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劲秋风 于 2020-11-24 17:17 编辑
我的父亲丁存宽,一九一五年农历九月初八生于天门市丁营村,于二000年三月二十五日因病在广华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父亲出生于反袁护国时期。七岁进私塾读书。由于聪慧好学,记忆力超群,深受私塾先生的赏识。那时,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我们家也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遭受了那个时期的苦难。靠祖辈打长工、卖豆腐集攒的一点微薄的家当也日渐衰败。在逆境中,他只断断续续上了五年私塾,就不得不在十五、六岁时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父亲酷爱读书。在繁重的家庭劳作中,在兵荒马乱的间隙,宁可不吃油,也要挤出一点食用油用来点灯照明读书。母亲经常调侃他:“我看你以后就靠这书来吃饭了。” 他读书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要读。他通过自学,拥有了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和渊博的历史知识。父亲精通《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大量古代经典名著。其中相当的篇章在八十高龄后仍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并能透彻地讲解。堪称丁家子孙的一大楷模。 在解放前,父亲做挑夫、卖篾货、打短工、借高利,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勤扒苦做,仍然是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他受过土匪的捆绑,挨过日本人的毒打。特别是在一九三二年到钟祥冷水铺要饭的经历更是使他终生难忘。贫困伴随着他走向了中年。 一九五一年,父亲作为一个文化人,为土改工作队写材料、登账目,工作认真负责,受到了工作队的好评。 解放初期,文盲充斥乡间。贫苦农民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子弟能读书识字。而当时一无学校,二无老师。这时,他被土改工作队举荐,毅然走上了人民最需要的教学岗位。他与丁存恕、丁国仕俩位老师一起,白手起家,迎战困难,走上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创业之路,创办了当地的第一所小学----新集小学(现苗沣小学的前身),成为解放初期当地现代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从此,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去。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呕心沥血,淳淳教诲。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文具,老人还慷慨相助。他和许多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父亲任教十多年,像一个播洒光明的使者,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贫苦农民家庭世世代代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读书识字人。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业绩,曾多次被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父亲高瞻远瞩,对我这个儿子的教育也舍得花工夫、下本钱。在物资匮乏时期,省吃俭用,供我读完省属重点高中。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又鼓励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积极报考高等院校,从而使我成为了丁营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的确是:殷殷园丁情,款款慈父心,英名垂千古,光华耀子孙。 因我祖父当年由民主推选当过四年管一百户的小保长的历史问题,而影响了心地善良一直任劳任怨教学认真的父亲教师职业试用期的转正定级。十多年也一直原地踏步般地拿着二十九元五角的试用工资。那时,父亲微薄的试用工资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于是,他坚决要求退职回到丁营村务农。只有这时,天门教育局才按转正的三十三元的月工资待遇给他算了四百多元的离职费。 务农期间,他热爱集体,一心为公,和睦邻里,勤劳朴实,对社会尽了一个普通公民应尽的责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门市民政部门每月给予他一定的生活补助费,体现了社会对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关怀。父亲对此感激不尽。 后来,他随我们到江汉油田定居,仍然为子孙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亲待人宽厚、光明磊落、嫉恶如仇。他经常用精彩的历史典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教育子孙。他的豁达大度、朴实节俭、奋发向上的精神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父亲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一生,是饱经沧桑的一生。他的经历和见闻,足以写一部厚厚的书。从我懂事起,就经常听他讲述永隆河镇和丁家营那些令他终生难忘的往事。二三十年代的风云变幻、血雨腥风的日寇侵华战争、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他都有很多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动人心魄的。我们很希望他在有生之年,能用文字记下他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以便传给我们这些后人。 一九九六年,过了八十高龄的父亲,在我们的鼓励与支持下,终于拿起了久违的笔。他年老体衰,视力不好,戴着高度的老花眼镜,努力回忆着几十年前的往事。他是用自己的心在写作,他在用自己的心记述着那些兵荒马乱让人难忘的岁月。每当我看到他这个耄耋老人伏在桌子上,艰难地把自己的心血变成一个个文字时,我的内心就充满了一种崇敬。 但是,终因年岁太高,父亲没有精力能写下他经历的全部,只是记下了一个个小小的片段,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大遗憾和损失。由于工作的繁忙,我也没有时间去认真看过父亲的手稿。二〇〇〇年,心地善良聪慧好学贫苦勤劳一生的父亲与世长辞,终年八十四岁。 二〇〇五年,我整理了他的手稿《永隆纪事》。读着他的心血之作,我仿佛也走进了永隆河镇二三十年代前的岁月。我终于感觉到了这份手稿沉甸甸的重量和它的价值。我把他的《永隆纪事》发表在新浪读书栏目里、潜江家园、大天门、我的QQ空间及新浪博客里,期望和大家共享。 父亲的一生,像所有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他勤苦而卑微的一生,更不可能给子孙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我敬爱的父亲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子孙,昭示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