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jaxluoyz 于 2017-4-17 18:24 编辑
寻访资国禅寺 文/罗余作 资国禅寺,位于吉安县城西北大约15公里处的梅塘乡龙须山的南麓。据清版庐陵县志《周必大游记》中载:“唐大历中(公元766-779)有曰法登者来隐此。当地人以龙须山林田宅施之,故号龙须山。” 曾游览过家乡的许多山水,熟不知身边的龙须山,此地深藏国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保护文物资国禅寺。这个假日,我陪远道的朋友去寻访了资国禅寺,故也不忘留下这番游历。 原来资国禅寺号佛教禅宗道场,皇家寺院。始建于陏唐年间(约公元600年),后由曹溪六祖弟子法登禅师兴建并隐居于此。唐神龙年间,佛教传入青原山,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建净居寺。净居寺青原系祖师行思道场,资国禅寺成为禅宗圣地青原山的重要道场之一,也是香客云集的宗教旅游胜地。现有关资国寺的真实来历,后人都是依据宋《周必大游记》:“资国寺之开山祖为曹溪六祖之弟子法登。”法登为青原山开山祖行思(公元660—740年)之弟,唐代宗大历(公元766—779年)来此隐居。而其兄行思则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从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来青原山开辟佛堂。因此,资国寺的创建时间仅从唐代宗大历算起,这样就较青原山晚了几十年,迄今1200多年。但民间仍流传着“先有资国寺,后有青原山”的说法。 据《江西通志·胜迹略》载:“‘永兴寺’在庐陵县安平乡(1985年改名为梅塘乡)。”法登在此建寺庙后,初名为法云禅院,后在山坡上发现唐太宗御赐的“永兴寺”匾,便请唐代宗改赐为“长兴寺”。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长兴寺”改名“长兴禅院”。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长兴禅院”为“资国禅院”,迄今世人称之为“资国禅寺”。 龙须山资国寺在其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几经兴衰,其沿带与佛教的盛衰息息相关。历唐、宋、明、清均曾重修。唐昭宗时(公元889-903)敕建。据庐陵县志记载,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刘辰翁建两都文寺院于此寺。明朝嘉靖间(公元1522-1566)废。国朝(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眉庵秀禅师(清初高僧、净居寺方丈)重建。十六年(公元1657)火焚。十七年(公元1658)复建。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僧开一复构塔院及法堂。” 因山、因寺、因书院,历代名人学士姜公辅、段成式、周必大、胡铨、向敏中、刘辰翁、李东阳、湛若水、施闰章、翁方纲、蒋之奇等多慕名而来,游山礼佛,讲学授徒,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珍贵墨迹,仅《青原志》就收集诗文500多篇。颜真卿、黄庭坚、李纲、王守仁和文天祥等人的手迹石刻更为山中之墨宝。至今山中仍存净居寺、七祖塔、飞来塔、祖关、待月桥、迎风桥、龙潭、虎跑泉、试剑石等名胜古迹供人们寻访遗踪。 1982年以来,当地惜其历史悠久、环境幽静和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遂发心重兴资国寺。资国禅寺在佛教各类文献、地方志中有大量记载,而且在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的文物名胜古迹。其中有唐、宋时代刻凿缠枝莲纹、莲瓣纹青石柱墩近10尊。有光绪癸已(公元1893)刻镌的青石“地藏殿”、“地藏阁”石刻2方。有香炉峰、木鱼峰、翠映鹅公之岭(鹅公岭)、仙之岗(仙人岗)、合派之泉流(合派泉)、偏风亚眼(亚眼池)、万松平(风起传音)、龟蛇门、狮象关、架裟石、法雨塔等。在万松坪东边,解放后还在该处筑了一座近百亩的大水库,为资国寺新添了一景。重修中的资国寺,开始逐步形成了集宗教、艺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寺院。现寺院香火日益兴旺,年香客和游客10余万人次。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资国寺的僧众们,正以“文、教、禅、净、慈”人间佛教五大理念,实践人间佛教,以佛教特有的奉献精神默默地做着入世的事业,为佛教的发展和社会的祥和安定,贡献着一份特殊力量。 如今的龙须山,山水形胜。资国寺里竹子青翠,寺外东西南,近处都是一片良田,四周远处小山丘陵拔层罗列,姿态各异,十分秀美。胜过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里的民风纯朴,乡民是且耕且读,是龙须山的龙泉水养育了子民,资国寺的佛教文化教化了子民,龙须山和资国寺的山水文化将继续施惠于乡民,保佑这里的人民永远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