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作者在扬州和一位妓女分别时赠送给她的诗。杜牧立朝刚正,很有气节,论政谈兵,也有见解,但在私生活上,却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在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掌书记时,经常流连妓院,也为其中某些人写过诗,其中有许多写得很出色,很有感情,因为他确是真诚地爱她们。
《赠别》一共两首。第一首赞美那位年轻姑娘娇艳出众,其他的扬州妓女都比不上她。这第二首则写别夜离筵的惆怅情怀。前半赋情。回想过去欢聚,感觉非常多情,不是多情,怎么会常在一起呢?而今不能不分别,却又似乎无情,不是无情,怎么会终于离开呢?究竟是多情,还是无情,想来想去,真使人迷惘了。然而在酒杯面前,想如同以前那样,纵情欢笑,但怎么也笑不出来,可见多情是真,无情是假。虽然多情,但仍要离别,可见万不得已,无可奈何。这样一衬托,一腾挪,就显示出彼此都难舍难分,有多少委婉曲折的心思在内。
后半赋物,即以比情。蜡烛有心【芯】,烛心燃烧,则蜡泪下流。蜡烛通夜不灭,则蜡泪也就流到天亮了。不说这一对就要分开的情侣,珍惜良宵,流着眼泪,绵绵话别,彻夜无眠,而说蜡烛因为有心,所以也知道惜别,因而替人垂泪,直到天明。烛本无知,就算有心,也不过是旁观者,犹且如此,则这一对情侣本人又该如何难受呢?简直无法形容了。前半以无情衬托多情,深情幽怨,全从侧面显示;后半以烛为喻,语意极其新鲜而又巧妙,所以一直为人传诵。与这后两句可以匹敌的,有李商隐在《无题》中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
这种使无知之物人格化,以衬托人的感情方法,古典诗歌中常见,它们都同样富于创造性。杜牧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