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47|回复: 22

[记叙散文] 山水济南(散文)

[复制链接]

升级   21.36%

发表于 2024-4-27 15: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安徽笑君 于 2024-5-3 08:42 编辑

山水济南(散文)

济南1.jpg

  济南,心仪久矣……
  乘动车,从合肥到济南,不过三个小时。车还未到站呢,济南的消息便如同初春的一缕轻风,柔柔而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水半城湖。”
  这是一副对联,清乾隆时期的刘风诰所作。刘凤诰,江西萍乡人,形象不太好看,还有一只眼睛瞎了,却满腹才华,尤擅诗联。殿试时,乾隆有些厌恶,又不能明确拒之。考完试,乾隆要故意考他,遂出一上联:“独眼岂能登金榜!”刘风诰随口便说出:“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一惊,又出一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刘风诰稍一思考,概然答曰:“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点头称好,倒佩服起刘凤诰了。
  最终,刘凤诰得了个探花,可谓天子门生。刘凤诰做过京官,也做过地方官,曾任山东学政,还主持过江南的乡试,人称“江西才子”。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水半城湖。”是刘凤诰任山东学政时,为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题写的。此联,巧妙地运用了数字和自然景观,描绘出了济南如诗如画的泉城风光,被世人誉为“尽画了大明湖的绝景”。
  济南城的特色:一山,一湖,一泉。

  一山,乃历山也
 
  历山,又称舜耕山、千佛山,坐落在济南城的南边。相传,舜在没有成为帝之前,便躬耕于历山,历山之名才得以发扬光大。隋朝开皇年间,佛教盛行,依山傍势,在山上雕刻了上千尊的佛像,故又称为千佛山。
  舜的足迹,不仅成为“舜耕历山”的典故,也让历山脚下的济南古城成为舜城。
  历山的海拔只有285米,既无巍峨之势,也无挺拔之姿。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历山,史迹沉淀非凡,文化内涵丰富,是济南的文化坐标。
  山依势而上,水顺流而下。历山位于济南古城之南,这才有了独特的地势:南高北低。
  走进历山脚下牌坊式的大门,拾级而上,一边感悟舜帝的身影与足迹,一边参拜一尊又一尊的石佛,再乘坐滑道车,直登山顶的一览亭。
  迎着微风,向北遥望,济南城尽收眼底。济南古城的城墙早已被拆除了,有些遗憾,却也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便捷。
  济南,济水之南。有意思的是,黄河改道,竟然挤占了济水。如今,济水故道,变成黄河滚滚东去的河床,还高于济南城,成了悬在济南人头上的大河,更是世上少见的一大奇观。
  济南城的发展,日新月异。眼前的一片,就是原舜耕古城的区域,如今的历下区。这里,居然也能看出老城与新区的不同。老城,房屋、街道,古朴中透着天然的韵味。新区,高楼大厦,耸入云霄,鳞次栉比。道路笔直,高架桥凌空飞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在楼连着楼的最北一侧,贴着云彩的边际线上,有一条微蓝色的线带。导游说:“看见了吗?黄河!”又指着两个铁架子,说道:“那就是架在黄河上的公路大桥。”
  远远看去,黄河似有似无,有些虚幻,又无法排除真实的存在。黄河公路大桥,只是两个银色的铁架轮廓,却能够感受到“一桥飞架南北”的气势与豪迈。
  有人问:“看不到呀,哪是黄河?”
  导游说:“先用手机拍下来,我指给你看。”
  有人照做了。导游在手机拍摄下来的画面上,指着那似蓝非蓝的地方,很是肯定地说:“这就是黄河。稍远了点,不大清楚。”
  紧挨着黄河公路大桥的东侧,有一座三角形状似山非山的物体。有人问导游:“那是什么?”
  “噢”!导游说:“那呀!可有名了,是华山呢!”
  “什么?”人们都有些惊讶了,说:“华山,那是华山?”一副不解的样子。
  一时,我也愣住了。稍一思考,明白了。原来,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的华山,就是它呀!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祖籍婺州(金华),生于吴兴(湖州),曾在山东济南为官。他的好友周密,其祖上是从济南迁到浙江的,对济南的风光景色尤为挂怀。赵孟頫为了慰藉周密,向其述说了济南的风光,还凭记忆,用艺术家的笔墨,勾勒出了旷世之作——《鹊华秋色图》。
  济南东北的华山,也叫华不注山。距离华山不远处还有一座山,叫鹊山。两座山都很小,如同两座小土堆似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就是华山与鹊山一带的秋景。作者采用平远构图,多种色彩调和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节奏鲜明,景物生动。而且,画境清旷恬淡,悠闲而又富有田园趣味,是中国古画的精品力作之一。
  清乾隆十三年,乾隆携皇后游历大明湖。皇后体弱多病,乾隆以游历的方式为皇后排解郁闷。大明湖内有一座鹊华桥,高数丈,站在桥上,可围观周围的景色。乾隆登桥远看,美景如画,心情大悦,又惊讶似曾相识。转念一想,恍然大悟。他说道:“这不就是《鹊华秋色图》里描绘的风景吗?”乾隆立即命人去北京皇宫内取来此画,一边欣赏,一边远眺泉城济南,便在画上挥毫写下了:“鹊华秋色”四个字。
  乾隆得空时,便把玩欣赏《鹊华秋色图》。每欣赏一次,或题或跋,总要写点什么,再盖上一个印。乾隆终其一生,在这幅画上,一共写了九则题跋,创下了历史之最。
  《鹊华秋色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济南隔着海峡与山川,依旧是济南风光的历史再现,更是济南成为文化名城的又一见证。

  一湖,即大明湖矣

  大明湖,是上天恩赐的,便将其定格在济南古城的北部,差不多46万平方米的面积。偌大的一片水域,以其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与济南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大明湖,阅历过多少风雨阳光,都是有记载的。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西两面则湖。”金代的元好问在《济南行记》里,称其为“大明湖”。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写道:“园林美丽,堪悦心目,湖光山色,应接不暇”。
  大明湖,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托盘,盛载着一串串华彩的翡翠。沿湖以及湖上,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交错点缀。湖南有稼轩祠、遐园、明湖居、秋枫斋。湖东有南丰祠、张公祠、汇波楼、北极阁。湖北有铁公祠、小沧浪。湖中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既有沧桑的故事,又是璀璨的文明。
  大明湖,其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诸泉,有“众泉汇流”之说。湖水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沿湖之岸,垂柳环绕,柔枝衔绿,婀娜点水。湖中荷花片片,从容绽放。碧叶田田,翠绿可人。白荷红莲,交相辉映。清香飘溢,沁人心脾。碧波之上,画舫穿行,轻舟荡漾,游客云集,指点观赏,真乃人间仙境也。
  春日中午,阳光明媚,温暖舒畅。可惜了,风大了一点,湖上游船停开。我们一行人,自南门进入,未能游湖,倒可沿湖一观。
  南大门,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民族式牌坊,即南门牌坊。据说,这座牌坊是1952年由济南府学(文庙)迁来的。牌坊原系明代建筑,为木质的五间七彩重昂单檐结构。飞檐起脊,坊脊及檐角饰有吻兽。坊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檐下由云头斗拱承托。斗拱下额有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6根朱红立柱和12根斜柱,支撑着三阶式山形坊顶,柱基础由石鼓夹抱。1984年因木牌坊损坏了,便按原样进行了重建。新牌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8.38米。柱基也改用玉白色花岗岩雕成,显得更加雍容华贵,宏伟壮观。
  牌坊匾额,为“大明湖”三个镏金大字。据《山东通志·学校志》记载,“大明湖”三个字是由登州人于书佃写的。他是清嘉庆三年的举人,曾任济南府训导。终大清一朝,最忌讳的事便是“反清复明”。而“大明湖”三个字,就有一个“明”字。这个“明”字不能直写,得避讳。于书佃在下笔写“明”字时,将“日”字旁,改写成了“目”字旁。“明”不是“日月”,而成了“目月”。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明湖”,则是“大‘目月’湖”。
  牌坊的西侧,还立有一块大明湖石碑,“明”字,也是“目月”之明。今天看来,这种避讳文字的现象,简直匪夷所思,徒留一笑而已。当然,也让人增长了知识,更给大明湖留下一抹神秘的色彩。
  站在南岸上看大明湖,一湖烟水,绿树蔽空,菡萏映日。小船悠悠,游人如织。远处,高楼大厦,起伏跌宕,逶迤而去,与天相接,与地相连,给人无尽的遐想。

  一泉,趵突泉、黑虎泉,天下知名

  著名作家冰心在《泉城》一文里说:“济南的泉水名扬中外,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泉城上下,到处都是泉,有名的泉,就有72处之多。比如,趵突泉、黑虎泉、漱玉泉、无忧泉、石湾泉、湛露泉、满井泉、月牙泉、望水泉、百脉泉等等,不可尽述。
  济南的泉,有生长在公园里的,有散落在护城河里的,还有就错落在大街小巷居民家的灶台边上。济南城不逊于江南水乡,数不清的河流小溪,连着大明湖,系着广厦茅屋。小桥人家,舟橹横陈……再现的,几乎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又一个版本。
  趵突泉,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泉”。也因此名声与威望,自然形成了一个趵突泉公园。趵突泉,原本是三个排列在一起的泉眼。民国时,四周用砖石砌岸,形成了一个长30米,宽18米,深2.2米的泉池。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趵突泉,其水从地底下的石灰岩溶洞中涌出,突突有声,清冽如玉。
  趵突,是泉水跳跃奔突的意思,概括地表述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征。站在泉池边看泉,泉水鼓突如爆,喷涌若火山的岩浆倾泻,势不可挡,激越无比。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在齐州任知州,为其命名为“槛泉”。取自《诗经》中的“觱沸槛泉,维其深矣”。济南的百姓认为“槛泉”太过文雅,不予认可,反而喜欢“爆流”二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爆流”还衍生出了其他类似的叫法,“趵突”便是其中之一。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写道:“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自此,趵突泉名扬九州。
  趵突泉有名了,名人书家为趵突泉题字也成为一时风尚,最著名的当数康熙、乾隆二位皇帝。
  康熙为趵突泉题字,却不直接写趵突泉,只写了“激湍”二字。而且,“激”字中间的上“白”下“方”,却写成了身体的“身”字,让人揣测不已。
  乾隆皇帝来济南时,真正地题写了“趵突泉”三个字。他写得极有特色,笔锋遒劲,一气呵成,尤其是“突”字,保盖头上居然少写了一个点,更加令人不得其解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来济南时,也题写了“趵突泉”三个字。如今,趵突泉公园东门的门头上,悬挂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墨宝。
  趵突泉公园内,还建有一代词人李清照的纪念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随夫赵明诚在济南生活过。纪念馆里,陈列了许多图片、实物、雕像,述说了她一生的经历与文学成就。有资料说,李清照经常在趵突泉边流连,最喜欢在距离趵突泉不远的漱玉泉边,面对着一池清泉,梳头、思索。
  郭沫若不仅题写了纪念馆匾额:“一代词人”。还题写了一副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趵突泉的文化氛围浓郁深沉,黑虎泉则有着绵延不尽地生活气息。
  黑虎泉,悄然地生长在解放阁护城河南岸的陡崖之下。泉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宽1.7米,泉水来自洞穴的东南方向。洞穴由青石垒砌,且隐露在岩壁之内。泉水流过暗沟,经3个石虎口喷出。泉水涌出时,湍击巨石,狂泄不息,且发出粗犷的鸣声,酷似虎啸,故名为黑虎泉。
  黑虎泉水直入护城河,人们便在沿河的岸上,安装了一些水龙头,既是居民生活的水源,也为到此游览的游客们提供了方便。
  我们一行人来到黑虎泉时,阳光有些炙热,人也很困乏。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一簇一簇的,都在享受着黑虎泉的甘甜与奇异。有人拿着茶杯,在踌躇着。有人倒掉矿泉水,用矿泉水瓶子去接泉水。还有人干脆歪着脖子,张开嘴对着龙头就喝上了。那个满足,那个稀罕劲儿,别提多有意思了。
  我不敢说是斯文人,倒不能太粗野,却也不能……我携带着的茶杯里还有水。可是,到了这里,不喝一口泉水,不是白来了吗?立马,我也将茶杯里的水倒进了垃圾桶里,杯子伸向水龙头,还未接满呢,似等不及了,还是先喝上一口再说。
  泉水,黑虎泉的水,泉城济南的水……凉凉的,甜甜的,清冽冽的……
  济南哟!山,知名!湖,知名!泉水,岂是知名?还好喝呢!

      2024年3月26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7 19: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南岸上看大明湖,一湖烟水,绿树蔽空,菡萏映日。小船悠悠,游人如织。远处,高楼大厦,起伏跌宕,逶迤而去,与天相接,与地相连,给人无尽的遐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7 19: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趵突泉,其水从地底下的石灰岩溶洞中涌出,突突有声,清冽如玉。
  趵突,是泉水跳跃奔突的意思,概括地表述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征。站在泉池边看泉,泉水鼓突如爆,喷涌若火山的岩浆倾泻,势不可挡,激越无比。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8 00: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遥祝春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8 07: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9 10: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湖,是上天恩赐的,便将其定格在济南古城的北部,差不多46万平方米的面积。偌大的一片水域,以其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与济南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大明湖,阅历过多少风雨阳光,都是有记载的。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西两面则湖。”金代的元好问在《济南行记》里,称其为“大明湖”。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写道:“园林美丽,堪悦心目,湖光山色,应接不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9 10: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湖,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托盘,盛载着一串串华彩的翡翠。沿湖以及湖上,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交错点缀。湖南有稼轩祠、遐园、明湖居、秋枫斋。湖东有南丰祠、张公祠、汇波楼、北极阁。湖北有铁公祠、小沧浪。湖中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既有沧桑的故事,又是璀璨的文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9 1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湖,其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诸泉,有“众泉汇流”之说。湖水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沿湖之岸,垂柳环绕,柔枝衔绿,婀娜点水。湖中荷花片片,从容绽放。碧叶田田,翠绿可人。白荷红莲,交相辉映。清香飘溢,沁人心脾。碧波之上,画舫穿行,轻舟荡漾,游客云集,指点观赏,真乃人间仙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9 10: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作家冰心在《泉城》一文里说:“济南的泉水名扬中外,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泉城上下,到处都是泉,有名的泉,就有72处之多。比如,趵突泉、黑虎泉、漱玉泉、无忧泉、石湾泉、湛露泉、满井泉、月牙泉、望水泉、百脉泉等等,不可尽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9 1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南的泉,有生长在公园里的,有散落在护城河里的,还有就错落在大街小巷居民家的灶台边上。济南城不逊于江南水乡,数不清的河流小溪,连着大明湖,系着广厦茅屋。小桥人家,舟橹横陈……再现的,几乎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又一个版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4-29 10: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泉水,黑虎泉的水,泉城济南的水……凉凉的,甜甜的,清冽冽的……
  济南哟!山,知名!湖,知名!泉水,岂是知名?还好喝呢!


拜读欣赏佳作,记叙详尽,图文并茂,祝老师春祺笔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5-2 20: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车还未到站呢,济南的消息便如同初春的一缕轻风,柔柔而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水半城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5-2 20: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南城的特色:一山,一湖,一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5-2 20: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南,济水之南。有意思的是,黄河改道,竟然挤占了济水。如今,济水故道,变成黄河滚滚东去的河床,还高于济南城,成了悬在济南人头上的大河,更是世上少见的一大奇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5-2 2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远看去,黄河似有似无,有些虚幻,又无法排除真实的存在。黄河公路大桥,只是两个银色的铁架轮廓,却能够感受到“一桥飞架南北”的气势与豪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5-2 2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湖,是上天恩赐的,便将其定格在济南古城的北部,差不多46万平方米的面积。偌大的一片水域,以其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与济南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5-2 20: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湖,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托盘,盛载着一串串华彩的翡翠。沿湖以及湖上,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交错点缀。湖南有稼轩祠、遐园、明湖居、秋枫斋。湖东有南丰祠、张公祠、汇波楼、北极阁。湖北有铁公祠、小沧浪。湖中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既有沧桑的故事,又是璀璨的文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5-2 21: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南岸上看大明湖,一湖烟水,绿树蔽空,菡萏映日。小船悠悠,游人如织。远处,高楼大厦,起伏跌宕,逶迤而去,与天相接,与地相连,给人无尽的遐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5-2 21: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趵突泉,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泉”。也因此名声与威望,自然形成了一个趵突泉公园。趵突泉,原本是三个排列在一起的泉眼。民国时,四周用砖石砌岸,形成了一个长30米,宽18米,深2.2米的泉池。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趵突泉,其水从地底下的石灰岩溶洞中涌出,突突有声,清冽如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4-5-2 2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皇帝来济南时,真正地题写了“趵突泉”三个字。他写得极有特色,笔锋遒劲,一气呵成,尤其是“突”字,保盖头上居然少写了一个点,更加令人不得其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6 01:56 , Processed in 0.21040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