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940|回复: 27

闲逛胡同话胡同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11-7 16: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金沙江 于 2017-11-7 16:49 编辑


闲逛胡同话胡同(散文)

文/金江





双节”期间,我一人徜徉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欣赏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真的别有一番情趣!也不由得让我想起多年前与胡同有关的往事……


说起来,我对北京的胡同并不陌生。妻的老父亲一直在南城胡同里的四合大杂院中居住,我常来常往,节假日也常来住上一段时日,再后来,我也成为北京南城的居民。所以,就对北京南城的胡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北京的小街巷为什么叫胡同?专家们的观点是,因北京城最早是由元代而建,当时京城吃水来源于街巷中的水井,蒙族人叫水井的发音与胡同相近,长此以往,就把街巷叫成胡同了。当然还有别的说法。据史料介绍,北京的胡同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其中的大多数形成于元朝。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胡同有宽有窄,宽的超不过七、八米,窄的仅能两个人侧着身子才能通过。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同。


不单单是我,很多在胡同大杂院里居住过的老北京(保括一些外地人),对胡同的情感那是实实在在的,人们常年,甚至几代人生活在胡同里,生活在胡同里的四合大杂院中,人与人之间,邻与里之间,那都是像一家人一样亲,像一家人一样热,叔叔阿姨相称,兄弟姐妹相叫,有事相互帮衬,有困难共同想办法解决。原来胡同里的标准四合院,为什么成为了大杂院,就是因为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吗?过去一院一户,现在大多一院十户甚至更多,原来宽绰方正的院子,现在都已被临建所占领,及乎没有活动空间。我一亲戚原来住在法源寺附近的西砖胡同,院子很窄,户与户之间的窗门相距只有一米多点。院子虽然不宽绰,但人心豁亮,人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关系特别融洽,小院中一天到晚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后来亲戚搬入楼房中,但对大杂院的那份情依然恋恋,还隔三差五的让女儿用车拉着,看看小院,看看小院的邻居!妻的老父亲生前也因拆迁搬到二十多层的塔楼居住。从此告别了胡同,也告别了四合大杂院。搬入高楼后,虽然住得宽绰了,室内亮堂了,但心情低落了许多。高高在上的楼房,邻居多多,但相互往来甚少,一住几年、甚至更长,邻居甚至对门,见面若点个头那就不错了,更别说其姓甚名谁了,“老死不相往来”,用在住楼房邻居是再恰当不过了。


听老人们讲,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胡同中的四合院中居住着很多名人。所以,现在胡同里有很多名人故居和各种会馆,如毛泽东青年时期来北平,就曾在已拆迁的香炉营西巷23号(这里曾是湖南会馆)的四合院里住过;鲁迅也在位于牛街地区的南半截胡同(这里曾是绍兴会馆)里居住写作;著名京剧演员荀慧生故居就在菜市口附近的山西街甲13号(也面临拆迁);著名京剧花脸演员袁世海,曾在西草厂胡同24号(已拆迁)居住……还有著名的《京报馆》就在魏染胡同;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湖广会馆”就在骡马市大街东头南侧,也是紧邻着胡同……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很多四合院都被拆迁。城市漂亮了,高楼大厦多了,而与此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胡同在日益减少,老北京的胡同特色渐淡。做为与胡同朝夕相处的市民颇感失落,因为胡同不但是他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七、八十年代,甚至再往前,那时胡同里没有车,自行车也少,所以就显得胡同还挺宽绰。每到放学或假日,胡同就是孩子们的游戏场所,女孩跳绳踢毽;男孩拍“三角”,推滾圈等,玩得热火朝天;大人们有点空闲,要么聚在一起聊天,要么下棋打扑克。每到吃饭时间,有些人经常端着一大海碗榨酱面,或站、或蹲旁若无人地在胡同里吃着。夏天的晚上,男女老少人手一个芭蕉叶的大蒲扇,坐在胡同里乘凉,有的甚至在胡同地上铺张凉席,躺在上边睡觉……可是,胡同一度却成为汽车、临建和其他车辆的天下,哪还有孩子、大人们的活动空间,即使有几个孩子玩,也是每个孩子至少一个大人在旁“站岗放哨”,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好在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不遗余力保护和修缮现存的胡同。尤其近三、五年,北京市政管理部门,下大力、投巨资,对所有胡同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改造,拆除大量的私搭乱盖的建筑;整顿车辆的乱停乱放;四合院的破墙碎瓦全部整修更新;胡同里的每处院落大门,都被重新粉刷。老北京人熟悉的灰墙灰瓦的院墙和棕红色的大门的胡同面容重又回归。这整洁干净,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组团或自助前来旅游。


老北京的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也是北京靓丽文化名片。细细品味,老北京的生活气息真的就在胡同里,真的就在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里,真的就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这种生活气息,没有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为什么曾经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都有怀念“胡同”和“大杂院”的情结?因为,那里面的特殊生活、文化元素在别处是无法找到的!


                                         2017年11月7日

webwxgetmsgimg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11-7 17: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小街巷为什么叫胡同?专家们的观点是,因北京城最早是由元代而建,当时京城吃水来源于街巷中的水井,蒙族人叫水井的发音与胡同相近,长此以往,就把街巷叫成胡同了。当然还有别的说法。据史料介绍,北京的胡同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其中的大多数形成于元朝。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胡同有宽有窄,宽的超不过七、八米,窄的仅能两个人侧着身子才能通过。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同。

希望这些古迹别给拆迁了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11-7 17: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老人们讲,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胡同中的四合院中居住着很多名人。所以,现在胡同里有很多名人故居和各种会馆,如毛泽东青年时期来北平,就曾在已拆迁的香炉营西巷23号(这里曾是湖南会馆)的四合院里住过;鲁迅也在位于牛街地区的南半截胡同(这里曾是绍兴会馆)里居住写作;著名京剧演员荀慧生故居就在菜市口附近的山西街甲13号(也面临拆迁);著名京剧花脸演员袁世海,曾在西草厂胡同24号(已拆迁)居住……还有著名的《京报馆》就在魏染胡同;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湖广会馆”就在骡马市大街东头南侧,也是紧邻着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11-7 17: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的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也是北京靓丽文化名片。细细品味,老北京的生活气息真的就在胡同里,真的就在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里,真的就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这种生活气息,没有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为什么曾经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都有怀念“胡同”和“大杂院”的情结?因为,那里面的特殊生活、文化元素在别处是无法找到的!
很是欣赏老师娓娓道来精彩的北京美景,亦欣赏美图,图文并茂,遥祝老师秋日笔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1-7 17: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胡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元素之一,呼吁予以重视和保护,十分赞同!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1-7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小街巷为什么叫胡同?专家们的观点是,因北京城最早是由元代而建,当时京城吃水来源于街巷中的水井,蒙族人叫水井的发音与胡同相近,长此以往,就把街巷叫成胡同了。当然还有别的说法。据史料介绍,北京的胡同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其中的大多数形成于元朝。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胡同有宽有窄,宽的超不过七、八米,窄的仅能两个人侧着身子才能通过。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1-7 18: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单是我,很多在胡同大杂院里居住过的老北京(保括一些外地人),对胡同的情感那是实实在在的,人们常年,甚至几代人生活在胡同里,生活在胡同里的四合大杂院中,人与人之间,邻与里之间,那都是像一家人一样亲,像一家人一样热,叔叔阿姨相称,兄弟姐妹相叫,有事相互帮衬,有困难共同想办法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1-7 18: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的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也是北京靓丽文化名片。细细品味,老北京的生活气息真的就在胡同里,真的就在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里,真的就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这种生活气息,没有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为什么曾经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都有怀念“胡同”和“大杂院”的情结?因为,那里面的特殊生活、文化元素在别处是无法找到的!

欣赏老师图文并茂,并蕴含着浓郁的古典文化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篇章,遥祝老师写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11-7 19: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小街巷为什么叫胡同?专家们的观点是,因北京城最早是由元代而建,当时京城吃水来源于街巷中的水井,蒙族人叫水井的发音与胡同相近,长此以往,就把街巷叫成胡同了。当然还有别的说法。据史料介绍,北京的胡同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其中的大多数形成于元朝。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胡同有宽有窄,宽的超不过七、八米,窄的仅能两个人侧着身子才能通过。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胡同。

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09: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邯郸陈勇 发表于 2017-11-7 17:10
北京的小街巷为什么叫胡同?专家们的观点是,因北京城最早是由元代而建,当时京城吃水来源于街巷中的水井, ...

谢谢陈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09: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驼影润沙 发表于 2017-11-7 17:20
北京胡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元素之一,呼吁予以重视和保护,十分赞同!欣赏了!

老师说得极是!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09: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水之湄 发表于 2017-11-7 18:54
老北京的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也是北京靓丽文化名片。细细品味,老北京的生活气息真的就在胡同里, ...

谢谢刘老师的点评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09: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山好汉 发表于 2017-11-7 19:48
北京的小街巷为什么叫胡同?专家们的观点是,因北京城最早是由元代而建,当时京城吃水来源于街巷中的水井, ...

谢谢老师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1-8 11: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好!欣赏佳作!祝写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7-11-8 13: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很多四合院都被拆迁。城市漂亮了,高楼大厦多了,而与此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胡同在日益减少,老北京的胡同特色渐淡。做为与胡同朝夕相处的市民颇感失落,因为胡同不但是他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七、八十年代,甚至再往前,那时胡同里没有车,自行车也少,所以就显得胡同还挺宽绰。每到放学或假日,胡同就是孩子们的游戏场所,女孩跳绳踢毽;男孩拍“三角”,推滾圈等,玩得热火朝天;大人们有点空闲,要么聚在一起聊天,要么下棋打扑克。每到吃饭时间,有些人经常端着一大海碗榨酱面,或站、或蹲旁若无人地在胡同里吃着。夏天的晚上,男女老少人手一个芭蕉叶的大蒲扇,坐在胡同里乘凉,有的甚至在胡同地上铺张凉席,躺在上边睡觉……可是,胡同一度却成为汽车、临建和其他车辆的天下,哪还有孩子、大人们的活动空间,即使有几个孩子玩,也是每个孩子至少一个大人在旁“站岗放哨”,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好在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不遗余力保护和修缮现存的胡同


很温馨的场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7-11-8 13: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的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也是北京靓丽文化名片。细细品味,老北京的生活气息真的就在胡同里,真的就在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里,真的就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这种生活气息,没有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为什么曾经住过胡同四合院的人,都有怀念“胡同”和“大杂院”的情结?因为,那里面的特殊生活、文化元素在别处是无法找到的!



虽然没有住过四合院,但是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老字如今也已经不复存在,那份感情是深藏在心底的。可以想象对四合院的那份怀念是根深蒂固的。欣赏老师充满生活情趣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11-8 21: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去过北京,好羡慕。最好来一次免费旅游,触摸一下首都的心,应该很亲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1-8 22: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节”期间,我一人徜徉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欣赏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真的别有一番情趣!也不由得让我想起多年前与胡同有关的往事……
北京这样的胡同不多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1-8 22: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来,我对北京的胡同并不陌生。妻的老父亲一直在南城胡同里的四合大杂院中居住,我常来常往,节假日也常来住上一段时日,再后来,我也成为北京南城的居民。所以,就对北京南城的胡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我曾在驻京办事出待过半年,当年骑自行车道出逛胡同,为的是找死胡同,很遗憾,可能是对北京不了解,还真没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1-8 22: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很多四合院都被拆迁。城市漂亮了,高楼大厦多了,而与此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胡同在日益减少,老北京的胡同特色渐淡。做为与胡同朝夕相处的市民颇感失落,因为胡同不但是他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七、八十年代,甚至再往前,那时胡同里没有车,自行车也少,所以就显得胡同还挺宽绰。每到放学或假日,胡同就是孩子们的游戏场所,女孩跳绳踢毽;男孩拍“三角”,推滾圈等,玩得热火朝天;大人们有点空闲,要么聚在一起聊天,要么下棋打扑克。每到吃饭时间,有些人经常端着一大海碗榨酱面,或站、或蹲旁若无人地在胡同里吃着。夏天的晚上,男女老少人手一个芭蕉叶的大蒲扇,坐在胡同里乘凉,有的甚至在胡同地上铺张凉席,躺在上边睡觉……可是,胡同一度却成为汽车、临建和其他车辆的天下,哪还有孩子、大人们的活动空间,即使有几个孩子玩,也是每个孩子至少一个大人在旁“站岗放哨”,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好在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不遗余力保护和修缮现存的胡同。尤其近三、五年,北京市政管理部门,下大力、投巨资,对所有胡同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改造,拆除大量的私搭乱盖的建筑;整顿车辆的乱停乱放;四合院的破墙碎瓦全部整修更新;胡同里的每处院落大门,都被重新粉刷。老北京人熟悉的灰墙灰瓦的院墙和棕红色的大门的胡同面容重又回归。这整洁干净,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组团或自助前来旅游。
恢复了四合院的本来面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4 16:26 , Processed in 0.9226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