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5325|回复: 194

[记叙散文] 故乡的月光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0-10-14 10: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春云百香果 于 2020-10-14 16:58 编辑


故乡的月光

文/杨平
    古城墙上,护城河边,老老少少,嘻嘻闹闹。悠然漫步间,一轮圆月,挂上天际,露出了熟悉的笑脸。
    情是中秋浓,月是故乡亲。中秋与国庆相交,双节齐至,假期长,团聚多,喜气洋洋。我与阔别故乡多年的大姐相约,携子孙后辈十多位亲人一起返回安徽寿县老家探亲,为老母祝寿,为晚辈庆婚。那欢乐喜庆团聚幸福的情景,虽然一晃过去了七八年,至今还是难以忘怀。
    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久违了的,熟悉的月光。
    在桂花飘香的微风中,在似酔非醉的月光下,我们步入了临门东大街的县城三中校园。学校的大门,风貌依旧。六根朱红漆大圆木的门中柱,默默无闻,却有着顶天立地的气势;古香古色的门廊门厅,庄重优雅,别具一格,彰显着书卷气。校门里,哺育着多少学子;校门外,走出多少精英。大姐边走着,边给我们讲起了她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
    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日月刷新,校园应该已是人移物非。但大姐一下子沉浸到她的青春少年时代:这偏角的小阁楼是女生宿舍,那迎面的一栋青砖瓦房,是我们上课的教室。从林荫大道走到花木小径,月光下的一花一草,似乎都记忆犹新,都亲切明晰。回到了故地,就像回到了从前。
    那时,几乎家家都没有钟表,早晨上学的时间,全凭个人看天明的感觉。有一夜,月光出奇的明。一觉醒来,赶快穿衣背起书包就出发,急急忙忙来到校门口,发现校门紧闭,一个人影都没有,才知是估错了时间。好在不一会儿,同样误判时间的同学又来了好几位。大家本该在香甜的梦中规划未来,却提前在清冷的月光门前度过凌晨,急切期待新一天学习的开始。那天,和同学聊了许多,能记清的,就是这亲切的月光。
    月光下的校门啊,至宣统元年建校百年以来,你见证了多少莘莘学子,这种专注忘情学习的精神哟!
    听了大姐深情且简约的回忆,我才突然明白,兄妹五人在那样艰苦环境的年代里,只有她一人上了正规的大学,这不仅仅是机缘巧合,而是与她一如既往的刻苦努力,专注专一精神分不开的。
    大姐已年近古稀,看她如此怀旧,我就建议返程不直接走近道上高速路,从六安线顺道去安丰塘——我们曾经住过的“家”,看看。她一次都没回去过,自然很是赞成。
    三十公里的路程,尽量慢一点行驶。从车窗向外,看到一个又一个熟悉而又久违了的地名,表面平静的大姐,内心不断泛起波澜。她又给我们讲起了一个个压在心底的普通却难以忘怀的故事:
    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我们的家已从县城搬到了安丰塘边的戈店集镇。考完试放假前的一个晚上,几位同路的同学思家心切,相约连夜从城里走回乡村的家。月光如洗,同学们说着聊着走了一大半,到了偃口集,饥饿,疲劳,瞌睡侵袭着她们,实在走不动了,找到一户人家的柴房,几位少女,拱在柴草堆里,相互依偎着,睡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顶着半弯残月,起身又走,到了最近的一位同学的家。那位同学的母亲,用野菜叶子和着稀稀的杂谷面熬粥,给每人盛了热气腾腾的一碗充饥。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粒米贵如金啊!大姐至今对这顿饭记忆犹新,觉得真香真甜啊!对那位母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遗憾的是,与这位初中同学断了太久的联系,至今未有报答的机会。
    难怪大姐的心中总像有一轮明月,遇到再苦再累再难的事,都心地明亮单纯,一门心思往前奔;泥泞坑洼的充满荆棘的路,在她的月光下,都是美好的。因为她吃过苦,受过罪,走过夜路,稍有亮光就能看到希望,看清道路。她是喜欢亮光喜欢月光,也懂得珍惜亮光珍惜月光的人。
    说着话,车已行至安丰塘的北堤坝上,大姐沉默不语,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我想,她肯定比我第一次回来时,更加心潮逐浪高吧。
    在庆丰亭、孙公祠等景点匆匆照相留念,我们就凭记忆下堤,去寻找戈店集上的“家”了。但已没有了街道,没有了熙熙攘攘赶集的人,没有了原来的模样。展现在眼前的,是新农村的居家小区,前后几排整齐的楼房,完全是一种陌生而新奇的感觉。
    在秋高气爽的阳光下,各家门前都有老头老太太,休闲,晒太阳,带孙子,忙着不紧不慢的事。我上前去打扰问询一位老汉,他问我找谁?当报出已过世的家父的名字,他虽不相识,但听说是巡牧场的,就知道是有一批被误打成右倾右派的人,下放来劳动,其中有的家就安在此集上。我一看有故知,急忙想找原来住家的地方。这时,过来一位自称是我们住过那个小院的房东,我和大姐喜出望外,立即请他带我们去看看。他却遗憾地说:前几年已拆掉了,翻盖了统一规划的新屋,整个集镇,都向西移到镇政府那边了。
    来晚了,面貌皆非,只好作罢。惋惜中,我想起一位活灵活现的人。大家都叫他大老陈,每天在街上喊“称啊称啊”,专为大家做公平交易的。一问,隔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朝我们走过来,说:“那是我父亲,已过世。你们和家父熟悉吗?”我的陈年记忆,终于有了出口,答道:当时还小,也就五六岁吧,常常和一群孩子跟在他身后,跑着玩,学着喊“称····••••••”,所以记忆特深,老想起他。
    这一说,把大家都拉回到对共同往事的追忆中,一下子拉近了和乡邻们的距离,说着话,围拢过来很多的人,感谢我们不忘故乡,能来看看,要留我们吃午饭。不断有人感叹:安丰塘好啊,在那个年代,不仅有打不完的鱼虾,还有莲藕,菱角,地栗子,鸡头米等野食,乡邻们结伴采捞,真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命啊!现在日子好了,都住上了宽敞的楼房,很多家庭有各种机械农具,运输车辆,还有小轿车呢,享受了想象不到幸福生活,这是赶上了好时代啊!
    不到十分钟吧,我和大姐深深感受到了热忱的乡情,了却了一个心愿。但仍觉时间仓促,意犹未尽。
    又踏上离开故乡的路,望着明媚阳光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的塘面,大姐还是念念不忘过往的月光。也许,是乡邻们的话,引出她更多的回忆:
    这儿的家,其实只有一间房,放假回来,老少六七口人,不知怎么住下的。每天三顿稀饭或两顿稀饭,晚饭经常吃不上,就望着窗外的月亮,用温柔的月光慰藉饥饿的肚肠,用父母的爱,温馨难以入睡的梦乡。每次节假日,尤其是秋冬季节,安丰塘的干枯期,为帮助父母贴补家用,常和兄弟姐妹一起下塘,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捉鱼摸虾,挖藕挖地栗,砍苇柴柳蒿。在塘边,看惯了那么多的月落日升,日落月升,从来没有功夫欣赏过。直到今天,才感到,过往的月光是那么明亮;才看到,久违的故乡风景独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27%

发表于 2020-10-14 10: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儿的家,其实只有一间房,放假回来,老少六七口人,不知怎么住下的。每天三顿稀饭或两顿稀饭,晚饭经常吃不上,就望着窗外的月亮,用温柔的月光慰藉饥饿的肚肠,用父母的爱,温馨难以入睡的梦乡。每次节假日,尤其是秋冬季节,安丰塘的干枯期,为帮助父母贴补家用,常和兄弟姐妹一起下塘,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捉鱼摸虾,挖藕挖地栗,砍苇柴柳蒿。在塘边,看惯了那么多的月落日升,日落月升,从来没有功夫欣赏过。直到今天,才感到,过往的月光是那么明亮;才看到,久违的故乡风景独好!
欣赏佳作!

点评

谢谢李开唐老师首评,圈读鼓励,大力支持!遥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墙上,护城河边,老老少少,嘻嘻闹闹。悠然漫步间,一轮圆月,挂上天际,露出了熟悉的笑脸。

开篇自然,清雅。

点评

谢谢若新老师雅赏细评,给予鼓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是中秋浓,月是故乡亲。中秋与国庆相交,双节齐至,假期长,团聚多,喜气洋洋。我与阔别故乡多年的大姐相约,携子孙后辈十多位亲人一起返回安徽寿县老家探亲,为老母祝寿,为晚辈庆婚。那欢乐喜庆团聚幸福的情景,虽然一晃过去了七八年,至今还是难以忘怀。

最是双节思乡浓。

点评

谢谢老师摘句点评!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久违了的,熟悉的月光。

熟悉的月光,熟悉的家乡。

点评

谢谢老师费心细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桂花飘香的微风中,在似酔非醉的月光下,我们步入了临门东大街的县城三中校园。学校的大门,风貌依旧。六根朱红漆大圆木的门中柱,默默无闻,却有着顶天立地的气势;古香古色的门廊门厅,庄重优雅,别具一格,彰显着书卷气。校门里,哺育着多少学子;校门外,走出多少精英。大姐边走着,边给我们讲起了她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

眼前浮动着姐弟漫步的温馨画面。

点评

谢谢老师品读点睛!辛苦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日月刷新,校园应该已是人移物非。但大姐一下子沉浸到她的青春少年时代:这偏角的小阁楼是女生宿舍,那迎面的一栋青砖瓦房,是我们上课的教室。从林荫大道走到花木小径,月光下的一花一草,似乎都记忆犹新,都亲切明晰。回到了故地,就像回到了从前。

点评

谢谢老师细评!敬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几乎家家都没有钟表,早晨上学的时间,全凭个人看天明的感觉。有一夜,月光出奇的明。一觉醒来,赶快穿衣背起书包就出发,急急忙忙来到校门口,发现校门紧闭,一个人影都没有,才知是估错了时间。好在不一会儿,同样误判时间的同学又来了好几位。大家本该在香甜的梦中规划未来,却提前在清冷的月光门前度过凌晨,急切期待新一天学习的开始。那天,和同学聊了许多,能记清的,就是这亲切的月光。

青涩的校园时光

点评

谢谢老师边读边评!辛苦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光下的校门啊,至宣统元年建校百年以来,你见证了多少莘莘学子,这种专注忘情学习的精神哟!

古意悠然

点评

谢谢细评雅赏!给予鼓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了大姐深情且简约的回忆,我才突然明白,兄妹五人在那样艰苦环境的年代里,只有她一人上了正规的大学,这不仅仅是机缘巧合,而是与她一如既往的刻苦努力,专注专一精神分不开的。

可敬的姐姐

点评

感谢老师深情地阅读,共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姐已年近古稀,看她如此怀旧,我就建议返程不直接走近道上高速路,从六安线顺道去安丰塘——我们曾经住过的“家”,看看。她一次都没回去过,自然很是赞成。

善解人意的弟弟

点评

谢谢老师细评雅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公里的路程,尽量慢一点行驶。从车窗向外,看到一个又一个熟悉而又久违了的地名,表面平静的大姐,内心不断泛起波澜。她又给我们讲起了一个个压在心底的普通却难以忘怀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我们的家已从县城搬到了安丰塘边的戈店集镇。考完试放假前的一个晚上,几位同路的同学思家心切,相约连夜从城里走回乡村的家。月光如洗,同学们说着聊着走了一大半,到了偃口集,饥饿,疲劳,瞌睡侵袭着她们,实在走不动了,找到一户人家的柴房,几位少女,拱在柴草堆里,相互依偎着,睡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顶着半弯残月,起身又走,到了最近的一位同学的家。那位同学的母亲,用野菜叶子和着稀稀的杂谷面熬粥,给每人盛了热气腾腾的一碗充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粒米贵如金啊!大姐至今对这顿饭记忆犹新,觉得真香真甜啊!对那位母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遗憾的是,与这位初中同学断了太久的联系,至今未有报答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大姐的心中总像有一轮明月,遇到再苦再累再难的事,都心地明亮单纯,一门心思往前奔;泥泞坑洼的充满荆棘的路,在她的月光下,都是美好的。因为她吃过苦,受过罪,走过夜路,稍有亮光就能看到希望,看清道路。她是喜欢亮光喜欢月光,也懂得珍惜亮光珍惜月光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着话,车已行至安丰塘的北堤坝上,大姐沉默不语,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我想,她肯定比我第一次回来时,更加心潮逐浪高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庆丰亭、孙公祠等景点匆匆照相留念,我们就凭记忆下堤,去寻找戈店集上的“家”了。但已没有了街道,没有了熙熙攘攘赶集的人,没有了原来的模样。展现在眼前的,是新农村的居家小区,前后几排整齐的楼房,完全是一种陌生而新奇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4: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秋高气爽的阳光下,各家门前都有老头老太太,休闲,晒太阳,带孙子,忙着不紧不慢的事。我上前去打扰问询一位老汉,他问我找谁?当报出已过世的家父的名字,他虽不相识,但听说是巡牧场的,就知道是有一批被误打成右倾右派的人,下放来劳动,其中有的家就安在此集上。我一看有故知,急忙想找原来住家的地方。这时,过来一位自称是我们住过那个小院的房东,我和大姐喜出望外,立即请他带我们去看看。他却遗憾地说:前几年已拆掉了,翻盖了统一规划的新屋,整个集镇,都向西移到镇政府那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5: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晚了,面貌皆非,只好作罢。惋惜中,我想起一位活灵活现的人。大家都叫他大老陈,每天在街上喊“称啊称啊”,专为大家做公平交易的。一问,隔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朝我们走过来,说:“那是我父亲,已过世。你们和家父熟悉吗?”我的陈年记忆,终于有了出口,答道:当时还小,也就五六岁吧,常常和一群孩子跟在他身后,跑着玩,学着喊“称····••••••”,所以记忆特深,老想起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7.37%

发表于 2020-10-14 15: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说,把大家都拉回到对共同往事的追忆中,一下子拉近了和乡邻们的距离,说着话,围拢过来很多的人,感谢我们不忘故乡,能来看看,要留我们吃午饭。不断有人感叹:安丰塘好啊,在那个年代,不仅有打不完的鱼虾,还有莲藕,菱角,地栗子,鸡头米等野食,乡邻们结伴采捞,真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命啊!现在日子好了,都住上了宽敞的楼房,很多家庭有各种机械农具,运输车辆,还有小轿车呢,享受了想象不到幸福生活,这是赶上了好时代啊!

点评

衷心感谢若新老师感人的点评,给予大力的支持鼓励!遥祝秋安,多出佳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4 16: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1008号 )

GMT+8, 2025-1-5 12:56 , Processed in 0.2843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