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66|回复: 61

[记叙散文] 家乡农耕往事

[复制链接]

升级   9.39%

发表于 2023-7-24 1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殷红点点 于 2023-7-24 22:35 编辑

家乡农耕往事
作者:杨文明

        春夏时节,在郊外散步的时候,遇到一片长势茂盛的嫩绿的禾苗,我停下脚步,伫立良久,静心地去细看,想着看到生命的葳蕤,聆听生命的声音,回味起悠长的岁月,自然也就泛动起一丝乡愁,一种久违的田园风光渐渐浮现眼前,父辈们农耕时的背影历历在目。
        我的故乡处于雪峰山腹地,湘黔古道贯穿东西,是一个具有典型农耕文化历史的乡村,因四周环山,山泉水极为丰富,经历代农人开垦,分布层层叠叠的梯田。在这里,即使遇到极端天气,良田沃土上也有不差的收成,旱涝保收。
        每年春季来临,惊蛰前后,随着圈养的黄牛在野外哞哞声响起,家乡田野上就逐渐开始热闹。布谷鸟在山弯高树上放歌,赶牛耕地的吆喝声在周遭隐约传开。“催耕布谷鸣林曲,辰吉相将事力田。”  
        此时,山间小溪潺潺,泛起白色浪花汩汩流淌而去。蜜蜂在野蔷薇丛中跃动,忙活着采集花蜜。村妇提篮捎食在田间地头疾步行走,小孩子在满田草籽长着嫩茎、花朵初露的绿色里打滚,“井井鳞塍来馌女,子牵童抱绕身边。”这种乡野气息,只有山里人才可能享受,都市的灯红酒绿难以比较,抒情歌手无以抵达,现代人的手机里容不下这种立体感超强的美妙。这样的氛围自然营造出一种农耕底色,将接下来的稻作再作一次深情的年度演绎。
        耕地。一柄弯刀在田埂上挥舞,倒下的嫩草叶被乡人叫成“淤田叶子”,即将随同整日整日挑来的整栏整栏的猪牛粪填入田土,成为底肥,“剁埂”工序是耕地前奏。田埂上的杂草收拾之后,接下来就是将田坎刨净,刨下的土皮,将被均匀地散布在整个田丘之中,俗称“刨坎”。田坎整好之后便是耕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家乡的农人耕地,常常在晨曦未露的时候,先割好嫩草喂牛,让它吃饱喝足,然后在牛嘴上套上辔头,便开始训牛上犁了。在一根牵绳和着规则的吆喝声的指令下,耕牛拖着犁或耙,在不大的田中吭哧吭哧地走着来回,偶尔向上长啸几声,继续负重前行,它们清楚自己与耕作文明保持一脉相存。在熟悉的每丘田土上“两犁两耙”重复四遍之后,耕牛将继续被圈养起来,休假三个月。田里的泥土被深耕后,底泥朝上,借助阳光曝晒,消杀病害,种子须根深埋,吸收养分更多。经过牛耕翻开后的泥土的清香,透露出乡村的质朴,是一种真正的乡野原味。
        田耕好了,接着便要“搭埂”,将刨后的田埂重新用田泥垒上一层保护层,加固维修,防止蝼穴鳝洞漏水而导致崩坎。新的泥埂上可种黄豆,自家种的黄豆是做年底油炸豆腐的最好原料。
        有一种田还需后面进一步耕作,它就是“秧田”。整理之前,农人往往将最好的家肥在田中堆成土包或围成坑凼,整理时散撒均匀,翻耙之后,用“谷耙”(晒谷子翻耙谷粒的用具)将田泥再次耙平,分成规整的几个方块,中间用小渠隔开,便于田间育苗与扯秧,整个过程当地人叫它“整秧田”。农民兄弟知道,没有粪臭,就没有苗壮,没有深耕细作,就没有当年的好收成。
       播种。在农村普遍还是种植传统常规品种的时候,农人在先年秋收的时候,瞄准目标,优选劣汰,将没有病虫害的饱满的谷粒选出,作特别保存。农户之间往往打听谁家的种子收成好些,互通信息,寻求、购买别家的好种子。在杂交水稻推广之后,选种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种子公司专门负责种子供应。浸种是育秧的关键环节,不能出问题,需掐选天气,选取适温天气,用温热水浸泡种子,之后用布包好放入木桶之中,用牛草(稻草)或者干苔藓铺在上面,盖好桶盖,等待谷粒发芽。谷粒芽初发,理手的老农就像气象学家一样,通过观测,获得一个好的时辰,便趁时将它们均匀撒于“秧田”中。
        栽田。它是田间插秧的俗称。插秧时节,是整个水稻种植中的最浓重又讲究的时候。插秧需赶农时,一般在两三天内就将此事完结。没有机械,仅凭手工完成,就需要多一些人手,要么约人,要么请人。约人,不用开工钱,互相帮忙,人工互换,也有义务帮衬的;请人,就需开工钱,有辛苦有酬劳。不管是约人还是请人,伙食得讲究,好酒好肉招待,毕竟是辛苦活,主人常常考虑到别人看得起才会上门,得有人情味,给人留下好印象。栽田那两天,帮工得起早赶到主家,主家安排过早(吃早餐),用餐尽量简便。餐后快速赶到秧田,挽袖卷裤,赤脚下田扯秧。扯秧是个技术活,要做到握秧蔸整齐,洗根不带泥,扎秧不打结,撒秧不散乱,解秧顺手开。扯秧快省工时,老农最注重技巧,这时的秧田里是他们传授、交流农耕方法的最好场所。
        正式插秧时,每个人选一个区域,身倾前方,脚往后移,左手握一把秧,三指挪秧递给右手,右手至左手处接秧后,迅速用三指将秧入泥插稳。插秧最见功夫,不标准的,要么速度快,入水太浅,秧蔸不稳,很快浮苗;要么速度慢,入水太重,秧蔸入泥太深,不利于后面发孽。这些要领,是父亲在秧田里传给我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农耕知识往往需在现场耳濡目染,铭记于心,胜过很多教化。
        横排插秧数标准量为七蔸,后排与前排一一对齐,成正方形构图。秧苗稍向前倾斜,布阵整齐。插秧能手一天最快者可插秧近一亩。我三伯在集体化时人民公社组织的栽田大比武中获得了第一名,五石谷田,在太阳偏西时就已完成。
        田管。田间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看水、施肥、打药、薅田,而薅田最有意味,只是现在似乎已看不到这种操作了。我的父亲带我薅过几次田,至今印象仍然深刻:人在田中,握一根竹竿做倚杖,双脚交换着绕禾蔸踩过,不遗漏每一蔸,脚踩过处,杂草均采入泥中。我一度认为薅田太辛苦,只不过是将不多的杂草踩入泥中腐烂作肥料,作用似乎不大。父亲却坚信除好杂草,累点没有关系,汗不会白流,定当化作秋后的谷粒。我家的禾苗在成熟之前都在父亲的喘息中带着节奏成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实景千百年来都是一样的。
        在耕作过程中,其实我的父亲不会主动安排我参入农事,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扛起劳动的大旗,在田间地头犹如一头老黄牛,承受所有的艰辛。他知道儿子读书重要,误了点农时,问题不挺大,耽搁了子女读书,就会误了他们的前程。在不多的一起劳作过程中,父亲教给我许多他在日常耕作中学到的常识与技能,虽然在我参加工作后,所学已经发挥不出太大的作用了,但我仍然在住宅里养花种菜,用到一些皮毛,为自己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打禾。每到八月下旬,一场秋风秋雨过后,田野里从垄里往山坡依次由绿变黄,稻香味越来越浓,蝉鸣声似乎比先前少了些烈度,但嘶哑得绵劲十足。当某处稻穗击打斛桶(方形,收稻农具)哐哐嘣嘣的声响传开后,很快山乡打禾(收割谷子)的声音让蝉声当了配角,没有谁能有闲暇时间在凉亭静坐听蝉鸣了。
        打禾在农事中,是关键的一个阶段,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收获谷粒,更是收获满满的希望。虽没有栽田那种厚重的仪式感,但男女老幼仍会倾巢出动,男子汉必须扛觞桶、打谷、挑担,当然个别妇女也是打禾的一把好手。妇女送饭、割禾,小孩打井水、拾稻穗,有耕牛的人家,小孩也会牵牛吃草。黄牛家族的成员们知道,能走出栏来兜风,意谓它们的假期就要结束了。
        打禾也会约人、请人,但不那么赶农时,稻谷成熟的时间不一,但唯一要赶的就是天气,在靠天吃饭的岁月,一旦遇上秋雨连绵数日,稻谷没有抢收进仓,稻穗就会在田里秆上长芽,那很悲情。在杂交水稻问世之前,很多地方需要一年种两季水稻,农民在“双抢”之际,如果遇雨抢收不了早稻谷子,晚稻秧苗就抢插不下去。我见过父亲在稻子熟了的时候,遇到雨日时长面露不安的情态。那时我的担忧很简单,就是谷子没收回来,盼望天气——雨马上停下来,想法肯定没有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那么复杂了:歉收,就意味着下年青黄不接时忍饥挨饿的日子就要长远,子女们就要吃红薯饭了。
       自从杂交水稻普及之后,父亲的脸上展露的笑容绽开得犹如秋天的晴朗天气,一提到粮食,必说感谢袁隆平。受到父亲的感染,时至今日,我对袁隆平先生依然由衷感激。有了杂交水稻,我们全家人才吃上了饱饭,逐年淡忘了青黄不接的概念。我也总想到:袁隆平先生研制杂交水稻,并不是想得到日后的奖杯与荣誉,初心就是“让天下人有饱饭吃”,并为之不畏艰难困苦,笃志不移,成名之后,仍然坚守实验田这块阵地,并能始终保持清廉,纯朴得如同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享受了恩泽,又岂能不心存感激呢?
        抢收稻谷,多是头顶烈日,足蒸暑气,双手不停,汗湿毛巾。没有牛劲牛力,没有坚忍韧性,没有顽强体魄,是不可能撑得住这艰辛的时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虚拟,而是写实。
        稻谷集中收割后,需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趁着暑气未退的烈日,用竹篾做的“晒垫”(农具)在禾堂坪上平铺晒干,然后一一归仓。晒谷子大都是小孩子们看管,防止成群的麻雀偷食,放养的鸡鸭糟塌,也防止率性的野狗在上面乱窜,小孩子们会在这个时候翻看借来的连环画,偶尔也张筛捕鸟。成年的汉子此时又在忙于耕田了,为即将播种的冬麦、油菜、洋芋们做准备,做到四季田不闲,也为即将采挖种在墖土中的生姜、红薯,采收山中的油茶籽腾出时间来。
       农闲。只是相对于稻作而言,其实勤劳的山里人与土相互依存,人离不开土,他们与季节同节奏,与土地同呼吸,四季不闲。他们会在稻作之余,种豆种瓜种红薯,养猪养牛养鸡鸭,栽桃采茶,锄山刨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在我的家乡,漫山遍野长满了油茶树,每到秋收之前,就会“锄茶山”,集体化时,生产队年年组织强壮的劳力,统一安排日程,逐山逐坡锄地灭草,有专门的民间鼓手与歌手,轮流用地方山歌号子歌古颂今,击鼓叫劲。遇坡陡草盛,鼓点密集,号子声烈,锄山人锄不停歇,脚不停步,汗不停流,锄与地的撞击声不断,往往拿下一个山坡,始得片刻休憩,聆听队长点评。之后继续,直至夕照炊烟,鸡鸣黄昏,踏着晚风归家。
        有手艺者,还会走门串户,打铁补锅,编织农具,检修房屋,挖药行医。有爱好者,拉琴吹笛,编曲哼调。一般人家备年过节,蒸酒待客;红白喜事,里外应酬;避寒防冻,伐薪烧炭。他们的生活里,多有辛劳,少有闲愁,多有憧憬,少有失落。
        在故乡的古道上,遗存着多处木屋店铺,现在已不再发挥其经商的功能,后人却能感觉到此地农耕文化的多样性。在今天的古村落里,近四十余座的窨子屋的石灰粉的白墙上毛笔字的端庄,水墨画的灵动,书剑图案的精美,雕栏窗格的别致,无不彰显此地农耕文化的底蕴厚重。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走上工作岗位的子弟不少,这部分人正是深受耕读传统文化影响而出类拔萃的代表,他们在农耕社会氛围中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生命。
        我的父辈们一生致力于耕作,他们的幸福却很简约,只在于田野微风里擦拭汗水得到片刻的凉爽,在于溪流清水中卸犁洗脚得到片刻的放松,也在于黄昏二两酒后沉浸对丰年的满足,他们用一生的劳作,通过门开门关迎送日月,丰盈时光。时至今日,我总是感觉农耕文明的传承,农耕文化的浸润,让世代农家子弟扛住供养全体国民口粮的大任,如果没有饭碗里盛满饭粒,其它一切都将是无稽之谈。
        故乡的农人走了一茬又一茬,每年田园里的稻花依然盛开出农人的梦想,谷香依然飘溢出农民的甜美,泥土上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洋溢着乡村生活的笑声,渲染着农耕时光的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夏时节,在郊外散步的时候,遇到一片长势茂盛的嫩绿的禾苗,我停下脚步,伫立良久,静心地去细看,想着看到生命的葳蕤,聆听生命的声音,回味起悠长的岁月,自然也就泛动起一丝乡愁,一种久违的田园风光渐渐浮现眼前,父辈们农耕时的背影历历在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0: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春季来临,惊蛰前后,随着圈养的黄牛在野外哞哞声响起,家乡田野上就逐渐开始热闹。布谷鸟在山弯高树上放歌,赶牛耕地的吆喝声在周遭隐约传开。“催耕布谷鸣林曲,辰吉相将事力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式插秧时,每个人选一个区域,身倾前方,脚往后移,左手握一把秧,三指挪秧递给右手,右手至左手处接秧后,迅速用三指将秧入泥插稳。插秧最见功夫,不标准的,要么速度快,入水太浅,秧蔸不稳,很快浮苗;要么速度慢,入水太重,秧蔸入泥太深,不利于后面发孽。这些要领,是父亲在秧田里传给我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农耕知识往往需在现场耳濡目染,铭记于心,胜过很多教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耕作过程中,其实我的父亲不会主动安排我参入农事,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扛起劳动的大旗,在田间地头犹如一头老黄牛,承受所有的艰辛。他知道儿子读书重要,误了点农时,问题不挺大,耽搁了子女读书,就会误了他们的前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禾。每到八月下旬,一场秋风秋雨过后,田野里从垄里往山坡依次由绿变黄,稻香味越来越浓,蝉鸣声似乎比先前少了些烈度,但嘶哑得绵劲十足。当某处稻穗击打觞桶(方形,收稻农具)哐哐嘣嘣的声响传开后,很快山乡打禾(收割谷子)的声音让蝉声当了配角,没有谁能有闲暇时间在凉亭静坐听蝉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总想到:袁隆平先生研制杂交水稻,并不是想得到日后的奖杯与荣誉,初心就是“让天下人有饱饭吃”,并为之不畏艰难困苦,笃志不移,成名之后,仍然坚守实验田这块阵地,并能始终保持清廉,纯朴得如同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享受了恩泽,又岂能不心存感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闲。只是相对于稻作而言,其实勤劳的山里人与土相互依存,人离不开土,他们与季节同节奏,与土地同呼吸,四季不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手艺者,还会走门串户,打铁补锅,编织农具,检修房屋,挖药行医。有爱好者,拉琴吹笛,编曲哼调。一般人家备年过节,蒸酒待客;红白喜事,里外应酬;避寒防冻,伐薪烧炭。他们的生活里,多有辛劳,少有闲愁,多有憧憬,少有失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父辈们一生致力于耕作,他们的幸福却很简约,只在于田野微风里擦拭汗水得到片刻的凉爽,在于溪流清水中卸犁洗脚得到片刻的放松,也在于黄昏二两酒后沉浸对丰年的满足,他们用一生的劳作,通过门开门关迎送日月,丰盈时光。时至今日,我总是感觉农耕文明的传承,农耕文化的浸润,让世代农家子弟扛住供养全体国民口粮的大任,如果没有饭碗里盛满饭粒,其它一切都将是无稽之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的农人走了一茬又一茬,每年田园里的稻花依然盛开出农人的梦想,谷香依然飘溢出农民的甜美,泥土上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洋溢着乡村生活的笑声,渲染着农耕时光的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春季来临,惊蛰前后,随着圈养的黄牛在野外哞哞声响起,家乡田野上就逐渐开始热闹。布谷鸟在山弯高树上放歌,赶牛耕地的吆喝声在周遭隐约传开。“催耕布谷鸣林曲,辰吉相将事力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山间小溪潺潺,泛起白色浪花汩汩流淌而去。蜜蜂在野蔷薇丛中跃动,忙活着采集花蜜。村妇提篮捎食在田间地头疾步行走,小孩子在满田草籽长着嫩茎、花朵初露的绿色里打滚,“井井鳞塍来馌女,子牵童抱绕身边。”这种乡野气息,只有山里人才可能享受,都市的灯红酒绿难以比较,抒情歌手无以抵达,现代人的手机里容不下这种立体感超强的美妙。这样的氛围自然营造出一种农耕底色,将接下来的稻作再作一次深情的年度演绎。

点评

感谢香儿老师圈评、点亮鼓励!顺祝夏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7-24 22: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才情,感佩浓浓的乡土情、父子情。
创作辛苦,隔屏致敬!祝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父辈们一生致力于耕作,他们的幸福却很简约,只在于田野微风里擦拭汗水得到片刻的凉爽,在于溪流清水中卸犁洗脚得到片刻的放松,也在于黄昏二两酒后沉浸对丰年的满足,他们用一生的劳作,通过门开门关迎送日月,丰盈时光。时至今日,我总是感觉农耕文明的传承,农耕文化的浸润,让世代农家子弟扛住供养全体国民口粮的大任,如果没有饭碗里盛满饭粒,其它一切都将是无稽之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夏时节,在郊外散步的时候,遇到一片长势茂盛的嫩绿的禾苗,我停下脚步,伫立良久,静心地去细看,想着看到生命的葳蕤,聆听生命的声音,回味起悠长的岁月,自然也就泛动起一丝乡愁,一种久违的田园风光渐渐浮现眼前,父辈们农耕时的背影历历在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的农人走了一茬又一茬,每年田园里的稻花依然盛开出农人的梦想,谷香依然飘溢出农民的甜美,泥土上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洋溢着乡村生活的笑声,渲染着农耕时光的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山间小溪潺潺,泛起白色浪花汩汩流淌而去。蜜蜂在野蔷薇丛中跃动,忙活着采集花蜜。村妇提篮捎食在田间地头疾步行走,小孩子在满田草籽长着嫩茎、花朵初露的绿色里打滚,“井井鳞塍来馌女,子牵童抱绕身边。”这种乡野气息,只有山里人才可能享受,都市的灯红酒绿难以比较,抒情歌手无以抵达,现代人的手机里容不下这种立体感超强的美妙。这样的氛围自然营造出一种农耕底色,将接下来的稻作再作一次深情的年度演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家乡的农人耕地,常常在晨曦未露的时候,先割好嫩草喂牛,让它吃饱喝足,然后在牛嘴上套上辔头,便开始训牛上犁了。在一根牵绳和着规则的吆喝声的指令下,耕牛拖着犁或耙,在不大的田中吭哧吭哧地走着来回,偶尔向上长啸几声,继续负重前行,它们清楚自己与耕作文明保持一脉相存。在熟悉的每丘田土上“两犁两耙”重复四遍之后,耕牛将继续被圈养起来,休假三个月。田里的泥土被深耕后,底泥朝上,借助阳光曝晒,消杀病害,种子须根深埋,吸收养分更多。经过牛耕翻开后的泥土的清香,透露出乡村的质朴,是一种真正的乡野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3-7-24 21: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细腻,颇具画面感。欣赏佳作,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3 07:59 , Processed in 0.45826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