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多少世间美好,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这认识是对逝去美好的弥补,也是过往岁月的馈赠。 当我告别学生时代许多年后,才渐渐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并不时地梦回当年图书馆。那种炽烈的思念之情,无异于对恋人的牵肠挂肚,且此情与年俱增,仿佛心灵的高利贷。 我也很清楚,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全民向钱看的时代,谈读书很有点像沉寂千年的木乃伊自己站起来说话般令人惊诧,或者难免要使一部分人鼻头泛起酸腐气息,如同掉进醋缸中一般。然而,我的爱书之心亦如排距读书者的顽固,已然融入血液,挥之不去,日久成疾,如吸毒的人一般疯狂,如飞蛾扑火一般执着。 记得于丹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田鼠在忙碌地做着过冬的准备。第一只拼命地去找粮食,第二只卖力地去找御寒的东西,第三只却一直在田埂上游荡。那两个伙伴一边忙活,一边指责第三只的懒惰,受指责的田鼠也不辩解。冬天真的来了,三只田鼠躲在狭窄的洞里,看着吃的东西不愁了,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不知怎样打发时光。这时候,第三只田鼠开始给它们讲故事。比如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它在田埂上遇到一个孩子,看到他在做什么什么;又一天的清晨,它在水池边看到一个老人,他在做什么什么;它还曾听到人们的对话,曾听到鸟儿在唱一种歌谣……它的那两个伙伴这才知道当初的指责是一种误解,这只田鼠当时是在为大家储备过冬的阳光。 书籍就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阳光,图书馆就是储备阳光的地方。但我并不是有意识地冲着阳光奔向图书馆的,而是在浸泡图书馆的岁月中感受着温暖,发现了阳光,日久天长,便在这温暖阳光的沐浴下神游万里,乐不思蜀。 初中三年,身处山村,文化贫瘠,书籍奇缺,仅有的课外读物是借来的半部残缺的《三国演义》。但是向学之心从未懈怠,仿佛穷人永远不会放弃发财致富的梦想。此时,我已对书籍和图书馆有了朦胧的憧憬,多次向父亲建议给我们家开个书店吧,意图很明显,但是穷困的光景怎能满足我的一己之私。 然而,人生的机缘又总是牵拽着人,朝着自己钟爱的目标不断逼近。 多年后,我读到博尔赫斯的话:“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那一刻,我有种怦然心动的共鸣,仿佛意外碰到梦中情人时那种触电的感觉。 上了高中,终于可以隔着装有铁条的方形小窗口略窥图书馆的风采。高一寒假前夕,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钱钟书先生妙语如珠的《围城》。从此,在我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文学的窗户。后来,学校的图书馆逐渐难以满足需要。因为馆内不让进入,好像眼巴巴看着美食不能吃。再就是好书总是抢手货,经常借不到。并且借书时总要面对老馆长那严厉的眼神和尖锐的训斥。不慎丢书后还要付出书价五到十倍的赔偿。我就曾经为一本丢失的《李白诗选》赔了近二十元,当年那可是我一周的伙食费,那份心疼啊,无异于割我的肉。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一位文学青年同学摸到了市图书馆,问询后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商量,决定两人均摊集资55元办了个借书证。于是,每周一次步行约一个半小时往返于学校和市图书馆之间。我们可以进入馆内随便挑,每次最多可借三本,经常碰到的是给我们办证时那位和蔼可亲的男馆员,与学校严厉的老馆长风格迥异,让人如沐春风。毕业前最后一次借的书,我们没有归还,那55元的押金也不要啦,因为我们觉得这三本书的价值远超那半个月的伙食费。其中,我拿的那本是权延赤的《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当时也想过如此不择手段,很不光明磊落,但最终还是邪恶的贪欲战胜了道德和理智。如今,有时还会想起那位和善的馆员,心中仍会浮起愧疚之情,也不知他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两个借书不还的家伙? 最令我魂牵梦萦的还是大学的图书馆,那真是无愧于大学之大。首先是建筑高耸,其次是储藏丰厚,第三是环境幽雅,仿佛一美女玉树临风又满腹经纶、气质不俗,怎能不令人寤寐思之,想与之肌肤相亲,长相厮守。 于是,我便时常捧着一摞摞图书穿行于校园小径。写毕业论文的日子,丰富的馆藏图书帮忙很大,图书馆如秀外慧中的美女一般的印象更是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大学的最后时光,我不借书时,也喜欢漫步于清幽宁静的图书馆内,随意环顾林立的书架仿佛众星捧月,猛士拱卫,一种安全感便洋溢身心;深情凝望如山的图书,仿佛美女在侧,红袖添香,一种幸福感便浸入肺腑。 无情的岁月,使我在告别学生时代的同时也与图书馆告别,如同红颜老去一般,令人怆然伤怀。 如今,虽然不时地疯狂买书,也已小有储备。然而,比之图书馆难免黯然失色。渺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越发怀念起曾经那些畅游图书馆的青春岁月。 韶华如水,悄然流逝,抚今追昔,不由的几番梦回图书馆。我所追忆怀念的岂止是图书馆?还有浸淫其中的那段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