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平浅析:
年年过端午,年年包粽子赛龙舟,年年写诗咏忠魂。从古至今,写端午祭屈原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追念。象此类诗章写的人太多,题材陈旧,很难写出新意,常常难逃窠臼,流于一般,不易出彩,大多数的诗章也就是凑凑热闹而已,在艺术上少有可取之处。
诗人孙淑香的七律《端午感怀》却别开生面,独劈蹊径,另有一番天地。
此诗没有直接去描绘包粽子,赛龙舟等具体的祭祀埸面,而是笔走感怀,即个人面对此时此景的情绪。我们知道,咏怀歌志是写诗之要义,没有抒情咏志便没有诗。我们很多诗词缺情少怀无志,因而难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意境空灵的效果只能望洋兴叹了。
我们来看看《端午感怀》是怎样将诗人的情怀融入进去的,又是怎样歌志的。
首联:下笔惊风起,不仅仅交待时间,而且符合史事符合现实的推出波澜(屈原投江,后世赛舟),在这掀起的“江涛”中,"人自沉浮”,这江涛,沉浮既是实写,又含象征。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江涛”中,人在其中当然会受到冲击,会"沉浮“的。你想隐逸吗?不可能,你不找政治,政治会找你;你想脱离社会,社会却不放你,在社会关系中,谁也难逃沉浮,而江涛依然"浪自高"。开篇不凡,交待背景及人在环境中的状态,表达了作者深刻的见解。起笔,风浪乍起惊雷声。
第二联,承接上联,深入剖析人在江涛中沉浮的原因。"蝼蚁蛀王朝"这就是沉浮的原因所在,"纵有诗心悲社稷",你有爱国之心,怎样,无奈啊!"哪堪"二字揭示出屈原当时面对"蝼蚁”而无能为力的心境,这句话不仅仅写屈原,同样折射出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正直不阿者的悲哀,"蝼蚁蛀王朝"的情况不仅在屈原生活的时代有,后世依然存在,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莫须有的事还少了么?这或许是人们每年悼念屈原的深层原因所在。
该联深化了主题,使意境更加深刻宏大。
第三联(转联),笔法回转写端午的细节一一艾蒿与粽叶,表面实写,其实是作者借艾蒿的燃烟和青青的粽叶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感慨,或者说这具体的物象是作者借来抒怀的载体。在"向天问"、"卷楚骚"中,作者十分巧妙地借屈原的巨著《天问》《离骚》来"向天问“,问什么呢?发人深思,`卷楚骚",卷什么呢?耐人品味,凡读过《天问》《离骚》并读懂了的人就懂得此句的含义,就能理解作者此时的情怀。
第三联通过描写,感叹,表现作者的高洁情怀与志向一一香草美人之志。
尾联,作者借"望帝春心托杜鹃"和杜鹃啼血的传说,并借万里里长风,寄托一个士子或者说诗人自己对先贤屈原的追思、缅怀。
全诗即时感怀,每句都有感、有叹,情绪跌宕起伏,意境深沉,悲中见壮,悲而有志,句句有象,字字含情,不失为佳作。贺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