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老街换新颜
义夫义
泾县马头镇,历史上被称为泾县首镇,当年可谓闻名遐迩。该镇位于县境东北,地处宣城、南陵、泾县三县交界结合部,紧濒青弋江流域中游地段,是颇有名气的水陆码头。上通歙黟,下达芜宁。舟车络绎,商贸辐辏,风物繁华,地势扼要。清乾隆间知县江洵曾题书“泾川锁钥”四字,鐫石嵌于马头矶崖壁山腰间。
如今的马头是泾县琴溪镇下属的一个村,距宣泾快速通道7公里,距县城16公里。马头村因驻地马头古镇而得名,2000年由马头、五里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境内景点有:马头祥养生文化园、明清老街、三圣殿、千年陶艺古窑址,国民党52师和108师抗日根据地等,被评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先后荣获宣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市级“巾帼示范村”,市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7年入选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村。近年来,泾县政府投资马头村,使马头老街旧貌换新颜。
马头,古称马头矶,为古“泾川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间,时任泾县知县的江恂,曾对马头题刻有“泾川锁钥”匾额,笔力雄浑,镌刻精湛。
马头,有东西之分,隔江而峙,西马头属南陵县,东边的叫马头镇,属泾县。之所以叫“马头”,除了谐音“码头”外,还因为江边的一座山峰傲然挺立着向远方张望,很像马的头部,故而得名。马头山上有座寺庙,据说原来叫“三神庙”,始建于宋代,因当时集镇上有1000多户人家,只有“曹、王、吴”三大姓,故名。现已更名“三圣庙”。
马头,是青弋江上三大古码头之一,西接南陵,东通泾县,沿江下来的船队,顺水而下的木排都要在这里歇脚,有时候也在这里交易,各路客商集聚,曾风光了整整一个大明和大清两个朝代,民国初年开始衰败。如今沿着卵石路漫步,你仍能看到弯弯曲曲的街道还保存着不少明清时代的建筑,青砖黛瓦,错落有致。
屋外马头墙兀然挺立,屋内仍有四水归堂。街道四五米宽不等,街面都是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被岁月的沧桑风雨,打磨得溜光发亮。镇上至今仍残留着数口百多年历史的专供做豆腐用的石栏深水井,还有高大的石门楼上镶嵌的灰色石块的“大夫第”门牌、栓马桩、石阶,向人昭示着当年的繁华。
老街,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地方,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全部记忆。
走进泾县马头老街,便能感受到旧时的马头镇那种古朴韵味。令人惊叹不己,徘徊老街,留连忘返。
当你踏入马头老街,走一走古老润泽的石板路,摸一摸斑驳沧桑的墙面,似乎一切都快不起来,促使每个人的脚步,都会变得缓慢。
马头老街具有徽派特色的民居依次排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的韵味十足耐品。
冬日午后的阳光,洒落在古朴的房屋和石板路上,显得是那么安静而又祥和,门梁上精致的雕刻让时光更显醇厚。
随着城市发展的车轮不断往前进,那些在城市里留下的岁月痕迹,不可避免的正在逐渐消逝,而如今的马头老街,虽然不复昔日繁华,可那些回味无穷的古老故事与传奇依然存在。
马头镇鼎盛时期,是在民国初年至抗日军兴以前这段时间,有资料表明,当时马头全镇常住有1100多户,人口近6000。有各行作坊、各业商店多达200余家。名气最大的要数志康、同益、隆兴几家杂货店和翠华楼旅社,白天人流如潮,入夜汽灯通明,街头巷尾还有各类魚鮮、蔬菜、瓜果零散摊贩。还有专事中介的竹、木行和牛、猪行,代客买卖。此外,商业旺季或逢年过节之时,地方商会偶请民间京戏班社来镇上演出数日,平时也常有江湖艺人接踵而至,开场说书弹唱,表演杂技魔术,给市面平添几分热闹。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物茂货盛,商贸兴隆。一时有“小扬州”之称。时至如今,马头村里的老人们,仍然在津津乐道。......
呵呵,你如果对访古探幽有兴趣,喜欢青山绿水,恰逢天气很好,不妨邀请亲朋好友,带上相机,去泾县马头老街去逛逛吧。
看看青砖、黛瓦、马头墙、石板与卵石铺设的古道,还有那些老式店铺,它们从悠久的岁月中穿越而来,用独特的存在方式,使我们品尝领略古韵的味道,感受重逢旧日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