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经典文学辽宁作家赵明环女士散文专辑
【名家简介】
赵明环,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沈阳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散见有关书籍杂志网络微刊等。百余篇作品选入30余部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先后荣获第二届和第三届孔子文学奖,2016年度人物暨世界感恩节海内外华语作品大奖赛金奖,“国学杯”华人文学创作大赛散文(两篇)一等奖,二等奖,第二届“中华杯”全国文学创作大赛现代诗歌(三首)一等奖,第二届中华文艺全国文学大赛现代诗歌(二首)银奖,散文随笔银奖,首届黄河杯文学艺术擂台赛金奖,黄河文学奖,东岳文学奖,“精英杯”全国文学大赛现代诗歌(四首)二等奖,散文随笔二等奖。获十佳实力作家、当代知名作家、当代知名诗人、当代百强华语作家、当代百强华语诗人、当代散文精英、中国诗歌名家、中国新诗百年十佳桂冠诗人、中国跨世纪作家、中国跨世纪诗人,冰洁杯.全国十大精英诗人等荣誉称号。获中国当代百强才女奖章,获21世纪诗歌骑士荣誉奖章。系《世界诗人》签约作家,中华文艺2017年度十佳卓越作家。
【作品欣赏】
感恩
感恩生身父母,感恩自然之母,感恩老师,感恩所有帮助我,启迪过我的人。 人生是美好的,尽管有时会出现乌云。但心头爱的阳光会驱散阴霾。每个人也都不是完美的。我不完美,但我深爱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我愿尽我的微薄之力为它耕耘。 小时候父亲就常对我说,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如果没用,等于白活于世。这句话影响了我一生。感恩我的父母,给了我人生价值观的启蒙。
我开心生活每一天。感恩祖国,感恩我们的党。它让我们中国人增强了民族自尊心,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国泰民安。
我感恩黑土地上那个遥远的小山村,在十年浩劫的日子里,山村里的人们给了我雪中送炭的帮助。那时我是下乡知青,当时父亲因冤假错案被关押(后来平反,离休),我们家被抄,被监视,邻居看见我也不敢说话了。山村里纯朴善良的人们让我感到人间还有温暖。
有一位女社员,丈夫去世了,带着二个女儿生活,很困难。一天她病了感冒发烧躺在炕上,没钱看病。我用仅有的一点钱买了药给她,她流着泪对我说:“你跟我亲闰女一样亲啊!”顿时,我的眼泪也涌了出来:有什么比得上人们对自己的信任呢?这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我感恩上苍,宇宙浩瀚无垠,斗转星移。我吸取其日月精华,呼吸其清新空气,我快乐其四季轮回,敬畏其奥妙神秘。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吧,不要污染它,要善待它。从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做起。
我感恩群山之颠飞起的那道绚丽彩虹。它曾使当年走在山路上(我是去给山那边一个患偏瘫的农民针灸,之后在回来的山路上),刚刚经历了狂风暴雨,浑身湿透了的我惊喜得挥手雀跃,太美了!我很感动,自然之母把这样瑰丽的景色馈赠于我的眼前,她看见了我,她疼爱着我,她高兴我的归来。我的眼睛湿润了,人生之路虽不平坦,但只要我的心是贴近人民,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美就永远与我同在!
我感恩山路两旁盛开的五颜六色的野花,它们含着水珠,在微风中摇曳着对我笑。我感叹,这漫山漫谷的鲜花,多么美丽,年复一年,不论人们能否看到它们,它们都以靓丽的花朵报恩三春晖。
我感恩山坡上那潺潺流淌的小溪。在我们上山干活口渴得嗓子要冒烟时,老农领我们来到一条被树的枝叶隐盖着的一条涓涓溪流。老农教我们折一根空心蒿杆,插在小溪里吸水。清凉甘甜的溪水,至今还甜在心里,感动在心里。因为在这以前,我一直有一个想见大海的愿望,从没有过想见小溪的愿望。而现实生活中,小溪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大海固然壮观,可离我们太远。小溪默默无闻,但在它附近干活,口渴的人珍惜它。这也是一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啊!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都希望能像大海一样。但如果做不成大海,我甘愿做一条快乐的小溪,回报大自然和大千世界,为每一个有缘和我相遇的人,献上一捧水,为周围的土地滋润万物。岂不乐哉!
感恩我的小学老师
我是1958年上的小学。
入学的第一天,我高兴极了。因为从小看着哥哥姐姐背书包上学去,我很羡慕,早就盼望上学了。
妈妈领着我走进学校。学校是一座二层楼,操场很大,人很多。我跟着妈妈走进了一间教室。一位梳着辫子的姑娘微笑地看着我们走进来,问我叫什么名字。她一定是老师了。我回答之后,老师让我在一个座位上坐下。
这是我对小学老师的第一印象,她的善良美丽印在了我心里。她姓张,叫张桂琴。
我的小学老师教了我们整整六年,一直到小学毕业。
这六年,我们像刚孵化出的小鸟,在知识的世界里,在老师的呵护教诲下,羽毛逐渐丰满起来。
张老师教我们语文、算术。她讲课讲得好,所以,我们班的考试平均分数比别的班高。学校有时在我们班搞观模教学。
老师的算术课讲得浅显易懂,听完她的课做习题,觉得没有难题。老师还常给我们出有难度的课外习题。
老师的语文课讲得也非常好,从字词的发音、书写、词意到朗读,老师都非常认真地教我们。
我最感兴趣的课是听老师讲分析课文和写作。
老师讲分析课文时,总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我们解答。
我是一个爱说爱动的人。课堂上我爱发言,常得到老师的肯定,有时也因为好动受到老师的批评。
老师讲写作,除了讲理论上的还选读一些范文,有开门见山起笔的,有画龙点睛写法的。老师讲完范文就让我们写命题作文。有时是当堂写,有时是留作业。
老师对我们的作文认真地批改、写评语,还选出写得好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鼓励大家写出好的作文。
我最高兴的事就是跟老师学朗诵、学讲故事,最爱唱的歌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和《让我们荡起双浆》。多少年过去,那些朗诵过的诗,那清纯动听的歌声还在我心头萦绕。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让我们四名同学表演朗诵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的童话诗。我在其中扮演那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其他三人扮演渔夫,金鱼,还有解说。我们后来参加了全市少年儿童文艺汇演,得了奖,市广播电台让我们去录了音,并播放了,那时还没有电视。
我爱好朗读,爱好文学,是老师培养了我的兴趣。
至今想起我有时还很激动的是那时我们班定期召开的少先队队会。队会上,老师戴着红领巾给我们讲革命前辈的故事,讲新中国建设时期英雄人物的故事。忘不了我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的感受,忘不了新入队的同学举手宣誓的情景。更忘不了每次队会的最后一项都是全体起立,举起右手握拳宣誓。老师站在最前面,对着毛主席像和绣有星星火炬的少先队队旗发出誓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我们庄严地接上去:“时刻准备着!”
敬爱的老师就是这样春风化雨,让理想信念润物细无声地进入我们幼小的心田。
1963年3月5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当时广播里、街道旁边的宣传栏,到处都在宣传雷锋,歌颂雷锋的诗和歌曲也不断传播开来。
我当时是上小学五年级。老师给我们讲雷锋的动人事迹,组织我们学习朗诵歌颂雷锋的诗。班上订的《中国少年报》连载了雷锋的故事。老师以此作宣讲材料,组织几名同学宣讲。我们先在学校讲,后来老师还带领我们去工厂讲。
记得在一个宽敞的工地上,工人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坐在地上听我们讲雷锋的故事。当讲到雷锋的苦难童年时,宣讲的同学忍不住声泪俱下,全场的人也都泣不成声。
我讲的是雷锋入伍后刻苦学习训练和获得的荣誉等感人的事迹。我还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你永远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首诗我在学校的舞台上也朗诵过,还得了创作奖。
老师要求我们学雷锋,不但要知雷锋,讲雷锋,还要用实际行动学雷锋,要助人为乐,多做好事。要学习雷锋刻苦训练,学好知识为人民服务。
放学后,老师有时还组织我们去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去打扫卫生,维持公共秩序。
上写作课时,老师让我们写学雷锋的好人好事,大家都高兴地写了起来,因为都做了好事,所以有写的素材。
亲爱的老师身传言教,为人师表,使我们懂得了学英雄学雷锋就要把理想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在求知中,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像雷锋那样,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这个理想信念的树立,让我战胜了后来的许多人生道路上的困难,领悟了人生的价值。
在我小学校园生活的经历中,有一段往事我记忆犹新。特别是我当了母亲以后,更加理解老师的不易。
大约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上课,我们没看见老师来。一位女老师代的课。她说:“张老师病了。”
我们以为老师的病,几天就会好。因为在这以前老师从来没有耽误过给我们上课。可是好几天过去了,我们还是没看见老师的身影。那时老师家里没有电话。我们都很纳闷:老师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几个班干部商量了一下,放学后一起去了老师家。
老师家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是两间平房。老师的母亲给我们开了门,我们进了外屋,说明了来意。老师的母亲说,老师生小孩儿了,是个男孩。老师听出是我们来了,就让我们进了屋。屋很小很简陋,当时是冬天,老师的床前挂着一个布帘儿,我们怕身上有寒气,不敢走近老师。老师亲切地和我们说着话,了解班上的情况。我们怕影响老师的休息,没待太长时间。临走时老师还是让我们走近她的床前,并让我们看了她的可爱的小宝宝。
我们出了门,离开了老师的家,都笑了起来。笑我们太傻,竟没看出老师要生小孩,也许是冬天老师棉衣肥大的原因吧,那老师什么时候结婚的呢?我们也不知道。
第二天上学,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全班同学,大家的谜团解开了。
后来我们听说学校要给我们换班主任老师。我们班一直都是学校的少年红旗班,老师们都愿意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可是我们不愿意啊!课堂上纪律差了,尽管班干部每天都在黑板上的批评栏里,对纪律差的同学提出批评,也没见好转。后来代课老师对我们说,她还是代课老师,张老师休完假就会回来,继续给我们上课。我们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课堂纪律也好多了。后来这位代课老师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你们这个班除了张桂琴老师,谁也教不了你们!”
张老师休假回来给我们上课的第一天,大家别提多激动了。我们像久别母亲的小孩子,太想老师了。因为马上就要上课,老师让我们安静了下来。但我看得出老师眼里噙着泪花。
老师对学生有时很严格,对我也是如此。有一次考试,我打了97分,是比较好的成绩。可是老师却把我叫到讲台前,严肃地批评我:“你看看你错的,你是不会吗?你只要检查一下就能发现错呀!”老师用手点着我的头,生气地大声说:“马大哈!马大哈!”。
从那以后,我考试不再忙着交卷,而是仔细地用笔点着每一个字仔细检查。马虎的毛病改了许多。
老师对我有时又很宽容。
一次课堂上,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我睁眼醒来,发现自己趴在课堂桌子上。我奇怪老师怎么没叫醒我?我抬头看看老师,这时老师向我走来,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我低下了头。没想到老师却弯下腰来贴近我的耳朵,轻声说:“你睡醒啦?”我惊奇地抬起头来看看老师,心想老师咋不批评我呢?我看到老师脸上是慈祥的微笑,顿时我心里又温暖又惭愧。
难忘老师给我雪中送炭的帮助。老师啊,您对我恩重如山!
上学后的几个学期,每到开学的时候,我都为不能按时交学费发愁。那时我家里生活困难。我们兄弟姐妹九人,我是排行老六,我的哥哥姐姐都在读书,有上大学的,上高中、初中、小学的,开学都要交学费,上大学在外地住宿的还要交伙食费。我父亲收入不低,但花钱的地方太多。
我交不上学费,老师当然批评我,但后来她询问了我的家庭情况之后不再说什么了,也不再催我交学费了。我总是晚些时候才能交上学费。我没想到后来老师竟给了我一个特大的惊喜,她让我回家告诉父母,去家庭所在地的街道开一个证明,证明家庭生活困难。把证明拿来交给她,就不用交学费了。从此我再也不为交学费的事发愁了。
转眼间,我面临小学毕业了。在报考学校时,老师让我报考了市里的重点中学。
我和几名同学如愿考上了,学校老师同学都为我们高兴。但我妈妈犯愁了,这个重点中学离我家很远,如果住宿我交不起伙食费,如果走读,需要倒车,得买全线月票。我买不起。妈妈对我说:“你去找老师,让她帮你转学吧,转到一个离家近一点的学校。”
我去了老师家,把我的困难和转学的想法说了。老师考虑了一会儿对我说:“别人想考还考不上呢,你怎么还想转学呢?不能转,好好学习。”她拉开了一个抽屉,拿出二十元钱递给我说:“这钱是给你的,拿去用吧,不用还。”然后她讲了她小时候上学的故事。
老师家在一个偏僻的农村,上小学时要走很远很远的路,但她还是坚持学下来了,我还能说什么呢?老师已给我指明了路,并鼓励我。
我买了单线月票,单线月票比全线月票便宜得多,我每天很早就起来,走出很远的路之后,我再拿单线月票坐上一辆公共汽车,从始发站,一直坐到终点站。
后来母亲看我太累很心疼,还是让我住校了。但有时我交不上伙食费就还得走读。
中学的学习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我觉得自己更加坚强,更加成熟起来。
后来我还是把那二十元钱还给了老师。要知道那时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几元钱。老师执意不要,“但是我妈妈说了,必须得还!谢谢老师!”我对老师说。
小学毕业后,我和同学们经常去看老师。老师担任了重要的校领导工作,但还是那样关心惦记着我们。我们下乡插队当知青时,老师关心着我们的冷暖,回城后老师关心着我们的工作,还关心我们的个人生活。
老师有一本相册,里面全是我们班同学和老师的照片:有从一年到六年的全班照,有每个人的毕业照,有老师和班干部的照片,还有同学们送给她的很多照片,甚至还有学生家长的照片。
老师有时和我们一起看照片。我们边看边说边笑着,笑我们一二年时那一脸的童真稚气;笑三四年级时那一脸的活泼调皮;笑高年级时那一副小大人模样。
后来我去了外地工作,并安了家。回去看老师的时间少了,但同学们常和我说起老师的情况。
老师的垂暮之年身体很不好,但很乐观。
大约十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也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来看我,告诉我,张老师去世了。
巨大的悲痛笼罩着我们,我们相对无言,只有泪在悄悄的流。我们相互没有安慰,只有共同的悲伤。这位朋友当年是我们大家拥护的班长,也是少先队大队长,当然还是班级各项活动的核心人物,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我们陷入对老师的深切愐怀之中:亲爱的老师,我们的恩师,您像吐丝的春蚕、燃烧的蜡烛一样,把您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给了您的学生,丰满了他们知识的羽翼,为他们点燃了理想的火炬;您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
您太累了,辛劳了一生,您获得了永世的安眠。
愿您在天堂吉祥快乐!
岁月悠悠,屈指数来,我们离开小学母校已半个多世纪了。校园的一切回忆起来还是那样的亲切:四周那高高的白杨树,操场上荡起的秋千,广播里催人奋进的歌曲,明媚阳光下的运动会,赏心悦目的朗诵会、歌咏比赛;课间活动时,操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一片欢笑声;老师和我们一起玩丢手绢儿,玩儿老鹰抓小鸡,拔河,荡秋千……青春靓丽的老师的笑容又浮现在我的脑海。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心中充满了怀念……感恩张老师!感恩所有的老师!感恩母校!感恩那个时代!那是一个社会秩序良好,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的时代。那幸福的时光是老师、是前辈为我们创造的。在那个伟大时代里,我们度过了金色的童年,走过了放飞梦想的少年。
如今那个时代过去了,当年“红领巾”的我们,也已两鬓霜华。但我们童心未泯,壮心不已;因为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前辈传给我们的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基因的血液。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伟大精神、理想信念世代传承下去。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我们愿像那萋萋芳草、朵朵小花一样,报恩三春之晖,报恩祖国和人民。
是的,人人都应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让世界充满光明,充满爱,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缅怀我们的父亲母亲
清明节即将来临,远离家乡的我遥望天边,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怀念。我的母亲是二十年前去世的,我的父亲是十年前去世的。
今年是我父亲诞辰100周年,是我母亲诞辰99周年。在这样的时日里,我对父母更加追思无限,他们的音容笑貌,那一桩桩往事浮现在眼前……
我们兄弟姐妹共九人,我是排行老六。
小时候父亲常对我们说,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如果没用,就是白来到世界上一回。要想有用就必须好好念书,得有实际本领。他要求我们都要上大学,并且让我们都学理工科,把文科作为业余爱好。父亲买了许多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奔向明天的科学》等等,培养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我父亲从小失去了母亲,家境贫寒,只勉强读过二年私塾。他完全靠自学,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
在我小时记忆里,父亲晚上总是在看书。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从新中国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参加了国家许多重点工程的建设。从工长到技术员,工程师,是苏联专家组中方成员等。他工作很出色,多次受奖,我记得家里过年铺的新床单都是父亲得的奖品。
父亲勤奋工作的同时很重视对我们的教育。他编了一本《儿童语》,把我们从早晨一睁眼到晚上睡觉前应该怎样做都写得清清楚楚。比如“早起床,快穿衣,叠被梳洗工作学习。”“上学前,准备好,不要到点找又跑。”“老师讲,要注意,耳闻目看心中记。”“放学时,快到家,不要途中贪玩耍。”“既正确,又整洁,完备美观做作业。”“身要正,头不偏,笔轻手快,字要端”,“出必告,归必见,莫叫父母苦悬念。”“食不语,寝不言,公共场所不交谈。”“衣冠正,口齿清,举止端庄要文明。”“兄弟姐妹相辅助,才学品德齐进步。”“语言粗暴发脾气,对人对己两不利。”“霁月风光处事,和风细雨待人。”“分分秒秒总学习,不让时间空过去”等等。为了便于记忆,父亲写在纸上,挂在墙上。邻居到我家也对此感兴趣,抄在纸上拿回家教孩子。
我爷爷去世后,我父亲在爷爷的遗像(奶奶没有照片)下面的墙上挂了这样一行文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咐世世代代子子孙孙荷先忧。”过年祭祠爷爷奶奶时,父亲领我们诵读这些文字,并给我们讲解其意思,教育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我们兄弟姐妹最大的和最小的年龄差距是二十岁,因此父亲的教育内容包括了对儿童,少年和成年孩子们的教育和要求。
父亲认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他提出了“家庭教育学校化”的教育思想。
父亲工作在外地,回家时间很短(后来才转回来工作),他在家成立了家庭委员会。主任是我母亲,副主任是我三姐(因为我的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都上了大学在外地),我是典范委员(我是在小学),比我小两岁的弟弟是监督委员,只要我不对他心思或跟他生气,他就说:“还典范委员呢,就这样啊?”
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让我记忆犹新。
也是我小时候,在家门外的过道上捡到两元钱,我高兴的跑回家。那天我父亲在家,我把捡到的钱交给他,说是我捡到的。父亲说:“你带我去看看捡钱的地方。”我立刻跑到那里对父亲说:“就在这捡的。”父亲说:“你把钱放这。”我楞了一下说:”那不叫别人捡去了吗?”“把钱放这!“父亲又说。我极不情愿地放下了钱,回屋后父亲对我讲了“渴不喝盗泉之水,饿不吃无主之梨。”“瓜地不提鞋,李子树下不脱帽”的故事。他的话概括起来就是:天下万物皆有主,不是你的你别要。”我觉得有道理,但有一点我不赞同:因为泉水的名字叫盗泉,就宁可渴着也不喝。这不太死心眼儿了吗?出于对父亲的敬畏,我当时没说出来。
几十年以后,我和父亲在一起时,想起了这件事儿。我把当时的想法对父亲说了,父亲笑了,觉得我说得对。后来我看到他写的《赵家家教纲要》里,把原来说的那句话改成了“渴不喝不洁之水,饿不吃无主之梨。”
写到这里,我不仅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母亲为家庭为子女含辛茹苦,付出了一切。
我母亲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家很穷,念不起书。所以他嘱咐我们一定要把书念到头(大学毕业),别当“锅台转。”(家庭妇女)
我们家生活当时很困难。我父亲的月工资是102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了。但因父亲和上大学的哥姐四人在外地,父亲的工资须扣除他们的费用后再往家里寄。家里还有母亲,年迈的爷爷,和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共八口人。并且我们都在上学,需要费用。父亲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生活支出。如果哪个孩子病了,更愁坏了母亲,后来爷爷又卧病不起,住院治疗无效,去世了。
勤劳的母亲起早贪黑的做活,这么多人的衣服鞋买不起,全靠母亲手工做。幸亏家里有一台缝纫机,上小学的我放学到家就做饭,干家务,因为妈妈手里总有干不完的针线活。
寒假暑假两个假期,我和哥哥姐姐都要到离家很远的一个焦炭厂附近去捡煤渣。那里天天有从工厂里拉出来的生产焦炭后的废弃物,里面有煤渣。我们早出晚归,带上一点儿中午饭,推着一个手推车,每天差不多都要捡上一麻袋的煤渣,两个假期要捡够全年的烧煤。冬天冻得够呛,夏天晒得像黑球。有一天一场大雨浇得我透心儿凉,我止不住全身发抖。这时正逢工厂工人下班,从工厂里走出一个骑自行车的邻居。他到了捡煤渣的地方找到了他的捡煤渣的妹妹。他刚要走,看到了在一旁抖得筛糠似的我,他停住了,让她妹妹从车上下来,自己走着回家,让我上车带我回家了。至今想起这个邻居,我仍感激涕零。
生活虽然艰苦,但母亲对我们教育很严,不允许我们贪任何小便宜。
有一次,母亲让我和哥哥姐姐去粮店买粮油。回家后,母亲一看油瓶就说不对,油给多了一斤。就拿着油瓶带着我们去粮店,把多给的油退了回去。粮店的人很惊讶,很感动,说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那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定量供应的粮油根本不够吃,我们每天都饥肠辘辘。但妈妈教育我们说:“人穷志不穷,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金子也不能要。”
母亲为人处事,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她虽然家务繁重,还帮助邻居双职工家庭买米买菜。我家楼上的张姨总是让我母亲给她家买东西,她在报社上班。张姨把不穿的衣服送给我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送给我们的小学生作文选《今天我喂鸡》。我当时也就是小学二三年级那样吧,刚开始写作文,那本书就像及时雨,让我知道了作文可以写得这么生动。我以后写作文,在潜意识里就有了一个标准。
文革打破了我上大学的梦想,父亲也被单位关押(是错案,后来平反,离休)。我主动申请下乡了。
那时候,每条出路都对“家庭有问题“的人封锁着。我很苦恼,努力寻找着自己能对那里的人们有用的事。看到农村的贫穷落后,缺医少药,我就学会了针灸注射,为那里的人们解除点病痛。
我先是买了当时很畅销的《针灸手册》,再找家里的藏书。父亲虽不是医生,但他博览群书,家里有许多医学书:有中医原理的书,有针灸经络挂图等。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一本医学书,作者把经络和许多穴位编成了口诀。比如手太阴肺经穴歌是这样写的:手太阴肺11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再比如我们都应该知道的足三里穴,书中是这样写的: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更治胃中寒。
我晚上学习医学知识,在自己身上找穴位,我把穴位记在纸条上,利用白天上工走路的时间,干活歇气儿的时间,悄悄拿出来背。后来我邻近的集体户有两名同学也想学针灸,并联系了一家医院的中医大夫,去那里学习,我也欣然同去了,回来后我就敢给病人针灸了。效果还挺好,大家对我很信任。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正是我觉得自己能对人们有用了,以及人们对我的信任和善良,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生命的意义。感恩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感恩父母给予我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指引我走过了激流险滩。父亲后来知道了我在农村的作为后,写了一首诗送给我:《四女明环知青历程》“下乡插队当知青,一线天真壮志宏。四处河山驰足下,万家疾苦挂胸中。顶风冒雨医民病,起早贪黑奋力耕。乐于服务天地阔,鞠躬尽瘁越艰程。”我看后热泪盈眶,我知道我没有父亲写的那么优秀,但这确实是我父亲对我的希望和鼓励啊!
敬爱的父亲母亲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思想精神财富。父亲常对我们说:“学不可以已”(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活到老学到老。”他本人堪称这样的楷模。正是这种壮心不已,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积淀了父亲一专多能的学识。
父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擅长书法、绘画、爱好文学,退休后他受聘于几所学校教书法,并撰写了一套学习书法的口诀。
父亲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子女对学生诲人不倦,直到耄耋之年仍赋诗:《八秩展望》“……未完事业满天下,待读诗文遍宇中。自强不息天行健,尽心尽力奋长征。”
亲爱的父亲母亲,光阴的流逝,抹不去儿女无尽的思念,更使我们深刻理解了你们的教诲。回想你们经历过的磨难,一辈子所受的千辛万苦,儿女忍不住泪沾襟,心疼矣!清明之际,托白云遥寄儿女的哀思,蘸笔墨倾吐儿女的话语:“父母安眠故土中,青山松柏迎簇拥。音容笑貌犹依在,日月同辉暖心胸。爱国爱民伟哉父,辛劳育儿慈祥母。极乐世界无忧虑,国泰家兴子孙福。”
愿父亲母亲含笑九泉……。
落叶对根的挚爱
我倘佯在秋天的林荫道上,凝望着满地铺就的落叶,那片片落叶静美地依偎在大地的怀抱里,向人们微笑着,留下它们最后的丰彩。
树叶,从翠绿、深绿到色彩斑驳泛黄,最后叶落归根,完成了它的一个轮回。当然少量不同的树种,颜色有所不同。
我对绿色、对绿叶、对落叶有着一种不舍的情感。
轻轻地走着,眼望从树上随风飘下的落叶,我的心泛起层层涟渏。思绪飞到了东北那个高寒半山区的小山村。
我是在东北城市长大的。一九六八年,我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去农村插队,成为知青。
从来没有到过农村的我,开始了和土地连在一起的生活。
东北的冬天,大地一片雪白。集体户新建的茅草房,四壁全是白霜,牙刷冻在牙缸里,寒冷就不用说了。我们的口粮够吃,就是没有菜。园子里种的蔬菜吃光了,就吃咸菜大酱,咸菜大酱吃没了,就玉米面饼子蘸盐水。那时我们盼啊盼,只盼冬季快点过去,天气快点暖和起来,大地早点变绿…
东北的冬天太漫长了,春天更是姗姗来迟。好不容易盼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的节气,也就是阳历四,五月时,大地上有野菜冒头了。我们利用干活中间休息的时间,钻到树丛里,野地里找野菜挖。一开始,野菜又少又小,况且社员也都在控野菜。我们一人只能挖到十来棵,有蒲公英,荠荠菜等。
中午收工回到集体户,我们十几个人把野菜交给大师傅。大师傅把野菜洗净后,放进烧好的一锅沸水里,这就算有菜吃了。
也许是农村生活的烙印吧,每到春天,当我第一次发现地里有野菜,大地发新绿时,心里总是很欢喜。
绿叶虽然其貌平凡,但它的出现意味着大地回春了。
我爱绿叶,鲜花盛开是因为有绿叶为其吸取营养,光和作用。但绿叶从不介意人们把赞美都送给了鲜花。
绿叶给严冬后的人们带来希望。然而落叶,往往让人感伤。以前当我看到秋风扫落叶时的情景,凄凉的感觉也常常涌上心头。
但是后来,这种情感起了变化。
一个偶然,我在一篇文章里得知,树叶在秋天落下,是为了保留大树的水份,是为了让大树安全度过干燥严寒的冬天。我看罢不禁眼前一亮,啊!原来落叶是为了大树更有生命力!我的心被感动了,为了大树的生存,落叶虽然不舍,但还是一转身二回头地离开了母体而去…
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那些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勇士们,那些鞠躬尽瘁,工作到最后一息的英雄们。
落叶对根的挚爱,赤子对祖国的情怀。多么深刻的启迪,多么庄严的呼唤!
我欣赏秋天的落叶,倾听它对我的叮嘱。
秋天里,我常去辽宁大学母校,走在一排排的银杏树中间,任凭落叶缤纷,飞到我的身上,头上。我也曾到过北京去欣赏香山红叶,写下这样一首小诗:
《赞枫叶》
晚秋枫叶赛红花,深吻大地飞彩霞。
久经风刀霜剑砺,轮回泥土待芳华。
正如一片红叶,我已走进人生的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生的秋天也是如此。我愿像深秋的枫叶那样“修成正果”。我要在这金色秋天里辛勤劳作,让丰收的果实颗粒归仓。
向致力于祖国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致敬
前些日子我去了长春。走在工农大路和人民大街交汇处路旁,我在一片楼群的大门前停下了。这个大院儿里就是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旧址,正对大院门前的这座连体大楼,就是原光机所的研究楼,原所里的科研人员,以前就工作在这里。
仰望这座别具一格的建筑,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这里是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光学科学家、教育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王大珩先生(1915年2月26日一2011年7月21日)领导全所科研人员刻苦钻研攻坚,拼搏奋斗了几十年,创造出许多辉煌业绩的地方。
王大珩,这位祖国赤子,193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去英国公费留学,获得学位并在英国工作。1948年毅然回国,开拓祖国的光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祖国科研和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尖端武器的研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著名的光学专家,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一蒋筑英,生前也是在这里工作。令人痛惜的是,他过度劳累引发病情恶化,英年早逝。
2009年9月14日,蒋筑英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让我再讲讲他的故事吧。
1962年,在南方长大,于北大物理系毕业,会五国外语的蒋筑英说服了要他回上海或杭州工作的母亲,奔赴东北长春,成为当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第一个研究生。
蒋筑英的质朴、正直、勤奋深得王大珩导师的赏识,1965年,年仅26岁的蒋筑英,在导师的指引和同事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令当时在该领域领先的日本学者大为惊奇。
王大珩说蒋筑英是科学界的雷锋。改革开放后,蒋筑英曾两次出国。1979年他在德国进修时省吃俭用,用不多的外汇给所里买了一台英文打字机,一部录音机,20台电子计算器,和一些光学器材。
蒋筑英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他在生命的最后四天里带病坚持工作,还收拾了新建的实验室,修好了院里破损的柏油路面,甚至还帮同事家里修理下水管道,一位同事因家中有急事,请他代替出差,他也满口答应,不顾自己有病飞到成都。
他忍着病痛,起早贪黑地工作,1982年6月14日深夜病倒被送进医院,6月15日下午,终因病情恶化,不幸逝世于成都,年仅43岁。
当时正在北京开会的王大珩,听说爱徒去世,电话从他手中滑落,眼泪从他脸上流了下来。他对记者谈起蒋筑英仍然很悲痛,又好像是在对蒋筑英说:“你有病为什么要瞒着大家?为什么不及早治疗?为什么还要带病出差?”王大珩对记者说:“现在全国都学蒋筑英,有一点我希望不要学习他,他太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了。”“当然,我能理解蒋筑英为什么不肯看病,太浪费时间了,看病难啊!”
蒋筑英逝世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追授为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蒋筑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聂荣臻元帅称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的,蒋筑英的动人事迹和优秀品质,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我有两位老朋友,他们都是该所的科研人员。人虽早已退休,但他们仍关心光机所的发展。提起过去的岁月,他们说,他们都是常年地加班加点地工作的。虽然没有人要求他们加班,但国家在等着用,国防在迫切地需要他们出成果。西方国家对我们封锁,我们必须自己研制。研究项目一个接一个。
科研人员加班,所里领导也加班。每天晚上10点多钟,研究所的书记和厨师,就提着一桶白菜汤,拿着一些馒头,敲开每一个研究室的门,给科研人员送上一碗热菜汤和馒头,令他们很感动。
半夜12点钟,王大珩所长就来到研究楼,对还在加班的人下了硬命令:“赶快下班回家,明天还要上班呢。”
所里当时仅有的一辆面包车已停在院里,人坐满后就被送回家,之后车再返回接送剩下的人。
光机所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就是这样齐心协力,拼搏攻坚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共和国大厦的建设奠定着基石,为祖国跻身世界强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站在光机所旧址大门前,凝望门里那座大楼,大楼的上面已是霓虹字标“盛京银行”和“长发集团”,看不出原来单位的一点儿痕迹了。但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科研人员,他们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已永远载入共和国的辉煌史册,他们的伟大精神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 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以及每一位被他们感动的人献身科学,报效祖国。
此时我想起了用生命托起祖国战机的航空英模,中国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烈士。歼15舰载机成功起飞,罗阳却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
我想起了放弃海外高薪回国,刻苦创新,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无私忘我地工作到最后一息,年仅58岁就逝世的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
我想起了辞去国外高薪回国,人称“中国天眼之父”的时代楷模,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院士。“天眼”梦圆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离去。 这些“民族的脊梁”“国家的精英”,像一颗颗彗星,在灿烂的时候陨落,怎不叫人扼腕痛心!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有千千万万个像王大珩、蒋筑英、罗阳、黄大年、南仁东那样优秀的奋斗者还埋头苦干在工作岗位上。正是他们爱国爱 民的使命责任感,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刻苦攻坚的拼搏斗志,才使我国的科学事业在较短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祖国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我仰慕他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希望他们在百忙之中保重自己的身体。
“在爱里,在情里
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纵然是扑倒在地
一颗心依然举着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
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我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默默奉献的奋斗者们唱响《共和国之恋》,衷心地祝愿我心目中的英雄们一生平安!
英烈们是不应被忘记的
三月二十六日,我乘车前往沈阳市皇姑区金山路50号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因清明节有集体祭扫活动,个人活动不方便,所以我在这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独自一人来到这里祭扫烈士墓。
天空很晴朗,烈士陵园广场上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着,庄严雄伟。碑身的正面镌刻着董必武同志的亲笔题词:“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
纪念碑的顶端是铜铸的中朝两国国旗,旗下是手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他那正气凛然的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
纪念碑底部的卧碑上面镶嵌着花环。花环的两侧刻着1950一1953字样,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到美国被迫在朝鲜的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的时间。
卧碑下部是郭沬若同志为抗美援朝烈士题诗:“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景,北陵园畔草成荫。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
我向纪念碑献上鲜花,把被风吹散的花拾到一起。这时一位陵园工作人员走过来说风太大,一会儿就又刮跑了。我向他建议用胶条把花束在一起,再粘在祭台上。之后我向纪念碑躹躬、默哀……
纪念碑的两侧安葬着留有英名的志愿军烈士123位。纪念碑正后方的烈士纪念广场,安葬着由韩国返回的无名志愿军烈士遗骸。
每座烈士墓都是用水泥砌成丘状,留有姓名的烈士墓碑上刻有烈士的英名,碑后面刻有英雄事迹。
我向纪念碑东侧走去,东侧烈士墓群,第一排就是我们这一辈人都非常熟悉和敬仰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等志愿军烈士墓。
肃立在烈士墓前,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悲哀的,我的脑海里闪现着上甘岭那惨烈的激战。
主动申请担任爆破任务的黄继光,在身负重伤后,仍向敌人火力点爬去,在手雷用完后,他奋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射击的最后一个机枪眼,我军的反击部队趁势攻上了山头,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英雄的壮举,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缅怀。
肃立在邱少云烈士墓前,我心中不禁阵阵酸楚。
烈士的名誉曾遭人贬损,烈士的胞弟邱少华,为维护哥哥的烈士名誉权,于2015年6月23日把被告告上了法庭。
2016年9月20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终于对此案作出了正义的审判。
此时,86岁的邱少华老人已住进了医院。他对被告愤怒不已,身心受到很大摧残。老人天天盼望,终于盼来了胜诉的结果。
2016年10月20日,在得知打赢官司后,仅一个月,他老人家就逝世了。
2016年11月21日,此案被告在人民法院报第三版刊登了致歉声明,可惜这份公开的赔礼道歉,邱少华老人已看不到了。
凝望邱少云烈士墓,我想,邱少华老人的在天之灵是和哥哥在一起吧。
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就学过。烈士是在战斗打响之前,潜伏在蒿草中,被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烧着了插在他身上的野草。他咬紧牙关,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把两只手深深插入泥里,把燃烧着的身体紧紧贴在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因为他知道,他如果暴露了,潜伏部队就会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战斗就会失败。
烈士壮举惊天地,泣鬼神,人们永远缅怀他,想想他在烈火中忍受着怎样的痛苦,那痛也疼在我们心上。
英烈们已长眠于地下半个多世纪,他们为保卫祖国不怕牺牲,但他们怕被遗忘,怕被曲解,怕被贬损,怕鲜血白流。
邱少华老人不顾耄耋之年,维护烈士名誉权,直到生命最后的日子。
是的,英烈们拼死疆场,已不能亲自讲述当年血与火的真相。后人乘凉的我们有责任为英雄正名,还原历史,还英雄应有的崇高和荣光,爱国和正义是人心所向。
祭谒烈士陵墓,仰望万里云天,我默默用心声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我们永远怀念你们。人们是热爱英雄的,被告已道歉了,你们安息吧!”
陵园里一排排的烈士墓,我依次看着,这里有副军长,参谋长等95位团职以上干部,有黄继光,邱少云等28位战斗英雄,还有没留下姓名的无名烈士。(据陵园工作人员说是569位,并且说以后还会有被运回的烈士遗骸。)
排列整齐的烈士墓,四季常青的松树也成行的站立其间,在春风中摇曳细语着,像是烈士们的英灵在述说。
我久久地肃立着,倾听着,好像我面前是一支步伐整齐,无坚不摧的部队……
陵园广场西侧设有抗美援朝纪念馆。因为修整扩建,没有开馆。
陵园里坐落着一组英雄壮烈牺牲辉煌瞬间的雕像,还坐落着一组志愿军战士高举战旗,奋勇杀敌气壮山河的群雕。
每年清明节或重大纪念日,前来谒陵者络绎不绝。去年我随群众团体来参加祭扫烈士墓活动,场面很壮观。有抗美援朝老战士讲话,有群众大合唱《英雄赞歌》……人如海,歌如潮。
在蓝天白云下,在军乐队伴奏下,我们高唱:
“烽烟滚滚唱英雄……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歌声响彻陵园上空。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啊!你们听到了吗?幸福生活的我们每年都会来这里,不让你们太寂寞。你们已流尽了鲜血,不能让你们再流泪。我们要维护好你们的名誉和崇高,这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能做到的事儿……我在纪念碑广场上伫立着,默想着。
许久,我告别了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
“我为战友雷锋实现了见毛主席的梦想” ——采访雷锋生前战友刘树田老人
快到冬至的沈阳,天干冷干冷的。然而走在街上的我,心里却暖暖的。因为我刚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里出来。他是雷锋生前的战友,年近八旬的刘树田老人。 我们是在不久前召开的纪念雷锋同志诞辰77周年大会上认识的(雷锋的生日是1940年12月18日)。
听了刘老的大会发言,得知他见到过毛主席,我油然升起深深的敬意。会后我向他要了联系电话,并说出了我的意愿:想听他讲更多的过去的事情,刘老欣然答应了。今天我如约去了刘老的家,刘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他的家很简洁,只有他一个人在家。我们聊了起来,随着我的话题,精神矍铄的刘老开始了珍贵的回忆。 和雷锋相遇,影响了我的一生。 “1960年1月8日下午3点,我和部队的战友们冒着严寒,敲锣打鼓到营口火车站迎接新战友。在新战友的队伍中,只见一位小个子的新兵,穿着一件肥大的棉衣,手提一只皮箱,走在队伍的后面。我感到新奇,所以多看了他几眼,在欢迎大会上,他代表新战友讲话,我知道了这个小战士叫雷锋。
“在与雷锋共同工作生活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我耳闻目睹了雷锋许许多多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动人事迹,是雷锋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
“雷锋小时候很苦,他的几个亲人都被旧社会夺去了生命,七岁时又失去了他唯一的亲人母亲,雷锋成了孤儿。是党救了他,他常说:‘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我小时候也很苦,我四岁就没有妈了。我和雷锋的感情是相通的”。刘老望着我神情凝重地说。
“雷锋不忘感恩报恩。他节省每一分钱,帮助战友,支援灾区。在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他做的事都是平凡的小事,可是别人却没有做到。”
听了刘老的话,我想起了雷锋生前辅导过的一名学生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说,大约是在雷锋牺牲前不久那年夏天,他和同学们在沈阳八一剧场前面的广场玩儿,看见剧场里走出许多解放军叔叔。原来是部队的一个大会在此召开,中间休息了,门口放着一个大水桶,上面有供喝水用的缸子,剧场门前还有卖冰棍儿的。许多解放军叔叔都去买冰棍儿吃,那时的冰棍才三分钱一支
这时,那几个学生认出了站在剧场门口的一位战士就是他们的辅导员雷锋叔叔,只见雷锋叔叔开始和战友们一起向卖冰棍儿的走去,可没走几步,雷锋就站住了,又转身回去,走到水桶旁拿起水缸子舀水喝了起来。雷锋啊,连三分钱冰棍儿都舍不得买,把钱都攒起来留捐款了。而雷锋成百元的捐款就有过两次,把以前在鞍山工作时攒的钱都捐了,多不容易啊!我和刘老交谈着。刘老说:“雷锋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部队每人发两套单军装,雷锋只领一套,另一套给国家节约了。
“中秋节发月饼,过节发水果,我们都吃了,雷锋却没有吃,去营房附近的一所医院,把月饼水果都送给了病人。雷锋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把部队当成家,把人民都看成是他的亲人,遇事总想着别人不想自己。一年秋天部队上山打猪草(连队里也养猪丿,中午每人带盒饭,有个战士饿了就把午饭提前吃了,中午没有饭了。雷锋就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吃。 “雷锋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一兵,但他把平凡做出了不平凡,因为别人没做到,他做到了。
“雷锋的勤俭节约给我们教育很大。部队拉水泥,卸车之后,雷锋把撒在车上的水泥用条帚扫起来,送到加工水泥的地方。 “学雷锋要从一点一滴,身边小事做起,我们家居住的这个楼道,2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清扫。
“雷锋在生前就已是部队的标兵模范,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后来还被推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他那时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并不像有人说的是牺牲后才标榜的。
“我多次听过雷锋给全团战士作的报告,他讲旧社会的苦,讲新社会的甜,讲到他母亲的惨死时泣不成声。他感恩党和毛主席救了他,正像他在日记中写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他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他心中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见毛主席,雷锋牺牲后,我们听说1962年的国庆观礼,部队领导上级己决定让雷锋去参加,可是雷锋却在那年的8月15日牺牲了。
“雷锋的不幸牺牲,我万分悲痛,决心以自己实际行动学习雷锋,创造优异成绩代表战友雷锋进京去见毛主席。
1963年,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原单位工作。我以雷锋为榜样,在领导支持下,我分别建立了班组车间和全厂节约箱,组建了回收队伍。我们把机械加工下来的钢铁边角废料收集起来,一年全场可回收废旧钢铁几十吨,变废为宝。
“我还利用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学会了理发技术,用自己工资买了一套理发工具,用休息时间为工友理发,后来又在全场建立了多个理发小分队,培养了20多名义务理发员,常年为群众服务。
收发室王师傅,住院病危,我义不容辞的到病床前为他理了最后一次发。”
刘老工作很出色,多次被评为单位,市级和全国本系统先进个人,工作标兵。1969年国庆20周年前夕,刘老被推选为全国本系统的先进个人,并进京去参加国庆20周年大庆观礼。
刘老兴奋地向我讲述着那个难忘的时刻:“10月1日,国庆节这天上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全国各地的代表一起来到了国庆观礼台,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晚上在金水桥前,毛主席又与全国各地的观礼代表一起,共度了国庆之夜。我就站在毛主席身边,那一幸福时刻,令我终生难忘。
“10月14日晚上,又一次难忘时刻降临,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我们全体代表。我又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心情万分激动,感动得热泪盈眶!
“1969年的10月,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10月,我三次见到了毛主席,终于为战友雷锋实现了见毛主席的梦想!”
刘老说到这里,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眼睛湿润了。
刘老退休后仍一直坚持做雷锋的传人,多次受到省市区的表扬奖励。
从2009年开始,刘老自愿担任了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雷锋中队校外辅导员。他在孩子们中间传播雷锋精神,常年开展续写《雷锋日记》活动。
无论酷暑严寒,每个活动日他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免费为小学生送笔送书送本,给他们讲雷锋的故事,鼓励他们学习雷锋,写好日记。
刘老还和学校领导老师共同努力,把几年间学生写的日记,整理印制成册。刘老边说边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小红书册来给我看,书的封面是雷锋那阳光的笑脸,毛主席笔体的“雷锋“二字。书的标题是《望童学雷锋---续写《雷锋日记》的少年在勋望校园成长》。
我翻阅着,孩子们童真美好的语言和刘老的辛勤付出跃然于纸上,令我感动。让我摘录一篇与读者分享吧:
“我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但当我成为一名雷锋中队的少先队员后,我很有感触,雷锋是那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使我深深感动,现在我坐公交车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主动给老人小孩和病人让座,以前我就自己坐着,毫不犹豫,现在我觉得自己进步很大,我希望人人都学习雷锋的好品德。”
看着孩子们写的日记,我看到了刘老和学校老师们播下的雷锋精神的种子,已长成蓬勃旺盛的绿苗。
学习雷锋从娃娃抓起。刘老等雷锋人正在践行习主席的这一教导,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优良的品德。
我和刘老交谈着,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因下午刘老还要参加一个会议,我只好告辞了。临别时刘老送给我一本印制成册的孩子们的日记,还有他教学生诵读的《雷锋三字经》等。
走在街上,我看看手里的资料,想拿的都拿了,这些资料多宝贵呀。刘老,你也是我们学雷锋的宝贵资源财富啊!我再次被刘老的精神感动。也更加深切的怀念雷锋: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啊!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你却感动着每一个,有幸和你接触的人,你的领导,你的战友,你辅导过的红领巾,你帮过的每一个人,他们传承着你的精神,也感动带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雷锋啊,我虽然没有见过你,但自从中国大地上传送出你响亮的名字,当时是五年级小学生的我就被你深深感动,亿万中国人民被你深深感动,向你学习蔚然成风。半个多世纪过去,你在我心中从未离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你对人生哲思的至理名言,也溶入我们的血液里,让我们这些“夕阳红”,老骥不伏枥,焕发了人生第二个青春。
老当益壮,奋斗不息。弘扬雷锋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刘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我们这一辈虽然都已年过花甲,但历史责任还是很重大的。我们这一代要把雷锋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把我们的红色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永葆伟大祖国的人民江山!
冬
太好了,终于下雪了。 早晨我拉开窗帘儿,看到了外面是一片银白的世界,不由得心生惊喜。要知道此时已是小寒时节,可才盼来沈阳的第一场雪。 雪花还在漫天飞舞着,公路上汽车像蜗牛一样缓慢开着,行人小心翼翼地走着。这样的天气,我也只能呆在家里了。向窗外望去,一排排落满雪的松树枝上像一簇簇银菊绽放。我立刻被它们吸引了,不禁想起了故乡的冬天:在这个时候,松花江两岸该是挂满雾凇了吧。 我的故乡吉林市,有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而最使我陶醉怀想的是故乡的冬天里,松花江十里长堤上那仙境般的银装世界,那玉树琼花的吉林雾凇。 美丽的江城,以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受到了大自然的青睐,在冬天,那里有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齐名的吉林雾凇,统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它不是雪,也不是水,而是树枝上挂的霜。虽然其他地方也有出现,但以吉林雾凇最为壮观。 这是因为穿城而过的松花江,其十几公里以外的松花江上游是丰满发电厂水库大坝,把江水拦腰截住,从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太好了,终于下雪了。 早晨我拉开窗帘儿,看到了外面是一片银白的世界,不由得心生惊喜。要知道此时已是小寒时节,可才盼来沈阳的第一场雪。 雪花还在漫天飞舞着,公路上汽车像蜗牛一样缓慢开着,行人小心翼翼地走着。这样的天气,我也只能呆在家里了。向窗外望去,一排排落满雪的松树枝上像一簇簇银菊绽放。我立刻被它们吸引了,不禁想起了故乡的冬天:在这个时候,松花江两岸该是挂满雾凇了吧。 我的故乡吉林市,有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而最使我陶醉怀想的是故乡的冬天里,松花江十里长堤上那仙境般的银装世界,那玉树琼花的吉林雾凇。 美丽的江城,以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受到了大自然的青睐,在冬天,那里有天下闻名的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松花湖。 湖水通过电站水轮机组发挥完它的作用后,水温就有所上提升。升温的江水顺流而下,因此在冬天里江水也不封冻。江水遇到冷空气形成江雾和岸上的树木相遇,就凝结成了层层霜花,形成了玲珑剔透的雾凇景观。大约春节前后,是雾凇出现最多的时间。 我的母校吉林市毓文中学,就在松花江的岸边,江的上游就是从丰满水电厂方向流下来的江水。 在母校学习的那几年,我曾在校住宿。一早一晚或假日里,有时在江边看书、锻炼身体。这使我有幸饱览江畔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 在冬天有雾的天气里,站在江边赏景。天地之间,一片洁白晶莹:碧波奔涌的江面,雾霭茫茫,沿江的长堤,道路两旁的杨柳树枝条琼花盛开,松树的枝头上犹如银色的珊瑚礁,就连地面上,石头上都挂着白霜,像是一个充满梦幻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仙境里,人们的衣帽,头发,睫毛,围巾都挂着霜花。 早晨上学,走读的同学一进教室就急忙取下围巾帽子,打扫身上的白霜。我们住宿生,一边上早自习,一边不时地抬起头来,饶有兴趣地看着走进教室的“白雪公主”,“白马王子”。骑自行车沿着江边公路来校的同学,头上的白霜更多。 回忆起青少年时在江畔欣赏雾凇美景和在母校度过的那些快乐时光,还是让人那么陶醉,那么亲切。 说起冬天,最令我难忘的是我下乡插队时,在东北那个高寒半山区的小山村度过的八个冬天。 那里的冬天,山川大地一片皑皑白雪,我们有时上山干活打柴都得打绑腿,女生也得戴上棉帽子和围巾,不然寒冷的天气会把脑门儿冻麻木的。在那里,呼出的热气立刻变成了一缕缕的白雾,在眉毛、鬓发上凝成了白霜。 走在山里,寂静的冰雪世界只有林涛的萧萧声。冬日下,披着银装的白桦林和松树林挺拔而俊美。令人惊奇的是,有的白桦林的树顶上还长着一大束绿色的冻青。北国风光真是如诗如画啊! 刚来的第一年冬天,生产队为给我们集体户盖房子上山伐木,随着“顺山倒”的喊声,大树在人们的视线中慢慢倒下来,响声在山谷回荡着,人们把树枝砍下来,堆在一起留作烧柴,把树干放在一起,做盖房的木材。 冬天生产队主要的活是刨粪、刨腐质土,再把它们运到地里,以备春耕。 冬天夜长天短,这使我多了一些看书的时间。那里是穷乡僻壤,看到人们缺医少药,我就学会了针灸、注射。利用业余时间给人们解除点病痛。 一个下放干部的小孩得了肺炎,赤脚医生说他治不了,让去公社卫生院治疗。 可那是寒冬的晚上,离医院太远,又没车,小孩的父亲不在家,家里还有两个不大的孩子,孩子妈妈无法去医院,坐在大队卫生所,抱着孩子哭。我这时正好从病人家里出来路过这里,身上还带着针灸针和注射器。 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我只好壮着胆子想办法。我对孩子母亲说我可以用针灸和给孩子注射青霉素油的办法来治一治(因为当时大队卫生所没有青霉素,只有青霉素油。现在看不到这种药品了),她立刻同意了,买了药抱着孩子,我就和她一起去她家了。 我给孩子针灸注射完,过了一个来小时之后,孩子的烧退了一些。第二天我又起早去她家,连续治疗一周左右,孩子的病基本好了。我和她也熟悉了,我叫她张姐。 我看到她家有许多书,就向她借书看。她很信任我,让我随便看。我看完一本就去还,然后再借一本。《简爱》、《怎么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都是在那个时候看的,这些书太宝贵了,我做了笔记。由于白天轮大搞刨粪震得手发颤,到了晚上还握不稳笔,字写得很难看,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 我真庆幸在那样的冬天里,遇到了这样给我雪中送炭的贵人。 我现在居住的沈阳,冬天也很惬意。它既有北国风光的特色,又不像吉林那么冷。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你爱好的艺术和群体。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凭个人的喜爱,这里的退休人群中,有的人到了冬天就去海南过冬,我也去过一次。 那是2015年春节前,我们一家三代去了海南三亚。一下飞机,从冷地方来的我们,立刻感到热风拂面。我对海南并不陌生,因为我在那里工作生活过。但此时看到繁花绿树,风光旖旎,也格外心旷神怡。 海南的冬天就跟东北的春天一样,或者说海南没有冬天。 刚去的那几天,海南的雨较多,天气据说比往年冷。海南的朋友风趣地说,是东北人来的太多,把寒冷也打包带来了。 大海和沙滩是令人想往的。碧蓝的大海,蔚蓝的天空,水天一色,无限辽远,海浪向岸边涌来,好像是在热烈欢迎我们。海南的沙滩,沙子是最细的,被太阳晒得热乎乎的。我光着脚,享受沙滩的暖暖温情。 我的孙子孙女儿在海滩上玩得很开心,大人带着他们在海边追逐着浪花,快乐地嬉笑喧闹着。 每次见到大海,我都感到无比温暖、亲切和感动,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母亲,见到了知心朋友。我倾听它的涛声,那是它与我的和弦。我受到它的启迪,把它的叮嘱记在心里…… 海滩上家人的说笑声,把我的思绪从远方拉回眼前。我走到孙子孙女儿中间,和他们玩儿了起来。我觉得自己也成了孩子。 傍晚天气好的时候,海南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去海边散步。 记得一个海浪细语的晚上,我们散步在茫茫的海滩,无垠的夜空星光闪烁,如美丽的钻石一般。 大海的远处有一排点点灯火,和夜空中的繁星辉映,海南的朋友说,那是渔船上的灯光。渔船晚上都停泊在那个地方,天一亮他们就出海。渔民终日在海上捕鱼,大约一个来月才上岸一次,想想他们,我们真享福。 我们在海边走着,海浪柔软地爬到脚边,大家谈笑风生,神采飞扬,从南方说到北方。 是啊,东北现在还是千里冰封,南方却是到处鸟语花香。我们快乐的南来北往,就像候鸟一样。 春节过后不久,我们回到了东北的家园。海南的冬天又成了美好的回忆。 窗外的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我望着外面一片晶莹闪烁的银白世界,心里一片温馨。回想走过的岁月流年,回望生活过的南方北方,那一幕幕都留在了我心里。南疆北国的冬天各具特色。祖国的锦绣河山都是那么让人眷恋。 细想人生,也如这一年四季。冬季有许多时候也是美好的。把磨难变成财富,把苦水酿成美酒,你就站在了人生境界的最高处。 我们在稠人广众之中,既要和谐的生活,又要履行自己的人生职责,要对自己的美好情愫执着坚守,不要让它被凡尘蒙住。就像冬天的江水,即使冰封江面,江水也在冰下流动;即使冬季,也有阳光。 冬天到了,春天就不会远,心中有爱,四季如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