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124|回复: 43

[抒情散文] 茶味 禅味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4-10-7 11: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风萧^易水 于 2020-6-25 21:12 编辑

禅茶(5).jpg
茶味 禅味
崔长平



    佛门有语:“禅茶一味,凡圣一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茶性与禅性相通,茶味与禅味相合,茶意包蕴禅意,茶理体现禅理。禅宗认为,世人皆有佛性,禅悟求诸己身。一念迷,即凡夫俗子;一念悟,即圣哲先贤。凡圣平等,物我齐一。说到底,凡俗与圣贤在于自心、在于一念、在于一体、在于一界。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虚实。苦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茶性,阴沉寒凉,去虚降火;茶味,苦而后甘,涩而后润;茶意,烦乱生和,枯寂生怡;茶趣,清新雅致,超凡脱俗;茶境,紊中求正,闹中取静;茶理,虚空疏放,心神俱定。
    古人曾说:“茶道本意,在使六根清净。赏桂轴,插花,嗅清香,闻水声,品茶味,举止端庄。五根清净之时,意念自然清净,而最终目的在使意念清净。十二时之内我心不离茶道。”从生理角度而言,茶能消食去腻、明目降火、清暑解毒、生津止渴、提神益思、宁心除烦、消除疲劳。从精神层面来讲,茶道讲求的是“正、清、和、雅”,崇尚的是一种清静高雅、温婉平和、淡泊无为、超然世外的人生心态。正是因为茶的这种特性和作用,自西汉末年佛教渐入中国起,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茶与禅找到了诸多契合点。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静虑”、“思维修”。宁静之心,质朴无华,晶莹剔透;弃恶扬善,回归本真,便是参透世事人生,即为禅。佛教禅宗提倡“心注一境”、“正审思虑”,以求通过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进而达到由痴而智、明心见性的至高禅境。修禅,主要的方式就是静坐。禅门弟子在坐禅的时候,要求过午不食、晚间不睡,这样极容易产生疲倦感,而茶叶又具有静心提神、消除疲劳的独特功效,故而很受他们的青睐。由于饮茶既符合禅门弟子的生活方式又顺应佛家倡导的道德理念,因而逐渐成为空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家认为茶有三德——彻夜不眠时有助于提神,饱食满腹时有助于消化,意乱情迷时有助于抑欲,同时茶还有益于调心、调息、调身、调食、调睡眠。无怪乎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叹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代诗人卢仝也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赞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迨至唐朝中后期,禅院里专设“茶寮”,有“茶头”负责管理,以供众僧饮茶。禅门有训:每日要在佛前、祖前、灵前敬奉香茗。新主持晋山时,也要举行茶点仪式,甚至还有以茶为筵的“茶会”。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虽经几度兴衰嬗变,僧人以茶待客之道却一如既往。
    更为重要的是,茶道与禅修在意识领域和价值取向方面具有明显的类同性和一致性。尽管茶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却以“怡、清、和、真”四字为精要;虽然禅宗佛理玄妙、奥义无限,但以“苦、集、灭、道”四字为总揽。品茶与修禅的共同指向都是“心”,即心灵深处的顿悟和内在感受,二者的共同基础是“苦、静、凡、放”,因而历来被冠之以“佛茶一理”、“禅茶一味”。更有甚者,则直截了当地坦言道:“佛法存于茶汤”。
    无论是饮者还是禅师,在品味“苦”的同时,也能思悟世事艰辛、苦乐年华的人生况味。在独享“静”的同时,也能参透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处世哲理。在感受“凡”的同时,也能领略见微知著、凡中求真的智慧思想。在玩味“放”的同时,也能体悟自我解脱、物我两忘的逍遥境界。
    《茶赋》有云:“文人墨客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文人嗜茶,不可无或缺也;文人于茶,乃精神之粮耳……”
    综上所述,茶有四味,皆入禅味:
    一曰“苦”。禅门以此联系到佛理四谛,以苦为首。生老病死是苦,孤独鳏寡是苦,忧愁悲哀是苦,厌恶憎恨是苦,灾难凶祸是苦,得失取舍是苦……一言以蔽之曰:七情六欲皆是苦。佛法弘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观念,只有勘破生死,大彻大悟,才能脱离苦海,顺风顺水地驶向豁达洒脱、心外无物、天人合一的彼岸。
    二曰“静”。禅门认为:“佛性本来清静”,“动是烦恼根,一动不如一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禅门有语:“世间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万籁俱寂,深邃而宁谧。海有海心,海心静,海天一色,幽玄而安详。草木亦有草木之心,草木之心静,与日月同眠共醒,生如樱花,死如落红。天人合心,人心静,心如碧潭,静如清泉……”
    三曰:“凡”。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刻地存在于道中,小中可以见大,平中可以见奇,窥一斑而知全豹。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念由心生,境由心造。其实,禅正是从细微而平凡的日常琐事中感悟宇宙奥妙与人生哲理的。慧海禅师曰:“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也就是说,凡人只要在刹那间顿悟,便可由凡入圣,立地成佛。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也曾说过:“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诚哉斯言,一语中的,通过简单的烧水点茶,佛家就可以感悟出大千世界的道理来。
    四曰“放”。显云法师曰:“人生在世,几乎所有的苦恼都来自于或‘拿不起’,或‘放不下’,或二者兼有之。于情于事,于权于利,于人于己,皆是如此。”佛曰:“放下才能解脱。”心逐外物,人就会失去自主,为物欲所左右,自然为邪;心外无物,斩断妄念的羁绊,人心也就超脱了,自然为正。香磬禅师曰:“世人的求享乐、争名利,都无意味。一切皆是虚幻,是自寻烦恼。”
    只有放得下,才能像归宗志芝禅师诗云:“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只有放得下,才能像演仁居士诗云:“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只有放得下,才能像东坡居士词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喧嚣红尘之外,月明风清之夜,闲来无事之时,煎煮一壶香茗,静观水沸茶热,独享芬芳氤氲,留得唇齿散香。憔悴的心灵在踏过万水千山之后,慢慢得以淘洗和净化,终归从容优雅、心旷神怡、安闲空寂。
    轻掸一襟灰尘,赵州禅师吩咐曰:“且吃茶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4-10-7 13: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老师对茶味,禅味理解透彻。我也品茶多年,每天必须泡一杯浓浓的龙井茶。欣赏佳作!

点评

是的,我也有着二十多年的饮茶习好,每天独饮三五壶,常年不辍。闲暇时间里,更是细饮慢品,当作修身养性的途径。谢谢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7 17:50
是的,我也有着二十多年的饮茶习好,每天独饮三五壶,常年不辍。闲暇时间里,更是细饮慢品,当作修身养性的途径。谢谢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7 1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4-10-7 14: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喧嚣红尘之外,月明风清之夜,闲来无事之时,煎煮一壶香茗,静观水沸茶热,独享芬芳氤氲,留得唇齿散香。憔悴的心灵在踏过万水千山之后,慢慢得以淘洗和净化,终归从容优雅、心旷神怡、安闲空寂。

品嚼、回味,回归的感受,悠然也。

点评

谢谢香儿,闲适的时候,且饮茶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7 17:51
谢谢香儿,闲适的时候,且饮茶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7 17: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4-10-7 14: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品之作,加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28.96%

发表于 2014-10-7 14:54: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之作,感悟透彻!祝崔老师好!

点评

节日愉快,孑孑!谢谢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7 17: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7: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我也有着二十多年的饮茶习好,每天独饮三五壶,常年不辍。闲暇时间里,更是细饮慢品,当作修身养性的途径。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7: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叶兰草 发表于 2014-10-7 13:29
崔老师对茶味,禅味理解透彻。我也品茶多年,每天必须泡一杯浓浓的龙井茶。欣赏佳作!

是的,我也有着二十多年的饮茶习好,每天独饮三五壶,常年不辍。闲暇时间里,更是细饮慢品,当作修身养性的途径。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7: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儿 发表于 2014-10-7 14:03
喧嚣红尘之外,月明风清之夜,闲来无事之时,煎煮一壶香茗,静观水沸茶热,独享芬芳氤氲,留得唇齿散香。憔 ...

谢谢香儿,闲适的时候,且饮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7: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儿 发表于 2014-10-7 14:03
喧嚣红尘之外,月明风清之夜,闲来无事之时,煎煮一壶香茗,静观水沸茶热,独享芬芳氤氲,留得唇齿散香。憔 ...

谢谢香儿,闲适的时候,且饮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7: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流孑孑 发表于 2014-10-7 14:54
精彩之作,感悟透彻!祝崔老师好!

节日愉快,孑孑!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4-10-8 07: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品之作,耐人寻味。

点评

谢谢王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8 0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2.37%

发表于 2014-10-8 07: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更为重要的是,茶道与禅修在意识领域和价值取向方面具有明显的类同性和一致性。尽管茶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却以“怡、清、和、真”四字为精要;虽然禅宗佛理玄妙、奥义无限,但以“苦、集、灭、道”四字为总揽。品茶与修禅的共同指向都是“心”,即心灵深处的顿悟和内在感受,二者的共同基础是“苦、静、凡、放”,因而历来被冠之以“佛茶一理”、“禅茶一味”。更有甚者,则直截了当地坦言道:“佛法存于茶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2.37%

发表于 2014-10-8 07: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曰“苦”。禅门以此联系到佛理四谛,以苦为首。生老病死是苦,孤独鳏寡是苦,忧愁悲哀是苦,厌恶憎恨是苦,灾难凶祸是苦,得失取舍是苦……一言以蔽之曰:七情六欲皆是苦。佛法弘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观念,只有勘破生死,大彻大悟,才能脱离苦海,顺风顺水地驶向豁达洒脱、心外无物、天人合一的彼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2.37%

发表于 2014-10-8 07: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喧嚣红尘之外,月明风清之夜,闲来无事之时,煎煮一壶香茗,静观水沸茶热,独享芬芳氤氲,留得唇齿散香。憔悴的心灵在踏过万水千山之后,慢慢得以淘洗和净化,终归从容优雅、心旷神怡、安闲空寂。
    轻掸一襟灰尘,赵州禅师吩咐曰:“且吃茶去!”
分析透彻,文笔精湛,欣赏佳作

点评

谢谢阳光,假期过完了,该上班了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8 09: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09: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王子 发表于 2014-10-8 07:32
精品之作,耐人寻味。

谢谢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09: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缕阳光 发表于 2014-10-8 07:52
喧嚣红尘之外,月明风清之夜,闲来无事之时,煎煮一壶香茗,静观水沸茶热,独享芬芳氤氲,留得唇齿散香。憔 ...

谢谢阳光,假期过完了,该上班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4-10-8 14: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点评

谢谢你的到访和点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8 17: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7: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到访和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4-10-9 06: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崔长平 发表于 2014-10-7 17:51
谢谢香儿,闲适的时候,且饮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4-10-9 22: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崔长平 发表于 2014-10-8 17:08
谢谢你的到访和点评!

点评

说句话啊,兄弟,留点墨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0 2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7 13:20 , Processed in 0.3644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