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邯郸陈勇

[抒情散文] 故乡的麦子熟了吗?

[复制链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6 22: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新 发表于 2021-6-6 22:50
欣赏老师佳作,文笔流畅细腻,通过对田园耕种、收割等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内容亲切感人,意味深长 ...

谢谢老师细品,亦感谢老师精彩点评,遥祝老师夏日清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7: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穿种完玉米,浇上一次透水,三五天后,圆筒状的玉米芽钻出地面,从麦垄的一头看,嫩绿的玉米芽儿整齐地排列在麦垄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儿,煞是可爱

点评

谢谢香儿老师临帖1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7: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冰棍两分钱一根,当我们这些孩子抬起被太阳晒得红通通的脸蛋,眼巴巴地望着卖冰棍的小商贩时,母亲心疼地看到我们的小表情后,从裤兜里掏出用手绢包裹的零钱,给我们一人买一根冰棍,而父母从没有为自己买过冰棍吃,我们兄弟姐妹几人举起冰棍争抢着让父母先咬一口,可父亲总会说他不喜欢吃冰棍,母亲也是象征性地咬一小口,看着我们开心地“吞吐”着冰棍,父母慈祥的脸上笑容满布,其实我们都知道,父母是舍不得吃。
感人的画面

点评

谢谢老师雅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7: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能从父母的笑脸上获知是否丰收,年幼的我也知道丰收了就不会再挨饿,也能多吃几顿白面馒头。

点评

谢谢老师细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7: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后的麦浪依旧在翻滚,它们好像是在给我指引回家的方向,又或是在告诉我,不要忘记自己也是农民出身的孩子。遥望故乡的方向,我对着星辰一遍遍地深情发问,故乡的麦子熟了吗?故乡的麦子熟了吗……

点评

谢谢老师细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7: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艰苦岁月,刻骨铭心的回忆,欣赏佳作。贺精

点评

谢谢孙老师雅赏,敬茶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里长堤柳丝倒垂,如帘似幔搅动着夏风。夕阳切割了湖面,把湖水的一半染成了火红色,风吹浪起,水景艳丽。湖堤下,茂盛的芦苇“挥舞”着如剑的苇叶,在夏风的轻抚下“万剑齐鸣”沙沙作响。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堤的北面是一望无垠的金黄麦田,远眺着麦浪翻滚的田野,童年的记忆仿佛就在眼前。记得小时候在乡下,每到麦熟时节,学校总会放半个多月的麦收假。麦收假期,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主要是让孩子们放假后帮助家里收麦子。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麦收前“穿种”的几天里,每日拂晓,我们兄弟姐妹几人便跟随父母,带上一些干粮和一塑料壶凉白开,扛起铁锹,背上玉米种子出发,到麦田里进行玉米“穿种”工作,早饭是在休息时间席地而坐简单吃一些,快中午气温升高时下工。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麦时,田地里到处是人,家家户户老少齐上阵,天不亮到田地里,开镰收割麦子。割麦子比掰玉米更累,不是说需要出多大力气,割麦子长时间弯腰,起身时,腰疼得直不起来,而且如针的麦芒特别扎人,汗水流过刺挠挠的痒,所以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衬衣,把袖口扎得死死的。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更难忘记的是地头卖冰棍的,经常有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商贩,车尾座架上绑着用白棉被包裹严实的泡沫冰棍箱子,吆喝叫卖。那时,冰棍两分钱一根,当我们这些孩子抬起被太阳晒得红通通的脸蛋,眼巴巴地望着卖冰棍的小商贩时,母亲心疼地看到我们的小表情后,从裤兜里掏出用手绢包裹的零钱,给我们一人买一根冰棍,而父母从没有为自己买过冰棍吃,我们兄弟姐妹几人举起冰棍争抢着让父母先咬一口,可父亲总会说他不喜欢吃冰棍,母亲也是象征性地咬一小口,看着我们开心地“吞吐”着冰棍,父母慈祥的脸上笑容满布,其实我们都知道,父母是舍不得吃。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轮到我们家打场时,父母怕我们累,不唤我们起床,他们自己天不亮就到麦场,先把麦捆摆放在打麦场上,然后回家叫醒我们吃早饭。吃完早饭,一家人拿着木叉,木锹、扫把去麦场,把麦子解捆打散晾晒,每过一小时翻一遍,一直到晒干晒透,我们这里把这种繁复的翻晒叫翻场。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午全家人早早吃完饭去碾场,碾场都是赶在一天最热的时间里,早了,麦子晒不干不脱粒,晚了,返潮也不易脱粒。碾子是石头做的,圆柱形水缸粗细,外面有木框固定,在碾子右侧面的木框处绑上木棍,父亲手扶木棍掌握方向和哥哥拉主绳,母亲和我们拉副绳,一圈圈用石碾子碾压麦子,碾一遍翻一遍再碾,一直碾到麦穗上的麦粒全部脱落。其实那时是有拖拉机拉着碾子碾场的,不过很少,也很贵,按小时算,每小时五元钱,“一场麦子”需要一个多小时,得付七八元钱左右,看似不多,但是,对于那个年代,一般的壮劳力一个月才挣不到十元钱,七八元已经是一大笔开销了。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麦子装进用粗棉布做成的布袋里,父亲会默默地估产,一般一布袋可以装一百二十斤麦子,估完产父亲会和母亲说着产量,我们也能从父母的笑脸上获知是否丰收,年幼的我也知道丰收了就不会再挨饿,也能多吃几顿白面馒头。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没有任何的其他收入,家里一切花销全靠粜粮换取零用钱。虽然农民开销少,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对于一个八口之家来说,各种开销一年下来也不是个小数。北方产粮一年两季,夏收麦子,秋收玉米,那个年代,玉米和麦子的差价很大,玉米卖不了几个钱,只能粜麦子换零用钱,三千多斤的麦子,交完公粮,再粜一些,最后所剩无几了,只留下几百斤,所以一年吃不上几次白面馒头。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沁湖吹来一阵清凉的晚风,把我从回忆中惊醒。遥望着即将熟透的麦田感慨万千!如今都是机器播种,机器收割,农民再也不用受那么多的累了,科学种田,也让粮食亩产翻了几倍。不由得想起了袁隆平院士,在一次被采访时回答记者的一句话:“中国人民再也不会饿肚子了”。现如今,农民不但不用缴纳公粮,国家还给补贴,农民也不再囤积粮食,机器收割完粮食,不用晾晒直接由粮库工作人员在地头收购,农民现在也是吃一袋面买一袋面,年轻人去市里打工挣钱,农忙也是机器代替劳力,留守的老人妇女简单料理一下田地即可。现如今鸡、鸭、鱼肉也成了家常便饭,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父母却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日子,鼻子一酸,思念的热泪不由得盈眶而出,子欲养而亲不待!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幕披星戴月而来,市区华灯初上,走走停停,观夜景而行。身后的麦浪依旧在翻滚,它们好像是在给我指引回家的方向,又或是在告诉我,不要忘记自己也是农民出身的孩子。遥望故乡的方向,我对着星辰一遍遍地深情发问,故乡的麦子熟了吗?故乡的麦子熟了吗……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18: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陈老师佳作,细腻亲切地描写,把我们带回到过往的年代;酸酸甜甜地回忆,引出诸多思乡念家的共鸣。今天的幸福生活,祖国的繁荣昌盛,来之不易啊!祝创作愉快!

点评

谢谢雅赏,遥祝老师夏日清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20: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我携着夏风,披着晚霞,行走在沁湖湾的长堤上。十里长堤柳丝倒垂,如帘似幔搅动着夏风。夕阳切割了湖面,把湖水的一半染成了火红色,风吹浪起,水景艳丽。湖堤下,茂盛的芦苇“挥舞”着如剑的苇叶,在夏风的轻抚下“万剑齐鸣”沙沙作响。湖中,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倒置的伞儿,围绕着一朵朵绽放的荷花铺展,层层叠叠煞是好看,那粉红清雅的荷花,一瓣瓣儿鲜嫩水滑,花房中弥漫着一缕缕馨香,嗅之沁人心脾。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1-6-7 20: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午全家人早早吃完饭去碾场,碾场都是赶在一天最热的时间里,早了,麦子晒不干不脱粒,晚了,返潮也不易脱粒。碾子是石头做的,圆柱形水缸粗细,外面有木框固定,在碾子右侧面的木框处绑上木棍,父亲手扶木棍掌握方向和哥哥拉主绳,母亲和我们拉副绳,一圈圈用石碾子碾压麦子,碾一遍翻一遍再碾,一直碾到麦穗上的麦粒全部脱落。其实那时是有拖拉机拉着碾子碾场的,不过很少,也很贵,按小时算,每小时五元钱,“一场麦子”需要一个多小时,得付七八元钱左右,看似不多,但是,对于那个年代,一般的壮劳力一个月才挣不到十元钱,七八元已经是一大笔开销了。 

点评

谢谢老师临帖,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7 2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3 19:33 , Processed in 0.1858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