不说,那样才死的光荣,死得有尊严。

但是这个时候,慕容会因为仇尼归被擒,他担心仇尼归会经不住严刑拷打,他知道事情终究会暴露。

于是就在当天夜晚,慕容会这也是做贼心虚啊,他害怕慕容宝会借题发挥攻打他,于是干脆贼喊捉贼,恶人先告状,就前往慕容宝那里解释说:“慕容隆、慕容农两人谋图背叛,臣下已除去他们了。”

多么圆滑的一个解释啊,尽管慕容会这话很明显是在扯谎,慕容宝心里自然都很清楚,他早就知道这其中的原委。

说实话他现在很想讨伐慕容会,又担心自己的力量不够,若论军事势力,他确实远远不如慕容会的实力。

慕容宝深知自己虽然尊称一国之君,然而在这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国家军权都掌握在军机大臣手里,国家的安危还需要他们扶持呢。

若论军权,慕容会还在他之上,他何必要跟慕容会去作对呢。于是他就假装用好言好语来稳住他说:“我本来就怀疑二王很久了,除掉他们太好了。”

慕容会也知道慕容宝这是在说假话搪塞他,但就是因为手中掌握着那么一点军权,他才知道慕容宝现在还不敢动他,这一点慕容宝心里自然也很清楚。

所以慕容宝一直在想,你慕容会的那点花花肠子我还不知道吗,还想蒙骗到老子头上来,老子再不怎么的,吃的盐也比你走过的路多,老子暂时拿你没办法,但是老子手里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老子可以慢慢消减你的势力,剥夺你的兵权,老子就慢慢玩死你。

到了第二天早晨,当慕容会部署兵士严密戒备,然后率领军队上路回府。

临行前慕容会本想丢下慕容隆的尸体不管,建威将军馀崇流泪哭泣着执意请求带走,慕容会这才准许装载尸体随军前行。

而这时候的慕容农本来一直躲在山中,他远远看见慕容会的军队开过来了,就跑下山来偷偷回到了自己的军队里,慕容会看在眼里,也没有要去理会他。慕容会想到事情已经过去了,就没有把他怎么样。

倒是慕容宝反而斥责慕容农说:“你为什么要自以为聪明呢?你看看你现在的这个样子,我要怎么说你才好呢。”

于是慕容宝下令左右逮捕了慕容农,叫人把他的双手捆绑了起来,慕容农就这样跟着队伍行走了十多里,直到队伍在一片山地里安营扎寨才停下,这些不能不怀疑也是慕容宝的一个计谋。

慕容宝回头召集臣属们进餐,然后顺便评论慕容农的罪过。

当时慕容会也在坐位上,慕容宝就用眼睛暗示了一下他旁边的慕舆腾,他这是想让慕與腾杀掉慕容会,慕與腾很清楚慕容宝的意图,于是趁机就动手了。

如果这次行动能够成功,也许后面的故事就不是这种进程,或者更为乐观一点。结果是事情太仓促了,没有把握好机会,就只伤了慕容会的头皮,却没有能够杀死他。

于是慕容会带伤逃回了自己的军营,迅速指挥军队回来攻打慕容宝,心想,你这个老东西,我还真把你小瞧了,原来你是深藏不露,竟然暗地要谋害我的性命,这是苍天有眼,天不灭我啊,看我这回不消灭了你,我誓不为人。

慕容宝也知道这回是闯下大祸了,因此率领几百名亲信骑兵,飞奔二百里路程逃回到龙城,一直驻守着不敢出来。

慕容会派仇尼归前往攻打龙城,并派遣使者进入龙城,请求慕容宝杀死他身边的奸邪臣属,并且请求做太子,要不然慕容宝的性命也难保证,慕容宝当然没有答应。

这天夜晚,慕容宝趁着混战,反而派军队袭击了仇尼归的军营,慕容会一气之下就去攻陷了蓟城,蓟城是慕容宝的都府,慕容宝所有的嫔妃家眷,乃至各种器物财产都留在了这里。

慕容会于是全部收缴了车驾、器物、服饰,又把后宫的女子分赏给他手下的将帅,又在那里设置文武官员,自称皇太子录尚书事,然后率领军队开往龙城城下,以讨伐慕舆腾为名,实则也是攻打慕容宝威逼他下台。

第二天,慕容会的军队停留在龙城城外,慕容宝前往西门时,慕容会骑着马远远地和慕容宝打招呼,根本没把慕容宝当回事,慕容宝谴责他的无礼,慕容会就命令兵士向慕容宝大声呐喊来炫耀自己的军威,城中的将领兵士们看到这些都很气愤。

到了黄昏时,将士们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于是攻出城外进行交战,趁着慕容会的军队没有防备,来他一个突然袭击,因此一举把慕容会打得大败。

慕容会的兵士伤了一大半,一下子损失惨重,便逃回了自己的军营中,准备再着手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侍御郎高云趁着慕容会军中混乱,就在夜晚率领敢于拼命的兵士一百多人,前去偷袭慕容会的军营,慕容会的军队因此全部溃散。

慕容会看见势头不妙,仓惶之中率领十多名骑兵逃往中山,却被开封公慕容详拦在城门下将他杀死了,这不能不说也是天意啊。

与此同时,慕容宝那边又杀死了慕容会的母亲和他的三个儿子,至于那些曾和慕容会同谋的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主子而卖命,罪不在个人,慕容宝也一概不予追究,毕竟现在正是燕国用人的时候,即使慕容会起来谋反,最终还是为了燕国的发展,所以罪不及同谋,反而全部免除他们的罪名,恢复以前的官职。

另外慕容宝又评定功劳,大量加以赏赐,一时任命为将军、封赏为侯爵的有几百人。慕容宝追尊慕容隆为司徒,谥号为康王,派慕容农任左仆射,不多久改任为司空、又兼任尚书令,可见他对慕容农依然还是多么信任。

慕容农头骨破裂露出骨髓,慕容宝亲自为他包扎伤口,终于保全了一己性命。

馀崇从躲藏的地方出来回到龙城,慕容宝反而赞叹他的忠诚,任命他为中坚将军,派他掌管宫廷警卫。

由于这次的战斗中侍御郎高云也有功,就另外封高云为夕阳公,任为建威将军,并收为养子。

高云稳重敦厚,话不多说,当时的人都不了解他,只有中卫将军长乐人冯跋惊叹他的志向气度和他结为朋友。

高云是高句丽王室的旁支,燕王慕容皝时打败了高句丽,这一旁支就被迁移到了青山一带,因此世世代代成为燕国的臣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6 09: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16 09:47 编辑

【卐始朝元】
- 11 -


魏王拓跋珪攻打邺城,本以为邺城残破,应该很快就能拿下,可是他想错了,虽然燕王慕容宝带着军队逃跑了,他还能再去其他的地方落脚生根。

但是邺城的人民却不一样,他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城池里,他们的祖宗,他们的家族,他们的父母兄弟,他们的妻子儿女,他们一切的亲人们都留在这里,他们的一生都是厮守在这个地方,并为此付出了他们为之付出的一生的心血和代价。

尽管燕王慕容宝抛弃城池逃走了,但是邺城的人民还坚守在城池,他们都不愿离去,他们要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要与敌人血战到底,誓与城池共存亡。

所以尽管魏国的军队无数次地强攻,终于还是没能够拿下这个城池。

魏王久攻不下邺城,而且军队的粮食也供给不上,于是就命令东平公拓跋仪离开邺城,暂封拓跋仪为卫王迁到巨鹿,以便在杨城贮存租谷。

魏王自己也解除了对中山的围困,全都到河中去谋求食物,他们现在唯一的紧要任务,就是尽快筹集一部分粮食应急军需,他们太需要得到一批粮食了。

于是魏王亲自督促各郡义务献粮,又把军队都迁到常山的九门驻扎。他认为常山是个富足的地方,把军队驻扎在这里,就能够囤养一些时日,也好让他们能够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行攻城计划。

他的这个想法还是很好的,他们大老远来打邺城,这样来一次太不容易了,如今邺城已是残破不堪,不可能维持很久了,眼看一触即破,邺城就要垂手可得,他不想轻易就这么放弃了。

可是这样的希望,现在看来实在是太渺茫了,他们竟然步入了粮食的危机。

可偏偏是破屋又遭连夜雨,不多久他们又是水土不服,将士们都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军中发生了很大的瘟疫,人员牧畜一时死了很多,因此将士们都想回去。

这些也许都是天意吧,怎么偏偏是在这个时候,竟然出现这种岔子呢?是北方人的体质很差吗?不可能吧,他们一个个身体是那么强壮,如何就比不了这些南方人呢?

可是现在魏王不得不服了,虽然他们没有输给了南方人,但却输给了南方的气候,是的,他们被南方的季风打垮了,这是一场多么无情的季风啊!

毕竟他们都是北方的马鞑子,不习惯南方人的生活习性。

魏王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北方人不都是身强力壮抗寒耐热吗?怎么到了南方到了关键时刻就都掉链子呢?

他们身经百战多少年,难道还不能够打造出他们的钢铁之躯吗?魏王决定要看个究竟,他要看看这些到底是个什么原因。

于是他亲自下来巡视,亲自向各将领询问瘟疫的情况,可是那些士兵们都回答说:“活着的人,只有十分之四五了。再继续拖下去怕是都保不住了,到时候大家都死了,国家没有了民众又哪还有国家呢。”

他们这不是杞人忧天吗?但魏王只能安慰他们说:“大家都要坚持挺住啊,这本来就是天意,能怎么办呢?只能靠自己战胜了。你们再坚持一段时间,等你们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到时候就都没事了,到那时候我们拿下邺城就指日可待了。你们就别担心没有国家,四海的民众都可以组成国家,只在于该如何统治他们而已,何必担忧将来的国家没有民众呢?”

可是就目前的现状,魏王考虑到事情已迫在眉急了,如果总是这样待下去也不是办法,必须加紧时间攻击城池。

是的,残酷的战争势在必行,该给邺城的敌人施加一些压力了。于是他派遣快马前去抚军大将军略阳公拓跋遵那里,要他立即回来袭击中山。

他想通过拓跋遵获得中山的胜利,从而增进军队的士气。也只有先拿下中山,他才能够稳住军心,从而也就能够扭转这个不好的局面。

城中的人们看见魏军突然大举进攻了,因此一下发生了变化,慕容麟看见城中大乱,他担心乱民会翻墙越逃,于是慕容麟率领二万多兵士,迅速冲出城池前去驻守新市。

他认为新市那边比较薄弱,他担心拓跋珪也很有可能会从新市突破,他想一般的市民都能够看出新市的薄弱,他拓跋珪一定也能够看出来。

魏王看见慕容麟集中兵力去守新市,他觉得这其中肯定有什么隐情,于是就进军攻打新市。

太史令晁崇说:“今天是甲子日恐怕不吉利。从前商纣王在甲子日亡国,这一天就成为了恶日,这是用兵的人所忌讳的。”

魏王说:“太史令这是迷信的说法,哪有这样的事啊,如果说商纣王是在甲子日灭亡,那么周武王不是也在甲子日兴盛吗?”

晁崇听了这话就无话可答了,于是魏王和慕容麟相互在义台作战,他们各自都坚定了信心顽强战斗。

魏国的士兵们看在眼里,一个个也都是毫不示弱,大家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因此一举把慕容麟打得大败,斩下首级九千多颗。

慕容麟眼见大势已去,急忙带领几十名精装骑兵,趁乱救出妻子儿女逃入西山,他看见身后还有追兵赶来,于是又逃去了邺城,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出来。

中山一旦没有了军队,城中的人民一时群龙无首,他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步不停地忙于逃窜,因此整个城池犹如一片散沙,毫无着落地四处飞扬。

魏国的军队一阵奋勇出击,终于攻下了中山,一时燕国的公卿、尚书、将领、官吏、兵士归降的有二万多人。

张骧、李沈原先曾经归降过魏国,后来又逃回了燕国,魏王进城后不但没有杀死他们,还依然全部赦免了他们。

因此这一战打下来,魏国获得燕国的玺绶、图书及府库中的珍宝数以万计,魏王只留下玺绶和图书,其余物品都按等级分别赏赐给了臣属和将士。

然后魏王派遣三万骑兵赶往卫王拓跋仪那里,继续攻打邺城。

燕国有从中山逃到龙城的人,报告说魏国的军队力量衰微薄弱,司徒慕容德还完好地守卫着邺城,邺城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碰巧慕容德的奏章也送到,极力劝说燕国君主慕容宝要尽快回到南方救援,否则去迟了中山就拿不回来了。

语气如此恳切,莫非中山真的要落陷了?因此慕容宝大量征集兵马,准备前去夺取中山。

他派遣鸿胪鲁邃带上诏书,前去任命慕容德为丞相、冀州牧,命令南部地区的公侯、州牧、郡守,都要听凭他以皇帝名义封赏任命。

燕国新近所征调的军队,全部集中在驻守之外整装待发,另外又派将军启峇先到南方去观察形势,随时报告军情变化。

慕容麟到达邺城后,他察看了邺城当前的形势,就劝告范阳王慕容德说:“魏国攻下中山后,将要乘胜攻打邺城,邺城内虽有积蓄,但城池太大了难以固守,而且现在大家人心惶恐,恐怕不可能守得住;我们不如向南赶往滑台,凭借黄河险阻来对抗魏国,然后等待时机再伺机行动,那么黄河以北或许还有机会可以收复。”

慕容德说:“现在中山已经失去了,我们就只剩下邺城了,我要守在这里。”

慕容麟说:“只怕你我都无能为力,谁都守不住了啊。”

慕容德生气地说“邺城是我国的都城,我们怎么能够轻易放弃呢?我誓与城池共存亡。”

慕容麟知道慕容德有称霸的野心,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想称霸呢。但是他没有阻止慕容德,在这个多事之秋,燕国战争不断,谁又不想争得一己功名飞黄腾达呢。

在这一点上,慕容麟对于慕容德的那点心思,他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是想过称帝,但他也不想阻止慕容德称帝,他现在不但不阻止,他反而还要趁机劝说慕容德称帝。

他心里在想,就让慕容德在前面先扛着吧,也好让慕容宝转移一下视线,他要慕容宝把目标去针对慕容德,等他们自相残杀得差不多了,好叫他们两败俱伤,等他们黄雀在前争锋相对,他就螳螂在后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慕容德听了慕容麟的话,于是就仿效哥哥慕容垂的旧例称为燕王,把永康三年改为燕王元年,就以统府的形式执行皇帝的职权。

并重新设立文武官员,派赵王慕容麟任司空,兼任尚书令,慕容法任中军将军,慕舆拔任尚书左仆射,丁通任右仆射。

其实又有谁不知道慕容麟的这点心思呢,他早就有称帝的想法,他劝慕容德称帝,本来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只是想试探一下慕容德,没想到慕容德真的就这么做了。

如果真让慕容德坐上去了,那他慕容麟岂不是白忙活了吗?慕容麟的心里一下拿不定主意,他现在有些后悔了,他千思万想于是又想到图谋反叛。

慕容德看慕容麟要谋反,他心里也在想,慕容麟这个小人,说的话出尔反尔,当初劝我称帝的是你,现在谋算我的也是你,原来你这是在害我呀,那我还留着你做什么。

因此慕容德杀掉了慕容麟,当然他这样做的后果,也是给慕容宝扫清了一条障碍,至此这边的事情就算过去了。

这时候鲁阳王慕容和就镇守在滑台,慕容和是慕容垂弟弟的儿子,他知道慕容德已经称帝了,就派遣使者去迎接慕容德。

毕竟慕容德现在已是一国之主,谁不想巴结亲近呢,除非像慕容麟那样想自己称帝,所以他才觉得称帝的人都是死对头,他如果那样想那也是没有办法。

但是慕容和没有这个心计,慕容和只想平平稳稳安守本分,这一点他慕容德也是知道的,于是慕容德就放弃了邺城,率领四万户民众向南迁移到滑台。

于是魏国卫王拓跋仪进入了邺城,收缴了慕容德的仓库,随后追赶慕容德到黄河边上。

点评

欣赏佳作,待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3-17 0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3-17 06: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蜀楚寒梨 发表于 2024-3-16 09:45
【卐始朝元】
- 11 -

欣赏佳作,待续。

点评

感谢香儿老师的雅赏赞评。春祺安康愉快!周末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3-17 1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3-17 07: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分享精彩。点赞、问好!

点评

感谢清平乐版主的雅赏赞评。春祺安康愉快!周末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3-17 1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10: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乐 发表于 2024-3-17 07:42
拜读佳作,分享精彩。点赞、问好!

感谢清平乐版主的雅赏赞评。春祺安康愉快!周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10: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儿 发表于 2024-3-17 06:27
欣赏佳作,待续。

感谢香儿老师的雅赏赞评。春祺安康愉快!周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1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17 10:34 编辑

【卐始朝元】
- 12 -


说来这也是巧合,魏王拓跋珪从中山向南进入到高邑时,无意之中访寻到了王永的儿子王宪,他高兴地说:“你就是王景略的孙子啊。你就是王宪?”

王宪也不含糊地回答说:“没错,我就是王宪。怎么啦!你认识我吗?”

拓跋珪说:“太好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我可终于找到你了,你果真是王景略的孙子?”

王宪说:“这就奇怪了,我也不认识你们,你们找我干什么啊。”

拓跋珪说:“原本是想找你爷爷王景略的,王景略真的是你爷爷吗?那你告诉我,你真的是王景略的孙子?”

王宪说:“他当然是我爷爷啦!你们是找我爷爷,那找我干什么,我又不是我爷爷。”

拓跋珪的手下说:“你爷爷不是早死了吗?,找到你也是一样,快跟我们走吧。”

王宪不愿前行,他极力反抗说:“为什么带我走,你们是谁啊,我不跟你们去,我为什么要跟你们去。”

拓跋珪的手下说:“这恐怕不是你说了算,今天你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王宪反问:“那是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

拓跋珪的手下说:“因为你爷爷是王景略,你是你爷爷的孙子。”

王宪说:“那又能怎么样?我爷爷是我爷爷,我是我。他的事与我何干?你们快放了我。”

拓跋珪嘀咕了一句说:“真是太像了。你就别嚷嚷了,快跟我们走吧!我们好酒好肉款到你。都好生侍候着,带他走。”

于是士兵们按照拓跋珪的吩咐,就把王宪捆绑在马背上,一路缓慢行驶着,生怕不小心弄坏了他的身子,那就不好向主子交差了。

然而王宪始终也不明白,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为什么要抓他呢?他们到底带他要去哪里?又是去做什么呢?所以带着许多的疑问,一路上他不停地提出反抗,然而除了不能掉队,他又能够怎么样呢?

那几个强壮的兵士,一个拉着马儿,一个在后面摧着,还有两个人一左一右把他夹持着。只要不掉下马来,随便他怎么叫唤动弹都无所谓,能够顺利地带回家去,他们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原来这个王景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曾是秦国的丞相,一直与管仲、诸葛亮齐名,但是关于王景略的声誉,却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被现在的人们忽略了。

其实在历史众多的名将当中,虽然人们对于诸葛亮的定位是: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然而历史对于王景略的评价却是更为吓人,传说王景略是功盖诸葛第一人。

可见王景略才是经天纬地的人才,无论军事还是政治的才能,都不低于管仲和诸葛亮,也不管你信是不信,反正历史是这么说的,我们就得这么听。

你若是在乎这个人,那你就得相信,至少他在那个时代,绝对也是一个响当当的风云人物。这么一说,倒也难怪那时的秦国能够一统北方了。

而这个王宪是王景略的孙子,骨髓里传承了王景略的血脉,将来必定也是一个经纬之才,哪怕稍逊一点也无妨。所以在拓跋珪心里,能够得到王宪这样的人物,心里当然也是很高兴了。

于是他把王宪带回了魏国,就任命王宪为魏州中正,兼任礼部尚书事务,同时掌管门下省,可就是不知道这个王宪,是不是真的能够继承一点王景略的才能,是骡子是马,遛一遛就知道了,那就先试用一下再说吧。

然后又派龙骧将军日南公和跋任尚书,同左丞贾彝率领官吏兵士五千人驻守在邺城,日夜防守配合王宪的工作。说白了,还是怕王宪撂摊子跑掉了。

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原由,主要还是精密观察王宪的能力动向,总不能平白无故把他抓来,就以马当驴让他真的去拉磨吧,当然那还真得要看他有没有那个本事了。

然后拓跋珪从邺城返回中山,他将要回到北方去,于是先调发一万兵士开辟一条直道,从望都起凿通恒岭到代郡,共五百多里,可谓是声势浩大了。

拓跋珪又担心自己离开后,太行山以东会发生变乱,这真就难说了,在这个战争纷繁的年代,任何地方发生一些变乱,那都是在所难免的,谁都保证不了不会出个幺蛾子。

为了以防万一,于是他又在中山设置了一个行台,随时可以跟邺城那边相互照应,尽量能够做到万无一失,命令卫王拓跋仪就镇守在中山。

即便是这样安排,他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又派抚军大将军略阳公拓跋遵任尚书左仆射,去驻守在渤海的合口,他认为这样安排的话,就能够又与邺城、中山形成三角之势了。

这时候右将军尹国还在冀州督运租谷,听说拓跋珪将要回到北方,于是动了贪婪之心,就阴谋策划袭击信都,却被安南将军长孙嵩发现了,于是捉住尹国杀死了他,你说他这是何必呢?

再说燕国将军启峇返回到龙城,报说中山已经沦陷,这对于燕国来说,这就是一个很不友好的坏消息,不能不说是犹如晴天一声霹雷,让你脑门儿一下子五雷轰顶。

燕王慕容宝壮志昂扬,正准备派军援助中山,听说中山已经失守了,心里一下像卸了气的皮球,于是当即下令终止了这次军事行动,决定临时改道向南出征。

辽西王慕容农向慕容宝进言说:“现在迁都时间还不长久,不能再向南征伐,应该利用集结的军队袭击库莫奚,夺取他们的牛马来补充我们的军用物资,然后去观察中山的虚实,等待明年再商量南征的事情。”

毕竟现在正是处在秋冬之际,距离明年的时间也不是太长,慕容宝认为他说的也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意见,从而转道向北行进渡过浇洛水。

碰巧慕容德派侍郎李延前往慕容宝那里说:“拓跋珪已向西行进,现在的中山空虚了。”

这又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不过这个消息给人带来了一线生的希望。慕容宝得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当即就率领军队全部返回。

慕容宝转回到龙城宫,急忙诏令各军都到兵营集合,任何人都不准解散,吩咐文武官员、各将领都携带家属跟随,随时做好迁徙中山的准备。

这将是燕国一次重大的举措,难怪慕容宝当初听到中山落陷时,他的心情会是如此沮丧。也难怪慕容宝听到中山空虚的消息,他又是如此地兴奋。

辽西王慕容农、长乐王慕容盛极力规劝说:“我国的军队碾转疲劳,力量都还很薄弱,而魏国军队新近不断获胜,我们现在不能同他们对敌,应暂且让军队休整完善后再等待时机。”

慕容宝火热的心情,一下又冷落了下来,虽然曾经是那么激情奋发,此刻又心猿意马,一时也没有拿定其他主意。不过自古就有听人一劝,免受一难的说法,倒不如听他们一次劝告也罢。

慕容宝正准备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时抚军将军慕舆腾进言说:“百姓只可同他们分享成功的欢乐,难以同他们商议开创大业;现在我国军队已经集结,天子应该独自决断,不应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来干扰国家的根本大计。”

慕舆腾的话很明白,他这是反对慕容农和慕容盛两人的说法,他指出决断国家的大事,就只有一人做主。百姓的命运,永远是随从一国之君的喜好而喜好,他们是没有权力改变自己命运的。

慕容宝认为慕舆腾的话很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就听取了他说的话,就对大家宣布说:“我的主意已定,再胆敢劝告的斩首。”

因此慕容宝拿定主意,搬出宫殿就住进了军营,朝中上下大小事儿,只留给长乐王慕容盛,全权负责统领管理宫中的一切事务。

燕国军队从龙城出发,一路颠簸劳顿,日夜急速前进,抚军将军慕舆腾统领前军,司空慕容农统领中军,燕王慕容宝统领后军,各军相距一顿,军营相连前后一百里,且伴以鼓噪前行,可谓声势浩大,天威浩荡。

慕容宝到达乙连后,脚跟还没有立稳,锅碗瓢盆都还没有完全就绪,连身处何方都还不知道呢,长上段速骨、宋赤眉等人利用众人害怕征战的心里,就在军中开始发动了叛乱。

段速骨等人都是高阳王慕容隆的旧部,因此一起逼迫慕容隆的儿子慕容崇为首领,还杀死了乐浪威王慕容宙、中牟熙公段谊及宗室各王。

那为何要杀死慕容宙和段谊等宗室各王呢?唯一有一条,就是他们极力反对这样做。从这一点说明,不难想象立嗣的国君多半是由宗室所掌控推举的,所以他们都和慕容宝必是串通了一气。那么这些的人都必然该杀,而且必须得杀。

当时河间王慕容熙正和慕容崇相好,一直由慕容崇保护着他,所以燕国上下,朝野宗室都杀光了,唯独慕容熙得以保全。

慕容宝一时没有地方可以藏身,就带领十多名骑兵逃到慕容农的军营,慕容农是朝中的重臣,几朝的元勋,资格最老,量他慕舆腾也不敢轻举妄动。

慕容农将要出宫迎接,左右的人抱住他的腰阻止他说:“大王止步!现在外面情况非常紧急,您应该等到事情稍微安定以后再出去,万不可就这样轻率地出去啊。”

慕容农激动地说:“正是因为外面情况紧急,不知道燕王怎么样了,我才要出去迎驾。”

左右的人说:“外面都这样乱了,刀箭也没长眼,万一大王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这些人又怎么办啊。”

慕容农说:“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燕王落难吗?我一定要去迎驾燕王,你们都不要拦我了。”

左右的人说:“这是关乎到燕国的生死存亡,苍生百姓,并非只是燕王一人之事,还望大王三思啊!”

左右的人极力劝阻,慕容农因此更生气了,他愤怒地说:“这可是燕国的国君啊,燕王现在落乱至此,为何我们还要顾惜一己生命,不敢出去迎驾呢?”

因此慕容农拔出刀来要砍杀他们,左右的人看见实在拦不住了,这才不得不放手。于是慕容农出去迎接慕容宝,又派遣使者骑着快马去追拦慕舆腾的军队。

慕容宝终于得到一处安息之地,于是慕容宝安顿下来,叫慕容农连忙率领军队赶回自己的大本营,全力讨伐段速骨等人。

可是事不如愿,慕容农军队中的兵士也都厌倦了征战,他们听说要去攻打段速骨,心想,这不是自己人打起自己人了吗?

于是抛下兵器都纷纷逃走了,慕舆腾的军队看见事已至此也都各自解散了,因此慕容宝和慕容农只得又逃回了龙城。

长乐王慕容盛驻守在龙城,还不知道发生了事情,当听说城外发生了叛乱,赶忙率领军队出城迎接,慕容宝、慕容农这才得以幸免于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18 09:17 编辑

【卐始朝元】
- 13 -


与此同时,燕国尚书顿丘王兰汗暗中和段速骨等人联络谋反,率领军队就驻扎在龙城的东面,随时准备伺机行动。

说句不中听的话,都是想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要么趁国家混乱多捞一笔不义之财,正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嘛。你能捞得,咱们大家都能捞得。说是对朝廷不满,说是想谋取一官半职,在这样的战争年代里,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这话说出来你信吗?只有鬼才相信。

当时城中留守的兵力很少,这也是实情,不然要是兵力强盛,他们还敢在这里谋反吗?长乐王慕容盛看见这种情况,就把城池附近的民众都迁入城中,从中得到一万多强壮男子,让他们登上城楼抵御段速骨,尽管是堆沙挡水,也还是能够抵挡一下,总比什么也没有做强得多吧。

何况此时的段速骨部真正同心同力奋战的仅有一百多人,其余都是被逼迫参加的,大多没有斗志。这也难怪,燕国和魏国一路打下来之后,人们本来就无心恋战,现在又要以少攻多反叛国家,燕国军队的实力本来就不雄厚,现在还要谋叛自己的国家,这不是拿鸡蛋去碰石头自取灭亡吗?

换一句话说,谁又甘愿与自己的国家作对呢?除非他们是另有目的,但那些都是王侯将相们的事情,一个小当兵的哪去管那么多呢,不然他们也不是只当这个小兵了。

可是段速骨等人硬要攻城,辽西王慕容农看见他们那么多人,他担心自己这边会守不住了,然而他真的是担心怕守不住吗?如果他真是这样想的,我看他也是一时老眼昏花,失去了理智。燕国的国家还有这么多的军队,在他的身边也还有这么多的将领,难道还害怕他段速骨这样一个小将吗?

可是他却被眼前的顿丘王兰汗所蒙蔽了,他看见兰汗带着军队投靠了段速骨,还以为段速骨那边是有什么大人物在作后盾呢,他于是也趁着夜晚偷偷出城逃往段速骨那里,希望段速骨保全自己的性命。

他真的需要一个小将来保护他吗?也不知道这些是不是慕容农的真心,想到当时慕容农舍命救驾的感人场面,现在看来简直判若两人。

第二天早上,段速骨等人开始攻打城池,但是城上的抵抗依然十分顽强,人们都知道段速骨谋反了,人们都知道段速骨只是一个小将,所以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心想这谋反的人,不就是一个小将吗?他能翻起什么大浪出来,于是一个劲地直是喊打,因此把个段速骨直打得落花流水,一时间段速骨的部众中死的伤的人数以百计算。

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城里的斗志还是依然坚定,段速骨的军队还是依然渺小,按说他这样的队伍根本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段速骨也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于是他心生一计,就派人带着慕容农沿着城池环绕行走了一圈,以此向城中游行示威显示自己的雄风。

他心里想,看你们到底有多厉害,现在慕容农就在我手里,他不是你们的精神支柱吗?我就跟他在一起,我看你们谁敢乱动,还不赶快让出城池,都给我滚得远远的,不然惹恼了我,我就杀了他慕容农,看你们谁能当担得了。

原来慕容农一直以来都有忠贞守节的威名,城中的人们本来都依赖他为支柱,现在忽然看到他在城池下面被人挟持,没有人不感到惊讶丧胆,于是就都陆续退散了。因此段速骨趁机进入了城中,又放纵士兵烧杀抢劫,城中一时死掉的人纵横相连十几里路。

慕容宝、慕容盛和慕舆腾、馀崇、张真、李旱、赵思等人看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抛弃城池,都轻装骑马向南逃走了。

偌大的一个燕国机构,竟然害怕这样一个小将的谋反,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或许以前慕容农的担心,是怀疑对方是哪个朝廷显贵在主持正义,所以顺势而流倾向于他们。

那么慕容宝等人的逃避,或者又以为是慕容农一班老臣在举事了吧,这可就是大势所趋了,这都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他慕容宝能不赶快逃跑吗?

其实现在的慕容农也是被迫无奈,已经受控于段速骨了,于是段速骨把慕容农带回来囚禁在殿内,慕容崇的亲信鬷让、出力犍等人听说后,不知道内情的原委,他们或许真的以为是慕容农谋反了,就趁夜潜入殿内杀死了慕容农,可他们当初都是多么相信慕容农啊。

或者他们之所以要杀死慕容农,也是恐怕段速骨要以此折磨慕容农吧,他们担心慕容农受到酷刑会经受不了,于是作为好心就先让慕容农去了,这样一来段速骨就没有了能够威胁人们的依据。

也许这后面的一种行为,才是鬷让他们的真正想法。这可让段速骨一下失去了主梁骨,他心里很气恼,于是段速骨又为此杀死了鬷让等人。

慕容农的旧日部属左卫将军宇文拔,自从慕容农被囚禁以后,就逃到辽西去搬来了救兵,他现在还不知道慕容农已经死了,只是一心想着要去救出慕容农。

兰汗看到那个阵势心里也害怕了,于是就捉拿了段速骨等人,然后连同他的党羽一起杀死了。

自古谋叛者都会有这样的范例,他们在谋叛之前,都会有过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齐心协力谋叛成功。一旦事情败露,又反目成仇,借机杀死同谋,然后嫁祸于人,这些都是常见之事。

所以这时候的兰汗,为了能够推卸自己的责任,于是就用计把段速骨杀死了,并且废除了慕容崇,而拥立太子慕容策,慕容策也不计较那么多,就以皇帝的名义大赦境内,然后派遣使者去迎接慕容宝。

慕容宝听说叛乱已经平息了,他本来是想过要返回去的,可是长乐王慕容盛等人都劝说:“兰汗是衷心是奸诈现在还不知道,您却要单人匹马返回去,万一兰汗别有用心算计您怎么办,那样的话您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不如向西赶到范阳王那里,先集合军队夺取冀州,如果不能获胜,再收集南方的军队慢慢地回到龙城也不算晚啊。”

慕容宝认为他这话说的有些道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只从小路途经邺城而过,邺城的人们看见了慕容宝都请求他留下来,慕容宝没有同意,而是直接往南到达了黎阳,把军队都驻扎在黄河西岸。

然后派遣中黄门令赵思去告诉北地王慕容钟说:“主上在二月份接到丞相的奏章,立即向南讨伐到达乙连,不料途中遇到长上段速骨发动变乱,现在失去依靠想来到这里,大王赶紧报告丞相前来迎接。”

慕容钟是南燕王慕容德的堂弟,最先劝说慕容德称帝的就是他,现在听了赵思的这番话,他心里就很厌恶赵思这个人,于是抓住赵思送进了监狱,然后再才把情况报告给南燕王慕容德说:“大王既已称帝,就该除去他们以绝后患。”

慕容德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于是就召集臣属们商议说:“你们出于对国家命运的考虑,劝我代理朝政,我也因继位的皇帝流亡在外,民众缺乏主宰,神灵缺乏祭祀,所以权且随从众人的建议来维系人心。现在上天后悔降祸给燕国,继位的皇帝得以返回,我将准备车驾恭敬地迎接,将到行阙请求判罪,你们意下如何!”

黄门侍郎张华说:“现在天下大乱,不是杰出的人才不能够拯救民众;慕容宝这个皇帝昏庸懦弱,不能继承和发扬先帝的功绩,殿下如果偏要恪守一个平庸人的所谓节操,抛弃上天授予的大业,权威一旦丧失,恐怕这些人的性命都难保全,我大燕的社稷之神,又怎能继续得到祭祀呢?”

慕舆护也说:“继位的皇帝不通达时务,竟然抛弃国都逃离驻地,这是他自己招致失败灭亡,他的为人已不能承受这些灾难,这也是很显然的了;从前卫蒯聩逃亡在外,卫辄不接受他回去,<春秋>认为这是对的;卫辄以儿子的身份回绝父亲尚且可以,何况大王是以叔父的身份拒绝侄儿呢!现在赵思的话不知是真是假,臣下请求替殿下赶去刺探一下。”

慕容德觉得慕與护的话还是有一些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说法,因此放出了赵思,叫慕舆护率领几百名强壮的兵士,跟着赵思一直前往向北。

可是慕與护口头上说的,虽然答应是去迎接保卫慕容宝,其实却是想借机杀掉慕容宝。只不过慕容宝在派遣赵思前往慕容钟那里之后,他随后遇到了一个打柴的人,告诉他说慕容德已经称帝了,这话对于慕容宝来说,这个信息来的真是及时,在这个战争不断的年代,如能得到这样的重要情报,那可真是如获至宝,慕容宝听了不觉大为恐惧。

这一消息传来,不亚于一颗原子弹,险些要了他的小命,慕容宝惊恐之余,于是连忙向北逃跑了。

等到慕舆护的部队到达后,他四处没有看见慕容宝,就又抓住赵思返了回来。

慕容德也是由于赵思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就想挽留他下来加以任用,赵思却回答说:“狗和马还知道留恋主人,我虽然是个宦官,还请放我回去追随主上吧。”

慕容德尽管执意要挽留他,可赵思却发怒说:“周王室迁到东方尚且能够依赖晋国和郑国。殿下和主上论亲属也是叔父,论地位还是上公,却不能在王公中起到表率作用,站出来匡扶燕王室,反而庆幸国家的根基颠覆,欲做赵王司马伦那样的事;我虽然不能像申包胥保全楚国那样,但仍然仰慕龚君宾在王莽时代不苟且偷生啊。”

点评

欣赏佳作,待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3-18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3-18 22: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蜀楚寒梨 发表于 2024-3-18 09:16
【卐始朝元】
- 13 -

欣赏佳作,待续。

点评

感谢香儿老师的雅赏赞评。春祺安康愉快!龙年吉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3-19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9 11: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儿 发表于 2024-3-18 22:21
欣赏佳作,待续。

感谢香儿老师的雅赏赞评。春祺安康愉快!龙年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9 11: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19 11:21 编辑

【卐始朝元】
- 14 -


慕容宝逃走以后,心里一直没有个着落,就派扶风忠公慕舆腾和长乐王慕容盛,在冀州招收失散的兵士打算重整旗鼓,慕容盛因慕舆腾的弟弟慕與护在慕容德那里,而且慕舆腾一向凶蛮骄横为民众所怨恨,所以就借此机会杀死了他。

慕容盛的部队行进到巨鹿、长乐一带,又游说各个豪杰都起兵拥立慕容宝,毕竟慕容宝即位以来,虽然没有突出的政绩,又遭遇战争不断,人民的生活都不能得以保障,但是从来也没有做过苛政暴逆的事情,人们对他还没有达到厌弃的地步。

慕容宝因兰汗祭祀燕国的宗庙,所作所为像是效忠自己,思想上有了一些动摇的念头,就想返回龙城,他再也不想长期留在冀州了,于是打道返回龙城。

在向北行进到建安时,由于一路颠簸,路途劳困,途中就住在了平民张曹的家中。

张曹是一个憨厚的农民,为人性格勇猛健壮,他考虑到慕容宝军队力量不足,恐怕很难控制将来的局势,就建议慕容宝先停住几天,请求为慕容宝去召集一些部众。慕容盛也劝慕容宝应暂且住下来,以观察兰汗的动向。

慕容宝于是派遣冗从仆射李旱先行去会见兰汗,让兰汗做好迎驾的准备,说他随后就要到来了。实际上慕容宝暂时留下来住在了石城,为的就是要看清楚兰汗的动态,万一兰汗有诈他也好随时有所闪避。

这时候兰汗已经派遣左将军苏操前来迎驾,苏操来到石城,他首先向慕容宝陈说了兰汗的忠诚,好像他特地赶来迎驾就是为了陈说此事,生怕慕容宝察觉了兰汗的动机,只言片语都很谨慎小心。

慕容宝因为兰汗是燕王慕容垂的舅舅,又是慕容盛妃子的父亲,认为一定不会有其他的变故,所以还没等李旱从龙城返回石城,慕容宝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慕容盛总觉着这事不那么简单,这里面似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他流着眼泪坚决地阻止,希望慕容宝不要太冲动,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那么他这个别人又是指的谁呢,那当然就是亲信之外的人了。

然而慕容宝却不听从,反而还把慕容盛留在了军队的后面,这意思是说,你慕容盛不是怕有事吗,那你干脆躲到后面去吧,我先去打头阵,免得你总在我面前啰里啰嗦的说个不停,老是拖我的后退。

就这样慕容宝一路前行,一直到达索莫汗陉,已经距离龙城还有四十里了,慕容宝命令加快行军速度。军队因为没有了顾忌,行走起来更是快捷,很快就来到了城下。

城里的人们看见慕容宝来了都很高兴,兰汗反而却有些惶恐不安,毕竟他与段速骨联合谋反的事大家都知道,他本想自己出城向燕王请罪。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他作为叛逆者不出来谢罪能行吗?国人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那么慕容宝能够放他一马吗?算了吧,谁叫自己一时心血来潮发动叛乱呢,现在只求以死谢罪,要杀要剐就交给慕容宝了。

可是兰汗的兄弟们却一同劝阻说:“千万不可以这样。燕王此行而来,谁都不知道他的真正意图,万一捉拿了大王,后果不堪设想,你这是要把兄弟们往火坑里推啊。”

兰汗听了这话又犹豫了,于是就听从了他们的劝告,只派弟弟兰加难率领五百骑兵出城迎接。待慕容宝的部队都进入城池,他又派哥哥兰提关闭城门,禁止行人携带兵器,不准行人随意出入,城里的人都知道将要发生霍乱了,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慕容宝的军队,一步一步逐渐进入了兰汗的埋伏里。

兰加难在索莫汗陉的北面见到慕容宝,他叩拜谒见之后,就跟着慕容宝一起行进,他的行动诡秘,行为举止都不正常,馀崇看到了这些就秘密地对慕容宝说:“观察兰加难的举动神色,祸害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停下来商讨一下,断不可大意,大王为什么还要轻率前进呢?”

但是慕容宝不相信兰汗会对他下手,他觉得他们之间都是亲戚关系,兰汗的行为举止都是忠诚有加的,就没有听从馀崇的话。

就这样军队又向前行走了几里路,兰加难看见时机已到,他首先捉住馀崇,馀崇大声地责怪说:“你们都荣幸地攀为王室的亲戚,蒙受国家的宠爱和荣耀,就是全族覆灭都不足以回报,现在却竟敢谋图反叛,这是天地所不容忍的,我估计你们早晚要被消灭,只是可惜我不能够亲手剁碎你们的躯体而已。”

因此兰加难当场就杀死了他,然后把慕容宝也抓了起来,并带到龙城外面的一间空房子里也杀死了。

事情竟然做得如此的绝情,这当然是慕容宝怎么也不会想到的,不过他也压根就没有这样想过,自己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长乐王慕容盛听说慕容宝被杀,一时气血翻涌,怒发冲冠,他说:“兰汗小儿,我一定要碎尸万段了他。”

张真说:“大王千万息怒。”

慕容盛说:“家仇国恨,这叫我如何能够忍耐?”

张真说:“大王一定要保重身体,只待来日再从长计议。”

于是商议计策,只待来日再行报仇。

慕容盛想赶过去奔丧,被张真阻止了,张真说:“兰汗早有预谋,此时若去必有防范,大王如果前往,必受所害。”

慕容盛解释说:“我现在在困境中去归附兰汗,兰汗的为人本性愚昧浅陋,必定体念我们的婚姻关系不忍心杀我,那么我只要个把月时间,就足以实现我的心愿和志向了。”

于是商量好计策,前去拜见兰汗,兰汗的妻子乙氏和慕容盛的妃子,都流着眼泪替慕容盛向兰汗求情,慕容盛的妻子又向各个兄弟叩头拜谢,兰汗也是看在了亲戚的份上,于是动起了恻隐之心。

他怜悯慕容盛现在的处境,就让慕容盛住在了宫中,并任慕容盛为侍中、左光禄大夫,还像从前一样亲近地对待。

兰提、兰加难认为这样不妥,他们总觉得慕容盛这次的举止不同以往,这其中必定有诈,就多次向兰汗请求杀掉慕容盛,或者要多加防范,兰汗都没有接受,他总觉得这次的行动都是自己的过错,他杀死慕容宝图谋篡位,慕容盛不来兴师问罪攻打他,就很对得起他了,他也没有必要杀死慕容盛。

相反兰提是一个骄横凶狠,荒淫无度的人,他侍奉兰汗有很多失礼的地方,慕容盛就趁机从中挑拨他们,因此兰汗兄弟之间逐渐相互猜忌起来。

燕国太原王慕容奇是慕容楷的儿子、兰汗的外甥,兰汗任他为征南将军,慕容奇因此得以入宫见到了长乐王慕容盛;慕容盛暗中派慕容奇逃出去起兵,慕容奇就出逃到建安起兵,部众达到了几千人。

兰汗想派兰提去讨伐慕容奇,慕容盛对兰汗说:“善驹还是个小孩子,不可能做出这么大的事情,莫不是有人想利用他的名义自己做内应吧?”

兰汗说:“莫非大王有所发觉吗?不知道有何妙策没有。”

慕容盛说:“太尉一贯骄横难以相信,不应该把大量的兵权交付给他。”

兰汗认为慕容盛说的对,就罢免了兰提的兵权,另派抚军将军仇尼慕率领军队前去讨伐慕容奇。

仇尼慕跟慕容奇的关系虽然不怎么样,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敌意,所以即使仇尼慕派军队攻打慕容奇,那也只是做个样子给兰汗看。

这时候龙城从夏季到秋季的七月还一直没有下雨,兰汗每天前往燕国各庙堂,到慕容宝神座前叩拜祈祷,祈求降雨,所说的言辞都把罪过推给兰加难他们。

这些话传到了兰提和兰加难的耳朵里,兰提和兰加难听说后大发脾气,他们都痛恨兰汗,又害怕自己被兰汗所杀,于是就一起率领部属袭击了仇尼慕的部队。

兰汗心里开始畏惧了,心想,这些小杂种们,竟然帮着慕容奇攻打老子的部队,你们真是活腻了,老子算是白养大你们了。于是派遣太子兰穆率领军队讨伐他们。

兰穆劝兰汗说:“慕容盛才是我们的仇敌,他必定和慕容奇内外勾结,这可是心腹之患啊,我们不能够姑息养奸,应该首先除去他才是上策。”

兰汗相信他说的话,他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兰汗想要杀掉慕容盛,打算先和他见面后观察他的神色,慕容盛的妃子知道了这件事,就秘密地去告诉了慕容盛,于是慕容盛便推说有病不出房门。

他还真不傻,知道兰汗要来杀他就借故躲起来,兰汗也知道慕容盛躲起来了,这就说明慕容盛还不敢跟自己明着对干,就抛弃了原来的打算,所以没有杀掉慕容盛。

当时李旱、卫双、刘忠、张豪、张真一向都是慕容盛厚待的人,兰穆却把他们都作为自己的心腹,李旱、卫双因此得以出入慕容盛的住所,于是暗中和慕容盛设下计谋,准备寻找机会趁机拿下兰汗等人。

恰好这时候兰穆因为攻打兰提、兰加难等人,多次打了胜仗,兰汗就赏赐将领兵士们饮宴,兰汗、兰穆都喝醉了,慕容盛夜晚假装出去上厕所,就乘机翻墙进入东宫,先去和李旱等人一同杀死了兰穆。

这时宫室外面的军队还没有解除戒严状态,全都聚集在兰穆的住所守候着,听说慕容盛得以出来,大家都欢呼雀跃,奋勇争先攻打兰汗,终于把兰汗也杀死了。

兰汗的儿子鲁公兰和、陈公兰扬此时分别驻守在令支、白狼,慕容盛连夜派遣李旱、张真前去袭击,就在那里杀死了他们。

兰提、兰加难想躲藏起来,搜捕出来后也被杀掉了。

这时候宇文拔率领的几百名壮士也前来归从,慕容盛就任命宇文拔为大宗正;而这时的燕国内外一片安宁,男女老少举国都互相庆贺。

慕容盛到太庙祭祀禀报完后下令说:“仰赖五位先祖的洪福,文臣武将的力量,宗庙社稷又从黑暗中重见光明与显赫,这不仅仅是我以微弱的身躯,免除了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的责任,就是所有的臣民,也都得以无愧于当代了。”

然后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建平。慕容盛谦恭地不敢使用皇帝的称号,而是以长乐王的身份代行统辖朝政的大任,各王因此都降爵号为公。

于是委派东阳公慕容根任尚书左仆射,卫伦、阳璆、鲁公、王滕任尚书,张真担任侍中,阳哲任中书监,张通任中领军,其余文武官员各自恢复旧日的职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1: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20 11:14 编辑

【卐始朝元】
- 15 -


魏王拓跋珪从中山出发,迁移太行山以东六州的官吏民众,以及各夷族十多万人去充实魏国的繁畤宫,并对迁移的民众赐以田地和耕牛。

既然是称为繁畤宫,说明这里曾经是魏国的都城,然而那时候魏国的国都,除了只有盛乐城和平城,历史上一直没有繁畤宫的具体出处,只知道有一个名叫繁畤的地方,就在今浑源县以西,应县的东北地带,应该距离魏王那时巡视归来的一条定州大道不会太远。

不过这话也可以说明,那时候的魏王,或许曾经有过这样的计划,也或许这个方案也曾经实施过。要不就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就把这件事情给撂下了,要不就是实施过,可是刚刚在建设之中,突然遇到战争的冲突,把这件事情就夭折了。

说句大实话,由于这些年来连年的发生战争,各国各地的人员大减,而且越是有城市的地方战争越多,相比之下城市的人口反而就越来越少了。

作为一个朝廷的宫室,自然是设立在都市之中,如果都市的人口不多,商业不繁华,货币不充裕,一旦战争爆发,谁都不能保障能够坚持下来,因为不能够及时得到物资来源的供给,就是对于以后征收粮食也十分困难,人们东头一窝人,西头也一窝人,在这个战争年代,都各自四海为家,又能到哪里去集中他们的援助呢。

任何战争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争必需要有大量的物资源源提供,这也是让战争得到持续稳定,能够取得胜利的唯一途径。

只有保证了物资,才能使战争取得胜利,这是唯一的标准,那么我们也才能够保卫好自己的国家,保卫好祖国的人民,从而让他们不再受苦,也再不会受到别人的欺负。

所以魏王此举,不光是为了平衡人口要这样做,更是为了便于加强管理和易于征收赋税,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保障。

他深知这年头的战争实在是太多了,人民不能够安居乐业,也就不能够发展耕种,那么征收赋税势必就都很困难,所以他必须先要完成好这一步,他才能更有信心去战胜敌人。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城市的源泉,稳定民心安居乐业,魏王于是征召卫王拓跋仪入朝辅政商讨国策,让群臣们共同商议这件事情。

他委派略阳公拓跋遵驻守中山,负责维护城中的安全隐患,派遣征虏将军穆崇任太尉执行法令制度,派遣安南将军长孙嵩担任司徒,目的就是要搞好城市公民的动员工作。

然后又跟群臣讨论国名一事,他认为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名,不然怎么能叫做国家呢,不然人们又该如何称呼这个国家呢。

即便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名字,这还能叫做国家吗?一旦人们问起这个国家的名字,我们该作如何答复呢?总不能还是沿用旧时的称呼吧,先秦能够永远是先秦吗?战国能够永远是战国吗?那还叫什么改朝换代了呢?

所以说起国名这件事,已经是势在必行,一刻也不能耽搁了。建国都有这么多年了,这是一直以来还没有解决的头等大事,原先拟定的国名是不是能够落实下来呢?还有待朝廷进一步磋商决定。

于是大家根据魏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与会的各位领导纷纷给予了发言。

略阳公拓跋遵说:“周、秦以前,都是从诸侯上升为天子,因此都是以他们封国的国号做为天下的称号。到了汉代以来,就没有一尺土地的资本再能够谈论名号了。”

安南将军长孙嵩说:“可我们的国家百代相承,早在代郡的北面就开创了基业,于是拥有华夏的国土,所以现在应该还是传承先王的祖制,还是以代称为国名为好。”

征虏将军穆崇说:“从前商朝人的住地不稳定,所以既称殷又称商。代虽是旧国名,但是上天新近赋予我国统帅天下的命运,何况登国初年已经改国名为魏,只是没有行文,不应该这么快又要更改国号。”

黄门侍郎崔宏说:“魏一直是我国的根本,而且魏是高大的名称,神州之上的上等国家,既然已经改称为魏了,我们应该还像前面一样称为魏国。”

群臣各执己见,最后魏王接受了崔宏的主张,因此确定国号为魏,迁都到平城,于是开始建造宫室,设立宗庙,置放土神、谷神、祭坛等。

宗庙一年五次祭祀,时间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腊日。

并命令有关官员划定京郊范围,扩大都城面积,指明道路里程,确定轻重度量标准,统一商贸管制条例,制定纳税人标准。

另外还派使者到郡州各地巡视民生民情,让人们揭发那些不守法度的郡守县令,一旦发现有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强征恶要,行贿受赂的人,都由他们亲自考察后加以处理。

于是朝野之间掀起了一片反腐反贪的斗争热潮,一时间牵出了很多的腐败官员。为此举国上下歌舞升平,国家也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魏王看见国家局势已经形成气候,就命令尚书吏部郎邓渊制定官制,协调宫廷音乐。

又命令仪曹郎清河人董谧制定礼仪,命令三公郎王德制定法律条令,命令太史令晁崇考察天象,一切都由礼部尚书崔宏管理这些事情,并加以裁断定夺,作为永久的制度。

然后魏王登上皇帝的座位,正式称为魏帝,改年号为天兴。追尊远祖拓拔毛以下二十七人都称为皇帝,给六世祖拓跋力微定谥号为神元皇帝,庙号为始祖,祖父拓跋什冀犍谥号为昭成皇帝,庙号为高祖,父亲拓跋寔谥号为献明皇帝。

并且命令朝野人士都把头发扎起来戴上帽子,有关这种礼仪到了清朝时一直还在沿用。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力推民主,才让国人面貌一新。这些也是为了便于男女区分,女人保留其长发,男人一律短发修面。

魏国的旧习俗,夏季第一个月祭祀上天和东庙,夏季第三个月率领众人在阴山做退霜的祈祷,秋季第一个月在西郊祭礼上天。直到这时候,魏国才开始依照汉族的古代制度,订立祭祀上天和宗庙的礼乐制度。

但仅夏天第一个月祭祀上天时皇帝亲自参加,其余大多是有关官员代行其事,皇帝一概不去过问,除非是有大型的特别活动,皇帝才能够偶尔参加一次。

有关国家机构的设置,魏王又采用了崔宏的建议,他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以土德而称王,就把六州二十二个郡的郡守县令,豪强富商共二千家都迁到代都,把代都周围的地方,东到代郡,西到善无,南到阴馆,北到参合,都作为京郊地区。由礼部尚书崔宏掌管三十六曹,如同尚书令、尚书仆射一样主持全局。

其外的四方、四维设立八都统帅来管辖,这样就把尚书省三十六曹和外署划开了,因而又设置了三百六十曹,交由八部大夫分管。

这样层层加以妥善的管理以后,魏王又设立五经博士,增加国学太学生人数,合计三千人。魏王认为,要想得到国家人民的真心拥戴,就必须先要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只有思想得到统一,人民才容易接受管理。

而要达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必须要有极其精密周全的计划,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必须鼓励他们多学习文化知识,有了知识就是有了文化,思想素质就能随之提高,文明也就自然而来,那么一旦进入了文明的国度,我们还怕不能够管理好这个国家吗?

所以魏王的心里胸有成竹,他询问博士李先说:“天下什么东西,可以增进人的精神智慧呢?”

李先回答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得上书籍的了。”

拓跋珪问:“那么世上的书籍共有多少呢?我们怎样才能汇集?”

李先回答说:“自有文字书籍以来,我国世世代代都有增加,一直到现在不可计数,如果君主喜欢,何必担心不能汇集呢?”

魏王听了很高兴,就听从了李先的建议,下令各郡县大量收集各种书籍,全都送往平城供人阅览。

然后魏王又到南平城,在溼水以南考察规划蓝图,准备在那里建立新都,莫非就是前面所说的繁畤宫吗?

并且开始命令有关官员制定衣帽服饰的标准,品质就以官阶高低来划分等级。

可是法度刚刚建立,却大多不能遵行古代制度,于是又仿照古代的六卿,设立六名谒官,都由魏王自己前往昭阳殿更换、补授文武官员。

全国所引见的朝廷大臣和文官武将,都由魏王亲自加以任选,都根据各人才能授予职位。

魏国的爵位分为四等,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伯封小县。官品为第一至第四品的旧日臣属,有功劳而没有爵位的追加封爵,血缘关系疏远的宗室和异性承袭封爵的,各按等级降低爵位。

又设立五个等级的散官,从第五品到第九品,文官士子才能优异,武官有能力任将帅的,他们的等级也列为第五品至第九品的范围。文武官员一旦有了空缺,就从这些人员中选拔后进行补充。

这些大致和英国现在的储王室相似,可见在中国那么早的年代,国家就考虑到了储备人才的重要性,这也难怪那时的魏国能够具有如此强盛的实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0: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23 10:28 编辑

【卐始朝元】
- 16 -


那时候魏国的官名大多不用汉、魏时期的旧名称,而是仿照上古时期的龙官、鸟官之类。

那个时候的朝廷,有关官名的建制都还没有形成规定,各国的叫法都有所不同,什么狗官、鸟官之类层出不穷。这些我们可以从古代的戏曲服饰中,多多少少还算可以看出一些名目出来。

但是龙作为中国华夏的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尊崇礼拜。

那时的国家战争频繁,人民多灾多难无以生存,由于是封建时代,人民在地主资本家的统治之下,不得不沦为了奴隶,他们没有权利,没有自由,于是很多人信了上帝,随了天教,无非都是渴望能够得到自由。

而鸟类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自由的种类,它们自由自在翱翔于天空,行动无拘无束,从来不被管束,所以人们都很向往它们的自由。

作为朝廷也是如此,不过也就是为了讨个吉利,于是他们把各地方建制的官员,都以飞禽走兽之类的动物起名,寓意能够飞黄腾达,国家鸿运长久,总之多是用来象征祥瑞的征兆。

然后人们又在各类禽畜之中,选择最精华的一点,通过逐步的演变,从而拼凑出来一个巨大的龙的身体。而作为龙的传说直到后来越传越神奇,而且又是人世间所没有的唯一替身,说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把龙的形象归纳于最基本的特点就有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的替身,一时还尚有争议。

不过传说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既能够变水,又能够变火,能隐能现,能大能长,能够呼风唤雨。

而这些都是体现在后期发展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就更加复杂化了。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都被人们传神入化,甚至被认为是神的化身,因此逐渐被上层人员所垄断,最终归于一人之身,被作为天下第一人的皇帝据为己有,成为人类对于皇帝的一种专门的尊称。

所以后来龙在我国历朝历代一直是代表了皇帝的名称,例如龙颜、龙体,还有如龙椅。

这在我国的历史上,作为龙的任何东西只代表皇帝一人所有。

可是在有些山中的寨大王们,却把自己的座椅也称之为龙椅,这就违背了皇帝的意愿,这就是公开与皇上作对了,因此皇帝就把这样的人都称为匪,匪是永远也成不了大气候的,他们又如何能够修成正果呢。

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国家只把在下面的官员都以飞禽走兽来分别称呼。

他们把各官曹的使者称为凫鸭,是取凫鸭飞得迅速的意思;又把任斥候侦察的人称为白鹭,是指白鹭伸着颈子仰望远处的意思,其余各种称谓大致都与这些例似。

然后魏王前往西宫安寝,回想中国的历史,人们只要一提到西宫,就知道西宫只是嫔妃们的住所,然而那时候的魏国却还不是这么回事,至少在拓跋珪的年代还不是。

因为那时候的战争太多了,人们都背井离乡四处流落,几乎没有一个固定的安身之处,也许突然在哪一天,说不定就有一场战争来临,你不知又要奔往何乡,即便他们现在有了一个国家那也是徒劳无益,哪怕是魏王又能怎么样,战争一来照样颠沛流离。

所以即便那时被称为西宫,也是指拓跋珪的行营,既能够商议政事,同时又能够睡觉休息的地方,往大里说是行营,往小里说就是军部,更近一点的说法也就是个临时军事指挥部吧。

魏王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会集群臣商议国策,他命令宗室设立宗师,八个贵族部落设立大师、小师,州郡也各自设立州师、郡师,用来分辨宗族亲党。

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一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管理,二是为了区分敌我势力,美国以前对于黑人民族也曾有过这样的区别,直到后来才团结在一起。中国古代例似这种情况,估计也不会避免。

魏王又推荐有才能品行的人出来任事,这是必然的,谁不愿意自己的身边人才济济呢?一旦遇到什么难事,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商讨应对,一些聪明的人聚在一起想办法,那么解决任何事情都是又快又好,领导起来就都顺心多了。这就如同魏、晋中正的职责一样。

然而魏王前往豺山宫时,却总是拿不定主意。这就说明魏王那时候,一直还没有选定建宫的位置。这就难怪历史上一直找不到繁畤宫了。

就像豺山宫一样,魏王刚去了又回,刚回了又去,正如有首歌里面唱的那样,春去春又来,花开花又落,好像总有什么事情拿不定该怎么解决,一直搁在心里又不知怎么办才好。

他就这样往返豺山宫三次,最终从豺山宫返回后,于是撤销了尚书三十六曹,这就意味着礼部尚书崔宏的头衔,这一下就成为了虚无缥缈了。

这也难怪魏王一直以来,心里为难不好做出决定。我想魏王如此往返豺山宫三次,一定找过崔宏无数次的谈心吧,而且后来必须是谈妥了,他这才能够放心地撤下了崔宏。

然后把各州设立三个刺史,把各郡设立三个太守,又把各县设立了三个县令县长,还特别要求刺史、县令县长等各自都要下到州、县坐镇。

那么魏王为何突然有这种想法呢?莫非是他在往返豺山宫的途中,发现了什么处理不当的事情吗?以至于不惜撤换了崔宏的这个头衔,而把权力分散给下面的各个州县管理。

然而太守虽然设立了,他们却不管理民事;功臣凡是担任了刺史的,又都征调回京城,让他们保持爵位回到自己的私宅。这就好比是魏王给他们开了一个空头的支票。

然后魏王又制定新的方案,开始规划营建平城,他想仿照邺城、洛阳、长安来综合修建扩展宫殿,但是这件事情却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的,必须是具有渊博知识的专业人才能够胜任,否则想都别想了。

他认为济阳太守莫题擅长精巧的构思,于是急切地召见了莫题,和他一起去亲临实地规划样式,计算工程量。

莫题是魏国代郡人,足智有谋且多才善用,当过幢将,领过禁兵。有一次在征讨慕容宝的途中,慕容宝趁夜偷袭了魏国的军营,兵士们惊慌骚乱,于是溃逃奔散,甚至有一些逃回京城的兵士传言说,魏国的军队已经在柏肆战败了,慕容宝就要攻打过来了。因此京城上下,人心惶惶动荡不安,朝廷官员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莫题沉着地说:“此事关乎国家的大事,在事情未弄清楚之前,我们还不可轻信其事,只待派人观察核实之后,我们才能够再作定论。现在还为时过早,不必要造成恐慌。”

于是朝廷就派莫题率领三千兵士前往查视,当探知了前后原委,然后加以讨伐,因此得以平定下来。想不到这时候,魏王竟然又想到了他。

莫题也真是太幸运了,居然能够陪同魏王一起合作共事。这期间的魏王也是身体力行,一直与莫题同甘共苦任劳任怨。

可怜莫题更是劳心疾苦呕心沥血,一样也不敢马虎。所谓伴君如伴虎,这可是自古传下的哲理名言啊!

即便如此,莫题在魏王身边待的时间一长,天长日久稍微有一些懈怠了,因此时常会惹恼了魏王的脾气,魏王因此赐令他自杀,这或许在当时也是最好的死法吧。

可怜的人啊,国家需要的时候,不惜屈身俯体,以求得一己人才,莫题本以为能够从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于是千辛万苦有备而来,又任劳任怨忠于业绩,本想留得一世功名流芳百世。到头来却是大祸临头,反而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莫题欲求取功名不成,最终还误了自己的卿卿性命,这不能不说就是一个悲剧。

或许魏王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所以要杀死莫题,就是因为莫题知道的太多,而且对于宫殿的设计太熟悉,可能这点也是莫题致死的关键。

自古历史上的大型建筑,从来就没有过参与者还能活着回来的,兴建故宫是如此,筑长城亦是如此,只是莫题的死法提前罢了,毕竟他是宫殿的唯一设计者,魏王怕他把宫殿的秘密泄露出去了,所以他就得死在建宫之前。

因此莫题一死,魏王就开始筹划动工,一切的施工设计方案,这里该做什么,那里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只有魏王一人知道。

他调发八个部落的五百成年男子,先来修筑溼南宫,宫门有十多丈高;又挖掘水沟、池塘、扩大苑囿,还规划建造了外城,并在周围二十里地,分别设立了贸易场所和居民区。

从这些构图可以看出来,魏王的志向还是蛮大的,他这是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和平的国家,也是一个富足的国家,更是向一个文明的国家发展。

为此他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到自己最大的力量,所以他也正在努力完成这个心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09: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23 10:45 编辑

【卐始朝元】
- 17 -


魏国君主拓跋珪从北方巡视回来后,他看到北边的局势,心里一直还惦记着北方边境的祸患,于是召集群臣,认真研究北方的稳定问题,群臣都认为北方的侵扰程度,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崔宏说:“北方的祸患,已经不是一味地谦让就能够平稳得了的,我国必须采取措施,想想也该要出手了。”

魏王征求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呢?难道我们非要动用武力,才能解决吗?我们就再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大家的意见呢?”

李先说:“从道理上讲,我国已经做得仁至义尽了,可是连续地发生冲突,就可以不留情面了。臣以为,此番可以出兵征讨,但我们也不要过于强制了,只先给他们敲一个警钟,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就行,或许他们知道我们的威信,就不敢再来犯境了。”

常山王拓跋遵说:“就怕我们没把他打痛,他们反而更加为虎作伥了。我们为什么还要一寐地迁就他们呢?莫非是我们弱了他们不成?倒是我们反而变得窝囊了,这真是不可理喻。”

高凉王拓跋乐真气恼地说:“那我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要等到我们都老死精光吗?然后再等他们开过来,骑在咱们头上拉屎拉尿吗?那得看魏国的将士们乐不乐意。嗨,真的要憋死了。”

魏王看见他们一个个都有必战的念头,就说:“那么我们就拿一个折中的方案出来吧,先敲他们一下给个警示。”

于是分别命令大将军常山王拓跋遵等三支军队,从东面的长川进发;镇北将军高凉王拓跋乐真等七支军队,从西面的牛川出发,魏王自己亲自领军从中部的驳髯水出发,首先前去攻打高车的没栾干。

魏王的心思还是因为薛干部落收留了刘勃勃一事。他心里一直在想,不解决好柔然的边境问题,不彻底消灭掉刘勃勃的余根,势必对魏国今后的发展带来阻碍。所以说魏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先消灭了刘勃勃,那么我们才能够安心的发展壮大。

拓跋遵等人到达高平,这时候没栾干才知道害怕了,他看见魏国的大军之势,很有可以一破倾城的来头,于是慌忙之间抛下他的部众,只率领几千骑兵作为护卫,带着刘勃勃逃向了秦州。

到这个时候,他还没忘了还要带上刘勃勃一起,可见他的忠义之心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大凡中国古代的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忠义的性格,他们始终尊守信义之道为至上的为人法则,对人忠诚从无二心,且不论是魏国还是柔然。

当然在这里,我不可能区分敌我双方,因为古人在我们眼里都是一种历史人物,也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幼的,即便是男女之间也不例外。据我所知,在我国历史资料中就记载有一女不仕二夫的说法,这就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们,那一种宁死不可动摇的坚强态度,这一点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表现的就都很突出。

而在此时没栾干带着刘勃勃一路同行,他明知道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却从来没有要抛弃刘勃勃的意思,依然带着刘勃勃逃命,这就是我国古代一种忠信的表现。当然这一种表现行为,要是在中国之外那就不好说了。

当魏国的军队追赶到瓦亭,没有追赶上没栾干,于是就返回来了,因此缴获了没栾干府库中的全部资财,马四万多匹,各种牲畜九万多头;还把他的民众都迁徙到了代郡。其余部落中的人也都四处逃散,魏国的柴官将军和突因此攻克了黜弗、索古延等各个部落。

高车、黜弗、索古延都是后秦的附属国,魏国攻打他们,因此后秦和魏国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因为当时柔然首领郁久闾社伦正与后秦和好,这对于魏国来说,心里也不是很舒服,所以他们要给点颜色给后秦国看看,这些不能不说都是战争惹的祸啊!

于是后秦主便派出军队前往救助黜弗和索古延部落,魏将和突出兵迎击把他们打得大败,心想,我们来打黜弗、索古延,也是给你提个醒,不打你们就是对你们很开恩了,你们反而自己找上门来讨个没趣,那就不要怪我打你们了。

后秦这边被打后,郁久闾社伦知道再留在这里是待不下去了,因此率领他的部落远远地逃到沙漠以北,前去夺取了高车的土地后就留住在了那里。

当时居住在附近的斛律部落,一直是魏国的一个小附属国,他们的首领斛律倍侯利想要攻打郁久闾社伦以讨好魏国,却被郁久闾社伦打得大败,斛律倍侯利只得投奔到魏国。

因此郁久闾社伦继而又向西北,攻击匈奴遗留的后裔日拔也鸡部落,从而也吞并了西北的各个部落,一时兵马盛为强盛。

看他们的那个阵势,完全可以跟魏国匹敌较量了,于是干脆就留在那里称雄称霸起来。

他所占领的土地西到焉耆,东和朝鲜相连环,南与大沙漠接近,周围附近的小国也都归属于他,因此被那里的人们称为豆代可汗。

而在这时候,后秦主姚兴正在大规模调动各部军队,看来后秦国这些年里,一直窝在魏国的胁荚底下,一定是受尽了窝囊气,这回终于要吐出来了。尽管不一定能够打得过,就是明知道打不过,也要昂起头来做一回人。

于是姚兴派遣义阳公姚平,尚书右仆射狄伯支等人,率领步骑兵四万人一路声势浩大前往讨伐魏国,姚兴亲自率领大军跟在后面。

并派尚书令姚晃辅助太守姚泓守卫长安,又命令没栾干暂时驻守上邽,命令广陵公姚钦暂时驻守洛阳,以防守魏国军队的突然袭击。

魏王看在眼里,心里不觉感到姚兴的好笑,心想,这不是明摆着是拿鸡蛋碰石头吗?你们这样又是何苦呢?有什么冤屈可以明说嘛,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非要到战场上来拼个你死我活吗?那么好吧,我且看你究竟要怎么玩吧!

后秦姚平攻打魏国的乾壁六十多天后,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终于给他攻下来了,这样一来,魏王心里可就来气了,心想,给脸不要脸是吧,看来我不敲你一下,你还真的不把我当人看了。

于是派遣毗陵王拓跋顺和豫州刺史长孙肥,率领六万骑兵充当前锋,魏王自己率领大军随之进发,前来反攻后秦军队。

魏王到达永安,后秦义阳公姚平派遣勇猛的将领,率领二百名精锐的骑兵,想去侦察试探魏国军队的虚实,魏国大将长孙肥迎战,将他们全部抓获了,放在囚笼里关押着。

姚平看到了连忙退兵逃跑,魏王随后追击,终于在柴壁追上了他们。

姚平环绕柴壁城池严密防守,魏国军队把他团团包围,后秦主姚兴率领四万七千兵士前去救援,准备占领天渡运送粮食供给姚平。

魏国博士李先对魏王说:“兵法书上说:驻守在高处会被敌人围困,驻守在低处会被敌人囚禁;现在后秦军队同时犯了这两项错误,应该趁姚兴还没有赶到,赶快派遣一支出其不意的军队,首先占据天渡,柴壁就可以不交战而被占领了。”

魏王听从了李先的建议,于是命令加筑重重围墙,对内用来防御姚平突围,对外用来阻挡姚兴进入。

魏国光武将军安同建议说:“汾河的东面有个蒙坑,东西三百多里,没有道路可通,姚兴此番前来,必定从汾河西面直接到达柴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敌人的声势就会互相呼应,那么我们的重重围墙,虽然坚固如铜墙铁壁,也是不能制服他们;我们还不如制造浮桥,渡到汾河的西面,筑起围墙用来阻止他们,那么敌人到达时,就无从施展他们的智慧力量了。”

魏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议。然而等到姚兴到达蒲阪时,姚兴害怕魏国的强大,过了很久才进军入内。

毕竟他们只是魏国的一个附属国,论实力根本不能与魏国抗衡,论谋略,魏国人才济济,谋士如云,他们完全不可能相比。魏王于是率领步骑兵三万人,直接去蒙坑的南面迎击姚兴,因此斩下首级一千多颗,姚兴不得不后退了四十多里,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姚平那里也是不敢轻易出城迎战,魏王于是分别派遣部队占领险峻地势,迫使姚兴的军队不能接近柴壁。

这样的话姚兴就驻守在汾河西面,凭借山谷建起营垒,然后捆绑柏树从汾河上游流下去,他这是想用它们去毁掉浮桥;魏国军队却把柏树全部钩起来晾干,运到军营里用来烧火做饭。

而此时,姚平的粮食吃光了,弓箭用尽了,到了夜晚,所有的部众实在是熬不住了,突然想从西南面的包围圈里冲出去,姚兴在汾河西面陈列军队,举起烽火击鼓呐喊加以呼应。

姚兴希望姚平奋力作战突围脱险,姚平则希望姚兴攻打围墙救他出来,他们就这样只是互相呼喊应和,却没有谁能够逼近围墙。姚平不能突围,计策也用尽了,于是就率领部众投水潜逃,以致死去了很多的人。

各将领大多跟随姚平投水而去,魏王就任命擅长游泳的人用钩子捉住他们,因此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走的,于是活捉了狄伯支和越骑校尉唐小方等四十多人,剩下的兵士二万多人都束手就擒。

姚兴眼睁睁地看到他们走投无路,却没有力量来救助他们,因此全军悲叹哭泣,声音震撼了山谷,姚兴只好又派遣使者向魏国请求和解。

正巧魏国有探子来报,说柔然那边也在谋划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后,就答应了姚兴的和谈,于是率领军队返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08: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26 20:06 编辑

【卐始朝元】
- 18 -


当初魏王拓跋珪歼灭刘卫辰时,刘卫辰的儿子刘勃勃逃到秦国,没栾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秦国灭亡后又归顺了后秦。

算起来刘勃勃是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代,与前赵光文帝刘渊同族。

刘勃勃的曾祖父刘虎,在前赵昭武帝刘聪在位时,因是宗室的缘故被封为楼烦公,担任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雄踞肆卢川。

自从刘虎被鲜卑拓跋部落首领拓跋猗卢打败后出居塞外,刘勃勃的祖父刘务恒召集部落,再次成为各部落中最坚强的一部。

于是后赵石虎派使者任命刘务恒为北平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因此刘勃勃的父亲刘卫辰又入居塞内,前秦苻坚任命他为西单于,督摄河西各族,屯驻在代郡城。

到前秦国内战乱时,刘卫辰就拥有朔方之地,军队有三万八千人。

后来魏国军队前来攻打,刘卫辰命令他的儿子刘直力鞮抵抗,被魏军打败,魏军乘胜渡过黄河,攻克了代郡城,俘获并杀死了刘卫辰,刘勃勃便逃到了薛干部落。

秦国灭亡后,刘勃勃一时没有可靠的地方能去,于是就跟着没奕干,碾转反复又归顺了后秦。

刘勃勃身高八尺五寸,腰带十围,生性善辩聪慧。后秦主姚兴一眼见到他后,非常惊讶,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因此对他深表敬重。

于是任命他为骁骑将军,加任奉车都尉,经常和他谈论国家的军政大事,所以对他的宠爱超过了旧日所有的有功之臣。

姚兴的弟弟姚邕规劝说:“刘勃勃天性不仁,是不可以亲近的。陛下对他的宠遇太过分了,臣属对此有些疑惑。”

姚兴说:“刘勃勃有匡时救世管理国家的才能,我正要用他的才智,和他一起平定天下,有什么不可以的,你们为什么要平白无故预先猜忌他呢?”

所以又委派刘勃勃为远安将军,封阳川侯,让他去帮助没栾干镇守高平,把三城、朔方各夷族,以及刘卫辰的部众三万余人,都分配给他指挥,让他去窥视魏国的可乘之机。

姚邕执力争辩,认为千万不可以这样安排,姚兴说:“你怎么知道刘勃勃的为人会怎么样呢?”

姚邕说:“刘勃勃侍奉主上的态度傲慢,统治下属的手段残忍,贪婪狡猾不讲仁义,随意归从或背叛别人,您这样过分地宠信他,恐怕终究要成为边境上的祸害。”

姚兴这才放弃了原来的安排。过了一些时候,姚兴又派遣刘勃勃任安北将军、五原公,把三交五个鲜卑部落及各夷族二万多家,都配备给他去驻守朔方。

这时候魏王把抓获的后秦将军唐小方归还给后秦,姚兴请求也释放贺狄干回魏国,并送一千匹好马用来索回狄伯支,魏王都答应了。

刘勃勃听说后秦又和魏国和好,非常愤怒,于是策谋反叛后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从此改姓名郝连勃勃。赦免境内罪犯,建年号为龙升,自己设置和任用百官。

郝莲勃勃认为,匈奴是夏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任命长兄郝莲右地代为丞相、代公,次兄郝莲直力鞮为大将军、魏公,薛干阿利为御史大夫、梁公。

弟弟郝莲阿利罗引为征南将军、司隶校尉,若门为尚书令,吒以鞑为征西将军、尚书左仆射,乙斗为征北将军、尚书右仆射,其余的人依次授任官职。

刚好柔然可汗郁久闾社伦献给后秦带来八千匹马,已经到达达城,郝连勃勃便把马匹抢了过来,又集中所有的部众三万多人,假装在高平川打猎,乘机偷袭杀死了没栾干,吞并了他的部众。

然后郝连勃勃又进攻鲜卑族薛干等三个部落,收降他们的部众数以万计,继而进军攻打后秦三城以北各个据点,还杀死了后秦将领杨丕、姚石生等人。

有为将者劝郝莲勃勃说:“陛下想夺取关中,应首先巩固自己的根基,使人心能有个寄托的地方,高平地方山川险要稳固,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在那里建立都城。”

郝莲勃勃说:“你们只知道这一方面,我们的大业才刚刚开创,兵士还不多,姚兴也是这一个时代的英雄,各将领都在为他效命,关中是不可能轻易攻占的。”

将士者说:“可我们不能总是这样一直打下去吧,我们必须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啊!”

郝莲勃勃说::“我们现在如果全力固守一座城池,他们必定集中力量对付我们,而我们的兵士又不是他们的对手,立刻就会灭亡的。还不如率领骁勇的骑兵四处出击,来去如风,出其不意,他们救前面,我们就攻击后面,他们救后面,我们就攻打前面,使他们疲于奔命,我们却悠闲自在随处谋食,用不了十年时间,岭北、河东的大片地区,就会全部为我们所有。”

将士者说:“那我们还要不要留在长安了,总不能就这么白白地拱手让出吧。”

郝莲勃勃说:“你们都别担心,等到姚兴死后,他继位的儿子昏庸懦弱,我们再慢慢地夺取长安,这些都在我的计划之中。”

将士者说:“那得要计划到多久啊!可我们长期就这样颠簸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

郝连勃勃说:“从前轩辕氏也曾经有二十多年迁居无常,难道单是我一个人吗?”

于是郝莲勃勃就按照自己拟定的计划,先大肆侵扰抢掠岭北,使岭北的各个城池白天都不敢打开,姚兴这才感叹地说:“我不听黄儿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啊!”

因此郝连勃勃和后秦将领张佛生在青石原交战,一举打败了张佛生,俘获和杀死五千七百人。姚兴派遣将领齐难率领二万军队前来攻打郝连勃勃,郝连勃勃因此退回到河曲。

姚兴看见郝连勃勃的军队已经离开很远了,就没有追下去,反而放纵士兵四处抢掠。

郝连勃勃看在眼里,心想,这回机会来了,于是派遣军队秘密地返回伏击齐难,一时俘获了七千多人,都收缴了他们的战马和兵器。

齐难见势不妙,急忙率领军队向后撤退,然而已经迟了,郝连勃勃又一路追到木城,于是攻克了木城,擒获了齐难,又俘获了一万三千人,和一万匹战马。

因此岭北的夷人、汉人,来向郝连勃勃投降和归附的人数以万计,郝连勃勃都设立守臣来安抚他们。

然后郝连勃勃又率领二万骑兵进入高岗,在到达五井的时候,又抢掠七千多户平凉的杂胡,分别安插在后军里,都进驻到依力川。

姚兴前来攻打,在到达三城时,郝连勃勃趁着姚兴的各路军队都还没有会合,于是率领骑兵抢先攻打他们。

姚兴看见这阵势非常害怕,派遣他的将领姚文宗慌忙迎战,郝连勃勃假装被打败后退,却暗地在前面设下埋伏等候。

姚兴看见郝连勃勃的军队败退了,连忙派遣他的将领姚榆生等率兵乘胜追击,郝连勃勃的伏兵突然两面夹击,因此把他们全部俘获了。

姚兴的将领王奚在敕奇堡聚集数千多户羌人前来助战,郝连勃勃进攻王奚,但是王奚骁勇有力,短兵交接时,郝连勃勃的士兵招架不住,有好多人都受了伤,郝连勃勃心想,这样下去可不是个办法啊!

他正苦思幂想着,突然心生一计,筑高城外的堤坝,截断城里的水源。敕奇堡里的人们看见了都很窘怕,这不是断了城里的给养吗?于是把王奚抓起来,王奚就投降了。

王奚既然被捉投降,郝连勃勃对王奚说:“朕念你是一个忠臣,正需要和你这样的人一起平定天下。”

王奚说:“如果能蒙受大恩,那就让我早死,这就是莫大的恩德了。”

说完就和亲近的数十个人一起自杀而死。于是郝连勃勃哥哥的儿子郝莲罗提率领一万步骑兵,前往定阳攻打姚兴的将领姚广都,攻克后坑杀了四千多人,只留下妇女作为军中的奖赏。

与此同时,郝连勃勃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安定,和姚兴的将领杨佛嵩又在青石北原交战,杨佛嵩战败,他的四万五千军士全部投降,从而缴获二万匹战马。

姚兴的东乡守将党智隆前来投降,郝连勃勃任命他为光禄勋,就把他的三千多户都迁徙到了贰城。

姚兴的镇北参军王买德前来投降,郝连勃勃对王买德说:“朕是大禹的后裔,世代居住在北方,祖宗有光辉业绩,常常与汉魏为敌国。中期不强大,总是受制于人。朕不才,不能继承发扬先辈的功业,使得家破人亡,到处流离失所。现在将要应运兴起,恢复大禹的伟业,你认为怎么样?”

王买德说:“自从晋朝失去纲纪,政权南移而群雄对峙,人人都怀有问鼎的雄心。何况陛下累世积德,在北方世代继承先王的事业,神明威武超过汉时,谋略超过前魏,能不在上天开启之际建成大业吗?现在后秦国政虽然衰败,但是藩镇还稳固,很希望陛下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再行动。”

郝连勃勃很赞赏他的才能,就任命他为军师中郎将。后来郝连勃勃与群臣商议讨伐后秦,王买德劝阻说:“圣贤的君主用兵打仗,常常是用德来训导人,而不是凶恶。而且后秦是我们的友好国家,又刚刚遭受到大丧,如果现在攻打他,这难道是所谓的顺理而行,感应祥和的道理吗?如果是凭恃军队的强大,趁别人大丧的灾难去攻打,匹夫也羞耻做这样的事情,何况是一国之君呢!”

郝连勃勃佩服地说:“很好。要不是爱卿一席话,朕岂能听到这些道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4 14: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26 20:28 编辑

【卐始朝元】
- 19 -


有巨雷震坏魏国天安殿的东墙,魏国君主拓跋珪很忌讳这件事,他想看看那里面究竟藏了什么东西,就命令左校用攻城的战车去碰撞东墙和西墙,从而把两面的墙都毁坏了。

天安殿东西长七十丈,南北长四十丈,集端门、午门、龙门、风门、天坛、地坛、天安殿、地安殿、及皇宫内院于一体,内中无数亭台楼阁,各配以雕龙画栋,摆放金饰玩古。南可与晋之石头城比齐,东可与夏之统万城相矅。

听说这天安殿的修筑,役使数十万工匠,耗费无数钱财,人间传谣说:其徭役将失民心,其钱财将空国库。魏王倒是解释的一清二白,似乎没有一点挥霍的现象,说所用木器都是十年前黄河发洪水,顺流漂下来的木材,至于建筑的工匠,却是燕秦两国的降虏,根本就谈不上有失民心、空国库的说法。

倒是有一种说法,却是深得民心,甚至也深得魏王之意,说魏王修筑皇宫,犹似周文王修灵台,可以说是庶人子来,不日而成。这话听起来,还说得人心里有点舒服。

魏王十六岁成王,二十八岁称帝,自参合坡起,一直在外南征北战,驰骋疆场,最后终于称雄于南北。经他之手,消灭无数权贵,手刃无数仇敌,可谓是风光无限了。如今享受这样奢豪的皇宫,也应该是顺理成章,无可厚非的事情。

然而自从拓跋珪服用寒食散,时间一久药性大发,性情变得暴躁烦闷喜怒无常,到了此时已逐渐严重;加上灾异不断出现,占卜的人大多都说将有剧烈的变故发生在身边。

究竟寒食散是个什么东西呢?食用之后又为何有如此之毒害呢?以致于使一个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毁于一旦呢?

寒食散又名五石散,是古代神仙服食范畴中的一种,其药方起于秦始皇时代,由三国时魏人何晏首先服用。

汉武帝时,信奉方士李少君、栾大等,烧炼金石一类的矿物,物为石药,与成仙无关。

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等,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

尽管五石的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药性燥热烩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就是一种慢性中毒。

确实,五石散就是一种剧毒药,服用后伴随毒性发作,从而产生巨大的内热,因此需要一整套及其细微而繁琐的程序,将药中的毒性和热量散发掉,也就是散热。

如果散发得当,体内的疾病就会随毒热一起发出。如果散热不当,则五毒攻心,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不死,也将终身残废。

而散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在服药后多吃冷饭,故称寒食散。服用者多称去病强身,实际上多为济其色欲。

西汉名医淳于意的病历记录中,曾提到医治因服用五石散而发疽之事。

传说是何晏耽声好色,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在他的带动下,于是五石散广为流传。当时贵族中人相继服用,一时成为风气。

然而许多长期服用者,都因中毒而丧命,到了唐代时,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

所以在那个时候,魏王忧郁烦闷心神不宁,有时彻夜不眠。

回顾从前的成败得失,他不停地自言自语,常常怀疑臣属和身边的人都不可相信;每每在文武官员上朝奏事时,竟然追究他们从前的过失将他们杀死。

其余的人如果脸色发生变化,或呼吸不均匀的,或步调没有节奏的,或者语言出现差错,都被认为是早就怀恨在心,这时才表现于外,于是往往亲手杀了他们。

那些被杀死的人都被堆在天安殿前,朝中的士民看见了,人人感觉朝不保夕;文武官员更是因循苟安,上下不相统摄,以致盗贼趁乱公然横行,街巷中因此行人稀少。

魏王也知道这种情况,于是他说:“我是故意放纵使情况如此,等过了这个灾年,我再加以清理整顿。”

这时臣属们都害怕惹祸,大都不敢寻求亲近,只有著作郎崔浩恭敬勤奋从不懈怠,有时候整日不回家。

崔浩是吏部尚书崔宏的儿子,崔宏也从来没有违反过魏王的旨意,也不谄媚阿谀,所以只有崔宏父子没有受到责备。

倒是那些从魏国迁徙过来的移民贵族,整日里确实心邻不安,夜不安寝。这时候留在魏国的慕容氏家族一百多家正计划逃走,魏王知道后就把他们全部杀光了。

从前魏国太尉穆崇和卫王拓跋仪曾潜伏兵士,意欲谋图杀害魏王而没有成功,魏王念及穆崇和拓跋仪的功劳,就没有予以追究。

等到魏王生了病而诛杀大臣,拓跋仪自己反而起了疑心想逃跑,却被发现并追赶抓获了,于是魏王就赐令拓跋仪自杀。

魏王看到自己现在的情况已成这样了,他准备早日立齐王拓跋嗣为太子,以防他自己突然不测,所以他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情。

按照魏国的旧例,凡是立继承人,就要先杀死继承人的母亲,于是就赐令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自杀。

他又怕不能得到拓跋嗣的理解,于是魏王召见拓跋嗣说:“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用来阻止母后干预政事,预防外戚作乱;你将要继承皇位,所以我效法古人,不过是考虑国家的长远大计而已。”

拓跋嗣生性孝顺,不忍心看到魏王这样做,可是他没有办法,于是就终日悲痛地哭泣,以致不能够控制住自己,魏王看到他这种情况,因此对他大发脾气。

然而发脾气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拓跋嗣回到住处后,依然日夜嚎啕大哭,魏王知道后于是又召见他入宫。他想,看来必须细心地跟拓跋嗣解释清楚,不然留在他心里的这个疙瘩,怕是永远也不会打开了。

拓跋嗣左右的人劝他说:“主上十分愤怒,您进宫将有难以预测的祸患,不如暂且躲避,等主上的怒气平息后再进宫。”

于是拓跋嗣听信了左右人的话,就逃到外面躲了起来,身边只有属下鲜卑人车路头、京兆人王洛儿二人跟着他,暂且不提。

却说原先魏王前往贺兰部落,他见到献明贺太后的妹妹长得美丽,就告诉贺太后请求接纳她为妾,贺太后很不高兴地说:“不可以,太美的人一定有不好的地方;而且她已经有了丈夫,您不能夺人之妻。”

魏王心里很不爽,就暗地里派人前去调查这件事,发觉果然是有这回事,于是就派人去杀了她的丈夫,然后娶了她,后来就生下了清河王拓跋绍。

拓跋绍凶残蛮横,爱在街巷中轻浮地游逛,常以抢夺行人为乐事,魏王对他这种性格非常生气,曾经把他倒吊在井中,到奄奄一息时才把他拉起来,齐王拓跋嗣多次开导和责难他,因此拓跋绍就和拓跋嗣之间不融合了。

魏王没有管制住拓跋绍的行动举止,就去责难贺夫人,贺夫人毕竟是一个女流之辈,况且拓跋绍是她的亲身所养,自然总是要加以袒护。

魏王很不看好贺夫人的这种做法,有时候甚至闹得极不愉快,于是就把贺夫人囚禁起来准备杀掉她,正赶上天已经黑了,就没有被处死。

或者这也是魏王并没有真要杀死贺夫人的意思吧,因此口头上虽然说非要杀死贺夫人不可,可是却迟迟不动手,也许就是想吓唬贺夫人一下。

但是贺夫人心里却是真的害怕了,她暗地里派人去告诉拓跋绍说:“我被你父王关禁在地牢里面,马上就要被杀死了,你却是我唯一的骨肉,你怎么还不来救我呢?”

魏王左右的人也因他残酷凶狠,一直以来人人感到危险恐惧。心想,能够早日除掉魏王,那真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于是都在暗地里帮着拓跋绍。

拓跋绍这时才十六岁,本来就是蒙童的少年时代,哪里听得这些人的教唆,于是心血来潮,决定要亲手杀了魏王。

这天夜晚,他和手下士兵以及宦官宫女几个人串通,翻墙进宫到达天安殿,魏王左右的护从假意地呼叫说:“贼寇来了!陛下快跑,贼寇来了!”

魏王听到呼声,惊慌地一咕噜翻起床来,他想去寻找弓箭刀剑却没有找到,这不能不说就是他左右的人做了手脚,故意把弓剑收藏了。

拓跋绍因此怒气冲冲地提着刀闯了进来,于是就杀死了他的父王,然后他自己也瘫坐在了龙椅上,一直大口地呼吸着粗气,以致宫门直到第二天中午都没有打开。

毕竟拓跋绍年龄还太年轻,还没有亲眼见过杀人的场面,何况现在是自己亲手杀人了,而且杀的还是他自己的父王。父王可是一国之君啊,他现在该怎么办呢?

此时他的脑子一片空白,他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所以他想了很久很久,他可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么复杂的问题,但是最终他还是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于是按照他的想法,拓跋绍就假称诏令,把文武官员集合在端门前,让他们都面向北方站着,群臣们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见拓跋绍只从门缝里探出头来,他大声问文武官员说:“我有叔父,也有哥哥,我现在问你们,本朝的公卿大臣们都想跟从谁呢?”

众人都脸色失常,大为惊讶,没有人敢正面回答,这样当头一问,人们也不好回答啊;过了很久,南平公长孙嵩说:“随从大王!”

众人这时心里才明白过来,才知道君主已经死了,但却不能料测死因,又没有人敢出声相问,人们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有阴平公拓跋烈大声痛哭着转身离去。

拓跋烈是拓跋仪的弟弟,这时朝野纷扰不安,每个人心中都怀有不同的想法。心想,拓跋绍的哥哥只有一个,那就是终日不能振作起来的拓跋嗣。

但是他的叔父们却有不少,但却相互权衡着,没有一个出来掌政,倒是拓跋绍的那一句问话:我现在问你们。这会是一种什么用意呢?令人深思。

魏王的舅舅肥如侯贺护,看见宫廷里面发生了变故,就在安阳城的北面燃起烽火,贺兰部落的人就都赶到那里,其余各部落也都聚集到了一起,随时听后发落。

拓跋绍听说外面的人心不安,就拿出大量的布帛,赏赐给王公以下官吏,自古笼络人心都是这样做的,但他这小小年纪又如何懂得,想必有人在暗地教他这样做罢了。

唯独崔宏没有接受,想起崔宏的性格,他在魏王拓跋珪时就没有过这种行为,难道拓跋绍现在就能腐蚀了他吗?怎么可能呢。

齐王拓跋嗣这时候得知发生变故,匆忙从外地返了回来,他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不敢轻易露面,于是他白天躲藏在山中,夜晚就住在王洛儿的家里。

王洛儿的邻居李道暗中侍奉拓跋嗣,时间久了,民间渐渐有人知道这件事,心想太子回来执政了,都高兴得奔走相告;拓跋绍听说后,就逮捕李道把他杀死了。

然后拓跋绍又招募人员四处寻找拓跋嗣,他想要杀掉拓跋嗣,猎狼叔孙俊和皇家宗室比较疏远的亲属拓跋磨浑,自称知道拓跋嗣在哪里,拓跋绍就命令手下两个兵士和他们一同前去捉拿。

叔孙俊、拓跋磨浑出城后,他们并不是真心要带这两个兵士去抓拓跋嗣,反而捉住这两个兵士前往拓跋嗣那里,然后杀了这两个兵士,以断绝他们的消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1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25 11:19 编辑

【卐始朝元】
- 20 -


王洛儿为拓跋嗣多次到平城去和大臣们联络,这天夜晚,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安远将军安同等人,众人听说后一致响应,争相出城欢呼迎接。

拓跋嗣到达城西,卫士听说拓跋嗣回来了,就捉住拓跋绍送给他,拓跋嗣于是杀死了拓跋绍和他的母亲贺氏,并且还诛杀了拓跋绍手下的诸多兵士,及其充当内应的宦官宫女十多人。

并对最先刺杀魏王拓跋珪的人,臣属们就都把他的肉切割下来一块块地吃掉。然后拓跋嗣登上皇位,大赦境内;原来罢免归家不参与朝中政事的公卿,又全部召回任用。

诏令长孙嵩和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浩、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都坐在止车门右边,共同处理朝中政事,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八公。拓跋屈是拓跋磨浑的父亲。

拓跋嗣又因尚书燕风曾侍奉拓跋什冀犍,就命令他和都坐大官封懿等人进宫讲解经书,出宫则议论政事。

又派王洛儿、车路头任散骑常侍,叔孙俊任卫将军,拓跋磨浑任尚书,都赐封爵为郡公、县公。

拓跋嗣问:“旧日臣属中先帝最亲近相信的人是谁?”

王洛儿说:“是李先。”

拓跋嗣就召见李先问他:“你凭什么才能、什么功劳而被先帝赏识?”

李先回答说:“臣下没有才能、没有功劳,只是凭忠实、正直被先帝赏识而已。”

于是拓跋嗣就下诏委任李先为安东将军,时常居住在宫内,以便随时向他征求意见。

拓跋嗣继续执行拓跋珪的政策,因为郡县中的豪强大多成为百姓的祸害,便下诏书用优厚的条件征召他们过来。他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并将塞外的鲜卑族人,以及其他胡人都内迁到关东地区。

这是一次强制性的官方移民政策,目的是恢复与发展久经破坏的中原地区,所以遇到的阻力却恰恰与其深远的意义成为对比。

当时的官员们不会去体谅老百姓对于故土的依恋之情,更不懂得利用居民会去做思想工作,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多半是采取强硬性逼迫的手段,因此造成了一些地方民众的反感。

就这样百姓们留恋故土,都不乐意迁往京城,郡县官吏就逼迫着他们上路,因此一些狡猾强横的青年出逃后,就都聚集在一起闹事,于是各地盗贼横行。

拓跋嗣召集八公商议这件事情说:“我本想为百姓除害,但郡守县令却不能够正确地安抚他们,致使各地出现骚乱;现在各地犯罪的人有很多,我不可能全部都杀掉,我想大赦境内,借此来安定他们,怎么样?”

元城侯拓跋屈说:“百姓逃亡做了盗贼,现在不判罪而赦免他们,这是尊贵的人反过来请求卑贱的人;不如诛杀领头作恶的人,然后赦免他们的余党。”

崔浩说:“圣王治理民众,致力于能使他们安定而已,不与他们计较谁胜谁负;今日赦免虽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也可以权宜行事。”

拓跋屈一时不能作答,于是拓跋嗣就问崔浩的具体意见。

崔浩回答说:“拓跋屈是想要先诛杀,而后赦免,可关键在于两方面都不能够免除,哪里比得上一个赦免就能平定了呢?如果是赦免后还不听从,那时再诛杀他们也不算晚。”

拓跋嗣接受了他的意见,就派遣将军于栗殚率领一万骑兵,先去讨伐那些不听从命令的人,因此所到之处均被平定。

拓跋嗣又派遣马邑侯陋孙出使后秦,派遣谒者于什门出使燕国,悦力延出使柔然。

此时后秦是仁弱儒雅的姚泓在位,加之内讧连连,落得只好向拓跋嗣求援。魏国的大臣们纷纷劝谏拓跋嗣出兵救助后秦,他们都想从中捡到一些便宜。

唯有大臣崔浩劝阻说:“刘裕必克姚泓,陛下虽有精兵,但无良将可使,我们不如安静等待,先观察清楚局势再说,那么刘裕灭了后秦之后,一定还会返回南方去篡夺王位,到时候关中就尽可为我所有了。”

拓跋嗣听了崔浩的这一番话后大加赞赏,于是心里一高兴,就赐给崔浩御洒和水晶盐之类的异物。

然而拓跋嗣心里毕竟也想着从两国交战中双方取利,于是背后派遣长孙嵩等将领随时做好准备攻打晋国。

晋国军队不堪魏国的骚扰,于是就在黄河北岸摆了一个迷魂阵,就以二千七百名士兵,加上一百张可发射尖槊的大弩还击。

因此魏国军队大败,长孙嵩的三万骑兵被杀死了一万人,于是狼狈而逃。拓跋嗣见此又惭又愧,连忙去向崔浩赔礼道歉。

刘裕俘获姚泓之后,果然急忙派遣军队返回建康篡位,关中不久就被夏国郝连勃勃夺占,刘裕留守在关中的二十万兵士,全部被郝连勃勃杀掉。

于什门到达燕国的和龙,不肯入宫拜见,他解释说:“大魏皇帝有诏书,等冯王出来拜受,然后才敢入宫。”

燕王冯跋就派人牵着他,逼迫他入宫,于什门见到冯跋不叩拜,冯跋就派人按下他的头,于什门说:“冯王叩拜接受诏书,我就自然以宾客主人的礼节向冯王施礼,何必要如此逼迫我呢?”

冯跋发怒了,就扣留于什门不放他回去,于什门多次当众侮辱冯跋,左右的人请求杀掉于什门,冯跋说:“他不过也是效忠他的主子而已。”

于是就把于什门囚禁起来,想要以此来降服他,于什门却始终不肯降服。

过了一段时间,于什门的衣服、帽子都破烂了,虮子、虱子全身都是,冯跋派人送给他衣服帽子,于什门都不接受。

这一天,和龙有红色的气体,四周弥漫遮住了太阳,从寅时一直持续到申时。

燕国太史令张穆向燕王冯跋进言说:“这是有战争的气象,现在魏国正强盛,我们却扣留他们的使者,通好的使命又不相往来,臣下私下里为这件事而感到畏惧。”

冯跋说:“我正在考虑这件事。”

这时魏国君主拓跋嗣正在向东巡视,到达了濡源和甘松,派遣征东将军长孙道生、安东将军李先、给事黄门侍郎奚观,率领二万精锐的骑兵来袭击燕国。

又命令骁骑将军延普、幽州刺史尉诺从幽州率领军队赶往辽西,为他们增添声威和气势;拓跋嗣就驻扎在突门岭等待捷报。

长孙道生等人攻下乙连城后,就进军攻打和龙,和燕国的单于右辅古泥交战并打败了他,还杀死了他的将领皇甫轨。

燕王冯跋环绕城池固守,魏国军队前来攻打没有攻下,就掳去民众一万多家后返回。

魏国拓跋嗣回到平城皇宫后,由于心浮气躁而服用寒食散,常常药性发作,感觉灾异现象不断在出现,他自己为此颇为担忧。

于是派遣禁中密使暗地询问白马公崔浩说:“最近在赵、代的分野发生日食,朕的病又连年不好,我担心一旦去世,诸位皇子都还年少,那该怎么办?希望你能为我考虑好身后的计划。”

崔浩说:“陛下正值壮年,疾病也即将痊愈,如果您一定要听取我的意见,就请让我陈述瞎子算命一般的愚见。”

拓跋嗣说:“白马公但说无妨。”

崔浩接着说:“自从我圣明的魏国像龙一样兴起建立起来,一直就不重视设立皇储,所以永兴初年,国家几乎灭亡;现在应早早确立东宫太子,选择贤明的公卿大臣做为太子的师傅,以左右的亲信大臣做为宾客朋友;在内总理朝政,在外总管军务。”

拓跋嗣疑问:“那么崔公的意思,说明了什么好处呢?我还是没看出来。”

崔浩说:“这样陛下就可以悠闲游玩不问政事,颐养精神保养天年;那么到您逝世之后,国家就有了可靠的君主,民众也有所依附,奸邪的人不敢再有野心,灾祸也就不会产生。”

拓跋嗣说:“那么按照崔公的意思,应该作何安排呢?”

崔浩分析说:“如今皇子拓跋焘年近十二,贤明聪慧性情温和,以长子的身份立为太子,这是礼法的重要原则;如果一定要等到皇子成人之后才选择太子,那就是颠倒了人伦次序,这应是引起霍乱的根本原因。”

拓跋嗣又以此事询问南平公长孙嵩,长孙嵩回答说:“立长子为太子则名正言顺,置贤能者为太子则众人信服;拓跋焘既为长子又最贤明,这也是上天的意旨。”

拓跋嗣就听从了他俩人的看法,立太平王拓跋焘为皇太子,让他坐正殿亲自主持朝政,做为国家的副主。

又让长孙嵩和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太子的左辅臣坐在东厢,面向南方,让崔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代郡人丘堆为右辅臣坐在西厢,面向东方,共同辅佐太子;其余朝廷文武百官都总括己职听候差遣。

拓跋嗣退避住在西宫,却时常暗地窥视太子,听他如何决断,拓跋嗣都非常高兴,他对近侍之臣说:

“长孙嵩是有多年功德的老臣,经历侍奉过四代皇帝,功在国家;奚斤明辨迅捷而有智谋,远近闻名;安同通晓了解世俗人情,处事精明老练;穆观通达政务机要,最懂得我的心思;崔浩博闻强记,能精确察知天人之间的奥秘;丘堆虽无多大才能,但对公事非常谨慎。我用这六人辅佐太子,而我与你们巡视四方边境,讨伐叛乱,安抚臣民,也就足以得志于天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0: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27 13:19 编辑

【卐始朝元】
- 21 -


北魏初期,真正造成人民饥寒的原因,那都是多方面的因素。频发的水旱等天灾,牲畜大部分瘟疫致死,禾稼不能够有所收成,于是就会造成饥荒。

然而地方的官吏豪强却肆意盘剥,这些又是人为造成的灾祸,更使得人民的生活,一时又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拓跋嗣针对这些的情况,既采取迁徙灾民前去收成好的地方居住就食,又赈济穷乏,减免租赋等应急措施。

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劝课农桑,打击贪官豪强等政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是拓跋嗣偏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但却也是被那个时代高度重视的一个皇帝,历史对于他的评价一直很高。

论资历拓跋嗣是北魏的第二个皇帝,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儿子,也是第三任皇帝拓跋焘的父亲,在北魏的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所以拓跋嗣可说是文武双全,治理国家很有他的一套。他在内迁民众、外卫边疆、重用汉臣崔浩等诸多方面,使北魏更快地朝向封建社会转变。

可以说是上承开国皇帝拓跋珪载功建国,下启后续皇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其功绩还是很显著的。

回想拓跋嗣继位之时,后秦势力正强大,到南宋刘裕出兵灭秦后,于是就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地区,这时的魏国要想全力对付南边的宋国,就无力对付柔然的侵犯,充其量也只能处于防范状态。

柔然是一个游牧民族,世代一直都是迁徙无常,故而当魏国大军深入漠北进攻时,他们便都逃遁无踪了,可是魏国军队南撤之后,他们又都转土重来。

因此魏国不得不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另外采取一些加强防范的措施,以防范他们的南下。

于是拓跋嗣就在阴山以南地带,又新筑了一条长城,东起赤城,西至五原,全长总共有一千余公里。

同时在每一个重要环节,又兴筑了一系列的城堡,其中著名的六镇,就在长城以北地带。

这六个军镇最西是沃野镇,往东依次是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等。这六个军镇除怀荒镇外,其余都在内蒙古境内,因此,边境总是屡遭侵犯。

所以在那时候,拓跋嗣听说宋王刘裕攻克了长安,心里十分害怕,连忙派出使节向他求和,从此每年交往互访不断。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等到刘裕驾崩,宋国殿中将军沈范等人正奉命出使在魏国,告别返回时,才走到黄河,就被拓跋嗣派人追来抓住了他们。

毕竟此时的魏国已不再是那时候的魏国,如今强大起来了,所以拓跋嗣常常出现蠢蠢欲动的想法,于是他召集群臣商议,准备发兵攻取洛阳、虎牢、滑台。

须知,拓跋嗣心里有这样的欲望已经很久了,现在机会来了,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可是崔浩却劝谏说:“陛下不因为刘裕忽然崛起而轻视他,还接纳他的使节和贡物,刘裕也恭敬地侍奉陛下;不幸的是他现在死了,却突然趁着丧事讨伐他们,即使得手也不光彩;况且我国现在也还不能一举攻取江南,而要白白地落个趁丧讨伐的恶名,臣私下认为陛下这个主意不可取。”

拓跋嗣说:“刘裕趁姚兴之死而灭了后秦,现在我趁刘裕逝世,而去攻打宋国,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崔浩说:“这可不一样,那时姚兴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们都相互争夺王位,所以刘裕才乘机攻击了后秦;现在江南却没有缝隙可乘,不能相比。”

拓跋嗣说:“那依丞相的意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崔浩说:“臣以为,我们应该派人去吊唁祭奠,去慰问刘裕的孤儿弱妇,同情他们的不幸,使我们仁义的名声传布天下,这样江南不用进攻就自行顺服了。”

拓跋嗣说:“以你这么说,我们不但不能攻打他们,还要派人过去吊孝吗?”

崔浩解释说:“因为刘裕刚死,他的党羽还尚未离散,若大兵逼近边境,他们肯定会同心协力率军抗战,那么我们灭宋的大功未必就能成功。”

拓跋嗣说:“崔公所言极是,那下一步我们作何计划呢?”

崔浩分析说:“我们最好是暂缓出兵,等他们强臣争夺权力,变故灾难就必然发生,然后命令将领再出兵攻打,这样,我们的兵士也不会疲劳苦战,就可以获得淮北的大片土地。”

但是最终拓跋嗣还是没有听从,于是受命司空奚斤统率军队的符节,加封为晋兵大将军代理扬州刺史,命他统领宋兵将军周几,吴兵将军公孙表共同攻打宋国。

魏国南征军队即将出发,公卿大臣们在监国太子拓跋焘殿前会集商量,关键是先攻取城池,还是先略占土地。

奚斤主张先攻城,崔浩说:“南方人擅长守城,以前秦国的苻氏进攻襄阳,一年多也没能攻克城池;现在我们用大军停下来攻打一个小城,如果不及时攻克,就会挫伤军队的气势,而敌人也能够慢慢地严整前来;那么我军疲惫而敌方气盛,这是不妥的办法。”

拓跋嗣问:“应该如何计划呢?”

崔浩说:“不如分兵攻占土地,直到淮水为止,再四处设置官守宰吏,收聚田租粮谷,而洛阳、虎牢、滑台就落在我军的北面,对他们南方的救援便感到绝望,那么肯定就会沿着黄河向东逃跑;如此,他们就成为了我们的猎物,哪里还要担心不能擒获他们呢!”

但是公孙表执意请求先攻城,拓跋嗣最后就同意了他的这个意见;于是奚斤等人率领步骑兵二万人渡过黄河,在滑台的东面扎下营寨。

当时宋国司州刺史毛德祖正戎守虎牢,东郡太守王景度向毛德祖求救,毛德祖便派司马翟广等人率领步骑兵三千人救援王景度。

在这之前,原东郡的皇族司马楚之在陈留境内聚集有力量,听说魏军过了黄河,立即派使者前往迎接,向魏军投降。

于是魏国就任命司马楚之为征南将军,让他去侵犯宋国的北部边境。

毛德祖派长社县令王法政率领五百人戎守邵陵,将军刘怜率领二百骑戎守雍丘以守备司马楚之。

司马楚之带兵袭击刘怜,正巧这时宋国送来军队给养,刘怜出城迎接给养,酸枣平民王玉飞奔前去报告了魏军。

魏国尚书滑稽带兵袭击仓垣,宋国兵士与官吏全都跳墙逃跑,宋国陈留太守冯翊人严稜到奚斤处投降;魏国于是任命王玉为陈留太守,并给他兵士防守仓垣。

司空奚斤等人进攻南宋的滑台不能攻下,就请求增兵,拓跋嗣发怒了,严厉训斥了他后,就与群臣商议亲自讨伐,于是拓跋嗣亲自率领北方各国联军五万余人,南下穿过天关,越过恒山,以作为他的增援部队,前往声援奚斤等人。奚斤等人听说拓跋嗣发怒,亲自率军前来援助,于是急攻滑台,终于攻克了它,宋国东郡太守王景度放弃滑台逃走。

王景度手下的司马阳瓒被魏军活捉,坚决不投降而被杀死,拓跋嗣于是任命成皋侯苟儿望为衮州刺史镇守滑台,必须是夺得后才能够拥有。

另外,拓跋嗣又派遣寿光侯叔孙建等,率领部队从平原东渡,去攻取青、衮二州的各郡县,衮州刺史徐琰听说魏国的军队渡过黄河,便放弃城池逃走了,叔孙建于是乘势东征青州。

奚斤等人去攻打据守在土楼的翟广等人,攻破土楼又乘胜进逼虎牢。

毛德祖与奚斤接战,屡次击败了奚斤;拓跋嗣又另派黑矟将军于栗殚带领三千人屯驻在河阳,计划夺取金墉城。

毛德祖派遣振威将军窦晃等人沿河布防以抗拒于栗殚,拓跋嗣于是来到冀州,派遣楚兵将军、徐州刺史孙淑建率兵从平原渡河,去协助夺取青州和衮州。

司空奚斤既已平定青、衮二州,于是还军围困虎牢关,南宋守将毛德祖坚守虎牢城不出战,因此魏国军队久攻不能拿下。

后来拓跋嗣到了成皋城,观看了虎牢城内的情形,他看见虎牢城内严重缺水,城里的人民都是悬绳吊桶从黄河中取水。

于是拓跋嗣命令兵士,在舰船上放置攻城车,发射石块断绝了城里的取水之路。又穿凿地道用以破坏其水井。

这样的话,由于没有了水源,城内的兵士们都没有了斗志,虎牢关终于被攻克。

于是俘获了刘宋的司州刺史毛德祖,荥阳太守翟广,建威将军窦霸,振武将军姚勇错,振威将军吴宝之,司州别驾姜元兴,治中窦温。

自此,魏国夺取了黄河南岸要地,和山东青、衮等地,开辟土地三百里,直逼南宋的领土。

至永兴二年,拓跋嗣下诏命令南平公长孙嵩等北伐柔然,在长孙嵩等从大漠返回来时,却被柔然追赶并围困在牛山。

拓跋嗣御驾亲征,率领所部北伐柔然,柔然听说后才仓皇逃跑,因此魏国的军队取得了胜利,于是柔然斛律党羽吐牴于等百余人归顺了魏国,拓跋嗣就派遣使者悦力延前去安抚。

拓跋嗣北伐柔然取得胜利后,于是将魏国的实力范围又扩展到了河南,与东晋接壤。

拓跋嗣励精图治,整饬内政,从而为南征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75.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1: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蜀楚寒梨 于 2024-3-27 17:24 编辑

【卐始朝元】
- 22 -


宋国豫州刺史刘粹派遣治中高道瑾带领步骑兵五百人占据项城,徐州刺史王仲德带兵屯驻湖陆。

魏国黑矟将军于栗殚渡过黄河,与奚斤合力进攻窦晃等人,终于把窦晃的军队打得大败。

于是拓跋嗣就派遣中领军代郡人娥清,和期思侯柔然人闾大肥率军七千人,连同周几、孙淑建向南渡过黄河,驻扎在碻磝城。

宋国衮州刺史徐琰放弃尹卯城向南逃跑,因此宋国泰山、高平、金乡等郡都被魏军占领。

关于碻磝城这里作一个介绍,碻磝城原为古津渡和古城名,故地在今聊城市荏平县西南的古黄河南岸,城池在津东。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说:“又东北迳碻磝城西。《述征计》曰: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

从聊城出发,沿聊牛路向东约三十公里,进入荏平县韩集乡,经过古漯河万亩湿地,从韩集乡驻地向南三公里,便可来到高垣墙村,高垣墙村的所在地就是原先的碻磝城。

据《东昌古今备览》所说,碻磝城是济州的治所;至于济州,查阅《魏书·地形志》便可知晓;其州设置于北魏时期,领五郡十五县。

春秋初期,诸侯国内普遍实行采邑制度,到了中后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以及按田亩征收赋税等原因,原有的采邑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这时一些诸侯国开始在所占有的领地内,推行由国君直接管理的郡县管理体制,同时封王建国仍然存在,出现了郡国并存的状况。

到了东汉,中央以下正式确定分为州、郡、县三级,州就是中央以下地方最高级的行政机构,因此说碻磝城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会。

当年位于古黄河南岸的碻磝城,城西建有浮桥,是黄河要津,史称碻磝津。周朝曾在这里设置济州关,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一直是军事要地。

据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的《河南四镇考》记载,北魏时期与滑台、金墉、虎牢相并列,包括碻磝城被称为河南四镇。

查阅史料可以得知,这要是在当年,碻磝城这个地方真不可小视。东晋太元九年,谢玄遣龙虎将军刘牢之驻守,又过了两年,济北太守温祥遣子温楷驻守。

后来刘宋元嘉年间,宋司空檀道济也驻守过此地,但是由于碻磝城地处河水顶冲,唐朝天宝十三年,州城为河水所陷,此城从此遂废,并入郓州。这一点在《太平广记·济州》里面有所记载。

这时候孙淑建等人向东进入青州,原来的东晋皇族司马爱之、司马季之,早先已聚众在济水以东,这时都投降向魏了。

魏国军队逼近虎牢,宋国青州刺史东莞人竺夔把守在东阳城,派遣使者向朝廷告急,新继位的刘义符下诏命令南衮州刺史檀道济监管征讨诸军事务,与王仲德共同援助东阳。

庐陵王刘义真派遣龙骧将军沈叔狸率领三千人到达刘粹处,考虑机宜以便赴援。

刘义符是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字车兵,是刘裕的长子,母亲是张夫人,义熙二年生于京口,十岁拜豫州公世子,元熙元年进为宋太子,刘裕封禅时立为皇太子。

刘义符初为太子时即好狎昵群小,在刘裕生病时无人管束,便好游狎,经常座龙舟移师天渊池水上玩乐,笙歌妙舞,管弦悠扬,直到月落参横,疲劳袭身,才在龙舟上过夜。

当刘裕病重不起临终托孤时,谢晦与护军将军檀道济、司空徐羡之、仆射傅亮等人一起,受命辅佐刘义符。

这种顾命之重是人臣的最大殊荣,人主的最大信任,说明谢晦等在当时政局中的重要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不过刘裕对这些心腹大将的信任程度,还是有所保留的,他曾私下对刘义符叮咛过一番,说檀道济虽有武略而无大志,徐羡之、傅亮二人也无异心。

刘裕逝世后,谢晦、徐羡之、傅亮三人受顾命之托,他们忠心耿耿辅佐刘义符,然而刘义符的所作所为却很快让他们失望了。

这个少年皇帝,虽不乏聪明,又有膂力,擅长骑射,通晓音乐。但自幼娇养失教,登基后整日与宫人游戏无度,沉弱于声色犬马,丝毫不将国家政务放在心上。

谢晦等人曾追随刘裕东征西战,深知艰难创业来之不易,加上这么多年来又与北魏征战,外患当头,深恐有愧,常有另立新君的想法,暂且不提。

却说魏国于栗殚那边正在进攻金墉城,宋国河南太守王涓之偷偷逃跑了,拓跋嗣于是任命于栗殚为豫州刺史镇守洛阳。

楚兵将军孙淑建进军临淄,大军所到之处宋国城池都崩溃了;青州刺史竺夔集中民众守卫在东阳城,那些没有入城的百姓,就让他们各自依据山势险要割光庄稼,让魏军到达后无法获得粮食。

奚斤、公孙表等攻打虎牢,拓跋嗣从邺城派兵救助,毛德祖就在虎牢城内挖地道,深入七丈分作六道,直通魏军包围圈外。

又招募敢死的勇士四百人,派参军范道基等人从地道中钻出,偷袭魏军背后,魏军惊慌失措,范道基等人于是杀死魏军数百人,烧毁魏军攻城器械,然后返回城中。

魏军虽然暂时后退散乱,但是很快又重新集合起来,更加猛烈地进攻虎牢。

奚斤从虎牢率领步骑兵三千人,进攻驻扎在许昌的宋国颍川太守李元德等,李元德等人败逃,于是就让颍川人庾龙担任颍川太守把守许昌。

毛德祖带兵出城与公孙表大战,从清晨到午后,杀死魏兵数百名,恰巧奚斤从许昌回师,于是合击毛德祖,毛德祖被打得大败,损失兵士一千多人,毛德祖因此又据城自守。

宋国大臣们于是商议战事,认为项城离魏国不远,不是少数部队所能够抵抗的地方,就命令豫州刺史刘粹召治中高道瑾回来寿阳,如果龙骧将军沈叔狸已经进军,也应暂且后退。

针对此事刘粹上奏说:“敌虏进攻虎牢未再南进,如果突然撤军舍弃项城,那么淮河以西各郡就无处依靠了,孙淑建已经进驻肥口,不应该马上后退。”

这时李元德率领散兵二百人到了项城,刘粹就派遣李元德协助高道瑾戎守在项城,并请求宋国朝廷宽宥李元德在许昌失败逃跑的罪过,朝廷商议后同意了。

毛德祖在北方时,曾与魏人公孙表有过旧交情,公孙表有谋权计策,毛德祖担心,就与公孙表沟通音信。

有人暗中告诉奚斤,说公孙表与毛德祖联络谋划,每次回公孙表的信,多在上面涂改后才写好;公孙表就拿信给奚斤看,奚斤怀疑了,就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拓跋嗣。

在这以前,公孙表和太史令王亮年轻时,同在一个官署,公孙表总喜欢轻视侮辱王亮,这时候王亮也向拓跋嗣上奏说:“公孙表在虎牢东面布置军队,没占据有利的方位,故意让敌寇不致及时灭亡。”

拓跋嗣向来爱好术数,认为是这样,加上前后的愤怨,就派人在晚上到公孙表的军营中把他勒死了。

公孙表早年是一位儒生,四处游学;西燕慕容冲任命他为尚书郎,后燕慕容垂攻陷西燕都城长子,因此西燕灭亡。公孙表于是投降后燕,跟随慕容垂到后燕都城中山。

至后燕慕容宝在与北魏军队交战中兵败逃走,公孙表就投降了北魏;北魏朝廷派他为使者出使东晋十分称职,被任命为尚书郎,后授为博士。

当初北魏拓跋珪认为慕容垂的几个儿子,分别占据险要之地,权柄互相转易,终于会导致灭亡。

而且后燕国内风俗敦厚朴实,人们很少有什么嗜好与欲求,不能够启发他们的智慧,只能诱导其追求利欲,公孙表对此很不以为然。

后来公孙表秉承拓跋珪的懿旨,进上《韩非书》二十卷,拓跋珪对此极为赞赏。

到了拓跋嗣在位初年,公孙表参与谋划将军元屈的军事行动,征讨吐京的反叛胡人,却被胡人打败。但鉴于公孙表由于事先劝止过元屈的军事行为,拓跋嗣认为他有远见,故赐爵固安子。

黄河西部饥饿的胡人刘虎聚结流民在上党造反,向南侵犯河内,拓跋嗣命公孙表率军讨伐刘虎,又命公孙表与后秦姚兴的洛阳戍将约定时间,让他在黄河南岸准备策应,然后才进军讨伐胡人。

当时胡人内部互相猜疑,自相残杀,公孙表认为他们有分裂瓦解的趋势,却没与洛阳戍将互通消息,就率领部队征讨刘虎。

然而公孙表治军法度不严,反而被胡人打败,士卒伤亡大半,拓跋嗣对此耿耿于怀。

后来北魏朝廷商议收复黄河南岸被南宋侵占的地方,拓跋嗣认为只要占领淮水一带,那么滑台等三城的守军,自然会束手就擒。

而公孙表则坚持应当首先攻城,拓跋嗣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以奚斤为都督,以公孙表为吴兵将军、广东刺史。

奚斤等人渡过黄河,公孙表则攻打滑台,攻打多时也未能取胜,拓跋嗣于是亲自南巡声援公孙表。公孙表等人占据滑台以后,又引军向西征伐,从而在土楼大败南宋将领翟广,进而围攻虎牢。

拓跋嗣临时驻扎在汲郡,始昌子苏坦、太史令王亮向拓跋嗣奏称,公孙表把军队布置在虎牢东面,没有占据有利的地形,所以使得宋军不能及时被消灭。

拓跋嗣平素很喜欢术语,对公孙表先前就存有怨忿,等到攻打虎牢时,士卒伤亡很多,于是就派人乘黑夜到营帐中把公孙表缢死。

公孙表时年六十四岁,拓跋嗣因为宋军尚未退走,就把此事掩盖起来而不予公开。

点评

欣赏佳作,待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3-27 17: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3-27 17: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蜀楚寒梨 发表于 2024-3-27 11:09
【卐始朝元】
- 22 -

欣赏佳作,待续。

点评

感谢香儿老师的雅赏赞评。春祺安康愉快!龙年吉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3-27 17: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4-28 22:23 , Processed in 0.1900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