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638|回复: 41

记忆中的稻床

[复制链接]

升级   35.11%

发表于 2018-7-12 08: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南风醉 于 2018-7-12 08:45 编辑

      最近回到故里,看到过去集体时代的稻床(晒谷场)千篇一律的都改成了旱地或水田,我心中疑惑,难道现在不需要稻床了吗?

      原来现在的农田都转包给种粮大户了,到稻谷成熟的时候,都是在田间由收割机边收割边脱粒好直接拉走的,早已经不是我们过去那样,把收割的水稻连秸秆都一起挑回到稻床上先堆起,等空闲了再铺开晒干脱粒的。至于每家每户收获的如黄豆、棉花、和芝麻等少量的杂粮都是放在各自家门前的空场上处理了。

      20世纪自人民公社成立后,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稻床,稻床上除了三九寒冬,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的,最忙的当数“双抢”的那些日子,我们是三八生产队,为什么叫“三八”?这和我们生产大队的名字一样,为什么叫“青城”大队,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考究出什么成果来,有时心生臆念,恨不得把中国古代所有的陵墓都发掘出来,看看可有古书,可有记载,以免影响到我的研究成果。

      我们生产队的稻床,是在水田的中间围起的一处高于水田约一米的圆形平整的场地,稻床的四周都是水田和一处粪窖,粪窖是用来沤肥的,生产队的牛粪,每家的猪粪都收集起来倒在里面,等到水田犁好耙好准备栽秧的时候,都要在粪窖里挑肥撒在稻田里,然后再仔细地耙一遍,水田呈现出一片平整匀称的稀软的泥浆,就可以栽秧了;稻床东南的边角处,有一棵歪把子苦楝树,不高不矮,每年都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的印象好像它从来没有长高过。稻床的西边还有一间小屋叫队屋,那是放农具的地方。

      那时候的稻床是土面的,初春就要平整稻床了,在田里取上一些粘土,用锄头补平那些坑坑洼洼,再用牛拉石磙在上面碾压结实,等到晒干后,稻床就不易坏了。

      收割油菜小麦的时候到了,稻床上就铺开成片的油菜或小麦,等晒得那些饱满的籽粒一碰就脱落的时候,女人们就开始用连枷打,一般都站成两排,一边落下,一片举起,那节奏很像少数名族的竹杠舞,整齐壮观。我很疑心,我国那有名的古老的打击乐器-----编钟,是不是由此演化而来?先民们应该在丰收后都载歌载舞的吧?那些脱粒过后的油菜籽或麦粒,都要匀称地摊开晒干,用筛子筛过,除掉杂物才可以收仓。不久,稻床的边沿,那些飞落的油菜籽都冒出了嫩绿的油菜苗,那些眼尖手巧的女人,乘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时候,早早地拔下了一大兜。

      “双抢”开始了,首先是抢收,割下的稻铺开晒干后,打成捆,用瞄担(两头包着尖铁的扁担)一头戳上一捆稻把,挑到稻床上,那堆稻垛的都是有经验的半老人,稻垛都堆成半圆锥形,再在剁顶上盖上稻草,这样就是下雨天,雨水也不会渗透到稻垛里,稻子就不会糜烂了。傍晚时,割稻或者栽秧收工的人们都要在稻床上歇息一会,一边靠在稻垛上,闻着稻草的芳香,一边听生产队长安排明天的任务,这时,空旷的天空,月亮已经爬得很高了。

      等到晚稻秧大部分都栽好,找个晴好的天气,就要开始刷稻把(脱粒)了,稻的籽粒不像油菜麦子容易脱落,每个刷稻把的人都要带上自家的木凳或搓衣板,举起稻把使劲地向下刷,每个人的头上身上都落满了稻屑和灰尘,一场稻把刷下来,衣服都是湿透的粘在背上,女人们头上虽然扎了个方巾,却也好不到那里去。等到一垛稻堆全部刷完,稻床上就是成堆的黄灿灿的稻谷,这个时候那些老人用扬掀(长形薄木板带长木柄的农具)把稻谷均匀地摊开,晒干后就用大木锨(扬稻的农具)开始扬稻,那每木锨扬起的稻谷在空中都呈现出一道漂亮的弧形,然后像网一样地撒下来,饱满的稻谷就落在身边的脚下,那些草屑灰尘都落在下风方向。

      扬好的稻谷还要经过风车再扇一次,留下那些饱满的稻谷,那些瘪壳(没有饱满的稻谷)和土块都要区分开来,那些饱满的稻谷堆成圆锥形的小山一样,再在上面盖上大印,大印都是木头做的升斗状,一般都在底部刻上队名或者五角星的形状,里面装满石灰,再在堆好的稻谷上密密地盖上印,于是那堆稻似乎也显得威严起来,不怕别人偷盗了,等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再晒。

      生长队分粮食都是按照两种方法结合计算的,一是按照工分,一是按照人口,至于按照人口分粮食很有点原始共产主义的味道,不至于让那些劳力少,孩子多的家庭饿肚子。等到每家每户称稻的时候,稻床就更热闹了,大人小孩都齐聚而来,很多人拿着稻箩(装稻的农具)等着,称稻的都是德高望重之人,都能做到公平,那些家主一边盘算着自己家能分到多少稻,一边想着可接到来年的春荒。

      那时候都是双季稻,收割晚稻的时候,相对要清闲点,有时候就用斛桶(农具)在田间直接刷稻,那稻床上晒稻的老人偶尔也歇息一下,躲到歪把子苦楝树下,用汗巾擦一下汗,捧着大茶壶喝上一口水。

      从春到冬,稻床上小屋里都要安排两个人看(KAN平声)稻床,以防稻谷被人偷去。尤其是“双抢”期间,更不可以掉以轻心。 我看过很多回稻床,那稻床上空的月色,那稻谷的味道,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夏天晒稻的时候,如果遇到暴风雨,那就像抢火一样,大家拿着戳簸子等农具,快速地把稻谷堆起来,然后围上或盖上竹席,再加盖上稻草压上重农具才安心地到队屋里躲雨。至于塑料薄膜和打稻机,那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从收割油菜麦子起,一直要到冬天来临后,稻床上才有短暂的安静,只剩下那些稻草垛兀立在那里,这时稻床就成了麻雀的天下了。

     农闲的时候,稻床上偶尔会用来放电影,一到傍晚,大人小孩就都端着小木凳,早早的来抢占有利的地形。这个时候稻床上人山人海,笑语喧哗,大家都兴奋地期待着,等到开始放映,那黑压压的人群都安静下来,大家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中去了。

     记忆中的稻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永远有收拾不尽的农作物。永远有忙碌的身影。





2A4ZW24Z3T8TVEY17T_S.png
WI0~92DFRIGHQR8V5OK6D87.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7-12 09: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分享那个时代的关于“双抢”的记忆,虽然没有经历过,但对于夏收的印象还是很熟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7-12 09: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闲的时候,稻床上偶尔会用来放电影,一到傍晚,大人小孩就都端着小木凳,早早的来抢占有利的地形。这个时候稻床上人山人海,笑语喧哗,大家都兴奋地期待着,等到开始放映,那黑压压的人群都安静下来,大家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中去了。
美好的记忆

点评

谢谢您精彩的点评!祝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2 1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7-12 10: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回到故里,看到过去集体时代的稻床(晒谷场)千篇一律的都改成了旱地或水田,我心中疑惑,难道现在不需要稻床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7-12 10: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抢”开始了,首先是抢收,割下的稻铺开晒干后,打成捆,用瞄担(两头包着尖铁的扁担)一头戳上一捆稻把,挑到稻床上,那堆稻垛的都是有经验的半老人,稻垛都堆成半圆锥形,再在剁顶上盖上稻草,这样就是下雨天,雨水也不会渗透到稻垛里,稻子就不会糜烂了。傍晚时,割稻或者栽秧收工的人们都要在稻床上歇息一会,一边靠在稻垛上,闻着稻草的芳香,一边听生产队长安排明天的任务,这时,空旷的天空,月亮已经爬得很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7-12 10: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都是双季稻,收割晚稻的时候,相对要清闲点,有时候就用斛桶(农具)在田间直接刷稻,那稻床上晒稻的老人偶尔也歇息一下,躲到歪把子苦楝树下,用汗巾擦一下汗,捧着大茶壶喝上一口水。


儿时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7-12 1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闲的时候,稻床上偶尔会用来放电影,一到傍晚,大人小孩就都端着小木凳,早早的来抢占有利的地形。这个时候稻床上人山人海,笑语喧哗,大家都兴奋地期待着,等到开始放映,那黑压压的人群都安静下来,大家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中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7-12 1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的稻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永远有收拾不尽的农作物。永远有忙碌的身影。


欣赏老师忙碌中珍藏着美好回忆的精彩篇章,遥祝夏祺笔丰!

点评

谢谢您精彩的点评!祝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2 1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5.1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0: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佳 发表于 2018-7-12 09:34
农闲的时候,稻床上偶尔会用来放电影,一到傍晚,大人小孩就都端着小木凳,早早的来抢占有利的地形。这个时 ...

谢谢您精彩的点评!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5.1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0: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水之湄 发表于 2018-7-12 10:08
记忆中的稻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永远有收拾不尽的农作物。永远有忙碌的身影。

谢谢您精彩的点评!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7-12 1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回到故里,看到过去集体时代的稻床(晒谷场)千篇一律的都改成了旱地或水田,我心中疑惑,难道现在不需要稻床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7-12 1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抢”开始了,首先是抢收,割下的稻铺开晒干后,打成捆,用瞄担(两头包着尖铁的扁担)一头戳上一捆稻把,挑到稻床上,那堆稻垛的都是有经验的半老人,稻垛都堆成半圆锥形,再在剁顶上盖上稻草,这样就是下雨天,雨水也不会渗透到稻垛里,稻子就不会糜烂了。傍晚时,割稻或者栽秧收工的人们都要在稻床上歇息一会,一边靠在稻垛上,闻着稻草的芳香,一边听生产队长安排明天的任务,这时,空旷的天空,月亮已经爬得很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7-12 10: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面盖上大印,大印都是木头做的升斗状,一般都在底部刻上队名或者五角星的形状,里面装满石灰,再在堆好的稻谷上密密地盖上印,于是那堆稻似乎也显得威严起来,不怕别人偷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7-12 10: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的稻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永远有收拾不尽的农作物。永远有忙碌的身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7-12 1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佳作,从老师的作品里看,南北方种田打谷的生产工具和打谷所用的场地都是一样,在各地文友的文章交流中,增进了对各地生产劳玏生活等文化的勾通了解,这我们得感谢经典文学网,祝经典文学网站越办越好.

点评

谢谢您精彩的点评!祝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2 11: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5.1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1: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勤1 发表于 2018-7-12 11:05
学习佳作,从老师的作品里看,南北方种田打谷的生产工具和打谷所用的场地都是一样,在各地文友的文章交流中,增 ...

谢谢您精彩的点评!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8-7-12 12: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割油菜小麦的时候到了,稻床上就铺开成片的油菜或小麦,等晒得那些饱满的籽粒一碰就脱落的时候,女人们就开始用连枷打,一般都站成两排,一边落下,一片举起,那节奏很像少数名族的竹杠舞,整齐壮观。




形象生动,我也曾经用过连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8-7-12 12: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到每家每户称稻的时候,稻床就更热闹了,大人小孩都齐聚而来,很多人拿着稻箩(装稻的农具)等着,称稻的都是德高望重之人,都能做到公平,那些家主一边盘算着自己家能分到多少稻,一边想着可接到来年的春荒。



真实,让我想起下放时的情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8-7-12 12: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闲的时候,稻床上偶尔会用来放电影,一到傍晚,大人小孩就都端着小木凳,早早的来抢占有利的地形。这个时候稻床上人山人海,笑语喧哗,大家都兴奋地期待着,等到开始放映,那黑压压的人群都安静下来,大家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中去了。


将过去农村的劳动场面描写得太到位了,有身临其境之感哦。

点评

谢谢老友精彩的点评!祝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2 13: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5.1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3: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天一色 发表于 2018-7-12 12:57
农闲的时候,稻床上偶尔会用来放电影,一到傍晚,大人小孩就都端着小木凳,早早的来抢占有利的地形。这 ...

谢谢老友精彩的点评!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8 02:29 , Processed in 5.8248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