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7-24 2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乔仝 蒙山得道(宋)
乔仝林中遇神仙,健笔轼翁寄贺元。
水部先生千载寿,子瞻居士万口传。
仲秋汴洛饼如蜜,灯节蒙山月正圆。
待得双凫东飞去,湖边漏泽不纪年。
【注1】引自党家山人《蒙山集》之《蒙山山居辛卯百题》五三《蒙山神仙会》
【注2】宋陈师道《后山先生集》贺水部传:賀充,世莫知其年與其邑里。仕石晉(指五代時石敬瑭建立的後晉)為郎。章聖皇帝東封,有布衣巾幘謁於道左,稱晉水部員外郎賀某。帝故知其仙者,夜閱牓子得之,大驚。使求之,不獲。每為莊獻皇后言之,以為恨。天聖中,賀使其弟子喻澄詣闕,獻金銀銅道釋像,直數千萬。后怪之,召問澄。澄以師對問,曰賀也。后亦大驚,問今安在,可得耶?澄求之淮南,與俱來。後為幸洪福寺見之。其言皆人所難切於時者。后不樂,罷之,亦不罪也。沂人喬仝,得惡疾且死。遇賀得藥,曰:「服之可不死,然欲不止,疾當復作。」仝富家子,年少,既疾愈,即娶婦,疾果復作。仝大悔,乃出其婦。去家求賀,數年乃見澄。方仝見賀時,澄在旁,故識之。澄曰:「賀不得見也。」仝涕位隨澄,冀復見賀。歲餘,澄曰:「賀使復與汝約,可復相見。」仝叩頭如約,澄乃引仝見之東山,使給薪水;久之,疾愈。熙寧中,東坡居士為密州。歲大旱,請雨常山。既而雨,居士卻蓋以行。賀從道旁見之,以為可授道也。欲往,而疑無素,乃止行。元祐二年,仝年八十餘矣,見居士於東都曰:「賀不忘君,語數及之。」已而求去,曰:「賀約歲首過我於龜蒙,不可失也。」居士因仝以詩寄之。後仝復來,出賀書,曰:「將使若人通言於君。」居士向所見異人,而人無知者。世言道家為方之外,而賀猶喜與人事。豈世之所稱目為不足,而賀之道,又以反人耶?不然,老氏之道,同於楊朱,難儒釋並矣。賀一見東坡,欲強授之。士之求仙,自修足矣;而世方區區弊精神,卑詞厚幣以致四方之士,而幸一得,是果足以得之耶?其不為賀笑,寡矣。
【注3】 苏轼《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元,再拜而去。上不知也。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元祜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予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日:"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
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随师东游渡潍邞,山头见我两轮朱。?
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
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佑太平人。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
【注4】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苏子瞻亦喜言神仙,元?初有东人乔仝自言与晋贺水部游,且言贺尝见公密州道上,意若欲相闻。子瞻大喜,仝时客京师,贫甚,子瞻索囊中得二十缣,即以赠之,作五诗使仝寄贺,子由亦同作。仝去,讫不复见,或传妄人也。
【注5】 党家山人曰:《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在《苏轼集》卷十七,写作时间为宋哲宗元祐二年丁卯七月间(1087),写作地点在开封府京畿路,作者时年52岁,在翰林學士知制誥任上。《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蒙山道士得道成仙的故事。说的是五代时期,任过后晋(936年—947年)水部员外郎的贺元(一说贺亢、贺充)修道于山东蒙山,且在蒙山得道不死。至北宋元佑二年 (公元1087年), 他的弟子、年已八十的沂水人乔仝,西去卞京开封拜访苏轼,自言他的师父贺元仍活着,并与他相约来年在蒙山会面。推算这时的贺元应该活到150岁左右了。于是苏轼作了这六首诗相赠。乔仝也是蒙山著名道士之一。这六首诗和这个故事与唐代杜甫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样,是蒙山作为道教文化名山的有力佐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