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10|回复: 15

[每周一词(诗)] 经典文学每周一词(诗)活动第26期出题:如梦令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07: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马林 于 2020-8-31 17:09 编辑

经典文学每周一词(诗)活动第26期出题:如梦令


本期出题:马 林



    一、词牌概况
    如梦令,词牌名。创调之作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词《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以此词为正体。代表作有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此调本名“忆仙姿”,北宋末期著名词人周邦彦又因该词首句改名《宴桃源》。另外,北宋末期词人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南宋词人张辑词有“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余音》词名《无梦令》;北宋士人魏泰双调词名《如意令》。北宋中期著名文坛领袖苏轼词注: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调名不雅,故改名《如梦令》。
    《词谱》以庄宗词为谱,将第三句“长记欲别时”改为“长记别伊时”以和律句“仄仄仄平平”。《尊前集》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录此词均为“欲别”。苏轼四首,其中三首此句平仄与庄宗同,但宋人多为仄仄仄平平,如被尊为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的秦观五首为:“睡起熨沉香”“梦破鼠窥烛”“遥想酒醒来”“桃李不禁风”“孤馆悄无人”。此调两个二字叠句,最难处理。《词谱》此句第一字作可平可仄,但当依《词律》此句作“平仄”,如秦观作“消瘦”“无寐”“回首”“肠断”“无寐”。此调四个六字句,俱为仄仄平平仄仄。两个二字句,为平仄。此六句用仄声韵。一个五字句,末字为平声。这样使此词声情低沉凝重。“如梦令”于五代仅庄宗两词,宋人作者甚众,一般用以抒情,自苏轼用以游戏和表旷达之情后,亦有用以言志与写景者。

   
二、格律说明
   
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以李存勖《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代表。此词第五、六句例用叠句。另有五种变体:
    1、单调,三十三字,七句,六仄韵。以宋代无名氏《古记·腊半雪梅初绽》为代表。此词第五、六句不叠。
    2、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以宋代无名氏《如梦令·疑是水晶宫殿》为代表。
    3、单调,三十三字,六句,四仄韵,一叠韵。以宋代无名氏《无梦令·学道非难非易》为代表。
    4、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平韵,一叠韵。以南宋词人吴文英《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为代表。此词用平韵,只此一首,无别词可校。
    5、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七句,五仄韵,一叠韵。以魏泰《如梦令·寿新恩人》为代表。

    三、词谱格式
    正体:(钦定词谱)

    中仄中平中
,中仄中平中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中
,中,中仄中平中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注:“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红色“仄”为韵脚。

    四、典范例词
    1、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作者:苏轼(宋)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2、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作者:秦观(宋)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五、其他说明
    (一)写作要点:
    该词牌按字数属短词,单调,写作要求较宽,对仗不多,句法稳定,最适合初学者练习之用。具象上虽属常年用词,但名家多用之于春、夏、秋三季,冬季用者极少。
    1、对仗。起首两个六字句,史上名家名篇多为对仗,也有不对仗的。但考虑到每周一词活动的目的性,故要求必须对仗。
    2、叠句。第五、六两个二字句,凡代表性作品大都为叠句叠韵(并以前平后仄为妙)。此法虽主要是为了加强结尾语气,但写法上一定要注意上下句的语意连贯,这也是难点之所在。
   

    (因参与每周一词活动的新手较多,现就有关中、小词的常见写法及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赏析”附于后,以期有所帮助。)   
    (二)小令的写法:
    一般而言,小令在几句话内就完成了意思的表达,因此常用来描写某个特定的场景和某个瞬间的心理。故用语要言简意赅,快进快出:起句能使读者迅速进入你的情感,结句则要意在言外、重笔点题,万不可将意思说尽,应使之读后仍能情思萦绕。
    填写单调小令常用的结构是前景后情式。这种结构是人们最熟悉也最易理解的正向直线模式,以方便作者安排铺陈。就其写景而言,断不可用并列模式,描写多个与主旨相映的情景。写作上总的要求是:起首要稳,进阶宜速,意连为主,中情不露,转而自然,句结情出。
对初学者而言,中间句较好的方法是有意识地安排一点转折在里面。如写悲情,可在情起时用平或抑,以极尽情感宣泄。结尾处再次用抑,从而形成跌宕起伏的情感波动,此最易打动人心。
    中小词的常见起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起式。
    (1)先昔后今:从时间的流程来看,自然是从昨天到今天,从过去到现在,写作往往就是随着时间的步伐前行,如李煜的《破阵子》和陈与义的《临江仙》等。此类作品,往往是说今非昔比,过去总是美好的,现在总是哀伤的,无限的伤感和怅惘在对比中不言自明。
    (2)从内到外:从空间的位移来看,一般的顺序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先写室内菊愁兰泣,再写罗幕外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后转到独上高楼望远,从内到外,层层写来,脉络清晰。随着空间场景的转换,境界越来越扩大,从而丰富了词的内容。
    (3)由景及情:如上已述,这种写法在宋词里最常见,是一般填词的惯用手法,是最为省事的套路。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等。
    (4)前因后果:从逻辑的关系来看,正常的顺序是由因至果、由分到总、由特殊到一般。如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一起笔就告诉读者,这首词就是写离别相思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对别情的依次描述,前因后果清清楚楚。
    2、逆起式。
    也叫声东击西法,欲表西,偏言东,用这种形式来带动读者。
    (1)先今后昔:这类抚今追昔的词,比较常见,往往用“因念”“犹记”等有明显标志的词语,表示时间由今日转换到过去。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先写梦回酒醒后的落寞感伤,不由得想起去年春恨,后用“记得”二字领起过去的情景,以过去与现在的苦乐对比表明了世事的沧桑变化,令人怅惘不已。伤近,多愁,是文学的一大母题,多愁善感的宋词尤其喜欢“向后看”。
    (2)从外到内:如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先写外景,再写内景,词序井然。
    (3)由情及景:这种方式也很普遍,词人用得很娴熟。比如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上写午睡醒来后的愁情,下写月下静谧的境界。
    (4)前果后因:先说结果如何,再步步追寻原因,倒戟而入,逆流而上,新颖别致。可想而知,如果把原因先说了,再说如何如何的烦恼,就没有这样的吸引力了。词者只要巧妙地换一下顺序,作品的魅力自然就会增加几分。
    3、错综法:
    又叫杂乱无章法。一般来说,小令(包括六、七十字的中词)短小,可供词人腾挪的舞台不大,因此词中的时空顺序、逻辑关系的变化比较简单。这大不同于慢词长调的篇幅长,可通过回忆、梦境、联想、幻觉等手法,造成时间、空间的多重交错及转换跳跃,以收到顿挫变化、回环吞吐的艺术效果。(柳永善作慢词,其章法结构一般是顺流而下,从头到尾,娓娓道来,是一种单方向的直线型结构。李清照的长调也基本如此)。但小词就没有这些空间让作者去铺垫、烘托、展开,只能在狭小的空间腾挪跳跃,其创作难点正在于:尚未入题、破题,就结束了。所以,定要注意这一特征,就寥寥几句,该表达的即可言尽,这是填好每首中、小词的前提。
    (三)李清照《如梦令》作品赏析二篇
    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1)原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起首两句笔法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之中 。“常记”二字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表达了作者悦心忘返的情致,可见,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且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又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同时也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作者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一叶扁舟上摇荡着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作品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也。这首小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原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赏析:
     这首小令,通过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惜花伤春之情。不仅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语言清新,词意隽永,充分体现了此调的艺术表现力和作者的才华。在当时轰动朝野,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这在经典文学诗词高研班上,陶老师也专门做过讲解。
    起首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地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疏落,四个字便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句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还略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此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文。起句写室外,应句写室内,转折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她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因而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句子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她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两者之间形成了微妙对比,使之叠进一层,意境别开一界。
    但她毕竟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不会依旧了,因此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化叠句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用“绿”代指绿叶,用“红”代指花朵,以“肥”替“多”,以“瘦”替“少”,给出了一个全新意境。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词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3)技法: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一是,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字句虽少,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更加强烈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二是,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三是,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使语言更显凝练,诗味更加浓郁,乃是匠心独具,言前人之未言也。
    综上,这首小令以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如话,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才能和艺术技巧。
    尤其是末句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红”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瘦”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淡淡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单从意境的打造和炼字的角度来说,凡每周一词(诗)活动的参与者,不知从中能悟出点什么?!一言以蔽之,只要认真领会了,作品质量定会上一个台阶。


  
六、发帖要求
  1、体裁:词牌《 如梦令》,题目自拟,内容不限,新旧韵不限,格式为上述第三条所列单调正体,词谱:钦定词谱。
  2、作品发到经典文学网格律诗词版,选择主题分类【每周一词(诗)】并按照以上第四条典范例词排版。同一次活动,同一作者的参加篇数不限。
  经典文学网格律诗词版发帖网址:
  https://bbs.izhwy.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616
  3、发帖时间:本周一至周日(8月31日一9月6日)
  
  
  
                            经典文学
                      二〇二〇年八月三十一日





    点击查阅:
    1、经典文学古典文学区关于开展每周一词(诗)活动的通知
    2、经典文学每周一词(诗)出题汇总
    3、经典文学每周一词(诗)作品汇总

    友情提醒:
    1、每周一词(诗)活动作品,于周日晚上由辅评老师精选汇总,并推荐经典文学中华文艺微信平台展示。
    2、老师版主们点评作品所指正之处,请作者及时修改并回帖主评老师,以便主评老师审核通过。
    3、作品经过格律检测过关,但用词生拼硬凑、起承转合不到位的,不纳入汇总。
    4、作品发帖没有选择【每周一词(诗)】主题分类的,不纳入汇总。
    5、未按排版要求发帖的,不纳入汇总。
    6、活动作品于每周日晚汇总,作品须在周日晚九点前发表至格律诗词版,过期不再纳入汇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09: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起首两个六字句,史上名家名篇多为对仗,也有不对仗的。但考虑到每周一词活动的目的性,故要求必须对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07: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 林老师学识渊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09: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题解析透切,解析精彩,活动作品要求简明扼要。望作者们创作前先读透出题要求和解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09: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文学每周一词(诗)活动已开展25期,我们惊喜的发现,部分作者从一开始连格律都不懂,经过点评老师辅导指正以及作者自身的努力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创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加油吧,朋友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09: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林老师出题辛苦,指导点评孜孜不倦,敬佩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09: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入2020年8月31日中华文艺微信平台发布,微信公众号:QQ2282205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10: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题规范,范例标准。楼主辛苦了,期待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01%

发表于 2020-8-31 11: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老师出题辛苦!
本题虽短小,构思是考验。两个关键点,一气诉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2.85%

发表于 2020-8-31 11: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林老师出题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15: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出题规范,范例标准,赏析精彩。马老师辛苦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8-31 17: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式为上述第三条所列双调正体,词谱:钦定词谱。

此处“双调”,是否有误?

点评

谢谢指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31 17: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7: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皖平 发表于 2020-8-31 17:06
格式为上述第三条所列双调正体,词谱:钦定词谱。

此处“双调”,是否有误?

谢谢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9-4 12: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像马副院长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9-4 13: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像马副院长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27%

发表于 2020-9-5 18: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再学习,实习再实习,大师多指点,创作不停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5-5 23:12 , Processed in 0.1254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