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时常有朋友给我提意见,想办法,说我该写什么什么,别写什么什么,那个题材容易蹿红,这个创意容易出名……我都浅浅一笑,不作表态。我想朋友们的本意都是好的,他们是因为欣赏我的文字,而希望我能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关注。这份热情,我十分感动。但是我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文风去写那些我不喜欢的东西。
众人眼里那种“一鸣惊人、名扬天下”的成功,于我而言,已无足轻重。我这么说,一定有人认为我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如果我是在一年前说这话,自己也会在说过之后,暗暗骂一句:丫头,就是矫情!而今,于世事,我真的是心如止水。
自那年,从泰山普照寺祈愿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慢慢接触佛法,虽然没有皈依,但时刻在以佛家修行之道,约束自己,开悟自己。佛法无边,渡我超脱,即便我还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功名利禄,我是放下了的。
那一日,与朋友聊天,就说到人生归宿的问题。我说,我此生的归处有两个选择:一是等红尘之内的所有责任卸下之后,便游历百川,隐逸山水,做一个四海为家的游吟诗人;或者入寺修行,做一个真正的比丘尼,自此青灯经卷度余生。
朋友说,你当真放得下吗?这话,以前我也问过一个皈依了文友。在他真正皈依之后,我还伤心了一段时间。现在想来,不开悟的是我。
当我们沉迷世事时,总以为出家修行是很怪异的事,但是,当你真正了解了佛法,你就不会认为那是怪异,你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属于那个庙堂的。红尘游历,不过是通向彼岸的必由之路。
丹麦哲学家齐可果曾把人生分为三境界:审美、道德、宗教。那就是说,当人自身的灵性成长到一定的层次,她是需要一个虚拟的精神图腾的。这时,有人选择了佛祖,有人选择了上帝。
当你把这颗游弋的心交给了佛祖,你就会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永恒的归宿。你不再是无家可归的孩子,你知道在人生的尽头,有佛陀在等你回家。
朋友问我,佛祖真的那么灵吗?佛祖说,“见性成佛”。佛就在你自己的心里。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佛,你便时刻处在了一种平和喜悦里,纯净如婴儿。你心里就不再驻留悲伤与忧虑,一切都是纯净美好的样子。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逸舟浅薄,始终不能达到最后的境界。
但能把自我从万物中抽离出来,静观这世间的水流花开,我已受益匪浅。现在你还觉得我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我的人生字典里根本都不再有功名利禄这四个字了。
我手写我心,文字只是我记录自己人生的方式。有人喜欢,我这样写,没人喜欢,我还这样写。任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始终是我。
《易经》里说,“天地闭,贤人隐”。我虽不是什么贤人,但贤人之道,却是我素来敬仰的。故而,我也愿意终其一生,做一个无名之辈。不求青史留名,不求光耀门楣,只愿按自己的意愿,终此一生,便是我所追慕的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