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寅叶子 于 2016-8-24 23:34 编辑
《浅谈,诗的格调》——随笔
说到诗歌,我最羡慕那些资深的文人骚客,看他们的文章,读他们的佳作,不乏从中受益匪浅,是这些老师们的作品、教诲、指导和鼓励,启蒙了我,打开了我求知的那栅门,增加了我食书的欲望。起初,我只是顺口溜,后来学会打油,再后来学着步入诗行,再再后来就并轨与诗歌了,当然与真正的诗的韵律还相差甚远,平仄也运用不当,总而言之,还有待于学习和提高。
尽管如此,我以为,不论是古体诗,还是新韵诗,不管是近体诗,或是现代诗,诗,应该是诗人的心语,诗者的肺言,若意味着追求格律、韵律,恐怕会影响读者的理解程度,若理解不了诗意,也就失去诗的本意,诗的本意是渗入人心,形成感染力的,没了本意就会失去读者,看不懂或是理解不透的作品,他就不会去读,更不想去费解,尤为古体诗,若真的羡慕古人的字韵,现代汉语词典又何必简化古体字,重新编辑成 人人可以理解,大人和孩子都容易接受的呢,在我认为,古人的东西,不论是文学,还是戏剧,或是医学,古人的所为只能当作历史收藏,作为遗产保存,只能参照或借鉴,大不可套用,更不能延续,否则就是复古,就是倒退,就是叛逆,这是与时代相抵触,与改朝换代相莫逆的,古人的东西不应该发扬光大,而应该鸣金收兵,单就新新人类和故故人群而言,不需要各抒性灵,只要有意识,有感知,有认同就可以了,要知道古代的套路,不一定在现代社会适用,更不会用古人的思想去改变乾坤,前车之鉴只是前车之鉴,不能作为杯水车薪,只能是借鉴。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文明在素养,生活在提高,若重新回到古代,有意思吗?我想人人都不会接受。个个举手反对,就连外国人,几个世纪前就开始帷幄现代诗歌了,作为一个持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走回头路合适吗?
诗,本来就是一种高雅的、美好的东西,是释怀心情,释放压抑,释燃情操的一种最好方式,诗人借用诗的“张力”,抒胸怀、抒心怀、抒缅怀,借用诗的“作为”,抒心情 、抒表情、抒感情... 若含蓄量过重或是比喻过于深奥,会带给读者一种费解和误解,造成文不对题,或是名不副实的错乱感觉,让读者带着苦思冥想、若思若猜的意念去读诗,他会觉得无味,无趣,无聊,连诱惑力都失去了,还谈什么号召力,又何来的共鸣?读者不给你添加指责,就算不错了,届时,枉费了心机,徒劳了精神。一件再好的艺术品,若百姓不理解、不接受,那这件作品其不成了废品,谈何艺术?谈何鉴赏?又谈何收藏?若诗歌真的走了调,偏了题,隐喻的过深、过度、过重,或是比喻不恰当,就会失去诗歌的意义,现代诗歌就是诋毁了这些束缚,打破了这些条条框框,让其自由发挥,让诗歌闪出最亮点,提高诗歌的感染力。
其实古人也在简化诗歌的字意,如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又如唐朝李白的夜静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论从字面还是从字意,他们也在简化,目的是想让人一目了然。现代人,好的东西不去光大,却偏偏喜欢上复古、难道追逆古人的繁琐是一种时尚?索然.....
诗的格调,不在韵律,且在诗意,不在平仄,且在诗行(当然,能掌握格律是最好,不能也无须刻意追求),写诗的人,不要忽略了大众群体,百姓的口味,你的作品是为百姓服务的,只有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
以上为个见,可能是因为缺少“知书达理”的素养,才大言不惭,说一些贫乏知识面的话,此出感言,让老师们见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