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174|回复: 44

[记叙散文] 三秋(七)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20-7-15 09: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四面八方 于 2020-7-16 09:51 编辑

【散文连载】(七)

文/四面八方



        其实,农民劳动中的换架子,不单纯为了配合,而是一种休息。这种休息的劳动姿势多着呢,如:锄地、搂地、扬场等。
  我很欣赏挑畦子。请你看我挑畦子时的那动作:我现在用的是“正架子”,左手握在板䦆把的最高端,这是“杠杆”的支点;右手握在中点偏下五分之三处相当于动力点。身体朝右前侧弯腰,顺着那根线,刚好离开两厘米。轻轻把板䦆送出右前方,落下,回拉,板䦆的面孔完全埋没在土下了。快速拉起这板两寸厚的土,向后再快速向左抖开,利用土的惯性,把这板土自由落体在板䦆刚才躲开的位置。抖土的同时,左脚抬起后撩半步又落下,右腿马上后退半步。右腿刚闪开,那个送出的板䦆又拉回第二板䦆入土正好是刚才右脚让开的地方……。
  你若从稍远的地方欣赏我这套连续的动作,招招式式,连绵不断,波浪起伏,步如弧,架如弓,简直就是这条线上跳动的音符。
  你可以掏出手机,离的再远些,把所有挑畦子社员加入取景框,拍录下来。还可以打开长焦距、广焦距,把所有参加种麦子的社员加入取景框,砸畦子的,锄畦子底的,撒化肥的,耩种子的,耙垄地的。还有那牛呀、马呀,一切的一切,把整个种小麦的场景都录下来。
  你放进网络平台吧,哈哈,简直就是一场秋种大戏剧。
  你还可以取其片段做成“抖音”。
  可是,可是,……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更没有抖音。
  没有抖音就算了,不妨欣赏几首种麦的古诗词,以补之憾。
  1、《齐民要术》——北朝民歌
  高田种小麦,稴䅟不成穗;男儿在他乡,那得不憔悴。
  2、《入冬半月余二麦未种忽然一雨》(丘葵.宋代
  村庄三日雨,清晓怯凭栏。洒地纷纷白,随风阵阵寒。
  不愁客衣薄,且为老农欢。已有芃芃意,来春岁计宽。
  3、《种麦》(蒲寿宬.宋代
  荒林僻左地,时已及来牟。颇学鸦种麦,可怜人代牛。
  莫言耒耜苦,且愿甲兵休。来岁如旋磨,机轮向瀑流。
  4、《观种麦》(姜特立.宋代)
  麦陇收寒烟,晓锄穿日影。什伍每为朋,坎种分畦町。
  廪气该四时,收成近炎景。灌溉须春前,明年足汤饼。
  挑出的畦子又经过砸畦子、施基肥、锄匀,就能耩麦种了。
  耩麦种就是播小麦种。在我参加种小麦的这些来年,耩麦种的技术与手段,也是不断得以改进和提高。
  最小的时候是人工撒种,就是将麦种抓在手里,顺着拢子撒,密度合理否?凭感觉,自己掌握吧!
  后来有了人拉木耩子,再后来牛拉木耩子,再再后来牛拉播种机。播种机才开始只有三条腿,播三行,后来改进成播五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家乡有了拖拉机播种。
  拖拉机播种呀,就是上鞋的不用锥子——真好!一趟开过去,想播多少行就播多少行,最多可以播三十多行呢!
  随着秋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众多的劳动力便从苦累中解脱出来,播种的速度和质量也随着大幅度提高。
  说句实话,现在一些从农村出生长大的孩子,经过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已经没有了“三秋”的概念。有时候,当我躺在床上未入睡时,揉着自己的肚皮杞人忧天,不知该为其乐观还是悲观。
  现在的我,每逢晚秋倪冬,总喜欢骑上自行车,或电驴,不辞冷雨,不疲凉风,去田野里转悠几天。看看那一片又一片的华北平原上的麦田。望望那一档又一档,一笼又一笼,一行又一行,笔直且方正的麦畦子。同时在脑海中回放至今还能打开的、忙乎“三秋”的存储。试图将眼前的景象与那些存储去比对,寻找可有重合的零零碎碎,片片段段。
  然而,比对的结果是“失望”,总觉得现在越冬小麦的畦子比过去宽了,档子长了,大片多了,小块少了。
  其实,醉美的心愿是:若然年以后,所看到的麦田将是更加广阔,一望无垠,一地碧绿。
  “爷爷,爷爷!”是孙子把我从“明天”拉回了“今天”。
  “爷爷,等今年冬麦出苗后,你还去野外转转吗?”“那当然!”我脱口而出。
  “能带上我吗?”“好,好哇!”我异常高兴。
  孙儿伸出右臂,立起右手掌。我学着孙儿的样子,树起右手掌。
  孙儿突然向前推出,我迎接。大手心与小手心之间“啪”的一声脆响,顿时觉得在我身上产生了一股电流,暖暖的,一直流进心窝里。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农民劳动中的换架子,不单纯为了配合,而是一种休息。这种休息的劳动姿势多着呢,如:锄地、搂地、扬场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欣赏挑畦子。请你看我挑畦子时的那动作:我现在用的是“正架子”,左手握在板䦆把的最高端,这是“杠杆”的支点;右手握在中点偏下五分之三处相当于动力点。身体朝右前侧弯腰,顺着那根线,刚好离开两厘米。轻轻把板䦆送出右前方,落下,回拉,板䦆的面孔完全埋没在土下了。快速拉起这板两寸厚的土,向后再快速向左抖开,利用土的惯性,把这板土自由落体在板䦆刚才躲开的位置。抖土的同时,左脚抬起后撩半步又落下,右腿马上后退半步。右腿刚闪开,那个送出的板䦆又拉回第二板䦆入土,正好是刚才右脚让开的地方,……。


,……。  -----   ……   要去掉逗号和句号,只留下省略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若从稍远的地方欣赏我这套连续的动作,招招式式,连绵不断,波浪起伏,步如弧,架如弓,简直就是这条线上跳动的音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掏出手机,离的再远些,把所有挑畦子社员加入取景框,拍录下来。还可以打开长焦距、广焦距,把所有参加种麦子的社员加入取景框,砸畦子的,锄畦子底的,撒化肥的,耩种子的,耙垄地的。还有那牛呀、马呀,一切的一切,把整个种小麦的场景都录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放进网络平台吧,哈哈,简直就是一场秋种大戏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还可以取其片段做成“抖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可是,……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更没有抖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抖音就算了,不妨欣赏几首种麦的古诗词,以补之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1、《齐民要术》——北朝民歌:
  高田种小麦,稴䅟不成穗;男儿在他乡,那得不憔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2、《入冬半月余二麦未种忽然一雨》(丘葵.宋代):
  村庄三日雨,清晓怯凭栏。洒地纷纷白,随风阵阵寒。
  不愁客衣薄,且为老农欢。已有芃芃意,来春岁计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3、《种麦》(蒲寿宬.宋代):
  荒林僻左地,时已及来牟。颇学鸦种麦,可怜人代牛。
  莫言耒耜苦,且愿甲兵休。来岁如旋磨,机轮向瀑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4、《观种麦》(姜特立.宋代):
  麦陇收寒烟,晓锄穿日影。什伍每为朋,坎种分畦町。
  廪气该四时,收成近炎景。灌溉须春前,明年足汤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挑出的畦子又经过砸畦子、施基肥、锄匀,就能耩麦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耩麦种就是播小麦种。在我参加种小麦的这些来年,耩麦种的技术与手段,也是不断得以改进和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小的时候是人工撒种,就是将麦种抓在手里,顺着拢子撒,密度合理否?凭感觉,自己掌握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有了人拉木耩子,再后来牛拉木耩子,再再后来牛拉播种机。播种机才开始只有三条腿,播三行,后来改进成播五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家乡有了拖拉机播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秋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众多的劳动力便从苦累中解脱出来,播种的速度和质量也随着大幅度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实话,现在一些从农村出生长大的孩子,经过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已经没有了“三秋”的概念。有时候,当我躺在床上未入睡时,揉着自己的肚皮杞人忧天,不知该为其乐观还是悲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7-15 10: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我,每逢晚秋倪冬,总喜欢骑上自行车,或电驴,不辞冷雨,不疲凉风,去田野里转悠几天。看看那一片又一片的华北平原上的麦田。望望那一档又一档,一笼又一笼,一行又一行,笔直且方正的麦畦子。同时在脑海中回放至今还能打开的、忙乎“三秋”的存储。试图将眼前的景象与那些存储去比对,寻找可有重合的零零碎碎,片片段段。

骑上自行车,或电驴    ----    骑上自行车或电驴。

望望那一档又一档,一笼又一笼,一行又一行, ----  望望那一档又一档;一笼又一笼;一行又一行,
不辞冷雨,不疲凉风,  ----   不辞冷雨、不疲凉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3 19:07 , Processed in 0.1983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