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84|回复: 10

[散文随笔] 蒙古族汉子陈宝林情系鹤乡写华章

[复制链接]

升级   14%

发表于 2016-1-25 07: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李彤君
陈宝林在白城新闻界和文学艺术界非常活跃。他,20几岁在他家乡一个偏远的蒙古族小乡创建了吉林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歌舞队和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他,情系科尔沁草原,30余载笔耕不辍,发表文学作品、新闻稿件和图片几千篇(幅),在国家、省、市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有人说,从事文字工作能把“好写”与“写好”结合好了,那是非常不容易的,陈宝林就达到了这样的目标。从1982走上工作岗位,这个蒙古族豪爽汉子就认准了一条道,那就是坚持笔耕不缀,无论身处哪个工作岗位,都以一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充当着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与外界交流的纽带。他把青春年华奉献新闻事业,筑就了勤者新闻梦。
陈宝林长得并不高大,细细的小眼睛总是露着笑意,陈宝林就是用微笑联系着身边的人,落下了一个“好人缘”,遇有好的新闻线索或题材,陈宝林都能第一时间获知并采访到位,这也是他的新闻经常在当地报纸同一天甚至同一版能现出两三次的原故吧。
而熟悉陈宝林的人却觉得陈宝林一路走来,学历并不高的他功夫没少下,时间没少搭,他硬是凭着勤奋和执着实现了自己与“宣传”息息相关的梦想。
当你播下种子时,太阳都肯为你而照耀……
科尔沁草原拓荒人
陈宝林给人的印象朴实憨厚,平易近人,无论是刚参加工作时在包拉温都,还是离开家乡进入通榆县委机关工作,以及来到白城,他始终脑海里存在着如何为家乡、为这片土地、为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以一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热情和笔触挥洒出了党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从创建通榆县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歌舞队到组建全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从1篇发表在《中国人口报》上的新闻到实现了白城市计生文章在国家级报纸刊发零的突破。从连续6年在全省计生有奖征文比赛中获奖,到获全省计生征文唯一的一等奖,陈宝林始终视宣传工作为常规工作的助力器,并将之用于每一项工作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组建于1982年的乡少数民族歌舞队在陈宝林的带领下,如草原轻骑兵,踏遍了通榆及与内蒙古毗邻的40多个乡村,不但为文化刚刚复苏的边远乡村带来了欢声笑语,而且把党的富民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这份精神食粮始终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当年歌舞队的老演员,蒙古族乌力格尔传承人梁海青说:“都过去30多年了,遇到当年看过我们演出的老乡,还能唠几句,当时那就是我们农民的‘春晚’。”
伴随着第一支歌舞队一次次赢得的掌声,陈宝林又着手创办了全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独具乡土民情的文学小报《杏花》带着墨香,走进了当地广大农民的家中。这份“地产”小报又带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走出了通榆、走出了吉林,走向了全国各地,与全国20余个省、市文学社团和千余名文学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杏花》虽小,但是,时任省民委主任金荣俊为其亲笔题词,时任省文化厅厅长吴景春为其写序,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邵华为其亲手题写贺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特批刊号《杏花》。
多少不眠之写、多少乡路奔波、多少经风历雨,《杏花》小报在陈宝林的一手打造下,不仅含苞待放,而且春色满园。陈宝林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区域文化发展的作法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倍受领导信赖和群众拥戴。1992年他离开了故乡,调到县城,在他从事计生工作的8年间,先后发表各类稿件2000余篇,有时一天就发表两三篇,最多时一年发表400余篇,成为全省计生宣传领军人物。他被省计生委和省人事厅记三等功,被通榆县委、县政府记大功两次。还连续3年在“中华大地之光”全国征文比赛中荣获二、三等奖。1999年,通榆县委破格提拔他为中共向海蒙古族乡党委副书记,陈宝林也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向海是闻名全国的AAAA级旅游区,白鹤飞舞、芦苇荡漾,旖旎的风景让这位蒙古族汉子不能自抑,他深入各村屯采访,先后写出了《向海村民的心声》、《心系向海、情满鹤乡》、《足迹深深印草原》等近200多篇新闻稿及调研文章,体现了一个少数民族干部、业余新闻工作者对家乡的赤热情怀。
2002年,陈宝林从向海党委调任县委宣传部工作,任《鹤乡报》社社长,成为真正的新闻人。他每天审稿、组稿、采访,撰写和拍摄了大量文章和摄影报道,并协调相关部门举办“仙鹤杯”、“党建杯”等征文大赛,深受读者欢迎。由于他爱岗敬业,被白城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
2007年,因工作需要,陈宝林调入白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抓劳动和就业的新闻宣传和上报信息以及农村转移就业工作。当时白城上报宣传信息在全省排名未位,短短几年跃居全省首位。2011年他又调入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办,主要负责学校宣传工作。他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对外宣传报道的同时,还带动师生创办校报并加入了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和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参加国家和省校报好新闻评比,组建了58人组成的校报师生记者团,校报由原来不定期为半月一期,得到校领导以及师生广泛赞誉。
一路走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陈宝林始终热爱宣传工作、始终不懈去耕耘,真正成为一名科尔沁草原拓荒人。
白城业余新闻领军人
有人说陈宝林是一位编外的高产“记者”,30多年来,陈宝林有记载的新闻稿几千篇幅,面对笔耕不缀的这份执着,陈宝林只是憨憨地一笑,但与他共事过的同事却不曾忘记。
是他,通过自己的一支笔,把包拉温都写出了吉林,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边塞乡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不但盛开着成片的杏花,而且这个蒙古族乡的乡民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包拉温都永远敞开怀抱迎接着人们的前往与驻足。
是他,通过自己的一支笔,执笔《鹤乡报》,宣传通榆,宣传通榆最基层的各行各业普通人,正是这些普通的通榆人用辛勤的汗水与劳动建设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陈宝林扎根土地、扎根一线,获取第一手咨询,亲自撰写全县的项目建设、牧业建设、旅游产业,效益农业等反映中心工作的文章,为通榆的发展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也是他,依然带着自己的这支笔,走进白城,成为人力资源战线的宣传骨干,为了推进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报道、总结全市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努力为全市营造良好的舆劳动和社会保障舆论氛围。2007年,陈宝林调到白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到任伊始,他主动与《中国劳动保障报社》取得联系,成立了《中国劳动保障报》白城记者站,组织了30多人的新闻宣传队伍,扎实有序地进行新闻宣传活动,营造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宣传氛围。2008年,白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报省劳动保障厅信息排名全省第一位,上报市政府信息,在政府各部门排名第一位,陈宝林被评为全省劳务经济宣传先进个人。2011年陈宝林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并代表白城市6位模范个人上台领奖,时任省长王儒林亲自为他颁奖。
发光发热的宣传人
作为新闻战线一名年头最久的老通讯员,陈宝林深知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在2011年11月,调入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办工作的陈宝林开始了崭新的工作历程,主要负责学校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面对全新的工作、全新的岗位,陈宝林却全然没有陌生感,几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他始终觉得宣传工作异曲同工,他坚信,任何一项工作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完成好这项工作。
陈宝林正是以“用心、用情、用力”的执着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使白城医高专的宣传工作走上了“快车道”。首先他把反映师生精神面貌当成打开学校对外宣传工作新局面的敲门砖,他来医高专第一年就在省、市报发稿100多篇(幅)。其中反映学校整体工作的报道在短时间陆续在《吉林日报》、《白城日报》显著位置发表。
陈宝林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本着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理念,全面加强校内舆论引导,大力开展对外宣传报道,在学校各项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准确地营造了宣传氛围,全面反映了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不但加大了对学校的宣传力度,同时,也对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宝林在不断拓展校园网络新闻空间基础上,向国家及省教育网站和市政府网站上报信息并发表,仅2012年中国就业网、吉林文明网等国家、省级网站就发表信息200多条。在此基础上,陈宝林努力加强与各级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学校与各类媒体的新闻对接点。学校先后邀请了《吉林日报》和《白城日报》以及省市电台、电视台资深记者来校采访,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不断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做出了积极努力。-
2012年年底,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与理论研究工作年会在广西北海召开,共有来自全国多家高校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对2012年全国高校系统宣传信息100个先进单位和170个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白城医学高等专科被授予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单位,陈宝林荣获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个人。
2005年是吉林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30周年。去年12月25日,由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长春理工大学承办的纪念研讨会在长春举行。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宣传部长、校报主编相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格局的构建。会上,省高校工委和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颁发了“优秀校报编辑部”, “资深校报编辑”“优秀校报工作者” 奖牌和奖状。在这次评选中,陈宝林又再获殊荣,被评为全省高校“资深校报编辑”。2014年和2015年陈宝林还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上报信息先进个人。2014年还被吉林日报评为有突出贡献通讯员。
白城市一位报界老编辑这样评价陈宝林:“有的人有想法,没做法;有的人有做法,没办法。而陈宝林是既有想法,又有做法,同时还有办法的人,这样的人在宣传阵线工作,是难得的人才。”
陈宝林还是让人揣摸不透的人,报界有一位朋友曾推心置腹地对他说:管好你学校宣传报道,其它多余活就别干了,他也答应了,但一旦有人求到他,他又义无反顾热情帮助,一旦有新闻线索,他又毫无顾及采访。很多不了解他这种热情豪放性格的人都心思他一定图个啥?但是无论面对什么评价,陈宝林这个蒙古族汉子总是憨厚的一笑,豪爽地说:“没啥,没啥,这是我人生爱好与追求。”
陈宝林有一双细细的小眼睛,那眼神充满了自信和真诚,这自信和真诚一如陈宝林在宣传道路上的追求一样,没有过放弃,始终如一,没有过犹犹,始终坚定! 吉林省白城市<<白城日报>>记者    白城市中兴大路43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5.11%

发表于 2016-1-25 1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眠之写?是“夜”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6-1-25 10: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祝写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5.11%

发表于 2016-1-25 10: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眼神充满了自信和真诚,这自信和真诚一如陈宝林在宣传道路上的追求一样,没有过放弃,始终如一,没有过犹犹,始终坚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35.11%

发表于 2016-1-25 10: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6-1-25 12: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熟悉陈宝林的人却觉得陈宝林一路走来,学历并不高的他功夫没少下,时间没少搭,他硬是凭着勤奋和执着实现了自己与“宣传”息息相关的梦想。
当你播下种子时,太阳都肯为你而照耀……



功夫不负有心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6-1-25 13: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伴随着第一支歌舞队一次次赢得的掌声,陈宝林又着手创办了全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独具乡土民情的文学小报《杏花》带着墨香,走进了当地广大农民的家中。这份“地产”小报又带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走出了通榆、走出了吉林,走向了全国各地,与全国20余个省、市文学社团和千余名文学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杏花》虽小,但是,时任省民委主任金荣俊为其亲笔题词,时任省文化厅厅长吴景春为其写序,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邵华为其亲手题写贺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特批刊号《杏花》。



乡村需要这样的带头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6-1-25 13: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99年,通榆县委破格提拔他为中共向海蒙古族乡党委副书记,陈宝林也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


实至名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6-1-25 13: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篇文章,围绕陈宝林为乡村宣传队,以及新闻工作所作出的贡献而写。文笔熟练,朴实无华,如果能描写一下人物特征,会使文章更丰满。欣赏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08: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更多是鞭策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8: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7 19:18 , Processed in 0.2121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