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春云百香果 于 2021-2-20 12:26 编辑
又见新桃换旧符(修改)
作者:林朝凤
庚子鼠年被人类攻艰克难的豪气送走,辛丑牛年乘和熙春风如期而至,昨日的旧符已换新桃。 曾记得,我的父亲在每年年关将至时,便忙碌着为家乡四邻写对联,送对联,让乡亲们感受红彤彤的年味儿。 自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以来,人们就把春节俗称为过大年,或者称为阴历年,这是一个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大年的春联就是表现热闹隆重喜庆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年味儿的形式。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他的毛笔楷书是老家十里八乡数一数二的。因此,每年向父亲求要春联的人特别多。自腊月二十八开始到大年三十中午这段时间,是父亲最忙的时候。只见他把大方桌往堂屋正中间一摆,笔墨纸砚一字排开,拿出事先裁好的大红对联纸对称折叠一下,然后横平竖直精心书写起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时碰到对联长、字数多时,父亲就叫我用双手把前面已经写好的对联牵着,与桌面保持平衡。等父亲写完后,我就小心翼翼地和他一起轻轻抬起,放到事先铺在地上的芦席上,两端用小石子压着,防止被风吹坏,等墨干了便一幅一幅折叠好,摆放整齐,等着需要的乡亲们来取。 父亲每年如此,笔墨纸砚都是他提前备好,对联的内容是乡亲们提供的,他送出去的是对乡亲们的一片爱心,送出去的是喜庆吉祥的年味儿,收获的是乡亲们对他的敬意和尊重。当父亲看着几乎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他写的鲜红对联,享受这种吉顺如意的年味儿的时侯,他脸上总是挂着满意的笑容。 父亲告诉我,远古时期本无对联,传说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鲜花盛开,万物复苏。为了让年过去,人们就用鞭炮轰炸,把年赶跑,于是人们有了放鞭炮的习俗。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人就有在过年时往门上贴东西的习俗,那时贴的是桃符,就是用桃木制作的避邪之物,古人认为桃木是仙木,可以避邪,常在一对桃木上写上“神荼”“郁垒”二位大神的名字,用来避邪驱鬼。开始是精心绘制桃符,后来觉得麻烦,就直接写上名字,效果一样。时代发展到宋代,桃木板上就有许多人写对联了,一直发展到家家户户挂桃符,随之出现了门神,于是就用喜庆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内容则演变成祈求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到了明代就盛行贴春联了,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要求极严,对仗要工整,文字要简洁精巧,形象要美观,内容要表达老百姓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从明代起就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大红对联一贴出,浓浓的年味儿都蕴含在方正大气的中国汉字里。 对联有许多种,例如有表达深刻意境的:“春联对对民安国泰,喜字双双花好月圆。”有反映时间更替的:“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还有对山水的:“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等等。这种喜庆的优秀的文学形式发展到今天,已经被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文学素养也越来越高深。因此,对联俨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大红的对联散发着浓浓的墨香味儿,伴随着人们过大年。一家老小围桌坐定,回顾过往,向往未来,在有如满汉全席的佳肴中寻找自己爱吃的菜,红酒白酒举杯换盏,牛奶饮料各取所需,互道祝福,静待新年的钟声,一起奔向欢乐祥和的新年…… 今年,我家门框上贴上了“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的新对联,让我们拱手道一声:“万事如意,牛年吉祥!”共同伴随着金牛坚实的步伐,踏上新的征程吧…… 202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