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224|回复: 39

[议论散文] 探访龙井村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9-10-2 08: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探访龙井村

禅茶一杯识香韵,

太和之气佛尘埃。

花果相辅育生灵,

阴阳相依定乾坤。

   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了一整夜。晨起,透过落地窗映入眼帘的兰山云雾缭绕,宛若一幅气韵灵动的水墨丹青。一缕缕略带栗香的茶香若有若无的萦绕鼻间。低头,轻轻的呷一口,一种太和之气弥漫于唇齿间。

清平乐•(一)狮峰茶

狮峰茶香,馥郁而清香。

若有人知香出处,

相约同来品茗。


扎根乱石谁知?择水而居山地。

一芽一叶初展,

千翻百炼成形。

   初识龙井茶是在八年前。那年桂花微雨,我带了小儿一同游览西湖,西湖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流传于坊间的雷峰塔、张小泉的剪刀、蚕丝被等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我们品尝了一杯由虎跑泉的水冲泡的西湖龙井茶。顷刻间,那香醇的味道俘虏了我的味蕾,让我开始恋上这种略带甘香而又淡然的滋味。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杭州,由于住在西湖区的民宿。清晨信步走来,却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龙井村。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茶农。阿姨出生至此一直生活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村子。她精神矍铄,目光睿智,言谈中的那份淡然彰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我们说明来意后,阿姨拿出两包布袋装的龙井茶。并告诉我们由于明前龙井产量少,供求紧张,现在已过了时节,但眼下这两包也是上好的狮峰茶。我们选择了那袋色泽嫩绿的龙井。阿姨拿出两个无花玻璃杯为我们冲泡起来。随着茶芽在水中慢慢的舒展,一股淡淡的栗香渐渐的弥漫开来,低头轻轻的喝了一小口,那种熟悉的味道缓缓浸润着我••••

   龙井村位于凤凰岭狮峰山下,相传曾有蛟龙在此出没,因留恋狮峰美景,蛟龙在离去时依依不舍,曾九次回首狮峰,因而形成了九溪十八涧,造就了狮峰‘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自然景观,成为今天龙井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生长在这里的龙井茶,因东临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钱塘江水,北抵插入云端的狮峰而被冠以“狮峰龙井”位居杭郡诸茶之首。扎根于烂石的狮峰龙井,常年汲取着山泉雨露之灵气,采摘的鲜茶品质极为优质。而青叶的采摘除了要求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初展以外,芽叶长度要长到2.5厘米左右。所谓“三分叶,七分功”,西湖龙井不但要求良好的地理环境,更要经过传统“十大手法”的炒制,方能达到“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佳茗之誉。

        清平乐•(二)女儿红


莲心楚楚,翠影落碧岫。

梦里辩才笑我痴,

甘醇源自狮峰。


明前莲心初展,二八女儿茫茫。

盈盈朱唇轻启,

芳心已许龙泓。


   特级西湖龙井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苗峰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光润,体表无绒毛,汤色明亮,滋味鲜爽或浓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前三天采摘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也称“女儿红”。古时候采摘明前茶极为讲究,由于人体手心的温度略高于唇温几度,在采摘的过程中,若时间掌握不好,茶芽颜色变黄会影响口感,而少女的唇温恰好适合采摘茶芽,故而在采摘明前茶时,多选用未婚少女用唇采摘,并美其名曰为“女儿红”。                                                                 


狮峰“女儿红”经过严格的采摘和传统的炒制,达到了色绿、形美的要求。但要品到“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佳茗,却需要龙井泉水悉心置茶,使茶与水相互浸润,互相渗透,方可泡制出甘香而不冽,饮之淡然的上好龙井茶。而龙井泉位于西湖之西的翁家山,是一个圆形的泉池,由于几经大旱不干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此称为龙井,原名龙泓又名龙湫,与虎跑泉、玉泉、兔儿泉称为杭州四大名泉。

清平乐•(三)品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陋室清明,莲心三五子。

取水虎跑揖旗枪,

龙虎相斗乾坤。


茶润水水藉器,酒微醺花半开。

太和弥漫唇齿,

至味了然于心。


   龙井茶、虎跑泉并称“西湖双绝”。取3-4克龙井置于玻璃杯中,用80度左右的虎跑泉水悬壶高冲,用凤凰三点头的方法冲泡,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杯,龙井茶芽在虎跑泉水的浸润下,上下翻腾翩翩起舞。浸入泉水的茶芽缓缓舒展开来,如同娉婷少女款款挺立在杯底。待到茶性与水结合,浸润出汤色清亮、香郁味醇的茶水,浅尝细品,那种甘香淡然的味道轻轻的涤荡着心灵。


  龙井茶原是灵隐寺、天竺一带高僧种植的禅茶。北宋高僧辩才带领众僧开山治林,并将种植的佛门山茶招待宾客,山茶产于凤凰岭龙井泉附近,龙井茶由此得名,并渐渐有了名气。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私访龙井村,正赶上茶农采茶。常年居住深宫的乾隆好奇之余顺手采了几把路边的茶芽装进衣袋,此时接到太后凤体欠安的消息,便急忙赶回宫里请安。见到太后,乾隆将龙井村采茶场景告知了太后,并将那日采摘的山茶献于太后。那些茶芽装在衣袋中已被体温烘干,如同炒制过的一样扁平,且芽长于叶,就像大清朝的旗帜和长枪,乾隆低头沉思片刻,便称其为“旗枪”,并将狮峰山腰胡公庙后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规定每年清明前采下的龙井茶都要进贡朝廷。此后,乾隆在下江南时便常去龙井村看采茶、制茶的场景,并写下了《坐龙井烹茶偶成》。


   狮峰西湖龙井始于宋而闻于元,扬名于明朝或是清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西湖龙井由佛门禅茶,渐渐走入百姓人家,最终成为帝王将相的贡品,并走出国门,闻名世界。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崭新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6: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茶润水水藉器,酒微醺花半开。

太和弥漫唇齿,

至味了然于心。


欣赏茶香袅袅,墨香淡淡的篇章,遥祝秋祺笔丰,假日快乐!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08: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该活动9月30日结束,不再接收稿件。

点评

谢谢!问好老师!国庆快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 09: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08: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移到【散文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 09: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儿 发表于 2019-10-2 08:50
欣赏佳作,该活动9月30日结束,不再接收稿件。

谢谢!问好老师!国庆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6: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了一整夜。晨起,透过落地窗映入眼帘的兰山云雾缭绕,宛若一幅气韵灵动的水墨丹青。一缕缕略带栗香的茶香若有若无的萦绕鼻间。低头,轻轻的呷一口,一种太和之气弥漫于唇齿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6: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茶芽在水中慢慢的舒展,一股淡淡的栗香渐渐的弥漫开来,低头轻轻的喝了一小口,那种熟悉的味道缓缓浸润着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6: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浸入泉水的茶芽缓缓舒展开来,如同娉婷少女款款挺立在杯底。待到茶性与水结合,浸润出汤色清亮、香郁味醇的茶水,浅尝细品,那种甘香淡然的味道轻轻的涤荡着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 16: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关注!同祝国庆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7: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了一整夜。晨起,透过落地窗映入眼帘的兰山云雾缭绕,宛若一幅气韵灵动的水墨丹青。一缕缕略带栗香的茶香若有若无的萦绕鼻间。低头,轻轻的呷一口,一种太和之气弥漫于唇齿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7: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识龙井茶是在八年前。那年桂花微雨,我带了小儿一同游览西湖,西湖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流传于坊间的雷峰塔、张小泉的剪刀、蚕丝被等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我们品尝了一杯由虎跑泉的水冲泡的西湖龙井茶。顷刻间,那香醇的味道俘虏了我的味蕾,让我开始恋上这种略带甘香而又淡然的滋味。
----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7: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杭州,由于住在西湖区的民宿。清晨信步走来,却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龙井村。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茶农。阿姨出生至此一直生活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村子。她精神矍铄,目光睿智,言谈中的那份淡然彰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我们说明来意后,阿姨拿出两包布袋装的龙井茶。并告诉我们由于明前龙井产量少,供求紧张,现在已过了时节,但眼下这两包也是上好的狮峰茶。我们选择了那袋色泽嫩绿的龙井。阿姨拿出两个无花玻璃杯为我们冲泡起来。随着茶芽在水中慢慢的舒展,一股淡淡的栗香渐渐的弥漫开来,低头轻轻的喝了一小口,那种熟悉的味道缓缓浸润着我••••
----仿佛闻到了茶的香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级西湖龙井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苗峰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光润,体表无绒毛,汤色明亮,滋味鲜爽或浓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前三天采摘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也称“女儿红”。古时候采摘明前茶极为讲究,由于人体手心的温度略高于唇温几度,在采摘的过程中,若时间掌握不好,茶芽颜色变黄会影响口感,而少女的唇温恰好适合采摘茶芽,故而在采摘明前茶时,多选用未婚少女用唇采摘,并美其名曰为“女儿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7: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井茶、虎跑泉并称“西湖双绝”。取3-4克龙井置于玻璃杯中,用80度左右的虎跑泉水悬壶高冲,用凤凰三点头的方法冲泡,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杯,龙井茶芽在虎跑泉水的浸润下,上下翻腾翩翩起舞。浸入泉水的茶芽缓缓舒展开来,如同娉婷少女款款挺立在杯底。待到茶性与水结合,浸润出汤色清亮、香郁味醇的茶水,浅尝细品,那种甘香淡然的味道轻轻的涤荡着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7: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私访龙井村,正赶上茶农采茶。常年居住深宫的乾隆好奇之余顺手采了几把路边的茶芽装进衣袋,此时接到太后凤体欠安的消息,便急忙赶回宫里请安。见到太后,乾隆将龙井村采茶场景告知了太后,并将那日采摘的山茶献于太后。那些茶芽装在衣袋中已被体温烘干,如同炒制过的一样扁平,且芽长于叶,就像大清朝的旗帜和长枪,乾隆低头沉思片刻,便称其为“旗枪”,并将狮峰山腰胡公庙后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规定每年清明前采下的龙井茶都要进贡朝廷。此后,乾隆在下江南时便常去龙井村看采茶、制茶的场景,并写下了《坐龙井烹茶偶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10-2 17: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捧一本小书,再品一杯香茗,的确是很幸福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9-10-2 19: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识龙井茶是在八年前。那年桂花微雨,我带了小儿一同游览西湖,西湖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流传于坊间的雷峰塔、张小泉的剪刀、蚕丝被等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我们品尝了一杯由虎跑泉的水冲泡的西湖龙井茶。顷刻间,那香醇的味道俘虏了我的味蕾,让我开始恋上这种略带甘香而又淡然的滋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9-10-2 19: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杭州,由于住在西湖区的民宿。清晨信步走来,却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龙井村。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茶农。阿姨出生至此一直生活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村子。她精神矍铄,目光睿智,言谈中的那份淡然彰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我们说明来意后,阿姨拿出两包布袋装的龙井茶。并告诉我们由于明前龙井产量少,供求紧张,现在已过了时节,但眼下这两包也是上好的狮峰茶。我们选择了那袋色泽嫩绿的龙井。阿姨拿出两个无花玻璃杯为我们冲泡起来。随着茶芽在水中慢慢的舒展,一股淡淡的栗香渐渐的弥漫开来,低头轻轻的喝了一小口,那种熟悉的味道缓缓浸润着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9-10-2 19: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井村位于凤凰岭狮峰山下,相传曾有蛟龙在此出没,因留恋狮峰美景,蛟龙在离去时依依不舍,曾九次回首狮峰,因而形成了九溪十八涧,造就了狮峰‘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自然景观,成为今天龙井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生长在这里的龙井茶,因东临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钱塘江水,北抵插入云端的狮峰而被冠以“狮峰龙井”位居杭郡诸茶之首。扎根于烂石的狮峰龙井,常年汲取着山泉雨露之灵气,采摘的鲜茶品质极为优质。而青叶的采摘除了要求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初展以外,芽叶长度要长到2.5厘米左右。所谓“三分叶,七分功”,西湖龙井不但要求良好的地理环境,更要经过传统“十大手法”的炒制,方能达到“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佳茗之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9-10-2 19: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龙井泉位于西湖之西的翁家山,是一个圆形的泉池,由于几经大旱不干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此称为龙井,原名龙泓又名龙湫,与虎跑泉、玉泉、兔儿泉称为杭州四大名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7 15:34 , Processed in 0.45303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