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耿峻平 于 2015-7-11 21:02 编辑
马栏之行 小时候,就听爷爷说,泾河南岸是白区,对岸的旬邑是红区。经常有青年学生和一些进步人士,逃过一道道封锁线,被宁泰游击队从我们这里,偷偷地护送过泾河,到那边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彬县师范读书时,我曾听到旬邑籍的同窗们津津乐道旬邑暴动和马栏的许多事情。八七年,我们班到旬邑赤道(tao)乡见习。八八年,我们又到旬邑排厦乡实习。那时,吃饭是在群众家里。茶余饭后,聊天谝闲传,人们经常眉飞色舞地说到马栏,说到习仲勋带着旬邑人民闹革命的故事。当时,他们的表情和言语是难以掩饰的,下意识地流露出老区人民的自豪、骄傲和荣耀,更流露出对那些革命先辈发自内心的无限敬仰之情。记得就在八八年五月我们实习的时候,听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汪锋要回来看望老区人民,旬邑县城里乡下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后来,习仲勋因临时有事,就委派汪锋回来了。旬邑人民万众欢腾,翘首以盼,沿途十里八村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恍惚间,近三十年过去了。 7月3日这天,天气阴晴不定,日光时亮时暗。一大早,我就和单位的八个同事乘着两辆小车,前往马栏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一路上,车辆并不多,我们的车跑得飞快。进入旬邑县境内,让我们大为惊叹的是,宽阔的路面上,又干净,又平整,看不见一个坑槽,看不见一块伤疤,看不见一个烟头,也看不见一根草屑都没有。来来往往的车辆贴身飞过,带不起一点尘土。两边路肩和塄坎上野草丛生,旺旺的,绿绿的,一些野花自由散漫地开着。田埂以上就是开阔的原野良田,最多的是地膜玉米,长得半人高,密密匝匝,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再就是一方一方的苹果园,连片成带。树枝拉拽得非常到位,树形修剪得很漂亮,所有果子都被套上了纸袋。无论玉米地还是苹果园,都可以看到人们精耕细作的痕迹。从路口望进去,一个个花园式新村,整整齐齐地镶嵌在茫茫无尽的绿色之中,显得非常抢眼。一排排精致的小院落,粉墙红瓦,屋舍俨然。街心的花园里,鲜花盛开,争奇斗艳。门前的菜园里,瓜棚豆蔓,枝叶婆娑。 好一派美丽如画、富足文明的渭北高原农村田园风光! 听说我们要前去马栏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旬邑宣传部的罗部长急急忙忙赶来了。简单寒暄之后,非常热情的他坚持给我们做向导,在前面带路。 我们的车穿过职田镇,很快就进入了马栏大山,进入了原始林区。这里的路,全在山梁之间蜿蜒延伸,转弯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急。路面并不陡,很宽阔,很干净,很平整,车跑起来没有一点颠簸的感觉。于是,我们便摇下车窗,沐浴着簌簌凉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起壮丽的风景来。扑面而来的全是莽莽苍苍的梁峁沟壑,全是葱葱茏茏的绿意。山势逶迤,连绵不绝;重峦叠嶂,跌宕多姿。远处,烟雾缭绕,迷迷蒙蒙,怎么也望不到边。临窗而观,千山万壑,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座座偌大的山包仿佛是蓄意堆叠的绿!不断膨胀的绿!正在发酵的绿!沸腾激荡的绿!熊熊燃烧的绿!波澜壮阔的绿!汪洋恣肆的绿!这天地之间大气磅礴的绿,径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让我们顿然感到,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我们一路马不停蹄,转过一道又一道弯,翻过一座梁又一座梁。走着走着,生来从未出过远门的我,心里忽然产生了一种“黄山归来不看山”、“登泰山而小天”的感觉。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的车终于来到了一个群山环拱的沟道里,仰慕已久的马栏革命圣地赫然出现在眼前。在一位女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宽敞的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红色大理石方墩上,习仲勋横题着“马栏革命旧址”几个烫金大字。绕过这个方墩,向前走几十步,就是一座银白色的庄严雄伟的纪念碑。在高高的碑身上,王世泰竖题着“马栏革命纪念碑”几个黑色的大字。纪念碑的碑座由六层台阶构成,据讲解员说,它象征着马栏根据地从1931年到1936年的创业历史。这时,我们便不约而同地向纪念碑鞠躬致敬。再向前走,就看到了大生产运动时期,关中分区发动军民自己动手建造的“工”字房,看到了习仲勋当年在房前亲手栽植的核桃树。站在这里,环顾着巍巍群山和原始莽林,想象着他们艰苦奋斗的故事,我们的表情一下子不由自主地凝重起来。
在那个风雨如晦、暗无天日的年代,革命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接下来,讲解员就带我们仔仔细细地参观了马栏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共有两层,采用图片、实物、人物雕塑、浮雕、硅胶人物、场景复原、泥塑、电子书、电动地图、幻影成像等声光电子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关中特区、关中分区的革命史实,再现了习仲勋、汪锋、李维汉、王世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说真的,在这里,我有生以来才第一次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清楚地知道了,马栏根据地是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通往延安的重要通道,是孕育中国革命英才的红色摇篮。在二十多年的艰苦岁月里,关中分区军民以马栏这片深山老林为天然屏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反围剿战斗,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党中央,使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从1938年到1948年的十年里,先后有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抗日荣誉军人学校和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4所革命学校在此办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众多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1945年7至8月,张宗逊、习仲勋在马栏指挥了爷台山反击战。1946年至1947年,中共路东工委、路西工委、西府工委和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先后迁驻马栏办公,马栏曾一度成为陕西革命的大本营。 也就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在漫长的民主革命时期,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为了救人民出水火,那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那坚韧不拔的道德情操,那坚贞不屈的意志品质,那一次次跌倒又爬起来的革命精神,那与当地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情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想,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就一定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沿途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没有一个个富足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 所以,当我看着纪念馆墙壁上无数革命先烈英名录的时候,就不由得肃然起敬,俯首沉思。在那白色恐怖的年月里,旬邑属于陕甘边区,马栏是关中红色革命的心脏。这里的人民群众,这里的山山水水,一定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太多太多,包括英雄儿女,包括衣食住行......
最后,当我瞻仰着那幅巨大的英雄群雕的时候,我也深深地明白了,马栏这块红土地虽山大沟深,林密草茂,却实在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这里,不但留下了邓小平、彭德怀、李先念的革命足迹,也孕育了关中革命的火种,哺育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培育出了带领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反动政权的英雄豪杰,以及最后走向全国的习仲勋、汪锋、王世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英雄植根于大地,英雄来源于人民!英雄,永远是人民大众的英雄!
时至今日,我似乎终于才想明白了。为什么当年一听说习仲勋要回来,老区人民就奔走相告,就欣喜若狂,就欢呼雀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英雄是与人民心连心的,人民永远惦记着他的英雄呢。 告别老罗,离开马栏。回望身后,群山起伏,我不禁心潮澎拜。毫无疑问,这次马栏之行,确实收获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