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春云百香果 于 2020-8-1 13:32 编辑
“半边户”的沉重话题 ——读王新民工业题材长篇小说《你看长江往南流》后的思考
胡祖义
《你看长江往南流》一开篇就写道:“老邓被请去喝茶了。”被谁请去喝茶?当然是他的领导。你以为真的是请他去喝龙井茶了吗?不是,老邓是被他们单位领导喊去谈话,因为他利用水利工地的隙地私自种菜,还把自家吃不完的小菜拿到农贸市场上去卖钱。 老邓何许人也?老邓是全国著名的长江水利枢纽工程工地的产业工人,他之所以在工地隙地上种菜,是因为工程接近尾声,工地上没什么活干了,没活干,就只能发生活费,老邓和他的农村老婆吕茴香生了两个娃,他那点可怜的生活费,根本糊不了4张嘴,他开垦荒地,种菜卖菜,实乃无奈之举。王新民的长篇小说《你看长江往南流》就从这个沉重的“半边户”话题说起,这个沉重话题从开篇到篇中到篇末,在建设水利枢纽工程的主线上,依附了一条辅线,读得人直想流泪。 全书围绕主人公老邓、老邓的农村老婆吕茴香、周大块头和他的农村老婆秦家莲逐次展开。吕茴香是湖北西北部农村的一个漂亮女孩,因为稀罕嫁个公家人而找了老邓,刚开始,吕茴香确实风光过一些日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大搞基础建设,产业工人严重不足,不得不从农村抽调一批优秀青年充实产业工人队伍,能从农村摸泥巴果果的农民,一跃成为吃商品粮、按月拿工资的国家人,那是多少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能找上这样一个转型的产业工人,也是农村女青年的梦想,她们的欢乐从这里开始,她们的苦难也从这里开始。 一般农村青年结婚后,男耕女织,女人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养孩子,孝敬公婆,还参与干农活,穷是穷一点,但起码,他们一年上头一天到晚能相守在一起,到晚上,小两口相亲相偎,享受夫妻之乐,那是可以随时随地、彼此呼应的。可是,嫁给产业工人的农村女人要享受夫妻恩爱,要么是男人休假回老家,要么是女人到工地上去探亲,而工地上,若是新工地,只能住窝棚,若是老工地,就得住在一起的工人兄弟们腾地方,要不然,一对鸳鸯,到哪里去成鱼水之欢? 吕茴香来到长江水利枢纽工程探亲的一次夫妻之欢,竟然是工友们防汛抢险结束离开工地之后,他们以天当房,以地当床,伴随大江的哗哗水声,小俩口急不可耐,工装往地上一铺,遂开始伟大的造人工程。 一个工人,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一次探亲假一般不超过半个月,正值青春勃发期的年轻人,只有半个月在一起,是不是很有些残酷,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女青年到工地上去探亲。于是矛盾又来了,女青年在生产队还要不要出工,一去一来的路费几何?对男青年来说,在工地上,跟老婆住哪里?更棘手的问题是,生了孩子怎么抚养,孩子上学怎么办?过去的政策是,半边户的孩子户口随母亲,孩子在农村上学,当然没问题,如果到工地上学,工地子弟学校是不收半边户孩子的,即使收,还得出借读费,因为孩子的户口不在工地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在工地子弟学校读完书,半边户的孩子因为没商品粮户口,不能招工,若是长期在社会上游荡,那孩子岂不毁了?总之,涉及半边户的问题一大堆,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这个棘手的问题,也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如果国家在招收农村青年充实到产业工人队伍的同时出台一项政策:从农村招来的产业工人一旦结婚成家,家属子女可随迁工地和厂矿,户口粮油关系等同产业工人,然后在工地上成立一支后勤服务队,打扫工地卫生,美化环境、种菜、养殖,改善工人生活……想想看,这不是一切难题都解决了吗? 但是,几十年来,国家一直没有出台这样的政策,有的企业自己做了一些,也做得不太好,于是,像老邓的老婆吕茴香和周大块头的老婆秦家莲之类的妇女,就只好吃苦受累受罪。两地的相思之苦自不必说,遭人白眼自不用说,还要被自己的丈夫瞧不起。秦家莲在家乡,是大队妇女主任,铁姑娘队队长,那也是呼风唤雨的角色,秦家莲为了丈夫,为了自己的青春,不管不顾地跑到工地,为周大块头生了一大群孩子。工地的生活太苦了,周大块头不得不以酒精来麻醉自己,心情不好时,动不动就打老婆,而且是捞到什么,就用什么东西打,打得秦家莲哭爹喊娘。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穿衣问题,秦家莲不得不腆着脸到工地上捡废品、背水泥,因为偷偷捡了不是废品的废品,甚至被抓进派出所。吕茴香在家乡和工地之间来来回回折腾几年之后,终于熬不住,也来到工地,因为捡废品,被人吃过豆腐,因为在食堂帮工,险些失了贞节。 因为不能上学,秦家莲的孩子只得在工地上游荡,混成问题青年,她的“狗娃子”最后因为抢人耳环被抓去劳教。吕茴香为了让孩子读上书,除了拿省吃俭用的钱去交借读费,还把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土鸡送给学校老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把心酸泪。 好不容易熬到20世纪90年代,秦家莲早就成了个老太婆,美丽的吕茴香也熬成黄脸婆,这会儿,国家出台政策,半边户可以转户口了,可是,每个户口却要交5000元钱,美其名曰城市管理费。秦家莲和吕茴香本来就属于半边户,全家五六口人,只有一个产业工人,如果不是她们的丈夫利用工余时间开荒种地,如果不是秦家莲和吕茴香在工地上捡废品帮衬,他们的家人,连肚儿都混不圆,现在却要拿几千块钱去买一个户口,几个人都买,就是几万块。这户口不是国家管着的吗?为什么要这些半边户拿钱去买?他们已经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现在,国家居然忍心在他们的伤口上再插一刀,这政策,是什么人制定的! 毫无疑问,国家的建设,没有这些从农村招来的产业工人肯定不行,那么,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不早点出台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呢? 王新民的长篇小说《你看长江往南流》在展现三线水利建设和长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同时,反映出全国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半边户生活。 滔滔大江,总的趋势是往东流去的,可是在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却因为关山阻隔,从南津关开始,一直往南流,流到枝江市关洲,才恢复东去的走向。长江的走向都可以改变,一项为产业工人谋福利的户口粮油政策,为什么就不能稍加改变?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正是建在离南津关下游不远的大江上,王新民长篇小说《你看长江往南流》的主体部分,就是写的葛洲坝工程建设。作家本人也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伟大的长江水利枢纽工程。不是亲历,绝对写不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我们在为王新民老师感动的同时,也被书中塑造的人物所感动。 我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里也写到半边户的苦难,那些煤矿工人的农村家眷,只有在矿工从矿井下钻出来,才能跟亲人见面,许多矿工,早上还活蹦乱跳的,等晚上从矿井下出来,已经是一具尸体,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要等到家属成了寡妇,才给她们转户口,作一些象征性的安抚? 几十年来,全国的产业工人总数是有案可稽的,从农村招工形成的半边户也是有据可查的,近年,仅仅是建筑工人就高达5千多万。当然,在新世纪,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建筑工人只要有一定的积蓄,在城里买个房,入个户,已经基本上没有障碍了,可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第二代产业工人,该忍受了多大的痛苦,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这些半边户产业工人功不可没,那么,国家为什么不给这些半边户一点安抚? 国家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就需要千千万万年轻有为的产业工人,我们的国家有什么理由不让他们轻装上阵?王新民的《你看长江往南流》歌颂了伟大的热火朝天的长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同时也给国家有关部门有所启示,这大约是作家动笔之前未曾想到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