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风萧^易水 于 2018-8-1 18:28 编辑
看了这个题目大家可能很奇怪,为什么用拼音做标题,咋不用汉字?因为Biang字打不出来,据说biang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堪称“世界汉字之最”。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传统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录的,而其文字的发音,也是国语普通话拼不成的,所以只能这样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不过,中国确实有biang这个汉字。传说,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到一家饭店要了一碗面,吃的很尽兴,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了。秀才搭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店小二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秀才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商量,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 只见秀才大喊一声:“笔墨伺候!”但见他笔走龙蛇,他一边写一边说:“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这个店家从此就把这个秀才创的biang字作为招牌。人们出于对字的好奇,也难免对biangbiang面感兴趣,从此这里生意兴隆。 不知从何时起,陕西就有了这道美食,但至少在我的童年时期,这道美食对我来说还是一种奢望。 我的家在关中平原,玉米成行,小麦成片,好一派丰收的景象。但小麦作为公粮要交给国家,还要卖给国家“购粮”,献完了爱心,家里就剩不了多少小麦了。还好,我们还有玉米可以充饥。 小麦作为“奢侈品”,家里特别珍惜。磨面时连“麸子”都磨在面里,现在看来那是健康食品,但是,加了“麸子”的麦面就缺乏粘性了,根本做不出biangbiang面。偏偏母亲做饭时还要加玉米面,那就更没有粘性了。用两绞面做成馒头,馒头表面“开花”,整个屋子弥漫着馒头的香味。用勺子舀点儿油泼辣子,或蘸着吃,或夹着吃,到也算是人间美味。如果恰好家里有猪肉炼制的猪油,用它来夹在馍里边,放点盐,那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了。亦或者在地里摘几个辣椒,切碎,调点盐和醋,夹在馍里边也是一种享受。 有时候家里也吃面条。先用玉米珍熬制稀饭,再给里面下点面条,我们叫它“两米面”,这也许是哪个时代的独创。更多的时候,家里上顿与下顿都吃玉米产品。一般上午吃稀粥,下午“杠子馍”。所谓杠子馍,就是把玉米面揉到一块,因为缺乏粘性,所以做成条状,蒸熟似“杠子”而得名。 至少在我的少年以前,我没吃过纯正的biangbiang面。那时,人们见面总喜欢问:“吃的啥饭?”。一般人的回答是杠子馍或两米面,但有时候,会有人回答:“biangbiang面”,不难看出,那人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你再看看旁边的人,无不biangbiang地眨巴几下嘴,我以为biangbiang面就是这样来的。 后来,终于有机会吃biangbiang面了,还知道它就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裤带面”,终于把“biangbiang面”这个“概念”变成美味品尝了。 后来,我还有兴趣去亲自做这道美食。做biangbiang面要用上等面粉和面,软硬适中也可偏软,使劲地柔,人常说:打到的媳妇柔到的面,这时最合适。面柔光,省一会儿,再柔,使面更光滑更劲道,擀成面,不必太薄,切成条,再省一会儿,经过揉、抻、甩、扯,然后,在案板上biang、biang摔几下,再下锅。这时面宽而厚,犹如裤腰带,口感劲道,再下点绿菜陪衬,食用前加入各色臊子即可食用。或着在捞出的面条上放些辣子面,用滚烫的油,璞轰地泼在辣子面上,一道火光闪过,看的人不由得睁大眼睛。这时,油泼辣子味辣而香,四处弥漫。此时,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吧?调点盐和醋,来几瓣蒜,再来碗面汤,你就静静地享受美食吧。 顺便告诉你,吃biangbiang面你会上瘾。不然的话,陕西人为什么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惦记一碗biangbiang面呢?另外,还要悄悄告诉你,康熙大帝就十分喜欢吃biangbiang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