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8|回复: 10

[记叙散文] 端午情思:粽香里的历史与传承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端午情思:粽香里的历史与传承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4924/wps1.jpg
    当栀子花的芬芳在江南梅雨季的晨雾中氤氲,端午便踏着《离骚》的韵律,款款而来。这个被唤作天中节的五月端阳,既是汉字文明圈共同的文化密码,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艾草与菖蒲编织的绿意里,藏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龙舟竞渡的鼓点中,回响着千年不息的文明跫音;而最令人魂牵梦萦的,还是那缕穿透时光的粽香。
在众多习俗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便是品尝粽子。记得幼时总爱伏在灶台边,看母亲将新采的粽叶浸入晨露。翠玉般的叶片在清水中舒展,糯米与红豆在陶盆里依偎,咸蛋黄如碎金般散落其间。当煤火在灶中闪着蓝光噼啪作响,蒸腾的水汽便裹挟着粽叶的清香,在梁间织就记忆的经纬。剥开墨绿的铠甲,晶莹的米粒裹着玛瑙般的枣仁,恰似岁月包裹的文明基因,咬一口便尝到了五千年的月光。
曾有一位学者言道:“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端午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和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以及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精神。
两千三百年前那个决绝的背影,让端午的雨丝里永远浸着楚辞的苍茫。屈子峨冠博带的身影虽已化作汨罗江的涟漪,却让“长太息以掩涕”的叹息化作端午的底色。艾草门悬处,是他未竟的九章遗韵;五色丝结时,是他遗落的香草襟怀。那个清晨的纵身一跃,不仅让龙舟有了追寻的方向,更让每个端午都成为民族精神的祭典。
感受端午,便是感受那段历史,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以及他因报国无门而痛投汨罗江的千般痛楚。
端午节前夕,爱人便早早嘱咐我,须购置好糯米、粽叶、新鲜肉、红枣、花生、几种豆类、食用碱、棉沙绳等,以便她包粽子用。今晨与妻同往红星批发市场采买,雨丝中的栀子花正开得惊心动魄。菜场里此起彼伏的乡音,编织着节日的经纬——湘音侬语的摊主将粽叶扎成碧玉簪,荆楚口音的老妪把艾草束成青剑阵。肉铺前的剁骨声与水产区的泼剌声,合奏着市井版的《九歌》。那些被遗弃的礼品盒在雨中静默,倒像是现代文明给传统留的注脚。
市集的喧嚣恰似一曲跌宕的楚地民谣。南门处倒车的货车发出沉闷低音,司机探出半截身子,脖颈青筋暴起,吼声震得檐角雨帘都在颤动。与之对位的是一辆急刹的三轮车,轮胎在地面划出尖锐的高音谱号。购销双方在方寸之地跳起探戈——主妇们攥着钞票在摊位间游走,如同踩着《九歌》的鼓点;菜贩子扬起的秤杆划出优美弧线,秤砣坠着的流苏正跳着招魂的傩舞。
这方烟火鼎沸的江湖实则暗藏乾坤。蔬菜区的青翠叠成山峦,鱼肉区的银鳞汇作星河,水果区的芬芳凝成云霞。老主顾们深谙其中门道:凌晨三点的鳜鱼带着洞庭水汽,五更天的菌子沾着武陵山露,而端午前的粽叶必得挑叶脉浸着湘江月色的。我们拿着两轮手推车辗转于百家铺面,就像屈子行吟泽畔,在红尘烟火中寻找文明的草蛇灰线。
寻粽叶不啻为一场文化考据。水畔青芦与旱地野苇看似同宗,却藏着天人合一的密码。前者叶柄处洇着楚水苍苔,蒸煮时能析出《山鬼》的草木精魂;后者虽形貌阔大,却失了屈子佩兰的风骨。当我终于在某处角落觅得几札沾露的苇叶,摊主却执意将稻草与碧叶同售——这何尝不是现代商业对传统的解构?争执间,忽见邻摊老妪正将艾草与菖蒲捆作剑戟模样,恍若重现三闾大夫“带长铗之陆离”的风姿,顿时了悟:与其锱铢必较,不如守护这份千年不易的诗意。
转至五谷区,糯香已漫成一片月光海。长糯似屈子投江时拉长的水纹,圆糯如《橘颂》里歌颂的南国嘉实。精明的摊主们将米粒堆成金字塔,每个棱角都刻着市井生存的智慧。泰国香糯的价牌上,数字跳着诡谲的傩戏舞步——这分明是当代《天问》:为何文明的重量总要用秤杆丈量?当妻子将新购的糯米装入布袋,细碎的摩擦声竟与江涛拍岸的韵律暗合。
归途的手推车满载着人间至味,在肉铺前作最后的停驻。当五花肉与肋排落入袋中时,骤雨初歇,云隙漏下的天光恰似揭开蒸笼时的第一缕白汽。此刻方知,市井烟火的修行终要回归庖厨——正如屈子的求索终须沉入江底,方能化作永恒的精神图腾。
妻子早已将厨房化作祭祀的坛场。两个不锈钢盆盛着昨夜接的檐溜水,浸着的粽叶舒展如摊开的竹简。她立在氤氲水汽中的侧影,恍若楚地巫觋正在占卜文明的谶纬。我忽然惊觉,这位能将职称考试与十字绣皆化作诗行的女子,包粽子时竟带着祭司般的庄严——素手翻飞间,分明是在续写《九章》失落的篇章。
真正的仪式始于黎明破晓前。糯米在碱水中漾出玉色涟漪,咸蛋黄如落日熔金,腊肉片透着湘西烟熏的往事。她执起青芦叶的姿势,像极屈子当年执笔写《天问》——叶脉为经,水纹为纬,在掌心折出立体的楚辞。填馅时总要满到将溢未溢,恰似诗人胸中块垒;裹叶时螺旋缠绕的力道,暗合着汨罗江水的回旋。
我常凝视她系棉线的指尖。那穿梭的轨迹藏着多少文明密码:三缠两绕的十字结,是渔网打捞诗魂的隐喻;层层叠叠的三角锥,分明是楚山湘水的微缩模型。当高压锅开始吞吐白雾,我总错觉听见了龙舟划破水面的声音——那些沉底的粽子,莫不是写给汨罗江的书简?当妻子将第一锅粽子端上桌时,蒸气氤氲中,我仿佛看见屈子踏浪而来,将《天问》写成粽叶的纹路,让求索的精神在米香中永恒。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4924/wps2.jpg待蒸汽化作窗上的霜花,厨房已成了出土编钟的乐宫。剥开粽叶的刹那,月光般的米粒裹着琥珀色的往昔,楚地的草木精魂混着人间烟火,在齿间绽放成永不沉没的端午。妻子将第一个粽子供在屈子像前,袅袅热气中,我看见《离骚》的字句正顺着粽香攀上云端。
她包粽子的手作已臻化境。三十斤月光般的糯米在她指间流转,化作二百九十二枚玲珑的文明印章。那些棱角分明的三角粽,分明是刻着楚篆的活字——有的将被供奉在邻家的神龛,有的将漂洋过海成为乡愁的邮戳。当最后一片粽叶收拢时,我仿佛看见女媭正在修补断裂的文明天穹,而我的妻,正用棉线缝合着古今的裂痕。
在这个解构传统的时代,我们却将端午过成了朝圣。当年轻人在星巴克粽子里寻找仪式感,当超市货架上的真空包装取代了艾草的苦香,那些叹息“年味淡了”的人或许不曾察觉:不是节日褪色,而是我们遗失了打开它的密钥。你看那粽叶上的纹路,何尝不是《天问》的另一种书写?龙舟划破的水波,难道不是《九歌》的液态诗行?
犹记2009年那个清晨,汨罗江的波涛第一次拍打联合国的蓝色大厅。当端午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这个古老节日便获得了青铜器般的永恒质地——它不再是楚地的独吟,而是世界的和声。我们送出的每个粽子,都是向四海投递的文化请柬;每根五彩丝线,都在编织文明的经纬。
其实,每年我们自己所包的粽子大多都送给了他人。人生中,总
有些东西会在彼此的印象里定格。一句祝福、一个微笑的距离,远远大于人与人之间的模糊。端午节即将来临,我送你十个、二十个香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这就是我送粽子予人的心境。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4924/wps3.png    今年的包粽子活动虽已圆满落幕,粽子也尽数送出,但当我走过同事、同学、朋友的家门,发现情谊深厚而恭维寥寥,更多的是知己间的欢声笑语。开车回家途中,我忽然领悟到一种人生真谛:与人交往,应多与酷爱读书之人相伴,与思想深邃之人相交,与重情重义之人相知。
今晨路过湘江,清风送来两千三百年前的龙舟号子。办公室里未拆的粽叶包裹,正静静释放着时间的沉香。忽然懂得:所谓传统,不过是活着的历史。当妻子把最后一个粽子系上红绳,她捆扎的何尝不是文明的脐带?那些收到粽子的人啊,可曾听见米粒中沉睡的《橘颂》,可曾尝出碱水里浸泡的《怀沙》?
暮色中翻开楚辞,书页间竟夹着一片去年的粽叶。那些被棉线捆扎的诗句,那些用糯米封存的情怀,此刻正在霓虹灯下静静发酵。或许终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在博物馆里凝视碳化的粽叶标本,但此刻,且让我们把端午过成流动的史诗——用艾草作笔,以江水为墨,在钢筋森林里续写招魂的篇章。
2016年5月30日于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被棉线捆扎的诗句,那些用糯米封存的情怀,此刻正在霓虹灯下静静发酵。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祝笔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感佩才情,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栀子花的芬芳在江南梅雨季的晨雾中氤氲,端午便踏着《离骚》的韵律,款款而来。这个被唤作天中节的五月端阳,既是汉字文明圈共同的文化密码,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艾草与菖蒲编织的绿意里,藏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龙舟竞渡的鼓点中,回响着千年不息的文明跫音;而最令人魂牵梦萦的,还是那缕穿透时光的粽香。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被棉线捆扎的诗句,那些用糯米封存的情怀,此刻正在霓虹灯下静静发酵。或许终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在博物馆里凝视碳化的粽叶标本,但此刻,且让我们把端午过成流动的史诗——用艾草作笔,以江水为墨,在钢筋森林里续写招魂的篇章。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栀子花的芬芳在江南梅雨季的晨雾中氤氲,端午便踏着《离骚》的韵律,款款而来。这个被唤作天中节的五月端阳,既是汉字文明圈共同的文化密码,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艾草与菖蒲编织的绿意里,藏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龙舟竞渡的鼓点中,回响着千年不息的文明跫音;而最令人魂牵梦萦的,还是那缕穿透时光的粽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有一位学者言道:“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端午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和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以及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暮色中翻开楚辞,书页间竟夹着一片去年的粽叶。那些被棉线捆扎的诗句,那些用糯米封存的情怀,此刻正在霓虹灯下静静发酵。或许终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在博物馆里凝视碳化的粽叶标本,但此刻,且让我们把端午过成流动的史诗——用艾草作笔,以江水为墨,在钢筋森林里续写招魂的篇章。


拜读欣赏,感谢分享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1008号 )

GMT+8, 2025-4-6 22:09 , Processed in 1.4103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