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84|回复: 14

袁家村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7-6 11: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邢君娥 于 2017-7-6 11:47 编辑

  礼泉袁家村,一个九嵕山脚下的小村庄,一个在毛泽东时代就出名的小村庄,一个在民俗文化小镇林立的今天,依然屹立不倒的小村庄,它的发展靠的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袁家村去探个究竟。
  走进袁家村,村口赫然写着“袁家村”三个字,这是曾经的国家主席华国锋书写的。毛泽东的高大塑像,屹立在村口,向来访的游人招手,让游人仿佛回到那个红色的年代。
袁家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因唐太宗的“入住”而兴盛。为了给唐太宗守陵,唐时便在九嵕山下建立起宝宁寺,从此这里香火缭绕,人气大增。到了北宋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袁氏祖先为避战乱迁居此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康熙七年(1668年),山西郭氏迁入。适逢“康乾盛世”,村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乃修祖庙盖祠堂。其后,陆续迁入王氏、张氏,繁衍生息。
   到了明清之际,袁家村手工作坊发达,贸易兴旺,为方圆几十里货物集散地和出入北山要冲。童济公、五丰堂、永泰和、同顺堂、五味斋、影艺堂、天一阁、卢记豆腐等有传统特色的老店,纷纷登场。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里走上了农耕经济的道路,成为当地有名的“烂杆村”。这里地无三尺平,砾石到处见;这里耕地没有牛,点灯没有油,吃粮靠救济;这里从1958年到1970年,12年间没有向国家贡献过一斤粮,群众也没有见到过一分钱。全村37户人,大都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几年换了35任队长,其中一年就换了7任,除2户哑、残外,其余有劳力的户都有人轮换着担任过队长。70年代以前的袁家村, 不仅村里多年没有积累,还欠了上万元的债务。
  1970年,24岁的郭裕禄出任队长,带领全村发展粮食生产。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1978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支部书记郭裕禄带领全村建立村办企业。1983年建成水泥厂,成为村上的支柱产业。90年代,使村民的收入变成“果业收入十工资收入村集体分红”的新模式。 1992年,村上加大投资规模,成为大型集团公司。迅速融入大西安经济圈,实现了从农业稳村向工业富村的成功转型。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辖12个子公司。2000年成为全国有名的“小康村”。2000年以后,调整发展思路,在发展中赢得先机。2007年,县政府做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决策,建设关中印象体验地。2009年建成饮食一条街。2011年,办成多层次、多品味的关中印象体验地。2012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130万农家乐户均收入30万元。
  目前仅有300口人的袁家村的村资产已达到上亿元,家家住上了小洋楼,人均住房52平方米,家家生活得有滋有味。
      新一代袁家村人富而思进,与时俱进,积极转型升级,在民俗文化小镇泛滥的形势下,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农耕文明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袁家村街道,大多是明清式建筑,脚下踏着仿古的青石板,一股“小溪”穿街而过。布坊里,织布机正在织着土布床单;剪纸坊中,关中女人的手中变换出各种图案;豆腐坊中,沉重的石磨缓缓地挤出略显浅黄的豆浆;油坊中,那巨大的木制榨油器物正在榨出扑鼻的油香;……  在这里我们寻找着岁月的痕迹,回味起童年的时光,仿佛又回到那个纯真年代。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袁家村几代人建村的设计理念。袁家村的关中民俗建筑基本是就地取材,以石筑造。不宽的街道两边是房门开敞的民俗商户,视线所到之处无不是“关中味”。从街道建筑的雕花到门前的雕花石墩,再到拴马桩和木门,无不体现着关中人的朴素之美。
   听说这里有十几位百岁老人,他们个个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听说这个村还没有包产到户,照样是社会主义的"大锅饭"。一切事宜都是由村委会带领大家去操办,甚至村民娶媳妇都必须经过领导审批。据说,袁家村小伙子谈对象的第一要求已经由原来的大专升为大学本科。
袁家村大剧院,传来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曲,剧院门口跳着毛泽东时代的舞蹈。听着“红歌”,看着“红舞”,让许多怀旧的人,留恋往返。
袁家村人的墙壁上还保留着“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社会主义好”等标语。
……

袁家村从一穷二白的贫瘠村庄,发展为年收入超2亿元的中国乡村旅游样板,其成功的地方,在于有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毛泽东时代的“红歌”,农耕时代的生活,在关中民俗文化中,形成差异化吸引。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个体化的今天,袁家村依然保留着集体主义的管理模式。全民参与经营管理,实现利益的平衡,全村人的共赢,袁家村的道路越走越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7-6 15: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袁家村几代人建村的设计理念。袁家村的关中民俗建筑基本是就地取材,以石筑造。不宽的街道两边是房门开敞的民俗商户,视线所到之处无不是“关中味”。从街道建筑的雕花到门前的雕花石墩,再到拴马桩和木门,无不体现着关中人的朴素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7-6 15: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家村从一穷二白的贫瘠村庄,发展为年收入超2亿元的中国乡村旅游样板,其成功的地方,在于有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毛泽东时代的“红歌”,农耕时代的生活,在关中民俗文化中,形成差异化吸引。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个体化的今天,袁家村依然保留着集体主义的管理模式。全民参与经营管理,实现利益的平衡,全村人的共赢,袁家村的道路越走越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5: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品读,遥祝夏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7-6 15: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家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因唐太宗的“入住”而兴盛。为了给唐太宗守陵,唐时便在九嵕山下建立起宝宁寺,从此这里香火缭绕,人气大增。到了北宋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袁氏祖先为避战乱迁居此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康熙七年(1668年),山西郭氏迁入。适逢“康乾盛世”,村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乃修祖庙盖祠堂。其后,陆续迁入王氏、张氏,繁衍生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7-6 15: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里走上了农耕经济的道路,成为当地有名的“烂杆村”。这里地无三尺平,砾石到处见;这里耕地没有牛,点灯没有油,吃粮靠救济;这里从1958年到1970年,12年间没有向国家贡献过一斤粮,群众也没有见到过一分钱。全村37户人,大都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几年换了35任队长,其中一年就换了7任,除2户哑、残外,其余有劳力的户都有人轮换着担任过队长。70年代以前的袁家村, 不仅村里多年没有积累,还欠了上万元的债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7-6 15: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一代袁家村人富而思进,与时俱进,积极转型升级,在民俗文化小镇泛滥的形势下,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农耕文明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袁家村街道,大多是明清式建筑,脚下踏着仿古的青石板,一股“小溪”穿街而过。布坊里,织布机正在织着土布床单;剪纸坊中,关中女人的手中变换出各种图案;豆腐坊中,沉重的石磨缓缓地挤出略显浅黄的豆浆;油坊中,那巨大的木制榨油器物正在榨出扑鼻的油香;……  在这里我们寻找着岁月的痕迹,回味起童年的时光,仿佛又回到那个纯真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7-6 15: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袁家村几代人建村的设计理念。袁家村的关中民俗建筑基本是就地取材,以石筑造。不宽的街道两边是房门开敞的民俗商户,视线所到之处无不是“关中味”。从街道建筑的雕花到门前的雕花石墩,再到拴马桩和木门,无不体现着关中人的朴素之美。
   听说这里有十几位百岁老人,他们个个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7-6 15: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家村从一穷二白的贫瘠村庄,发展为年收入超2亿元的中国乡村旅游样板,其成功的地方,在于有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毛泽东时代的“红歌”,农耕时代的生活,在关中民俗文化中,形成差异化吸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7-6 15: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6: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遥祝夏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7-6 16: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袁家村几代人建村的设计理念。袁家村的关中民俗建筑基本是就地取材,以石筑造。不宽的街道两边是房门开敞的民俗商户,视线所到之处无不是“关中味”。从街道建筑的雕花到门前的雕花石墩,再到拴马桩和木门,无不体现着关中人的朴素之美。
  ========================================================
朴素的文笔,描写出袁家村人们的思想巨变,和就地取材的致富理念。写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7-6 16: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版主的文字中感受到农村的巨变,真的感到很欣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6.24%

发表于 2017-7-6 23: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5-15 03:38 , Processed in 0.1375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