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风萧^易水 于 2020-12-10 21:56 编辑
图一
渭城朝雨浥清城,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过了身后那个烽火台,就出了阳关,进入古丝绸之路南道。图一
玉门、阳关怀古
文/余先祥
大约公元前120年,一位年仅20岁的将军告别霸桥,带着一支8000人精锐骑兵向河西地区进发。临行前皇帝为照顾其吃喝,挑选几名御厨随军为其做饭。将军不负众望,孤军长驱直入,赶走河西地区的匈奴人,在河西走廊最西端设两处军事关隘——玉门关、阳关。没想到,中华文明在此拐弯,一路走向西方,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交融。 那位将军就是皇帝小舅子卫青的外㽒——霍去病,皇帝自然是汉武大帝刘彻。 一个人不经意的举动改变着中华文明史。 那是一幅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我不知道如何感受与想象。仅凭王维的“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抑或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不勉伤感凄凉。直到2019年10月,我有幸来到了玉门关、阳关。 玉门关、阳关踞守在阿尔金山与天山山脉北山之间的一处狭窄冲积平原上,这里是河西走廊最西端进入西域的必经之地,疏勒河流经这里,2000多年前,这里河湖密布,胡杨沙柳成荫,汉时称渥洼池,唐时称寿昌海。 踞山设关,依水设隘,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深知控制水源就控制了进出大漠的命门。于是决定在此设敦煌郡,并在其西北,西南方向分设玉门关、阳关,以成犄角之势,从此玉门关、阳关就成了西汉国门。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使臣、僧侣、商贾经此络绎不绝,大漠驼铃千年悠长,踏出了一条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玉门关、阳关是中华文明西进的起点,也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原第一站。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孕育在中原,但他在玉门关、阳关脱离母体,好奇地向西张望,不断发育成长融入这广袤的世界。 但学步的孩子难免会摔倒。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繁忙的丝绸之路因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出现而短暂中断,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军李靖联合回纥赶走了突厥,灭土谷浑,才进军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时隔300多年,玉门关、阳关得以重现往日繁华。 公元755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元纪年,但我以为对中华文明来说,这一年太不平凡。是年安史之乱暴发,唐朝军队撤离西域,回师东进,平叛各地乱军,从此大唐国力衰败,再也无力控制西域,阳关、王门关至此渐渐没入风沙之下,只留下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缕兰终不还”的千年期待。 有宋一朝,西夏国控制河西漠南,同时面临辽金袭扰,臣子恨,终未灭,宋人无力踏过贺兰山,还谈什么收拾旧河山。 元朝立国总97年,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方交流开始转向东进。明朝灭元后以守土立国,收缩防线,北修长城,关口从玉门、阳关向东迁移近400公里,建成所谓万里长城第一关嘉峪关。 当我站在嘉峪关西望,心中顿生悲凉,西边那两个孤单单的关燧像两个孩子正哭喊着追赶自己绝尘而去的母亲。 孤城遥望,黄河远上。他们终究没能追赶上母亲,他们倒下了,与那驼铃、丝绸、经卷、簇矢、刀戈一起被埋在了浩瀚的大漠黄沙里。 历史轮回,700多年后,当中华民族面对深蓝色大海重拾民族自信、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我们想起了汉唐时期无奈丢下的那两个亲骨肉,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重构人类陆上文明的美好愿景。 如今身临玉门、阳关,目之所及,耳之所闻,仿佛又回到两千年前,但见疏勒碧波,沙鸥红柳,声声驼铃,戎马戍卒,烽火关燧。那两个哭喊的孩子也站起来了,他们正好奇地打量着我,好象在说,娘家终于来人了。
图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缕兰终不还。过了这个关隘,就出了玉门关,进入丝绸之路北道。图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