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风萧^易水 于 2018-8-11 12:36 编辑
“的确良”,小名“的确靓”,曾用名“的确凉”,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段传奇,它一度抢了“棉布”的风头,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棉花,一种从吕宋传入中国的植物,经过元代的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棉布开启了中国服装的又一次革命时代。明朝的百姓,以穿着棉布衣服而自豪。相信明代的棉布衣服最开始绝非是下层人所有,那最早穿棉布衣的主人应当是“上层人”。诸葛亮曾称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那“布衣”绝非棉布衣服。 棉布具有轻松保暖,柔和贴身,吸湿性和透气性甚佳的特性被人们喜爱,但棉布的致命弱点是易掉色,不耐磨。1956年,国内遭遇水灾,棉田减产,纺织品供应愈发吃紧,不得不强化“凭票买布”措施,全年的布票定量由36市尺下调到24市尺。24市尺是什么概念?一件衬衫做下来要7尺5寸布、一身棉衣要16尺布。布票显然不够,钱也不宽裕,穿衣必须精打细算。打补丁的衣裤、戴袖套上衣,颜色只有灰、蓝、黑,成了那个年代的标志。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腾出棉花用地,增加粮食、蔬菜种植土地面积,1976年至1979年,中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工地上高高挂着“坚决完成毛主席圈阅的工程”的大标语,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 布如何“不用从地里长出来”?毛主席在思考这个问题,想解决的办法。 1960年代初,“的确良”开始在京津沪小批量试制。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料子、成衣,是排队抢购的紧俏货。直到上海金山石化等大厂陆续建成,曾是高档商品的“的确良”才逐渐普及。开始是女性穿,主要用来制作衬衣,以白色和蓝色居多,后来各种花型不断面市,给沉闷的生活色调带来了一丝光彩,中国人逐渐结束了“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摞补丁”的穿衣时代。 “的确良”不吸汗、不透气,但挺括滑爽、易洗快干、结实耐磨,更重要的是不收布票。 买不起“的确良”衬衫,有些人就购买“的确良”做的假领子。几件假领轮流穿,每天给人焕然一新、高级体面的感觉也不错。 男人脚穿一双黑皮鞋,下身穿蓝布裤,上身穿“的确良”衬衫,再留一个寸头,这样一身经典打扮,从大街上走过,不知要吸引多少姑娘的眼球。用“的确良”做裙子固然漂亮,但走光的几率太高,小姑娘不得不套上一层衬裙。妇女们还没有走出“传统”的束缚,穿一件带花的“的确良”衬衫,欲盖还羞。一时间,人们的审美观点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棉布成为“土气”的象征。皮底鞋,的良衫,涤纶裤,戴手表,身着此物从街头昂首走过,有着帝王出行的感觉,简直就是“身份的象征”。 1983年1月,国家根据实际成本的变化,大幅下调“的确良”、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价格,过去价格高昂的“的确良”变得经济实惠。拥有几件颜色各异的衬衫变得比较容易,中国的大街变得色彩斑斓,对习惯了单一灰暗的中国人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老人来说,这是“世风日下”的表现。 80年代中期,风行一时的“的确良”逐渐没落,开始讲究穿着舒适的人们认识到化纤面料不透气、不吸汗的缺点,一统天下的“的确良”衬衫向涤棉、纯棉、丝绸等转变。 90年代,“的确良”已经被纯棉、亚麻所代替。“的确良”成为中国服装史上一段特殊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