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黄金山 于 2018-11-14 20:53 编辑
继聊斋风格 传家乡故事
------黄金山最新乡土著作《金口三言》自序
上世纪1999年10月,团堡镇的“普九”验收过关,随之工作结束。我这个被教育站聘任为“普九宣传员”的草根,又被长官指派到设立在石龙寺的“镇成人技校”去当教员,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石龙寺”的长老。说是“技校”,其实没有学生,就是无名无利的默默看护寺庙而已,每日很是寂寞清闲。这样的日子对我这个喜欢孤独“爬格子”的人倒是有一定的好处。于是我就开始利用这个时机开始搜集流传在团堡境内的民间故事。为什么要做这无名无利的苦事呢?主要是太热爱家乡的文化了。 于是,我利用当石龙寺“长老”的闲散时机,每天下乡采访境内的老人,向他们索要和求取流传在团堡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乡土、风物、人物故事。丁汉民、谢家莫、蹇楚光、文绍然、黄金钟、黄明仲、黄刚林、梁春桃、唐国才,姚以峰等80---93岁的老人成了我最好的伙伴,他们给我讲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素材,我白天边听边做记录,晚上回到石龙寺里在做整理。宁静的寺庙,没有红尘喧嚣,没有利欲争夺,我独自坐在灯下,静心的爬着格子,整理故事。此时,我好像当年编著“聊斋”的蒲松龄老人。故事整理到精彩处,我竟然“噗嗤”的发笑起来,有时还暗中感动无数……。就这样,我在石龙寺的三年“长老”生涯,竟然有了二百九十多个故事材料。当然,我如获至宝。心想如果有一天得到有远见有卓识的人士赞助,支持我把他编辑出版出来,那就可以算是团堡的一大文化业绩。但愿以后有人把它当《西游记》一样的不断改变成电视剧或其他…… 2005年夏,那时我才55岁,就开始脑供血不足,头晕厉害,多次住院无效。但是我顽强坚持着。退休后,又被拉去创建利川诗词楹联大市和创建团堡诗联大镇,诸多的奔波活动,耗去我巨大精力和时间。2017年秋开始,诗词楹联活动之事愈见稀疏,我才有时间再来整编我在石龙寺那段时间得来的团堡乡土故事。 《金口三言》共三卷,约32万字多点。第一卷《金口玉言》是 其中《银杏夫妻树的故事》《爱情天地独家寨》等都是首次精彩亮相。这些故事,大都有原型人物,比较真实。可以使你从故事里感知到真与伪,善与恶,因与果、报与应,大多富有惩恶扬善,反贪拒腐的正能量。你可以从这卷故事里分清什么叫好人,那些属于恶人,什么事可做,什么事莫为,开导你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卷故事里记载有本地的好公仆为民的故事,有名不见经传的微小人物的小故事,开导你如何在社会上去最一个好人。还有十余篇地名故事,都是可以值得一读的。至于“言谈故事”,其实就是杂文随笔一类,引经据典,平心而论,给人某种感悟。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有此境界,今人难得为之。眼下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实惠的钱,去奔波于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一些号称名人的文化人也用文字结缘于商业,让纯洁的文学沾上铜臭,以致于文学价值极大地变味了。还有一些终生与教育文化结缘的人,退休后就成了精道的商客,赚钱的劳力,丧志的愚夫。而我们这些草根文人,总是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尽管我如今草居危房,箪食瓢饮,却仍然喜欢著文自娱,以乐其志以富精神。每天我学着那个聊斋老人,清淡度日,疾书文字,这大慨也叫文化自信吧。7月底,我毅然辞去利川一大文商乐意花大钱,约我编写利川经济志书的工作,回到蜗居里,每天学着那个聊斋老人,清淡度日,疾书文字,安心整编着我的《金口三言》,虽然至今我还没有找到印刷几册的所需经费,但是我总算把它编成册子了。我把《金口三言》放在自己的文库里。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一旦有高人慧眼发现,我的集子得以问世,那我该是多么的高兴呀!因为我是为家乡为团堡编出了一册富有数十万字的民间故事的第一人,还坚信我的故事将为以后家乡文化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文化自信若此,爱著文若此,何乐而不为耶! 2018年10月于卧薪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