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蓝雪花 于 2016-8-18 12:59 编辑
一
一直以来,但凡历史书籍还是影视作品,鳌拜都被定位为一个在康熙皇朝倚仗其辅政大臣的身份擅权独断、专横跋扈、在康熙8年被康熙用智谋擒拿的千古奸臣,是死有余辜的逆臣贼子。然而,最近看尤小刚导演的《康熙秘史》,却发现这部电视剧第一次推翻了历史对于鳌拜的奸臣定位,而将鳌拜定位为一位衷心辅主、为保大清江山而甘愿背负千古骂名、心可鉴天的耿耿忠臣。
在这部电视剧里,鳌拜几次让我感动得眼眶湿润、喉头哽咽,有种想为他说点什么的冲动。
康熙8年,首辅大臣索尼因病一命归天,一时间朝廷大臣、各位王爷都各怀心事,静观朝廷动态,以便伺机而发。一方面,自8岁登基做了8年有名无实的儿皇帝的康熙已成长为一少年俊才,年轻气盛,心怀大志,急于亲政。另一方面,在4名辅政大臣中排行第2的苏克萨哈也盼望着自己能坐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之位。同时,以安亲王岳乐为首的八旗王爷也蠢蠢欲动,并亲自幕后操纵、导演着一场龙虎斗的朝廷大剧,试图从中坐收渔翁之利,恢复八王议政旧制,重掌执政大权。而亲历三朝,阅尽人间兴衰荣辱的太皇太后孝庄却越过遏必隆、苏克萨哈,直接将启奏、批红的大权交于4辅臣中排行最末的螯拜。于是一场心力、智力的争斗、角逐不可避免的就此拉开了序幕。
自古以来,每一次的朝廷变故都伴随着血雨腥风的洗礼,伴随着朝廷重臣的命运重组,生死轮换。今日的重臣明天也许就成了死囚,昨日的小人也许就成了今日的功臣。命运的交错和更迭只悬于一线之间,就如同戏剧一般的上演和变换着。
大清的天空一时间风云变幻,几股势力此消彼长、轮番更替,一是苏克萨哈因为首辅大臣的位置旁落于螯拜之手,心有云翳,于是力主皇上亲政,取消辅政大臣议政制,主张国家大政由皇上一人圣才独断,并频频为急于亲政的皇上出谋划策,被皇上视为衷心为主的忠臣。而安亲王岳乐却一边与苏克萨哈密切往来,表示站在苏克萨哈一边,鼓噪着让皇上亲政;另一方面却利用领侍卫内大臣班布尔善的三寸不烂之舌鼓动螯拜利用自己在朝廷中一呼百诺的威望将皇上取而代之。自此,安亲王岳乐的用心昭然若揭,无非要挑起一场朝廷的争斗,而他自己则坐观其变,当一名观战者,让苏克萨哈和螯拜在这场争斗中两败俱伤,这样,他即可因为皇上年少而名正言顺重新成为大清朝的摄政王。
而作为首辅大臣的螯拜在这场朝廷大战中如何应对朝廷瞬息万变的局势,将主宰着朝廷政局的稳定,也主宰着人心的安定。鳌拜一方面认为皇上亲政为时尚早,还不能掌握、应对朝局的震荡和变化,容易让一班虎视眈眈觊觎王位的人以可乘之机,再加上皇上年轻气盛,容易冲动,心浮气躁,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历练,所以朝廷大局、国家大事还得仰仗太皇太后和辅政大臣做主。并且一次又一次驳回了由安亲王幕后操作,苏克萨哈台前鼓噪的力主皇上亲政的奏议。这样,鳌拜对于当了8年傀儡皇帝急于亲政的康熙来说就成了其亲政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和拦路石,成了揽权不放的权臣,成了皇上心中的骨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位爱新觉罗家曾经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忠贞耿直的两朝臣子,这位曾经为大清江山不惜赴汤蹈火、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功臣如何便站在了皇上的对立面?真的是权利这一魔杖让这位当朝的首辅大臣也不例外的臣服于它的威力之下让欲望烧红了双眼吗?
二
在安亲王的授意下,苏克萨哈决定以圈地为由,参奏罢免鳌拜,并承诺皇上一旦亲政,再奏请安亲王出山主持朝政。急于参倒鳌拜的苏克萨哈哪里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安亲王步下的一粒棋子,他哪里知道安亲王深藏的心机,哪里知道安亲王的授意如同给他下的一道催命符,在不经意间一步步踏入安亲王为其设下的布局,无以回头。
年轻的康熙在苏克萨哈的出谋划策下,授意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位朝廷大臣在朝会上以鳌拜圈地谋取私利、专事独断为由奏请罢黜鳌拜。曾承诺将与苏克萨哈一起倒鳌的安亲王却在苏克萨哈惊愕的目光中以苏纳海、朱昌祚、王登临结党营私、扰乱朝纲的罪名要求惩办苏、朱、王3人。之后苏克萨哈再次在安亲王的授意下奏请辞官守先帝陵,以退为进,试图给鳌拜出一难题。如果鳌拜准了他的奏折,也就坐实了鳌拜的擅权,排除异己;如果不准他的奏折,他将再次以皇上亲政作为留下来的条件。
正如鳌拜对太皇太后所坦言的:苏克萨哈这一道奏折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准了他,这一剑就砍在了我鳌拜的脖子上,挽留他,这一剑就砍在了大清江山的命门上。一则会让群臣们以为我鳌拜独断专行,容不得与自己意见相佐的同僚;二则,皇上会以为我逼走了苏克萨哈,我与皇上的死结将再无解开之日了。而这一切都是安亲王的精心策划,而安亲王的胃口绝不仅仅是做一个摄政王爷,而是他一直以来所觊觎的皇位。如何两全,确实让人两难。
历经三朝的鳌拜当然明白,苏克萨哈不是一般的臣子,而是先帝托孤的辅政大臣之一,如果杀了力主皇上亲政的辅政大臣,定会震撼整个朝廷,并且与皇上的仇也便永远的结下了。皇上终有亲政的一天,那时自己就将成为皇上第一个要除掉的逆臣。
安亲王的用意无非是让鳌拜与苏克萨哈两虎相争、两败俱伤,以达到最后铲除这两位辅政大臣,为自己成为摄政王,以致将皇上取而代之扫清障碍。如果先除掉鳌拜,苏克萨哈将与皇上结成统一战线,自己的欲望就难以达成;而先除掉苏克萨哈,鳌拜与皇上之间将不可避免的上演一出两败俱伤的龙虎斗。那时就将自然由他安亲王出来主持朝政大局,把持朝政。安亲王的用心又岂能瞒过明察秋毫的孝庄太皇太后与历经三朝的鳌拜。
急于入朝柄政的安亲王企图借苏克萨哈之事做足文章,来个一箭双雕,密调八旗旗主王爷进京,一方面想借八旗主子杀杀鳌拜的威风,另一方面也给皇上的顶梁大柱太皇太后一个下马威,让太皇太后对这些不得议政的王爷们有所顾忌,知道八旗王爷们的不可小觑。
情势紧急,为了敲山震虎,阻止八旗王爷们进京,彻底断了安亲王为首的王爷们的野心,不使朝廷落入安亲王之手,鳌拜最终不得已痛下决心,在杀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3人之后,竟逼着皇上在苏克萨哈定罪的诏书上用章,将苏克萨哈以辅臣乱政的罪名明正典刑,以振朝纲。也从此背负上擅权独断、枉杀忠良的恶名,同时,也彻底的将自己变成了皇上亲政的仇敌。
除了太皇太后,谁能理解鳌拜的用心良苦和独自挣扎,在那些不眠的日日夜夜里,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头颅终有一天会被放在苏克萨哈的祭台上,一个对皇上大不敬的罪名就足以让他受满门抄斩之祸。但他顾不了这许多了,他不能让大清江山落于朝廷小人之手,更不能辜负先帝爷托孤的重任。就象他跟自己的宝贝女儿说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皇上,为了几年之后将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朝廷交给皇上。日后宁愿一死,也绝不愿愧对皇上和先帝。
三
在安亲王密调八旗王爷进京的同时,为了以防万一,鳌拜胞弟穆里玛未经其兄同意,私自调集5万兵马悄悄挺进京城,并窜缀鳌拜乘机废除皇上,拥立二阿哥福全为新君,以保全整个家族的性命和利益,凭着鳌拜当时在朝廷一呼百诺的权势和所掌管的天下兵马,这是他鳌拜能够做到的,但他深深地知道:凭着二阿哥宽厚憨直的秉性,当了皇上,只能做一个中庸的帝王,而当今皇上只要再加历练,将会是大清朝的一代圣君。两利相权取其重。正如他对其宝贝女儿说的:我的性命和我们一家人的性命,比起辅佐皇上稳定朝政毕竟是微不足道的。
为了不使安亲王利用八旗王爷们搅乱朝政,鳌拜决定只身前往说服王爷们返回盛京,然后辞去官职归政给皇上。同时下令穆里玛让私自调集的5万兵马原路返回驻地,不得进京。而穆里玛在班布尔善的鼓动之下,背着鳌拜不仅不让兵马返回驻地,反而拔营继续向京城逼进。如果这5万大军兵临城下,并为安亲王岳乐所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鳌拜逼宫乱政的罪名将再无法洗脱。
安亲王借穆里玛私调兵马进京之事,决定以鳌拜起兵谋反为由拿下鳌拜,就此断了太皇太后的脊梁,到时幼主难当大任,谁为新主,将是王爷们说了算。如果就此让福全取代了康熙,大清朝就可以稳当的落入八旗王爷们之手,更确切的说从此大清朝廷将是他安亲王的天下。为达成目的,安亲王让内务府大臣班布尔善说服二阿哥福全抓住时机取代康熙,企图使鳌拜调兵谋反既成事实。
与此同时,苏克萨哈的被杀使皇上心中的怨气、怒气愈加炽烈,鳌拜的权势对少年皇上造成的无形的压抑已达到无以复加、物极必反的地步。为了对付鳌拜,康熙秘密训练了一批少年布库,以备不时之需。当听说鳌拜调集兵马进京意在更易新君,更是再无法忍受,于是谋划实施瓮中捉鳖之计,将螯拜一举拿下,以保住自己的皇位。朝廷局势一下子变得剑拔弩张,三方势力各自为阵,各自布局,已成三足鼎立之势。
八旗王爷们在安亲王岳乐的挑唆下,坚决要求恢复八王议政,以造成实际上的皇位虚空,皇上亲政无日。与此同时,穆里玛统帅的5万大军在安亲王的推波助澜之下已兵临城下,鳌拜料知王爷们会借此大做文章,以最终达到恢复八王议政的目的。情势万分危机,鳌拜一面向太皇太后上奏,要求置他以死罪以挽救朝廷危机,重振皇威,力保皇位稳定。一面亲自前往穆里玛大营退兵。而此时的皇宫内院,康熙智擒鳌拜的计划也正紧锣密鼓地进入实战演习阶段。
处于极度兴奋中的康熙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宣鳌拜进宫。为防穆里玛在班布尔善的鼓动下率军逼宫,鳌拜将他们一并带离军营。当鳌拜只身步入皇上的书房——皇上为鳌拜设下的捉鳖之瓮,早已料到皇上的用意,然而,几个小小的少年布库又岂能奈何曾在数万大军中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并有满清第一“巴图鲁”之称的鳌拜。但为了大清的千古帝业,这位一生忠于大清、忠于皇上,为大清朝历尽甘苦、鞠躬尽瘁,却被皇上看作是佞臣异己的大清臣子却甘愿束手就擒,从而成全了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丰功伟绩和辉煌历史。
四 · 后记
太皇太后得知康熙将鳌拜拿入大牢,急急前往探视,在只有太皇太后、皇上、鳌拜3人在场的大牢里,太皇太后让康熙向鳌拜赔罪并告知了安亲王岳乐密调八旗旗主进京,意图搅乱朝政,趁机篡夺皇位的真相,年轻气盛的皇上终于知道由于自己急于亲政、心浮气躁致使忠奸不辨,将一心辅佐自己的鳌拜当成了敌人,并决定立刻备轿送鳌拜回府,以纠正自己的错误。至此,康熙与鳌拜的心结终于得以解开。
然而,为了不使岳乐和八旗旗主们拿鳌拜之事大做文章,以达到其干政的目的,鳌拜决意让皇上将错就错,将自己当做目无皇上、专横跋扈、揽权不放、独断专行的佞臣,并力主皇上定自己死罪,且永远不得为其翻案,以此振肃朝纲。这个忠贞耿直的汉子为了大清江山、为了成就少年皇上的千古帝业,竟甘愿背上千古骂名,决意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成全手无尺寸之功的少年皇上的圣主龙威。
在朝会上,康熙历数鳌拜身上的累累伤痕,以及为大清立下的卓著功勋,试图弥补自己对鳌拜的过失,挽回这位为大清江山出生入死、建立过赫赫战功、并尽心竭力辅佐皇上的三朝功臣的身家性命,以抚慰其对大清、对爱新觉罗家的耿耿忠心。在皇上的力争下,鳌拜一案以“罪臣鳌拜罪在不赦,但念其对大清的忠心耿耿,决定宽宥其罪,革去官职,另赐一所幽闭思过,其余眷属一律免受株连”的定论了结。鳌拜最后在其监所病故。
鳌拜以其轰轰烈烈的生命过程在历史的长河里最终以权奸、佞臣的结论盖棺论定、悄然谢幕,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为大清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他毕其一生精力为之鞠躬尽瘁的大清的千秋基业,他甚至不惜自己的一世英名,无怨无悔甘愿背负永不得洗雪的不白之冤,这份坦荡无私的气量、这份淡然无悔的胸襟比之那些名垂青史的忠臣似乎更让人感佩,更让人为之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