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王勤1 于 2018-10-11 11:09 编辑
乡村路
王 勤
家乡的乡村路,我算是走了一辈子, 对它我是熟烂于心, 永远抹不去它在我的记忆中各阶段的容貌, 它见证着中国农民扬眉吐气,意气风发一步步走向富裕的豪迈姿态。回忆四十年改革开放我们所走过的这乡村路,我思绪如潮,感慨万千。 1978年前,我们家通往集镇的这条乡村路,是一条弯弯曲曲的三尺宽的泥土路。要是遇上十朝八日的阴雨,这条粘土路,人走在上面脚要陷下泥土二三寸深,烂泥咬住鞋子很难拔出来。那时,人没鞋穿,布鞋更舍不得穿,多是光脚走路,脚常被尖硬的东西刺破,寒天脚冻得虾儿红。这条通集镇、通村庄、通田头的枝枝杈杈的路,连着农民的生产生活。那时是大集体种田,一个生产队二三百亩田,五六十户人家,二百多人口,两三头耕牛,收麦收稻是人工割,脱粒靠牛和人工打。翻地靠牛耕和人工钉钯翻田。农忙时那三尺宽的乡村路,就是我们挑运麦把、稻把的主要通道,大忙如遇上阴雨天,做挑把运肥担秧的活就苦了。重担肩上压,脚下泥烂路又滑,最苦的是麦把稻把担子上了肩,中途想歇会担子没处放,得咬咬牙坚持把担子挑到目的地。这种纯体力活,辛苦程度没干过的人,是不知其苦的,一天活干下来累得人够呛。 1982年,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农民自主种田干劲大了,责任心强了,干活效率提高,粮食产量高了,收入大大增加。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手头也有了余钱,加上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投入,农业机械化大踏步走来,乡村路也随之由弯变直、由软变硬、由夹变宽了,我家乡的乡村路统一做成了宽六七米的公路路基,农田的机耕道全都连接着乡村路。 1993年,家乡几十公里的乡村路,大部分都在路中央铺了一米宽的砖路,部分路段铺成了晴通雨阻的砖渣行车路。为农民出行,农副产品外销,肥料购进等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出台,农民生产所需的农用运输车,拖拉机,脱粒机等农机具的购进,农民种地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种地翻田打谷不再用人工,种田人进入半机械化阶段。那时候我常骑自行车下村工作,晴天来往轻松自如,可有时下村后下雨再返回,时常我骑车行一段路,再让车骑我走一程,我和车互换着歇息。 后来,省里为改变苏北乡村交通环境,分步实施了乡村水泥路浇筑工程,几年后,我们镇就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 路通了,农产品销路广了,生产发展了,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高,加上国家免除了千百年来的农业税,还实施了农民种粮的奖补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对生产的投入积极性,大型农业机械的购买热一直不降,据不完全统计,我镇近几年就购买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秧机、植保机械800多台(套),农民种地不再延用传统的犁、耙、镰刀、锄头、钉钯、大锹等生产工具了,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土地生产经营深度变革创造了优越条件。 乡村路在这变革的大潮中越变越宽广,农民在这乡村路上越走越幸福。2016年,省委省政府又实施了苏北乡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工程,我家乡到今年底全面完成所有乡村路的提档升级改造任务。这一工程的实施为整合土地资源,解决农村老年化种田难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振兴乡村创造了优越环境。土地流转改革,给新生代创业农民提供了机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家乡涌现出上百家土地规模经营大户,每逢夏秋大忙,家乡70多公路的乡村路上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机械,成了最靓丽的生产风景线。 乡村路,美丽宽广的幸福路,家乡人越走心越甜。
【作者简介】 王勤,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中共党员。盐城市作协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喜欢写作,爱好文学,发表散文、小小说文学作品300余篇。是经典文学网散文随笔版主,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数字盐城》《醉里挑灯文学论坛》《盐城晚报》《盐阜大众报》《江苏信访》《农民日报》等报刊媒体,出版散文集《沿河“勤”缘》。做自己爱做的事,写自己熟悉的文字,抒感动自己的情,快乐自己,与人同享,交友交心,丰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