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风萧^易水 于 2020-7-12 10:20 编辑
走在家乡的道路上
作者:秦勋
听说我老家正在修水泥路,我决定请假回去看看。当领导和朋友知道是看一条普通的乡村水泥路时,问我到底有什么看头。长期生活在交通便利的平原大地的他们不了解的是,那条路经历了乡亲们太久太多的期盼,几乎绝望时,终于在几代人的漫长等待中,也就是在家乡精准扶贫攻坚之时修通了。
我家乡位于长阳榔坪大山深处一个叫做照日岩的地方,在我很小的时候,家乡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蜿蜒通向山外,这条山路所经的地方如王家岩、杨家岩、女儿涧全是悬崖峡谷,卵石密布,杂草丛生。乡亲们每次下山都要走这条山路。爷爷常和父亲利用农闲给大队代销店背货物到榔坪集镇的供销社,食品公司,每天往返一个来回,天刚蒙蒙亮,每人带点干粮和水背着一百多斤山货匆匆出发,到达集镇上已接近中午,稍作休息后又背上七八十斤商品往回走,天黑好久才能到家。本来山路就不好走,加上肩上的重物,艰辛可想而知,一到家父亲总哎哟哎哟地叹气,让母亲帮他给红肿的肩膀擦药。那条山路路是我们唯一通往山外的路,也是唯一一条回家的路。在长年累月的行走中,人们对山路也一天天失望,它歪歪扭扭,坑坑洼洼,特别是夏天雨后满是泥水,沟壑纵横,路两旁都是荆棘藤蔓,难以通过,稍不留神就会跌下悬崖。那些常外出的人们,起初为了生计不得不走这条山路,年长日久了,再也受不了山路的蜿蜒崎岖了。 修一条能通车的公路也一直在人们的心中期望着。随着318国道1972年贯通通车,连接家乡的花马公路、马郑公路也在1985年和1991年相续建成,拖拉机,摩托车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出行方便了许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通往山外的那些公路承载乡亲希望与满足。那条崎岖的山路逐渐被人们遗忘,淹没在荆棘乱石中。
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逐步提高,通往山外的那条公路开阔了乡亲的视野,山外的五彩缤纷世界也走进寂静的山村。昔日的乡村公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大量的农副产品需要运出去,特别是近几年家乡的高山反季节蔬菜,药用木瓜大量贩卖出山,人们种地建房的农资建材需求也日益增多,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蚀,塌方崩垮,车辆的重载超载加剧了乡村公路的破败衰废。天晴时,汽车飞奔之后便是泥土飞扬,飞尘漫天,路人躲避不及,弄得灰头土脸,下雨了更糟。汽车动不动就陷入泥坑打滑,动弹不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再好不过的真实写照。路太差了,山里的东西运不出去,外面的商贩不愿来,人们的收入自然就低。
于是,那条走了几十年的乡村公路成了乡亲们每个人的心病。都在等待村村通水泥公路降临,等待国家的什么项目,甚至等待在外的成功人士捐款修路。一年年过去了,一切依旧,在一次次小打小闹的维护中,乡村土公路仍改变不了坎坷的命运。
在焦急、长久的等待中,又在等待的绝望中,年轻人一个个外出,留下一些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又没有几年,有的人在外站住了脚,把父母接走了。一些偏远闭塞的地方开始人去屋空了。然而人去屋空,并不等于人们抛弃了家乡,漂泊在外的人们此时却涌起了无限的乡愁,年轻人都在为无法回去上坟苦恼,老年人则不停地讲述着乡村的陈年旧事,讲得长吁短叹,两眼泪汪汪的。于是,人们总是寻找各种理由“回家看看”,本来行人稀少的乡村土公路上,人开始来来往往,不常见面的乡亲,往往相遇,说不完村里的过去。而老年人则会急切地走进破旧老屋,走到荒芜的地里,出来后满脸愁苦。我知道,他们都在向村庄作别,但每次作别,却成了下一次回来的开始。也许人生永远作别不了自己的过去,更不能作别自己的家乡。
“屋要塌了”,“上不成坟了”,“田里长树了”,成了一种共同的声音。“可惜了那一块块肥沃的水田”,“多好的环境,咱这地方应该可以搞旅游开发”,“家不能丢,丢了就成了没根的人”……恋家的的人们开始行动了,关于修路的报告递到了镇政府。人们不断地找村支书要求修路,有的人还质问村领导,别的村路都修了为什么不修我们村……有的人不等不靠,自筹资金请挖掘机修路,拓宽路基,急弯急坡道改直放缓,干的热火朝天,大家都为没有能力铺上水泥混凝土发愁,但路已经可以稳稳当当地行走汽车了,路的拓宽,无疑拓宽了人们的幻想,搞点什么项目,让老家重现生机,成了乡亲们的梦想。每次大家见面,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又被大家否定,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论中,有的开始行动了。我的一个在外工作多年的叔叔第一个回到了老家,利用荒山栽上核桃树。有的办起养猪场,更多的乡亲们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里栽上了木瓜树,春天来了,满山遍野的木瓜花分外妖艳。
面对落后的公路交通状况和乡亲们的殷切期盼,党和各级政府把加强了公路基础设建设,尽快改善通行条件,提高通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自2007年以来,榔坪镇党委、政府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向上争取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花马公路进行道路硬化。特别是2015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惠及家乡的方方面面,党委、政府继续把通村水泥路工程摆在首要位置,先后对马郑公路,郑家沟自然村碑李线、贯坪沿线的乡村公路进行3米加宽至4米的水泥路面拓宽和道路硬化,并联合交管部门对临崖傍水急弯地段加装铁质扶栏,指示标识和观察镜,配备交管路长,大大加强人们出行方面和安全。
一代代人用双脚、车轮,随着漫漫时光,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见证了家乡兴衰起伏。幸运的是,当人们无法在那条泥泞的土路上行走的时候,当家乡即将远去的时候,恰好赶上这美好时代把那条路换成了白花花的水泥路。这次回家,我刻意穿上我那身心爱的行头,皮鞋擦得贼亮。现在不用担心走在家乡的水泥路上会脏了衣服和皮鞋。
走在家乡的宽阔的道路上,我听到最多的是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就是这条路修的多么多么的好,明显感觉到乡亲们对未来生活的盼头也足了。修筑的不仅是一条水泥路,更是一条早日脱贫致富的信心路。
作者简介:
秦勋:1982年生,湖北长阳人,农民,中共党员,现居湖北枝江。qx15997535675。有过短暂农村基层工作经历。现供职奥美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自幼热爱阅读,写作,长期在公司内刊《奥美人》发表文章,获得好评。主要以感悟人生,乡恋乡情记忆为主,通过文学平台抒发自我内心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