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74|回复: 4

[散文赏析] 今生今世的证据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5-22 06: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附一:    【语篇结构分析
  全文第一部分(第1—3段):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事物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证明。
  第二部分(第4—6段):写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故乡的改变及引发的思考。
  第四部分(第9段):“家园废失”结束全文,使全文笼罩在浓浓的伤感之中。
  【语篇脉络梳理
  那时候,我不懂得热爱故乡→反衬故乡的可爱
  榆树
  夕阳
  牲畜
  生活中熟悉的东西 盖房 一草一木令人难忘
  公鸡
  黑狗
  家园失去,才觉得它的价值,照应开头,表达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全文第一部分(第1—3段):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事物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证明。
  第1段:带着一种逝去才知珍惜的伤感反思“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以及想当然地认为新事物会代替它们的错误想法。
  [品味]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 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体会]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2段:写自己现在已明白“曾经拥有的事物”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希望这些“证据”能够留下。
  [品味]“这些”指第一、第二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因为“ 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 我”生命的印记。“ 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
  [体会]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 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第3段:总结第一部分,重申懊悔之意。
  [品味]一再强调“不知道”: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练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体会] 到此段,作者连续使用了一个“还不懂得”和三个“不知道”。
  第二部分(第4—6段)写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
  第4段:回忆曾经的生活。
  [品味]前两句承接上段,开启下文。连续用了七个反问来深刻表现“ 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即消失过去无法证明,细腻充分地表现了对故乡生活的深深依恋。连用六个“真的”,写出失去证据后的无奈。“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熟悉,月光对事物的渗浸,也可以说是作者情感对事物的浸透。
  [体会]这里的描写非常的细致动人。
  第5段:感伤曾经的生活现在无人关心。
  [品味]风“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是写“ 经历”给人留下的深深的印象,非常细腻。
  [体会]这一切,无法得到证实。
  第6段:总结第二部分,写曾经的生活不可见证。
  [品味]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 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 证据”、“ 村庄”、“ 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 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体会]这一段是对4、5两段的总结。过去的贴近自然的生活因不可再现而“ 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连自己都“产生怀疑”;而人们已不再关注自然对生命乃至人生的影响,故而作者感叹“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故乡的改变及引发的思考。
  第7段:写故乡的改变。
  [品味] “我的”成了“ 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隐含了故园不再的感伤。“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人为的痕迹(证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证据)总会被时间吞噬。“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个句子不好理解,但推断一下,应该是“ 证据”的消失,等待的是一个个证据的消失,复归于自然本来的面目。
  [体会]详写人们打土墙的情态,隐含着作者对人们留下“ 证据”的“ 自豪”所持的态度。
  第8段:写作者由故乡面貌的变化引发的对生命价值的疑惑。
  [品味] 生命的消失“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他们的生命意义何在?“ 我”的时光与曾经鲜活的成长历程,在生活环境变化之后,有无价值?意义何在?这是任何人很难回答的问题。
  [体会] 这是作者最深刻、最有哲学意义的思考。
  第四部分(第9段):“家园废失”结束全文,使全文笼罩在浓浓的伤感之中。
  [品味]“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体会]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二、疑难问题探析
  1、开头两段的表达方式和作者意图
  就开头来看,第一句用“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而第二段第一句用“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这语句上的反复,突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漠视、忽视。再写下去具体写故乡的草木房屋,自己熟悉的一切。这实际上是欲扬先抑,表达了我现在是多么地留恋我的故乡,留恋我故乡生养我的老屋。这先抑后扬实际上是表达对故乡那刻骨铭心的爱。
  2、第4段开头的一段议论和反问的作用
  这几句议论从结构上看是属于过渡,从表情达意上看是属于为后文记叙描写定下一个忧伤的调子,从内容上看是和后文的疑问保持一致。后文的连续发问,写自己在村巷里仓皇奔跑,写自己院门的榆树,照耀着自己院子的月亮,实际上表现的仍然是对故乡的留恋。反问也罢,疑问也好,本质上还是肯定自己有过这么一段生活,表达的依然是那难以舍弃的乡情乡愁。“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是说我对我的家太了解了,太熟悉了,闭着眼就能说出它的一切。
  3、“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又写了“公鸡”和“老狗”,有什么寓意?
  “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公鸡”“ 老死窝中的黑狗”实际上是写家。表达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意思,在故乡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作者在问,“ 家里的大公鸡和那条黑狗还在吗?”根本上还是写那难忘的乡愁。在这里,作者把乡愁变成了大公鸡和黑狗,更具体形象了而已。
  语篇鉴赏
  (一)语篇整体赏析
  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 它没有用处了”。其实,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 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 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 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二)写作特点赏析
  1、奇异独特的分类表现形式
  这篇散文在表现乡愁上独辟蹊径,其艺术的独创在于以一个迁移者的身份讲述(回忆)故乡的可爱,对故乡那一草一木的难忘。这种构思在抒写乡愁的文章当中还是不多见的。
  2、感人真实的细节
  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感人的力量。这篇散文之所以感人,与作者真实详细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请看第2自然段“ 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细节多具体,多到位,多感人,如果没有这些细节,这篇作品还有这么感人的力量吗?
  附二:
  所有回家的路已变成虚无之途
  ——读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
  王丙希
  国人的乡土情结凝重,这为诗文的创作提供了永恒的题材,故而,怀乡去国的诗文写得多也易写得精彩感人。当然,此类题材对作者也是个陷阱,易滥,滥于情滥于物,易千篇一律,滥俗。
  有那么多名篇佳作在前面挡着,要想翻出新意很难。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却显得新颖活脱,情感克制理性,视角独到,语言精美。
  首先,刘亮程的构思是精巧的。他没有反复吟咏人对故乡的依恋,而是越过这一层面去探究思乡之情何以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家园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人离家,家乡成为故乡,其间发生了什么,有多少变化寓于其中。
  在结构上文章紧扣“证据”二字层层展开。
  作者先写一次搬迁,写我们自己有意无意间毁坏了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因为不懂得不知道不怜惜,才会有轻率之举,我们用暴力摧毁了我们曾经生活的地方――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那土墙,那破墙圈,那门洞窗口,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那破瓦片,那泥皮以及泥皮上的烟垢和灰,那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证据”,被我们彻底摧毁了抛弃了。曾几何时,我们评价东西的价值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考虑它们是否有用。我们也总是满怀信心以为,明天会有更新更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喜新厌旧是人们的通病,为了迎接明天就要干净利索地和昨日告别。于是,就有了急于自我摧毁的暴力豪举。
  没有了“证据”,我开始茫然开始怀疑。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那深处的更黑更猛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的大风,那夜晚大鸟的叫声,我沿着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从而躲避背后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那棵大榆树,那根拴牛的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的榆木桩,还有,那恒久明亮的月光,把墙、树木和道路照透,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的月光,等等等等,作者不自信,怀疑了。他一问再问,一次比一次问得深入。“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屈原穷途末路写了《天问》篇,屈原问得琐屑,问得精微,穿透生活的表象,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这就是所谓宏观在宇微观在握吧。刘亮程同样问得深刻入骨。“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没了证据,就是丢了故乡,丢了故乡,人就变成失根的兰草断线的风筝飘飞的秋蓬流浪的野孩子,那种惶惑孤独感让人同情。
  但是,“证据”的消亡又是无可奈何的,因为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
  作者以一个村庄的变迁来形象说明这点。“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乡民挖土打墙盖房子,墙打得越高坑便挖的越大越深。要生活,人们不得不制造生存的痕迹――证据。“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坑等待什么,等待的当然是喧闹后的寂静,等待大地恢复本来的面貌――证据的消亡。证据终有消亡的一天,人为的或自然的。这是让人伤感的事实。
  物烙上人的印迹,从而证明人的存在。人怀物念旧,怀念的实际是自己的昨天,昨天的历程与价值。人的生存在某种意义上需要物证,但物证又是脆弱的,任何事物都有萌芽生长成熟衰老消亡的过程。好在,我们还有心证,心证就是物内化而形成的情感性格精神思想。心证是永恒的,它使我们充实,它慰藉了人们思乡的焦渴。如果没有内化,那么,物是物心是心,“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身后的脚印不存在了,历史成为空白,他失忆了,崩断了和家园之间最后的纽带,带上孤独,去漂泊。
  文章紧扣“证据”层层展开,结构严密而不显拘谨,这和作者独到的选材视角有关。作者不空洞地抒发对故乡的爱恋,也不以一枝一叶来言情讨巧。他抓住人与故乡的关系这根藤蔓细细摩挲,告诉我们,家园意味着什么,在家离家,家乡成为故乡,其间发生了什么。可谓切中肯綮,击入要害,动人心魄。
  读刘亮程的散文,我感佩他超出常人的细腻和深刻处,也陶醉于他那种挥之不去的忧伤和孤独。我主观以为,这大概和气质相关吧。性格外向的人张扬,性格内敛的人深刻。好比植物,麦子的繁华全在穗上,让人一眼看得到,但麦子根须浅生命力短暂。红柳的辉煌在根上,它穿透坚硬的沙土去努力探求生命的深度。刘亮程可能是个性格内敛的人,他就像文坛上的一株红柳,在他擅长的乡村题材里,想得细掘得深写得俏。
  当然,构思的巧妙思想的深刻还要借助高超的表达。刘亮程的散文耐品有诗意意境美,得力于他的语言功底。
  作家的语言,存在问题的大致有这样几类:一种是嫁接的翻译文本,欧化句子严重长句子多容量丰富,但读起来别扭。一种是旧学底子厚,但食古不化爱炫耀学识堆积典故熟语,懒省事,没有自己的锻造。一种是从口语化来,自然质朴,但沉淀不够提升不够,少了韵味。高明的作家总是力避这几点的,他们寻求一个成熟独到的腔调。
  刘亮程的语言是自己下功夫锻造的,显得出类拔萃。他很少用典用熟语,也不全用白描,是工笔加淡彩渲染的那种,精致丰厚隽永。他最擅长用语言造境,质感的动态的含蓄的忧伤的画境。他很少像某些作家一样,板起脸来说教,把语言变成冰雹石块和枯枝败叶向读者倾泻。人惟恐躲之不及。刘亮程的文字有魔力,不炫耀不张扬,叫人不自觉间就沉入他的气场里,欲罢不能。
  他的笔触极细腻,笔墨满浸情感,句子极富个性。“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人和景相合相融,多真切。“沐浴” “照透” “渗浸”,这三个动词用得好,把作者对月光的感受和迷离的记忆真实地再现出来。“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这风多有“穿”透力,穿进骨缝,穿过人的一生,真是冷毒!作者在这有质感的冷风中寄托了几多伤感呀。“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这简直就是诗歌的句子,化抽象为具体,把痛失家园的惶恐感表现得那么含蓄那么深刻。
  最好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最美的意境是诗的意境,这是公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亮程写过十年诗歌,他的散文语言得益于诗的输血和哺育,极富暗示性启发性象征性。他以诗句入文,诗的节奏感让句子更鲜活灵动,诗的含蓄让表达更形象具体。他将遣词造句修辞与自己的气质情感妙悟,巧妙熔为一炉,冶炼出了自己的面目,达到了让人羡慕的境界。
  诗人寻找家园,哲学家逃离家园。我们希望我们的家园永远充满诗情画意。读刘亮程的散文,可以重温乡村的梦境,慰藉我们疲惫的都市脚步。虽然那仅是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却叫我们频频回首。
  记住作者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5-22 08: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第9段):“家园废失”结束全文,使全文笼罩在浓浓的伤感之中。
  [品味]“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体会]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5-22 08: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最美的意境是诗的意境,这是公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5-22 08: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寻找家园,哲学家逃离家园。我们希望我们的家园永远充满诗情画意。读刘亮程的散文,可以重温乡村的梦境,慰藉我们疲惫的都市脚步。虽然那仅是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却叫我们频频回首。
  记住作者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

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受益匪浅,遥祝新周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5-22 1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祝写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5 18:15 , Processed in 0.1789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