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592|回复: 20

[古风] 沂水籍高士廿咏并序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4-6-17 20: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沂水籍高士廿咏并序
党同如


阅清康熙《沂水县志》卷一邑名: “沂流自沂山来西北入境,从城西而出沂南境,与县地西北为终始,故名沂水也。虽在昔有曰郓、曰邺、曰盖、曰东莞,后以沂水名,盖取义乎此,故名沂水也。沂水之名古未有也,有之自隋始。在春秋为郓、为浮来、堂阜,在战国为盖,在汉为东莞县。魏黄初中,立为东莞郡。慕容德据青州,于此置县谓之团城。刘裕收复入宋,仍为郡,后又为东徐州,寻改为南青州治。孝文帝时改为新泰。隋开皇四年改曰东安,十六年于古盖城别治东安,以此为沂水县。历唐、宋、元、明,或属莒州,或属沂州,而沂水之名不易焉。皇清定鼎,仍置沂水县,属莒州。”甲午长夏,党家山人赋闲有日,检视典籍,依次确定沂水籍高士聚而咏之,漫成此编。

其一、王歜自经名节(战国)

沂蒙义士列高贤,纵捡诗书薄碧天。漫说田单能复国,岂无王歜可扶乾。
齐邦道德羞先帝,莒地文章耀当年。堆土何须分盖澅,昂然不二万民传。

【注1】清道光《沂水县志》:王蠋,《史记》澅人,《说苑》以为盖人。屡谏涽王,不听,退而耕于野。燕乐毅破齐,闻蠋贤,将封以万家,蠋固辞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遂缢死。齐士大夫闻之曰:“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注2】西汉刘向《说苑·立节》:燕昭王使乐毅伐齐,闵王亡,燕之初入齐也,闻盖邑人王歜贤,令于三军曰:“环盖三十里毋入。”以歜之故,已而使人谓歜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歜固谢燕人,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盖邑。”王歜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悬其躯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齐亡,大夫闻之曰:“王歜布衣,义犹不背齐向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乃相聚如莒,求诸公子,立为襄王。
【注3】《史记·田单列传》: 燕之初入齐,闻澅邑人王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於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经其颈於树枝,自奋绝脰而死。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於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乃相聚如莒,求诸子,立为襄王。

【注4】党家山人曰:司马迁生活于约前145年—前87年,陕西韩城人。刘向生活于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 ,江苏沛县人。两人同为西汉大家,《说苑·立节》与《史记·田单列传》所记王歜、王蠋事同,唯名籍有异,实一人也。且略晚于司马迁之刘向为江苏沛县人,比陕西韩城之司马迁距齐鲁莒交界处为近,作为我国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记王歜为古盖邑人,所凭当不虚也。王蠋义不就燕而自经,燕军难灭齐国。沂水地处齐鲁莒交接之处,忠义任侠之风所来久矣,可谓一脉相承也。古澅邑临淄区西北境凤凰镇东召口村南有王蠋墓石碑为志。古盖邑沂水亦当泽地举立王歜墓,以张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之意。

其二、承宫青出于蓝(东汉)

樵薪苦学慕乡贤,子盛明经笞禁肩。沂右舟边勤牧豕,蒙阴洞下力耕畋。
施行善政皆宽厚,论议忠言具鲜妍。切直节操名播远,师徒会意发鸣弦。

【注1】姑幕:西汉置县。故治在今山东安丘市南35公里石埠子镇石埠子村。《读史方舆纪要》载:莒州东北百六十里有姑幕故城,古为蒲姑氏国,汉置姑幕县。汉属琅邪郡,东汉建安三年(198)属城阳郡。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属东莞郡。南朝宋省,后魏复置,北齐天保七年(556)废。
【注2】清道光《沂水县志》:承宫(公元?~76年待考),字少子,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永平中,征诣公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
【注3】《后汉书·承宫传》: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遭天下丧乱,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三府更辟,皆不应。永平中,征诣公车。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陈政,论议切直,朝臣惮其节,名播匈奴。时,北单于遣使求得见宫,显宗敕自整饰,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容者。”帝乃以大鸿胪魏应代之。十七年(公元74年),拜侍中祭酒。建初元年(公元76年)卒,肃宗褒叹,赐以冢地。妻上书乞归葬乡里,复赐钱三十万。
【注4】《东观汉记》: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人令牧豕。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弃猪而听经。猪主怪不还,行索,见宫,欲笞之。门下生共禁止,因留精舍门下,拾薪,执苦数年,遂通经。
【注4】党家山人曰:徐子盛、承宫师徒所以名著史册者,勤于耕读,入世经营,青出于蓝也。辛卯岁暮,余游蒙阴山仙人洞,探寻古迹。翻检清《蒙阴县志》载:“仙人洞,在城南五里蒙阴山上,广容百余人,汉承宫隐此,为本县八景,曰南山仙洞。”作《蒙阴古八景遗址巡访题咏》之《南山仙洞》曰:“仙人洞窟自春秋,辛卯隆冬踏访游。姑幕承宫能执苦,任丘杜洽却寻幽。岩阶粗放浮雕拙,栈道险危断壁虬。胜地曾经铭考证,蒙阴山上漾风流。”徐子盛、承宫于沂水已无遗迹可寻,惜乎,桑梓之属,竟无迹痕,何以凭吊?时人当不忘乡贤,徐子盛、承宫师徒佳话乃沂水重要文化遗产也。

其三、童恢政声清良(汉)

政声千古纪清良,父子同光誉庙堂。姑幕俗风人出萃,不其令印墨飘香。
济民肺腑存衣冠,伏虎黎夫裕膏梁。今日崂山宫观在,依然笾豆起文章。


【注1】清道光《沂水县志》:童恢字汉宗,琅琊姑幕人。父仲玉,好善乐施。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贤,辟之,除不其令。耕织皆有条章,流人归化,徙居二万户。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咒曰:“王法杀人者死,汝若噬人,当垂头服罪。”一虎低首闭目,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若自知非者,遂令放释,吏人颂之。迁丹阳太守卒。弟翊,字汉文,举孝廉,除须昌长,化有异政。后举茂才,不就,卒于家。
【注2】《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童恢传》:童恢字汉宗,琅邪姑幕人也。父仲玉,遭玉凶荒,倾家赈恤,九族乡里赖全者以百数。仲玉早卒。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之。乃赐被劾当免,掾属悉投刺去,恢独诣阙争之。乃得理,掾属悉归府,恢杖策而逝。由是论者归美。复辟公府,除不其令。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以劝励之。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比县流人归化,徙居二万余户。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王法杀人者伤,伤人则论法。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青州举尤异,迁丹阳太守,暴疾而卒。弟翊字汉文,名高于恢,宰府先辟之。翊阳喑不肯仕,及恢被命,乃就孝廉,除须昌长。化有异政,吏人生为立碑。闻举将丧,弃官归。后举茂才,不就。卒于家。
【注3】党家山人曰:、童仲玉、童恢、童翊者,东汉时期良吏也。于今旧不其城故地青岛城阳、崂山、即墨一带,“童大人”故事犹津津乐道。真实历史人物童恢,千载之后已成传奇神人,不其百姓感念其功绩恩德,崂山建童公祠祭之,其衣冠冢封土高四米,直径八米。清乾隆年间置墓碑一座,高约两米,碑正面镌“敕封后汉不其尹童府君之墓”,为当地百姓信仰供奉之精神寄托。成为青岛本土有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后汉书》曰:弟翊字汉文,名高于恢,与乃父仲玉均附录于《童恢传》中,事迹并不见详细。然童氏父子三人登名于《后汉书》,光前裕后,泽被族人,流芳万世,沂水荣光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01%

发表于 2014-6-17 22: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说田单能复国,岂无王歜可扶乾。
齐邦道德羞先帝,莒地文章耀当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01%

发表于 2014-6-17 22: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沂蒙义士列高贤,纵捡诗书薄碧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01%

发表于 2014-6-17 22: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施行善政皆宽厚,论议忠言具鲜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01%

发表于 2014-6-17 22: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姑幕俗风人出萃,不其令印墨飘香。
济民肺腑存衣冠,伏虎黎夫裕膏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01%

发表于 2014-6-17 2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精湛厚重、文采裴然!佳咏欣赏并问好好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07: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赏读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7: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四、伏湛经明行修(汉)

伏公硕彦蕴精神,叠叠簪缨柱石臣。累世通儒名煊赫,阖门显学信敦醇。
东夷饯宴伤天热,北寨浮雕出地新。推饭赈穷宜辅弼,阳都王气骨嶙峋。


【注1】《后汉书》卷二十六:伏湛(?~37)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傅,别自名学。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信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其《诗》曰:‘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庸。’崇国城守,先退后伐,所以重人命,俟时而动,故参分天下而有其二。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出入四年,而灭檀乡,制五校,降铜马,破赤眉,诛邓奉之属,不为无功。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湛虽在仓卒,造次必于文德,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是岁奏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后南阳太守杜诗上疏荐湛曰:“臣闻唐、虞以股肱康,文王以多士宁,是故《诗》称‘济济’,《书》曰‘良哉’。臣诗窃见故大司徒阳都侯伏湛,自行束修,讫无毁玷,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人师,行为仪表。前在河内朝歌及居平原,吏人畏爱,则而象之。遭时反复,不离兵凶,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陛下深知其能,显以宰相之重,众贤百姓,仰望德义。微过斥退,久不复用,有识所惜,儒士痛心,臣窃伤之。湛容貌堂堂,国之光辉;智略谋虑,朝之渊薮。髫发厉志,白首不衰。实足以先后王室,名足以光示远人。古者选擢诸侯以为公卿,是故四方回首,仰望京师。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臣诗愚戆,不足以知宰相之才,窃怀区区,敢不自竭。臣前为侍御史,上封事,言湛公廉爱下,好恶分明,累世儒学,素持名信,经明行修,通达国政,尤宜近侍,纳言左右,旧制九州五尚书,令一郡二人,可以湛代。颇为执事所非。但臣诗蒙恩深渥,所言诚有益于国,虽死无恨,故复越职触冒以闻。”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注2】沂南北寨画像石墓为伏湛墓。该墓俗称将军冢,由二百八十块石材砌成,其中画像石四十二块,画像七十二幅,总面积四百四十二平方米。画像内容广泛,画面刻工精丽、线条纤劲流畅,是汉代雕刻绘画艺术珍品。关于此墓墓主与建造年代,《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简介》称因历史上多次被盗,墓主何人已很难考证。墓的建造时间,大致为东汉末。然仅从“雕刻技法以铲地凸面线刻为主,配合浮雕、高浮雕和阴线刻,无疑属东汉晚期雕刻技法”即认定为东汉晚期墓葬,显然过于简单与武断。综合考证,墓主当为东汉初期建武三年与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所封阳都侯与不其侯伏湛之墓,建墓时间当在建武三年与建武十三年之间。依据有六:一是据《后汉书》及《资治通鉴》等伏湛生平事迹记载,伏湛被光武帝两次封侯。有短期内由大司徒遭贬,徙迁封国并逗留十年之经历,伏湛有精力和能力在琅琊国来建造这种适用美观精美墓室。二是据《后汉书》记载伏湛病死于上任途中,正符合北寨汉墓中无墓门现象。显见由于事发突然,墓主不幸客死途中所致墓室无纪年无墓志。由此也不排除衣冠冢可能。三是伏湛经历与画像内容吻合。伏湛既是位高权重文官又是能征善战将军,《资治通鉴》卷四十一记载:三月,以司直伏湛为大司徒。率耿龛、盖迂击青犊于轵西,大破降之。北寨汉墓画像石刻中朝仪、宴饮、舞乐、狩猎、同胡人作战等画像,正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画面。四是通过徐异卿等人“愿降司徒伏公”看,伏湛父子在琅琊享有盛名,特别是在青州、徐州一带得民众拥戴,身居宰相之位伏湛以最初被封为阳都侯必按制归于封地阳都,虽死于上任途中,且他又在封地倍受民众之拥载,因此说北寨汉墓墓主为伏湛无疑。五是画像石墓周围有砖石结构之二号墓,其布局规模也可作为辅助考证资料,伏湛生有二子,伏隆,伏翕。伏隆为太中大夫,持节使青徐二州,招降郡国,为叛将张步所杀,可谓有苏武之节,时人莫不怜哀。伏隆被杀后,也可能葬于此,由此推断北寨汉墓群极有可能属伏家墓地。六是伏湛次子伏翕继承侯爵,依次为伏光、伏晨、伏无忌、伏质、伏完、伏典袭爵,共八代。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曹操命尚令华欲带兵入洛阳皇宫,抄弑皇后伏寿(伏完之女)及其二儿,又杀伏氏家族百余口,不其侯国废。从伏湛去世到不其侯国废除,其间经过了近二百年历史发展,伏氏家族早已遍及各地,以至于伏氏雕刻巨匠至宋代时久负盛名,并有四川大足宋代石刻多处像龛上都镌有雕工名字,诸如伏元俊、子伏世能、伏之信、伏小三、伏小八等,在雕塑作品中刻上自己头衔,可见他们以雕刻世家身份在官方与手工业机构中任职,即伏氏后人由仕途步于艺坛,北寨汉墓雕刻与画像技艺是伏氏后人世袭传承与发展之必然结果。
      【注3】党家山人曰:清康熙、道光《沂水县志》均不载伏湛,沂水县政府网将其列为沂水历史名人。琅邪东武乃诸城旧称。秦行郡县制置琅琊郡,汉初置东武县,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东武,东汉建初五年改琅琊郡为国,东武县属琅琊国。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东武县属城阳郡,西晋太康十年(289),东武县改属东莞郡,辖於徐州。广义上讲,汉时琅琊北至青州南到徐州,西到兖州东至胶州,四州之内统称琅琊。且身居宰相之位伏湛以最初被封为阳都侯必按制归于封地阳都,虽死于上任途中,且他又在封地倍受民众之拥载,因此说北寨汉墓墓主为伏湛。阳都为沂水旧地,故列伏湛为沂水人亦不为过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4-7-1 17: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非常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12: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五、郭巨埋儿酷孝(后汉)

埋儿奉母理蛮横,沂岸原无觅野茔。
力尽绝伦何见孝,心劳杀子竟扬名。
青山照旧年庚老,绿水从新志乘轻。
千载文章存正义,每怀郭巨倍伤情。

【注1】道光《沂水县志》:郭巨,东莞人,家贫,父早逝,事母每苦甘旨不继。有三岁子每分母食,乃与妻谋曰:“吾不能致丰美以奉母,母又分半以饲子,是贻亲以饥也。子可复得,而亲年不可复得,不如瘗此子,并力以事母。”遂掘地欲埋之,至尺余得黄金一釜,镌字十二曰: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碑,载《兖州府志》。
【注2】刘向《孝子图》曰:郭巨,河内温人,甚富。父没,分财二千万为两分,与两弟,己独取母供养寄住。邻有凶宅,无人居者,共推与之居,无祸患。妻产男,虑养之则妨供养,乃令妻抱儿欲掘地埋之,于土中得金一釜,上有铁劵云:“赐孝子郭巨。”巨还宅主,宅主不敢受,遂以闻官。官依劵题还巨,遂得兼养儿。
【注3】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郭巨埋儿得金: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注4】《敦煌变文集》中句道兴的《搜神记》载:昔有郭巨者,字文举,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令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锡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命,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见金惊怪,以呼其妻,妻乃抱子往看。子得平存未死,妻乃喜悦。遂即将送县,县牒上州,州送上台省,天子下制,金还郭巨,供养其母,标其门闾,以立孝行,流传万代,后汉人也。
      【注5】敦煌发现《孝子传》记载其一:郭巨字文举,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妻生一子,年三岁。巨谓妻曰:“家贫如此,时岁饥布德老饮食,供养孝母,犹不充饱,更被婴分母饮食。子可再有,母不可得。共卿埋子以全母命不?”妻不敢违,从夫之意。巨自执,妻乃抱儿来入后园。后令妻杀子,巨即掘地,才深一丈尺,掘著一铁器,巨低腰顾视,乃是一釜,釜中满盈黄金。巨速招妻。妻曰:“抱儿则至。”儿且犹活,妻不忍下手。夫谓妻曰:“卿见此釜之金,其上有一铁券云:‘天帝赐孝子黄金,官不得夺,私不许侵’。”巨既得金,惊怪不已,乃陈于县,县以申州,州与表奏天子。天子下诏曰:“金还郭巨供养其母。”乃表门以彰孝德。
      【注6】敦煌发现《孝子传》记载其二:郭巨者,河内人也,养母至孝。时遇饥荒,夫人与人佣作,每至吃食,盛食将归,留食老母。巨有一儿,常夺阿婆饭食,遂不得饱。巨告妻曰:“儿死再有,母重难得,你可煞儿存母。若不如是,母饿死。”遂令妻抱儿,巨自将锹穿地三尺,拟欲埋之。天愍其孝,乃赐黄金一釜,并有一文,词曰:“金赐孝子,官不得侵,私不许取。”诗曰: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俭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食,生埋天感赐黄金。
【注7】宋李昉《太平御览》:“(郭巨)妻产男,虑举之则妨供养(其母),乃令妻抱儿,欲掘地埋之。于土中得金一釜,上有铁券云‘赐孝子郭巨’ ……遂得兼养儿。”
【注8】元代郭居敬辑录《二十四孝》: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评语曰: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注9】乾隆《顺德府志》记载:郭巨字文举,其先河南林县人,家贫,岁凶,侨居中丘(即今内丘)。一子三岁,母常分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给,子夺母食,母不得饱。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可共汝埋子。”遂携子诣野地三尺余,石盖黄金一釜,上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用以赐汝。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巨获金得终养。嘉靖间有司建祠致祭。慈仁寺在金提店,汉孝子获金以其半养母半建此寺。
【注10】道光《内邱县志》记载:郭巨,隆虑人也。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有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掘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上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用以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注11】《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郭巨,温人,家贫,事母孝。巨有子三岁,每供饭,母常减与之。巨谓妻曰:“儿分母馔,不饱。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乃谋埋其子。掘地三尺,得金一釡,有丹书曰:“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注12】康熙《蒙阴县志》载:“汉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巨挖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有字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其墓位于“乾山之阳”,在今山东蒙阴县岱崮镇天桥山前。
【注13】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鲁迅先生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故事宣扬的愚忠愚孝与对待儿童的残忍。郭巨埋儿,惨无人道;忍心害理,焉能称孝?
【注14】党家山人曰:郭巨乃二十四孝主角之一,传为汉魏时人,埋儿奉母故事最早见于汉刘向《孝子图》,刘向是中国小说鼻祖,擅长编辑民间故事传说、寓言,郭巨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人物,已无考证。此后两千多年中,郭巨故事久传不衰,以后在东晋干宝《搜神记》、宋代《太平御览》、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明嘉靖《彰德府志》、清道光《内邱县志》、清道光《沂水县志》、《嘉庆重修一统志》等书中均有记载。至元,故事似乎仍与临沂无关。明初成化年间曾任沂水县教谕的江西吉水人张嘉吉凭吊郭巨墓,有《题郭巨墓》诗曰:“叠嶂回峰路几重,断崖荒垅见孤茔。志书已载当年事,孝感犹存旧社名。万壑雨晴泉有韵,半山云冷鸟无声。等闲历览春风里,怀古伤今倍感情。”沂水古迹诗文中出现郭巨墓,到康熙年间编纂《沂水县志》,明确记载:郭巨墓“在县西一百里,按《蒙阴志》有郭巨墓。郭巨原沂民,或《蒙》所载未详。有碑记。”“郭巨,后汉时人,事父母至孝,详载《府志》。墓碑题孝子郭巨墓,有撰文足证。”其后,乾隆《沂州府志》一锤定音,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汉郭巨,东莞人。家贫,父早逝,事母,每苦甘旨不继,有三岁子,每分母食乃与妻谋曰:“无不能致丰美以奉母,母又分半以饲子,是贻亲以饥也,子可复得,而亲年不可复得,不如瘗此子,并力以事母。”遂掘地欲埋之,至尺余,得黄金一釜,镌字十二曰:“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碑载《兖州府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21: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六、徐奕  贵尚峻厉(三国)

忠敦奕德立操门,不忝前人启后昆。
魏郡阴谋君遏守,雍州惠政乱图存。
范行东莞贤堪厚,镇服西京信足温。
沂水汤汤千载去,风流峻厉子皆论。

【注1】清道光《沂水县志》:徐奕(?-219),字彦才,东莞人。仕魏,初为掾属,时关中新服未安,召奕为丞相长史,镇服西京,称其威信。后为东曹属丁仪等害之,奕终不为动。操谓奕曰:“君之忠亮,古人不过。然太严,昔西门豹佩韦以自缓,夫能以柔制刚者望之于君也。”操征汉中,魏讽等谋反,操叹曰:“讽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安得有臣如诸葛丰乎?”桓阶曰:“徐奕其人也。”操以奕为中尉令,曰:“楚有子玉,文公侧席;汲黯在朝,准南折谋。”居职数月卒。
【注2】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1、徐奕字季才,东莞人也。
2、避难江东,孙策礼命之。奕改姓名,微服还本郡。太祖为司空,辟为掾属,从西征马超。超破,军还。
3、时关中新服,未甚安,留奕为丞相长史,镇抚西京,西京称其威信。转为雍州刺史,复还为东曹属。丁仪等见宠於时,并害之,而奕终不为动。出为魏郡太守。
4、太祖征孙权,徙为留府长史,谓奕曰:君之忠亮,古人不过也,然微太严。昔西门豹佩韦以自缓,夫能以柔弱制刚强者,望之於君也。今使君统留事,孤无复还顾之忧也。
5、魏国既建,为尚书,复典选举,迁尚书令。
6、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中尉杨俊左迁。太祖叹曰:”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桓阶曰:“徐奕其人也。”太祖乃以奕为中尉,手令曰:”昔楚有子玉,文公为之侧席而坐;汲黯在朝,淮南为之折谋。诗称'邦之司直',君之谓与!”在职数月,疾笃乞退,拜谏议大夫,卒。
【注3】《全晋文》 傅玄:“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於魏朝。”
【注4】陈寿《三国志》:“徐奕、何夔、邢颙贵尚峻厉,为世名人。”
【注5】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引魏书曰:奕无子,诏以其族子统为郎,以奉奕后。
       【注6】《沂水徐氏族谱》:卒葬东安城河(沂河)东,入乡贤祠,迄今东车汪庄(现隶属沂源县东里镇,更名东长旺村)西北隅山河之间尚有徐将军墓焉。2008年6月修谱委一行前去考证,茔地已成果园,但将军墓之说广为流传,1955年前后曾在茔地挖出一通汉碑。
【注7】党家山人曰:徐奕,东汉末年官吏,为人忠直,效命于曹操,历任丞相长史、雍州刺史、魏郡太守、尚书、尚书令、中尉、谏议大夫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徐奕曾经到江东避难,孙策以礼聘任他为官,徐奕不愿意,于是改名换姓,身着平民服装回到原籍东莞。曹操担任司空时,征召徐奕担任他的辅佐官吏。建安十六年(211年),徐奕随从曹操西征马超。马超兵败后,曹军返回。当时关中刚刚被征服,还不是很安定,曹操留下徐奕担任丞相长史,坐镇管理西京长安,长安人都称颂他的威信。徐奕后来转任雍州刺史,又恢复为东曹掾。丁仪等人在当时很受宠信,都设法陷害徐奕,而徐奕的地位始终不为其所动。又出任魏郡太守。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征讨孙权,调任徐奕为留府长史。曹操对他说:您的忠贞亮节,古人也不能超过,但稍微过于严峻了。过去西门豹佩带皮绳以缓解自己的性急,能以柔弱克制刚强的策略,是我们希望于您的。现在让您统管留守大事,我就不再有后顾之忧。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建立魏公国,任命徐奕为尚书,又掌管选举事宜,调任尚书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征讨汉中时,魏讽等人谋反,中尉杨俊因此被降职,曹操叹息说:“魏讽之所以萌生叛乱的心思,是因为作为我的爪牙的大臣们没有能遏制内奸防备阴谋的人。怎样能得到像诸葛丰那样的人,让他们替代杨俊呢?”桓阶说徐奕就是这样的人。曹操于是任用徐奕为中尉,手书令文给徐奕说:“过去楚国有子玉在,晋文公为此席不安坐;汉朝有汲黯在,淮南王刘安因此不敢谋反。《诗经》有‘国家的正直之士’的说法,说的就是您啊!”徐奕担任中尉职几个月后,因病重请求退职,被授任为谏议大夫,不久去世。徐奕没有儿子。在徐奕死后,朝廷下诏任命徐奕的族子徐统为郎官,以徐统作为徐奕的后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22: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七、诸葛亮  智圣天下(三国)

师表百世卧龙耕,绿鬓阳都道上名。身后光辉天地黯,生平谋略鬼神惊。
      琅琊起势人穿越,家国通篇事纵横。沂水南行涛浪远,闾门气象最峥嵘。  

【注1】清道光《沂水县志》:
1、诸葛亮(181年-234年),琅琊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为泰山郡丞。亮早孤,随从父元往依刘表,居襄阳隆中,自比于管、乐。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之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愿见之乎?”先主随诣亮,凡三往乃见。与言天下大势,先主善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于是合吴破魏,西取益州。先主即帝位,策亮为丞相。及先主病笃,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后主嗣立,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咸决于亮。建兴三年,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五年,上表出师,率诸军北驻汉中。自是频年北伐,六出祁山,进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相持百余日,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懿按行其营垒曰:“天下奇才也。”
       2、诸葛瞻字思远,亮子。年十七拜骑都尉,迁行都护卫将军,录尚书事。后邓艾伐蜀,遗书诱瞻,瞻怒,斩艾使,战死。
       3、诸葛尚瞻子。邓艾伐蜀,瞻督诸军至涪败没。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以不早斩黄皓致此,生用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弟京,咸熙中徙河东。
       4、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亮之兄,仕吴,为长史,转中司马。尝使蜀与亮公会,退无私面。及先主遣亮至吴,权谕瑾留亮,瑾曰:“弟亮已委贽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权闻言甚重之。或言瑾别遣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黄武元年,迁左将军,封宛陵侯。及权称尊号,拜大将军,领豫州牧。
       5、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少有才名,权深器之。弱冠拜骑都尉,侍太子讲论道艺,转左辅都尉。丹阳地势险阻,山民自铸甲兵,出为寇盗。恪屡自乞为官,出之三年,得甲士四万。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恪到官,令属吏各保疆界,明部伍从化平民,悉令屯居,出降人数万,敕所在抚慰。权嘉其功,封都乡侯,代陆逊领荆州事。权卒,受遗诏辅政,进封阳都侯,加荆、阳(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恪尝大败魏军,遂有轻敌之心,北攻中原,百姓骚动。孙竣因民之怨,与吴主亮谋,置酒请恪,伏兵杀之。
       6、诸葛诞字公休,亮弟。仕魏为荣阳令,迁吏部郎,累迁至扬州司牧。时司马氏柄魏,诞举兵讨之,不克见杀。
7、诸葛靓诞子。诞为司马昭所杀,靓奔吴,为大司马。吴亡,武帝逼见之,靓流涕曰:“不能漆身■面复睹圣颜。”诏以为待中,固辞不拜。归里,终身未尝向朝廷而坐。
8、诸葛恢字道明,靓之子,与荀觊、蔡谟皆有名誉,号曰“中兴三明”。试守即邱长,转临沂令,为政和平。元帝为安东将军,以恢为主簿。讨周馥有功,封博陵侯。迁记室,酬答悉当。后为会稽太守,以忧去,服阕拜中书令。明帝时,以讨王含功进封建安伯。成帝践祚,加侍中。卒谥曰:“敬”。
【注2】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注3】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注4】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注5】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注6】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7】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注8】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注9】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注10】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注11】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注12】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注13】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注14】党家山人曰: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12: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八、国渊  宽厚不私(三国)

列卿自守退无私,善事经师谨俭持。
相土屯田成大业,计民置吏奠宏基。
宽容法器浮生众,斟酌情由摄案奇。
损益分明能赐散,沂蒙人物入诗辞。

【注1】《三国志》魏书·国渊传: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注2】陈寿评:“袁涣、邴原、张范躬履清蹈,进退以道,盖是贡禹、两龚之匹。凉茂、国渊亦其次也。”
       【注3】郑玄:“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注4】《魏书》:“渊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于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
【注5】党家山人曰:国渊乃魏国名臣,汉末经学大师郑玄高足,曾避乱辽东,后来归魏为臣。功比枣祗、袁涣等人;初归曹氏时,主治屯田事宜,在任期间「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使「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当曹操征讨关中之时,以国渊为居府长史,统领留守都郡事务。其时田怠、苏伯于河间造反,事败后二人馀党被捕,按律皆应伏法受刑。但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元凶,于是请求不必行刑。曹操听从其请,于是赖国渊而得以生存者,足有千馀人之多。当时有人上投匿名书刊对朝廷作出诽谤,曹操十分不满,一定要知道这本谤书的作者。国渊运智用计,终于得知事情的真相,捉拿了造事者。后迁太仆,节衣简食,以恭俭自守,并于任期内逝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07: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九、徐广  父兄并显(晋)


徐氏父子古沂民,晋室经师遣老臣。
祭酒高台圆月朗,校书夤夜朔风新。
家门学问游征广,仕进伦常涕泗真。
桑梓终归林下士,千年遥拜泪沾巾。

【注1】清道光《沂水县志》:
1、徐邈字仙民,东莞姑幕人。孝武时,谢安举为中书舍人,撰《五经音训》。迁散骑常侍,处西省前后十年,多所匡益。转祠部,迁中书侍郎,仕终骁骑将军。尝注《谷梁》诸书。
2、徐广(352-425),字野民,东莞姑幕人。邈之弟,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仕晋,孝武除为秘书郎,撰《车服仪注》及《晋志》四十三卷,《答礼问》百余条。永初间除中散大夫。年过八十,尤岁读五经遍。元嘉二年卒。

【注2】《全晋文》卷一百三十六:
       1、徐藻,东莞姑幕人,徙居京口,太元中为太学博士,迁都水使者。
2、徐邈,藻子,太傅谢安举补中书舍人,迁散骑常侍,转祠部郎,选为太子前卫率,领本郡大中正,安帝即位,进侍中骁骑将军,有《周易音》一卷,《谷梁传注》十二卷,《谷梁传义》十卷,《答春秋谷梁义》三卷,集二十卷。
3、徐广,字野民,邈弟,谢玄为兖州,辟从事西曹,谯王恬为镇北,补参军,入为秘书郎,典校秘书省,转员外散骑侍郎,隆安中迁祠部郎,元显录尚书事,引为中军参军,迁领军长史,桓玄辅政,以为大将军文学祭酒,义熙初除镇军谘议参军,领记室,封乐成侯,转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郎,迁骁骑常侍,领徐州大中正,转正员常侍,又转大司农,仍领著作,迁秘书监,宋受禅,加中散大夫,乞归,元嘉二年卒于家,年七十四,有礼论答问八卷,又十三卷,礼答问十一卷,晋纪四十六卷,车服仪注一卷。)
【注3】党家山人曰:徐藻、徐邈、徐广父子三人名震晋室,徐邈、徐广兄弟并显于经史典籍,为沂水古代著名学者。徐家世代好学,徐广学问更是精湛,百家数术都有所研究。谢玄为兖州刺史时,延请徐广为从事西曹,后又任镇北将军、谯王司马恬的参军。晋孝武帝欣赏徐广,于是以其为秘书郎,更加添校书处和藏书秘阁的人手。后转员外散骑侍郎,仍领校书。隆安年间,尚书令王珣又举徐广为祠部郎。及后,司马元显引徐广为中军参军,又迁领军长史。桓玄当权时又以徐广为大将军文学祭酒。义熙元年(405年),刘裕命徐广撰写《车服仪注》,又让他任镇军咨议参军,领记室,封乐城县五等侯。后转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郎。义熙二年(406年),尚书上奏议撰国史,于是命徐广修撰晋史。义熙六年(410年),徐广迁散骑常侍,领徐州大中正、骁骑将军。后又转任大司农、仍领著作郎。至义熙十二年(416年)写成《晋纪》四十六卷,迁秘书监。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篡晋,以徐广为中散大夫,其时徐广子徐道玄任晋陵太守,徐广自请随儿子到京口,回到家乡。刘裕应允,并给予丰厚的赏赐。元嘉二年(425年),徐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徐广好读书,一直到老时仍然好学不倦,每年都会读《五经》一次。著作除《车服仪注》及《晋纪》,又有《答礼问》、《毛诗背隐义》二卷、及文集十五卷。又有《史记音义》十三卷,晋代《史记》版本纷杂,《史记音义》作了大量整理工作。徐广忠心晋室,桓玄篡晋时,安帝出宫,他流泪随侍。至晋恭帝退位时,就只有徐广感触哀伤,谢晦见此还说:“徐公将无小过也。”徐广答:“君为宋朝佐命,吾乃晋室遣老,忧喜之事固不同时。”仍以晋臣自居。 需要辨识的是三国时期曹魏部将燕国蓟人徐邈为曹魏重臣,与东晋学者徐邈重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 竺法汰  本无异宗(晋)

身长八尺既翩翩,大德高僧入史传。
辨法鸣弦惊雨露,讲经映壑拂林泉。
简文重道亲临舆,慧远齐名堪比肩。
爽爽风流人雅趣,瓦官寺里有遗篇。

【注1】《高僧传》卷五: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至于高会净因。当期之岁寒耳。于是分手泣涕而别。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沿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慧远。下荆问疾。汰病小愈诣温。温欲共汰久语。先对诸宾未及前汰。汰既疾势未歇不堪久坐。乃乘舆历厢回出。相闻与温曰。风痰忽发不堪久语。比当更造。温匆匆起出接与归焉。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兰芳。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汰下都止瓦官寺。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三吴负帙至者千数。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墓为陶处。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又起重门以可地势。汝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汰不介怀。综乃感悟躬往悔谢。汰卧与相见。傍若无人。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并钦敬无极。临亡数日忽觉不悆。乃语弟子。吾将去矣。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烈宗孝武诏曰。汰法师道播八方泽流后裔。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孙绰为之赞曰。凄风拂林。鸣弦映壑。爽爽法汰。校德无怍。汰弟子昙一昙二。并博练经义。又善老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昙二少卒。汰哭之恸曰。天丧回也。汰所著义疏。并与郄超书论本无义。皆行于世。或有言曰。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注2】竺法汰(320年—387年),东莞人,少与道安、竺法雅等师事佛图澄。佛图澄圆寂后,法汰以师礼事道安。道安避难至新野,即命法汰下京。法汰与弟子昙一、昙二等二十四人,沿长江东下。途中因疾停阳口,道安遣慧远前来问疾。法汰至都,止住瓦官寺。晋简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般若经》。开题大会,帝亲临,王侯公卿无不毕集。开讲日,僧俗观听,士女成群。法汰形解过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兰芳,名士王洽、王珣、谢安等皆表钦敬。法汰于京,仍与道安维持密切往来,如法汰曾书问道安有关“三乘”、“六通”与“神”等问题,道安也于寻获《光赞般若经》后,立即手抄一本遣徒往送法汰。法汰晚年所收弟子,以提倡“一阐提皆有佛性”的道生最为有名。法汰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
       【注3】党家山人曰:竺法汰,东晋高僧,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之一。竺法汰聪敏好学,不耻下问。据《高僧传》载,他与当时的高僧道安为同学,同师承于当时的名僧人佛图澄。战乱之时,他与道安一同避难,行至新野,二人分手后,他便率弟子昙壹、昙二等人,到了江南,住建康瓦官寺。当时,晋简文帝请他讲《放光般若经》,他颇得要领,听众踊跃,简文帝亲自参加听讲,一时王侯公卿,莫不毕集,学众达千余人,为一时之盛。《放光般若经》,属于心经,讲究心领神会,妙言悟道,当时分为“六家七宗”,竺法汰便属于“六家七宗”之中的“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体现了这一派的“心学”特点。在般若经学说方面,竺法汰的“本无异宗”的突出特点是主张“心学”,即“心会”之学。当时,著名僧人法琛的弟子竺法温,却主张“同心无议”。他认为,“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这多少讲了些主观之外客观事物的存在,与“本无异宗”的“心会”心学有些相抵牾。竺法温的老师法深著有《心无论》,否定了心以外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是佛教徒中的重要人物,他常执竺法温的“心无义”论,“大行荆土”,传经布道,影响颇大。对此,竺法汰认为这些言论都不符合佛教义理,于是,他便进行了辩驳,说道恒的“无心义”是“邪说,应须破之。”于是,便引起了般若心学派的辩论。竺法汰广集各处名僧,“令弟子昙壹难之”,并且,旁征博引,“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搞得非常热闹,双方论战也相当激烈。当时的道恒也不甘落后,竭力辨解,“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来了个日以继夜,轮番参战。当时,名僧慧远“就席,难攻数番,关责锋起”。道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以“尘尾扣案”,想参与论辩,但还没来得及答话,慧远便接上了话茬说:“不疾而速,抒柚何为?”运用儒家经典《易经》上的话加以回答,颇有点扬儒讥佛的味道,使“坐者皆笑”,由此,“心无之义,于此而息。”这场辩论,便以竺法汰的胜利而告终。竺法汰广收弟子,并不惮其力地向他们传授心学,而且,他的佛学理论主要在论辩中形成并完整起来的。他能言善辩,自成一派,表现了他的佛教心学的某些特点,对后世发展起来的禅宗的影响也很大。竺法汰在佛学理论方面,著有《无本论》、《中论疏记》等。
《高僧传》为一部成书於南北朝记录中国东汉至当时佛教僧人的史料,由南朝梁僧人慧皎(497年~554年)撰。十四卷,收录於《大正藏》。后人有时称此书为《梁高僧传》。后又有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三十卷,宋代赞宁等撰《宋高僧传》三十卷,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八卷,合称四朝高僧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22: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竺僧度  决绝红尘(晋)

王晞舍俗出凡窠,抛却情花心镜磨。
僧度清辞铭绝誓,苕华丽句发呕歌。
端庄锡杖依黄卷,卓异袈裟咏绿萝。
辜负青春为乐道,修成佛子又如何?


【注1】《大藏经》《高僧传》卷四竺僧度。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也。虽少出孔微。而天姿秀发。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尔异人。性度温和乡邻所羡。时独与母居。孝事尽礼。求同郡杨德慎女。亦乃衣冠。家人女字苕华。容貌端正又善坟籍。与度同年。求婚之日即相许焉。未及成礼。苕华母亡。顷之苕华父又亡。庶母亦卒。度遂睹世代无常。忽然感悟。乃舍俗出家。改名僧度。迹抗尘表避地游学。苕华服毕自惟三从之义无独立之道。乃与度书。谓发肤不可伤毁。宗祀不可顿废。令其顾世教。改远志曜翘烁之姿于盛明之世。远休祖考之灵。近慰人神之愿。并赠诗五首。其一篇曰。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
人生一世间。飘忽若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雕朽。
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
罗纨可饰躯。华冠可曜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
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
度答书曰。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安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篑成山。亦冀从微之著也。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暐晔之色。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又报诗五篇。其一首曰。
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
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
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
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
度既志怀匪石不可回转。苕华感悟亦起深信。度于是专精佛法。披味群经著《毗昙旨归》亦行于世。后不知所终。时河内又有竺慧超者。亦行解兼著。与高士雁门周续之友善。注《胜鬘经》焉。
  【注2】党家山人曰:僧度,本姓王,名晞,字玄宗,东莞人氏。大约390前后在世。出身低微,天姿秀发,到16岁时神情爽拔,卓然不群,而且性情温和,为乡邻们所称赞钦慕。母逝后舍俗出家,批味群经,著《毗昙旨归》。后不知所终。事见《高僧传》卷第四。其中一赠一答两首诗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赠诗者杨苕华企图以世俗生活的美好去打动僧度。竺僧度答诗以性空之理去洞察人生,运用般若智慧之剑斩断这一情缘,坚定了在佛门修行的意志,成为佛门弟子广为传诵的美谈。由于僧度心向佛门,心性寂灭,犹如古井,波澜不兴,所以,他的这首答诗,无情欲之流露,而是诉诸理性之辩论。他的诗重说理,但不流于枯燥,借用赠诗,巧翻新意,以质朴的文辞表现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一种平实的风格与深邃的思辩相结合的特色,是以般若慧剑斩断情欲的名篇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9: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刘勰  文心雕龙(南北朝)


文章溯流以求原,大器千秋堪立言。
论世呕心何把酒,知人沥血不凭轩。
廉明仕进留模镜,评骘诗辞树楷幡。
见证雕龙银杏古,浮来山寺筑新垣。


【注1】清道光《沂水县志》:刘勰字彦和,东莞人。笃志好学,尝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书候约于车前,若货鬻者,约取读,大重之,谓深得文理。仕宋,官至东宫通事舍人。
【注2】《梁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四: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曰:(即《序志篇》,兹不复录)。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注3】《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居,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梁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被昭明太子爱接。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其《序》略云:“予齿在逾立,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寤而喜曰: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灵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欲取定于沈约,无由自达,乃负书候约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取读,大重之,谓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勰为文长于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求出家,先燔须发自誓,敕许之。乃变服改名慧地云。
【注4】党家山人曰:刘勰,字彦和。原籍东莞郡。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六世祖刘抚曾官彭城内史,五世祖刘爽为山阴县令,四世祖刘仲道为余姚县令。永嘉之乱爆发,其先人逃难渡江,世居京口。刘勰早孤家贫,其父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元徽二年(474年)于建康平叛战役中牺牲。刘勰约生于泰始元年(465),笃志好学,因家贫,住在上定林寺,依靠名僧僧祐。终身未婚。十多年后,他精通佛教经论,并钻研了儒家经典。一说《出三藏记集》与《刘子》可能出刘勰之手。三十多岁时,写成三万七千字的《文心雕龙》,沈约看了,“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被任命为奉朝请。后为临川王记室,又曾为太子记室。大同四年(538年)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刘勰请出家,梁武帝不许,乃烧发以明志,遂准为僧,法号慧地。不久卒。《文心雕龙》引论古今文体及其作法,又和唐朝刘知几《史通》、清朝章学诚《文史通义》,并称中国文史批评三大名著。今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尚留有刘勰校经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09: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徐之才  岐黄济世(北齐)

琅琊姑幕寄丹阳,一代宏才籍异乡。

谑语缘机兼仕宦,良医承剧履岐黄。
逢迎尽狎荒唐事,药石多灵辩证方。

墓志藻辞虚长术,朝贤延誉实行囊。

【注1】清康熙、道光《沂水县志》均不载徐之才。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王凤兰在《中医文献杂志》2010年第5期发表的《北齐医家徐之才籍贯考》一文考证:结合医学文献,墓志铭、人物传记、地方志等史志资料的深入挖掘爬梳,徐之才原籍琅琊東莞姑幕,寄籍丹阳,编籍高平。从而明确了其籍贯变化脉络。
【注2】 《北齐书》徐之才,丹阳人也。父雄,事南齐,位兰陵太守,以医术为江左所称。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赏之。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粗通《礼》、《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每共论《周易》及《丧服》仪,酬应如响。咸共叹曰:“此神童也。”孝绰又云:“徐郎燕颔,有班定远之相。”陈郡袁昂领丹阳尹,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被顾访。郡廨遭火,之才起望,夜中不著衣,披红服帕出房,映光为昂所见。功曹白请免职,昂重其才术,仍特原之。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又转综镇北主簿。及综入魏,三军散走,之才退至吕梁,桥断路绝,遂为魏统军石茂孙所止。综入魏旬月,位至司空。魏听综收敛僚属,乃访之才在彭泗,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诏征之才。孝昌二年,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从祖謇子践启求之才还宅。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武帝时,封昌安县侯。天平中,齐神武征赴晋阳,常在内馆,礼遇稍厚。武定四年,自散骑常侍转秘书监。文宣作相,普加黜陟。杨愔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秘书,转授金紫光禄大夫,以魏收代领之。之才甚怏怏不平。
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时自娄太后及勋贵臣咸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之才独云:“千人逐免,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登祚后,弥见亲密。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寻除侍中,封池阳县伯。见文宣政令转严,求出,除赵州刺史,竟不获述职,犹为弄臣。
皇建二年,除西兖州刺史。未之官,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疗之,应手便愈,孝昭赐采帛千段、锦四百匹。之才既善医术,虽有外授,顷即征还。既博识多闻,由是于方术尤妙。大宁二年春,武明太后又病。之才弟之范为尚药典御,敕令诊候。内史皆令呼太后为石婆,盖有俗忌,故改名以厌制之。之范出告之才曰:“童谣云:‘周里跂求伽,豹祠嫁石婆,斩冢作媒人,唯得一量紫綖靴。’今太后忽改名,私所致怪。”之才曰:“跂求伽,胡言去已。豹祠嫁石婆,岂有好事?斩冢作媒人,但令合葬自斩冢。唯得紫綖靴者,得至四月,何者?紫之为字‘此’下‘系’,‘延’者熟,当在四月之中。”之范问靴是何义。之才曰:“靴者革旁化,宁是久物?”至四月一日,后果崩。
有人患脚跟肿痛,诸医莫能识。之才曰:“蛤精疾也,由乘船入海,垂脚水中。疾者曰:“实曾如此。”之才为剖得蛤子二,大如榆荚。又有以骨为刀子靶者,五色班斓。之才曰:“此人瘤也。”问得处,云于古冢见髑髅额骨长数寸,试削视,有文理,故用之。其明悟多通如此。
天统四年,累迁尚书左仆射,俄除兖州刺史,特给铙吹一部。之才医术最高,偏被命召。武成酒色过度,怳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之才云:“此色欲多,大虚所致。”即处汤方,服一剂,便觉稍远,又服,还变成五色物,数剂汤,疾竟愈。帝每发动,辄遣骑追之,针药所加,应时必效,故频有端执之举。入秋,武成小定,更不发动。和士开欲依次转进,以之才附籍兖州,即是本属,遂奏附除刺史,以胡长仁为右仆射。及十月,帝又病动,语士开云:“恨用之才外任,使我辛苦。”其月八日,敕驿追之才。帝以十日崩,之才十一日方到。既无所及,复还赴州。在职无所侵暴,但不甚闲法理,颇亦疏慢,用舍自由。
五年冬,后王征之才。寻左仆射阙,之才曰:“自可复禹之绩。”武平元年,重除尚书左仆射。之才于和士开、陆令萱母子曲尽卑狎,二家苦疾,救护百端。由是迁尚书令,封西阳郡王。祖珽执政,除之才侍中、太子太师。之才恨曰:”子野沙汰我。”珽目疾,故以师旷比之。
之才聪辨强识,有兼人之敏,尤好剧谈谑语,公私言聚,多相嘲戏。郑道育常戏之才为师公。之才曰:“既为汝师,又为汝公,在三之义,顿居其两。”又嘲王昕姓云:“有言则讠王,近犬便狂,加颈足而为马,施角尾而为羊。”卢元明因戏之才云:“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误。”即答云:“卿姓在亡为虐,在丘为虚,生男则为虏,养马则为驴。”又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李谐於广坐,因称其父名曰:“卿嗜熊白生否?”之才曰:“平平耳。”又曰:“卿此言於理平否?”谐遽出避之,道逢其甥高德正。德正曰:“舅颜色何不悦?”谐告之故。德正径造坐席,连索熊白。之才谓坐者曰:“个人讳底?”众莫知。之才曰:“生不为人所知,死不为人所讳,此何足问?”唐邕、白建方贵,时人言云:“并州赫赫唐与白。”之才蔑之。元日,对邕为诸令史祝曰:“见卿等位当作唐、白。”又以小史好嚼笔,故尝执管就元文遥口曰:“借君齿。”其不逊如此。
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武成生齻牙,问诸医。尚药典御邓宣文以实对,武成怒而挞之。后以问之才,拜贺曰:“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武成悦而赏之。为仆射时,语人曰:“我在江东,见徐勉作仆射,朝士莫不佞之。今我亦是徐仆射,无一人佞我,何由可活!”之才妻魏广阳王妹,之才从文襄求得为妻。和士开知之,乃淫其妻。之才遇见而避之,退曰:“妨少年戏笑。”其宽纵如此。年八十,卒。赠司徒公、录尚书事,谥曰文明。
长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之才以其无学术,每叹云:“终恐同《广陵散》矣。”
弟之范,亦医术见知,位太常卿,特听袭之才爵西阳王。入周,授仪同大将军。开皇中卒。
【注3】《徐之才,徐之範墓志》与正史记载相佐证。徐之才墓誌清末民初在河北磁縣出土,羅福頤在《滿洲金石志別録》中著録並有録文,其中記載此墓誌“壬子年出磁州南鄉申家莊”,此壬子年應是指1912年。羅福頤還對比了墓誌記載與《北齊書》中之傳記的異同。趙萬里先生在《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中根據瀋陽博物院所藏輯入,並以墓誌訂正《北齊書》中之相關傳記。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記》中又有申論。趙超先生在《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中加以録文。1976年和1978年,在山東嘉祥縣滿硐公社楊樓大隊英山與馬集公社孟良山,發現了徐氏家族的墓地,分別出土了徐之範、徐敏行夫婦以及徐謩的墓誌。三方墓誌的拓片圖版都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江蘇山東》第1卷中刊布,之後也有録文刊布。賴非先生根據新出三方墓誌研究了徐氏家族的相關問題。羅新先生和葉煒先生校録了徐之範和徐敏行夫婦的墓誌,並對其家族譜系和家族成員生平作了詳盡和精確的討論。陸揚先生在《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證》的書評論文中,提示可以將其工作典範家偉的研究成果對讀。趙海麗則强调《徐之才墓誌》與《徐之範墓誌》在補充和校正史料方面的價值。范家偉在其新作中也提及相關墓誌材料。對丹陽徐氏墓誌的研究,已經爲進一步理解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家族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考方向,而其中與正史記載的差異也爲前賢特別注意,趙萬里指出:“誌多藻釋之辭,無一事及其醫術。銘云:‘王壽焚書,楊雲閣筆,豈伊發寐,非徒愈疾。’亦隱約言之。使無史傳,幾不知之才爲扁張之儔矣。”羅新和葉煒指出:“雖然徐氏數代以醫術聞名,但在徐之才墓誌、徐之範墓誌以及徐敏行墓誌、徐謩墓誌對父祖的追溯中,對這一點都只字不提。而徐之才、徐之範自己的墓誌,除了任‘尚藥典御’能透露出與醫學的關係外,也没有其他的反映。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當時醫學不入流的社會地位。”這種書寫的差異提供了了解當時醫學世家自我認同的重要綫索。
1、齊故司徒公西陽王徐君(之才)誌銘,武平三年十一月廿二日。
齊故太子太師侍中特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都督兖齊徐三州諸軍事兖州刺史録尚書事司徒□池陽縣開國伯安定縣開國子西陽王徐君誌銘:王諱之才,宇士茂,東莞姑幕人。夫媯姜肇族,子姒命宗,近取諸身,遥取諸物。曰若君王之得姓也。高陽斯降,奄宅徐方,□土開家,秉珪承國。悦寶劍而不言,聞諸克己;戒錙壇之盛迾,誰能去兵。自闢地於漢年,幹擅文於魏日,絕後光前,門多君子。十二世祖饒,漢鬱林太守。屬陳聖陵遲,當塗駁雜,黄車受命,紫蓋程符,自他有耀,故世居江表。大父文伯,梁散騎常侍。映三春之華,挺九秋之實。多能多藝,舉世知名。考雄,不幸早卒,終於員外散騎侍郎。龍駒千里,鳳子一毛,遺言餘迹,不没天地。王名參圖讖,精著星辰,逢彼我時,生兹懿德。五歲誦《孝經》,八年通《論語》。方數小學,經耳得心;琴書衆藝,過目成手。十三召為太學生。受業於博士繆昭、后慶,禮經涉津,知齊施梁易旨,望表探微,射策舉高第。河東裴子野,彭城劉孝綽,並當時標秀,命世宗府,累嘗試王機神,喪服疑義,辭若珠連,思侔泉涌,莫不倒絕,相顧缺然。十五丁員外君憂,如不欲生,鄰乎滅性。太夫人丘氏,譬誘抑奪,僅而獲全。中衛將軍尚書令陳郡袁卬,民之望也,時以本住領丹楊尹。藉甚聲價,飢渴徽猷,下車辟為主簿。楊彪之雅嘆韋康,方聞此名;郭太之盛稱王允,始歷玆途。鴻漸於干,亦足為美。釋褐豫章王國左常侍。豫章出牧淮夷,却轉鎮北府主簿。
鍾此嬌主,嗣踪魚石,顛沛之間,執於軍府。魏安豊王擁旄彭泗,恤刑新國,利獲顧榮,深期關羽。既而鋒穎斯脱,皋澤有間,爰發紫泥,言登?{阙。衣裾滿席,車騎填門,傾洛相招,諠動時俗。乃除散騎常侍在員外,尋□尚藥典御。曹嘉此選,本藉先代之資;任愷兹班,實他山之舉。但以分環有日,尋箭無期,痛結當歸,悲纏銜□,頻表還南,辭自懇到。朝廷求忠於孝,弗遂斯請。明年轉通直散騎常侍,加安東將軍銀青光禄大夫。普太初,進散騎常侍中軍□將軍金紫光禄大夫。師友僉歸,談議推屬,煌煌加首,若若垂要。永熙即位,封昌安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户,從班例也。武定四年,除秘書監。職號典文,任專考異,追風任肅,競烈華嶠。及帝出乎宸,木運膺圖,數窮於亥,水精消録。譬稷契之出入唐虞,若鄭王之始終魏晋。大齊天保元年,除侍中,餘官如故。其年別封池陽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户。嘉謀良策,敷陳帷扆,切問近對,啟沃聰明。談笑箴規,才優方朔;從容諷議,事溢簡雍。入履青蒲,出陪黄屋,密屬懿親,莫之逮也。五年除使持節都督趙州諸軍事趙州刺史,將軍開府並如故。勢均羽翼,用切股肱,思媚一人,未遑之述。六年遷儀同三司。七年轉中書監。馬防捧帚,望龍衮之清塵;張華執轡,仰鳳池之休烈。十年,换儀同三師,又除越州刺史。陰鄧豪强,匹南陽之不問;京華衿帶,猶北門之掌管。水火胥濟,琴瑟爰張,六條有序,九里云潤。乾明元年,徵金紫光禄大夫,俄轉左光禄大夫。皇建二年,除使持節都督西衮州諸軍事西衮州刺史,竟不拜。河清三年,進開府儀同三司。天統元年,食南衮州梁郡幹。人倫師表,必冥周行,天民無吉,用縻好爵。物不懨其高,世皆樂其守。即年別封安定縣開國子,加驃騎大將軍。二年,又除中書監判,並省吏部尚書事。再登掌内,作貳銓衡,密勿絲組,清華水鏡。年,遷尚書右僕射。先是編籍高平,故加衮州大中正。江彪斷議,豈曰能賢;荀勖品題,曾何足算。四年,遷左僕射,尋加特進,仍除使持節都督衮州諸軍事衮州刺史。給鐃吹一部。表率濟河,導德鄉邑,衮露華蟲,笳吟芳樹,衣錦之游,於是乎在。五年徵詣晋陽,徙食衮州高平郡幹,又為衮州大中正。武平元年,除尚書左僕射。二年,遷尚書令,封西陽郡王,食邑二千户。又加侍中太子太師。荀樂之端揆東京,金張之喉舌西漢,長沙之建國傳家,朗陵之教事喻德,方之蔑如也。昔苗蕡在晋,終不為卿;陳敬入齊,懼而辭任。李斯獲□,馬超見忌,飄風羈旅,吁可畏乎。非夫度量淳深,材藝宏達,虛每任物,時女應世,安能遨游兩姓,節隆十君,無害於刀尺之間,取容於津梁之際,禄窮鐘鼎,位極旌珪者哉。重以博聞强記,漁獵遍於書府;華辭麗藻,綺繢溢於翰林。白馬驪牛,辯同河霪,騰蛇飛,□若雲起。宫玉帳之經,緑帳金丹之秘,師曠調鐘,京房吹律,皆洞彼淵玄,該兹要妙。
但虞淵不駐,歸塘未已,懸車將老,□游遽迫。武平三年歲次壬辰六月辛未朔四日甲戌,遘疾薨於清風里第,春秋六十八。簪纓殄瘁,文雅淪胥,悼結宸□,□深子卯。詔曰:昔晋嘆九京,漢嗟二隴,追往傷逝,義忉名臣。故太子太師侍中特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衮州大中正食高平郡幹池陽縣開國伯安定縣開國子西陽王徐之才,理造希微,道該儒數,博識逾於畫地,精辯可以談天。自發迹江表,來儀上國,值鐘石變響之辰,日月光華之旦。廉誠效節,歷奉六君;春煦秋淒,年移三紀。任惟端揆,位極天卿,聲動縉紳,望隆冠帶。方當崇之右學,置以東序,追夏后之尚齒,兼有虞之貴德,而閲水不留,奄焉徂殞。興言朝祭,嗟悼良深。褒終加等,蓋有前烈,文物聲明,宜從優典。可贈使持節都督衮齊徐三州諸軍事衮州刺史録尚書事司徒,□將軍開國王如故,禮也。自牖達庭,卜遠有日。其年十一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葬於鄴城西北廿里。雕戈鏤鼎,方懸日月,舊里佳城,將儔昆嗣。銘云:遐哉水帝,肇彼衛墟,綿綿瓜瓞,受命於徐。洎乃顯祖,猗歟那歟,邦之司直,譬以史魚。穆穆常侍,顒顒侍郎,重規沓矩,鳳翥龍驤。所履無雜,發言有章,清風令範,貽厥我王。弱齡馳譽,一日千里,不測其深,未見其上。博聞精義,高談名理,辭窮五鹿,辯藏三耳。學富山海,文諧鐘律,葺華既蘊,風飆自逸。王壽焚書,楊雲閣筆,豈伊發寐,悲徒愈疾。生民之本,實惟孝敬,哀滅之情,率由天性。幼丁荼蓼,長違温清,去魯增悲,陟屺興詠。忠爲令德,撫我則后,天命有歸,順之無咎。嗚玉在佩,豐貂加首,箴規湝閔,獻替左右。德優名立,學者朝端,爵傳甲令,位極天官。宣威論道,俗阜民安,廟堂斯策,鐘鼎方刊。懸烽未薄,高奏已騖,哲人其萎,溘從朝露。國遵遺典,民思餘樹,萬夫之望,百身誰贖。皇情有悼,生榮死哀,詔葬於野,言歸夜臺。石扉行掩,玉匣寧開,登高愴恨,血目徘徊。松聞白雲,水流丹旐,山門馳獸,空城集鳥。寒望淒淒,歸徒擾擾,寂遼千歲,獨留華表。
2、隋儀同三司徐公(之範)墓誌
公諱之範,宇孝規,東莞姑幕人。漢太尉防之後,十二世祖饒,漢鬱林太守。屬漢魏糾紛,避地江表,居東陽之太末。昔者先道後德,帝祀配於西成;布義行仁,王靈被乎東國。黄河九折,源既深焉;華岳四方,基亦峻矣。家祥克茂,無假神鈎,世德其昌,不因靈筭,斯故公侯必復,卿長相慚,所以炳蔚丹青,□揚金石者也。祖文伯,宋給事黄門侍郎、散騎常侍東莞蘭陵太山三郡太守,陳登湖海,氣重金陵之地,許詢風月,聲高紫蓋之鄉。父雄,梁員外散騎侍郎、通直散騎侍郎,桯落小年,未升貴仕,有齊逖敬南金,追贈通直散騎常侍太常卿儀同三司衮州刺史。夫德在言前,榮居身後,香名逾遠,神氣轉生。公挺質玉田,揚榮□嶺,似降嵩高之靈,若稟庚寅之秀。孝友成節,仁□為基,□□擅追風之聲,特達起連城之價。釋褐□南康嗣王府參軍事,梁武陵王紀以帝子之貴,任岷岳之重,妙選朝賢,□采是寄,以彭城劉孝勝孝先兄弟及公三人,俱以問望英華、才行秀□□彈冠結綬,德義綢繆,孝勝任長史、孝先爲賓友,引公為外兵,尋改録事參軍,於是隨府入蜀,奉犀羈而驅折坂,侍犀管以賦行雲,與二劉兄弟或燮諧好善、馳芳東閣,或翼陪敬愛、命藻西園,聲重鄒枚,事高梁楚,俄遷□遠將軍、廣漢太守。時梁室遘圮,江左沸騰,爰舉玉壘之師,將御金陵之難,乃除將作大匠持節梁州刺史郫縣開國侯,食邑二千户。而八王功業,空餘故事,三江堤封,無復舊居,公以長兄齊尚書令西陽王之才先在北朝,爰軫同巢,乃歸樂國。以天保九年入齊,乃除寧朔將軍尚藥典御食北平縣幹。河清二年,轉散騎侍郎、典御如故。天統二年,除輔國將軍諫議大夫。三年,遷通直散騎常侍,典御食幹如先。四年轉翊軍將軍太中大夫。五年,除散騎常侍,其年除假儀同三司。倚鹿騰祥,清蟬表潔,能官是懋,詔爵為榮。武平元年,遷儀同三司征西將軍。二年,除開府儀同三司。三年,除太常卿西陽王。四年,除侍中開府太常卿,封爵如故。捧玉壺以待問,置綿蕝而定儀。衣麗華蟲,管吟芳樹,既而有齊季謝,歷運遷屬,如殷寶鼎,遠歸郟酈之城;類趙高冠,遥入咸□之殿。周建德六年,除使持節儀同大將軍。及天命在德,獄訟歸隋,臨代名邦,優賢是任,公下車布政,高臥共治,磐石維城,有國之重。晋王帝子出撫汾,以公宿望,詔追翼輔。揚風未遠,逝水雲迫,開皇四年四月廿六日卒於晋陽縣宅,春秋七十有八。惟公樞機警發,思理通晤,博洽今古,漁獵典墳,淵卿麗藻之文,談天炙之妙,探求幽賾,往往入神。似周瑜之聽聲,懸知曲誤;如孔融之愛客,罇酒不空。會友必賢,三明八俊,市朝屢變,一心事百。飛篷不息,疲病龍阜之東;石火無留,零落汾川之右。粵以開皇四年歲在甲辰十二月已丑朔二日庚寅還葬金鄉縣都鄉節?義里英山之西,式傳不朽,乃為銘曰:綿綿厥初,建社分墟,不言寶劍,唯訪仙居。庭羅珪組,巷滿旌,增光舊俗,潤色良書。爰挺若人,克紹重世,千尋直上,萬頃無際。踵武其裘,服膺文藝,託風遥舉,雲高躋。利用宰府,光踐名卿,掌壺崇禁,錫土連城。華蟲舒藻,芳樹凝清,通賢特達,尚德為榮。鄴城鹿駭,漳濱魚爛,井伯入秦,邵平歸漢。天地更辟,光華改旦,分竹為良,治繩不亂。塵棲弱草,鐘鳴悲谷,一逐藏舟,長辭華屋。靈飛旐雁,?祥車畫鹿,杳杳夜臺,蕭蕭拱木。前夫人蘭陵蕭氏。後妻西陽王國妃扶風馬氏。大子敏信濟陰太守。第二子敏行尚書部郎中。第三子敏璞安定縣令。第四子敏直給事中 第五子敏智太尉府墨曹參軍。第六子敏貞給事中。第七子敏鑒。第八子敏廉通直散騎侍郎。第九子敏恭著作佐郎。第十子敏寬。第十一子敏惠。第十二子敏通。公第四弟之權譙郡太守散騎侍郎,卜此葬地,得泰卦後一千八百年爲孫長壽所發所發者滅門。
【注4】党家山人曰:徐之才(492年-572年),字士茂,南北朝北齐著名医学家,祖籍东莞姑幕。官居尚书之职。徐之才家学渊源,自高祖徐秋夫起移居丹阳 (今属江苏)。徐氏出身于世医之家,五世祖徐熙喜好黄老之术,有道士授于《扁鹊镜经》一卷,便反复研习,因而精通医术,名震海内。高祖徐秋夫、曾祖徐道度、祖父徐文伯,皆以医名当时。父徐雄在南齐任兰陵太守,亦“以医术为江左所称”。徐氏连续7世出现12位医学大家。徐之才聪颖异常,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允康拜访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讲《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日:“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日:“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磋赏之。年十三召为太学士,粗通《礼》《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嗓每共论《周易》及《丧服仪》,酬应如响。都感叹曰:“此神童也!” 22岁正式入仕北魏,官至尚书令,爵至西阳王。然据《北齐书》记载: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之才于和士开、陆令萱母子曲尽卑狎,二家苦疾,救护百端。由是迁尚书令,封西阳郡王。在职无所侵暴,但不甚闲法理,颇亦疏慢,用舍自由。之才妻魏广阳王妹,之才从文襄求得为妻。和士开知之,乃淫其妻。之才遇见而避之,退曰:“妨少年戏笑。”对权臣和士开其曲尽逢迎宽纵如此,有失常人志节。撰有《雷公药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等。行医踪迹经历由南到北和由北到南的不同地域,客观上对南北朝医学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研究南北朝医学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22: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释明璨  传承衣钵(唐)

韦僧名入大藏经,禀性调柔觉悟灵。
弱冠出家持逸隐,早春受具乐伶俜。
青灯善虑精开问,黄卷勤修勃兴聆。
慧远高徒弘法务,登山临水旷幽扃。

【注1】 清道光《沂水县志》:隋胡(应为“明”)璨,沂水人,本韦姓。仁寿初,诏送舍利于蒋州栖霞寺。遍访江表丛林,得经一百余卷,并前录所遗及诸缺本,于是到处传写,北方诸乘始完。
【注2】《大藏经》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隋京师大兴善寺释明璨传五》:释明璨。姓韦。莒州沂水人。十岁出家。二十受具。中途寻阅备通经史。禀性调柔初不陈怒。未及三夏频扬成论及涅盘经。值废教隐伦避世林泽。还资故业重研幽极。周宣创开陟岵。慧远率侣登之。璨时投足归师诸部未久深悟。遂演于世。讲徒百数心计明白。开隐析疑善通问难。精虑勃兴未曾沈息。加又福德所被闻见欣然。敕召入京住大兴善。仁寿初岁。召送舍利于蒋州之栖霞寺。今之摄山寺也。本基灵异前传具详。而璨情存传法。所在追访。乃于江表获经一百余卷。并是前录所遗。及诸阙本。随得福利处处传写。末住大禅定寺。弘法为务。春秋良序频往蓝田。登山临水。欣其得性。唐初卒。
【注3】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第六节“隋代地论三大师及其学派发展的盛景”:释明璨(554?—618年顷),俗姓韦,莒州沂水(今山东省沂水县)人,十岁出家。《续高僧传·明璨传》记载:“二十受具,中途寻阅,备通经史,禀性调柔,初不陈怒。未及三夏,频扬《成论》及《涅盘经》。值废教隐伦,避世林泽,还资故业,重研幽极。”明璨属于北齐僧人。如果道宣的这一叙述是连续的话,则可推知,明璨大致生于554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恢复佛教,当慧远在洛阳陟岵寺(即少林寺)时,投于慧远门下,“璨时投足归师,诸部未久深悟,遂演于世,讲徒百数,心计明白。开隐析疑,善通问难。精虑勃兴,未曾沈息。”依据此中所说,明璨在洛阳已经开始独立讲解经论。
隋开皇七年(587年),明璨随慧远勅召入京,住大兴善寺。仁寿二年(602年),召送舍利于蒋州(今江苏南京)栖霞寺。“而璨情存传法,所在追访,乃于江表获经一百余卷,并是前录所遗。及诸阙本,随得福利处处传写。”明璨在南方获得当时北方未曾见到的佛经一百多卷,抄写传至长安。仁寿“末住大禅定寺,弘法为务。”唐朝初卒。
【注4】党家山人曰:释明璨作为隋末唐初有名僧人,是释慧远弟子,是随慧远从洛阳进入长安的十位高足之一。中国佛教史上僧人取名慧远者很多,就隋朝以前来说,见于史载者便有三人。即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雁门烦楼氏)、江陵长沙寺慧远(籍贯不明)和京师净影寺慧远(敦煌李氏)。敦煌慧远就是明璨师傅,虽无庐山慧远之声誉,但也不失为一代高僧,因此,有人把他与庐山慧远相比,称之为“小慧远”。无论从当时朝野僧俗的看法还是当代学界的看法来讲,净影慧远都是隋代佛教足以与天台智顗、三论吉藏比肩的佛教大师。净影慧远不仅着力于弘扬《地论》,而且是隋代最重要的涅盘师之一,他对《大乘起信论》的重视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明璨作为净影慧远高足,继承乃师衣钵在洛阳独立讲解经论。检视有唐一代僧人记录,宋代《五灯全书》记载沂水蒙山光宝禅师初隐沂水蒙山。于唐元和二年圆寂。虽行迹沂水,然非沂籍,乃并州周氏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1: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道楷  禅不避刑(宋)

禅宗支脉独分庭,不慕玄衣不避刑。
石上栽花含变法,眼中着屑析疑经。
岂无下界香声色,敢比高天日月星。
融摄道儒曹洞立,影风八世复叮咛。

【注1】宋代惠洪《禅林僧宝传》:禅师名道楷,沂州沂水人,生崔氏。为人刚劲孤硬。自其少时,即能辟谷学道。隐伊阳山中,后游京师。籍名术台寺,试所习,得度具戒。谒青华严于淮山海会。问,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言句也无。青曰:汝道寰中天子敕。还假禹汤尧舜也无。楷拟酬之,青以拂子摵之。曰:汝发意来,早有二十棒也。于是,楷悟旨于言下,再拜即去。青呼曰:且来。楷亦不顾。青曰:汝到不疑之地耶。楷以手掩耳。后掌众食。青问,厨务勾当良苦。对曰不敢。曰:汝炊饭耶,煮粥耶。对曰:人工淘米着火,行者煮粥炊饭。曰:汝作什么。对曰:和尚慈悲,放他闲去。又尝从青游园。青以拄杖付楷曰:理合与么。对曰:与和尚提鞋挈杖,不为分外。曰:有同行在。对曰:那一人不受教。青遂休去。至晚青谓曰:早来说话未尽。对曰:更请举看。青曰:卯生日戌生月。楷即点灯来曰:上来下去,总不空然。对曰:在左右,理合如此。曰:奴儿婢子,谁家屋里无。对曰:和尚尊年,阙他不可。曰与么殷勤。对曰:报恩有分。元丰五年,北还沂。闲居马鞍山。遂出世说法。初住沂州之仙洞。后迁西洛之招提龙门。又迁住郢州之大阳。隋州之大洪。皆一时名公卿,为之劝请。洞上之风大震西北。崇宁三年有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大观元年冬,移住天宁。差中使押入,不许辞免。俄开封尹李孝寿奏。楷道行卓冠丛林。宜有以褒显之。即赐紫伽梨,号定照禅师。楷焚香谢恩罢,上表辞之。曰:伏蒙圣慈,特差彰善阁。祗候谭祯。赐臣定照禅师号,及紫衣牒一道。臣感戴睿恩。已实时焚香升座,仰祝圣寿讫。伏念臣行业迂疏,道力绵薄。常发誓愿,不受利名。坚持此意,积有岁年。庶几如此传道,后来使人专意佛法。今虽蒙异恩,若遂忝冒。则臣自违素愿,何以教人。岂能仰称陛下所以命臣住持之意。所有前件恩牒,不敢祗受。伏望圣慈察臣微悃。非敢饰词。特赐俞允臣没齿行道,上报天恩。上闻之,以付李孝寿。躬往谕朝廷旌善之意。而楷确然不回。开封尹具以闻。上怒收付有司。有司知楷忠诚(一本知楷疏蠢),而适犯天威。问曰:长老枯瘁有疾乎。楷曰:平日有疾,今实无。又曰:言有疾,即于法免罪谴。楷曰:岂敢侥幸称疾,而求脱罪谴乎。吏太息,于是受罚。着缝掖编管缁州。都城道俗,见者流涕。楷气色闲暇。至缁州僦屋而居。学者益亲。明年冬敕放令自便。庵于芙蓉湖中。数百人环绕坐卧。楷虑祸(或作患之),乃日各食粥一杯。不堪者稍稍去。在者犹百许人。政和七年冬,敕赐所居庵额华严禅寺。明年五月十四日,无疾而殁。先写偈付侍者曰: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初楷在大阳。青华严遣果侍者。以大阳皮履直裰付之。楷以付襄州洞山道微。微退罢还浙东,殁于双林小寺。今取以还鹿门山。建阁藏之曰藏衣。楷偈句精深有旨法。作五偈,述其门风。一曰妙唱不干舌。偈曰:刹刹尘尘处处谭。不劳弹子善财参。空生也解通消息。花雨岩前鸟不衔。二曰死蛇惊出草。偈曰日炙风吹草里埋。触他毒气又还乖。暗地若教开死口。长安依旧绝人来。三曰解针枯骨吟。偈曰:死中活得是非常。密用他家别有长。半夜髑髅吟一曲。冰河红焰却清凉。四曰截锯和三台。偈曰:不是宫商调,谁人和一场。伯牙何所措,此曲旧来长。
五曰古今无间,偈曰:一法元无万法空。个中那许悟圆通。将谓少林消息断。桃花依旧笑春风。楷旧隐与虎为邻。虎尝乳四子月余。楷鬫其出,往视之。腥臭不可言。窃携其一还。虎得彘曳至。弄穴前伏地,喜见脊尾。但见三子怒,以足跑地吼。群鸟皆鸣翔其上。楷即放还之。其寄伊阳宰韩承议偈曰:老爱依山人事稀。虎驯庵畔怪来迟。寥寥石室尘埃满。不知何日是归期。又曰:数里无人到,山黄始觉秋。岩间一觉睡,忘却百年忧。
惠洪赞曰:宗门尚继嗣。则若依仿世典礼。为之后者,为之子。远使青续洞上已坠之纲,是也。然青楷父子,任重道远。皆能刻苦,生死以之卒。勃然而兴,贤矣哉。
【注2】 党家山人曰:道楷禅师(1043~1118年)宋代禅僧。世人尊为曹洞宗第八世嗣祖沙门。禅宗南宗在唐朝后期传播迅速,并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时期,派生五个流派: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统称禅门五宗,或称禅门五家。五家当中流传时间长、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临济宗和曹洞宗。曹洞宗历代传人中,超出江西、湖南、安徽,长期住持帝京者,道楷为第一人,“以1064年义青投子接继法脉的戏剧性情节作这分界线,此后就是曹洞宗真正展开生机的年代。芙蓉道楷是曹洞宗的中兴之祖。以他为新的历史起点,曹洞宗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呈现出梯次的发展局面。”(《禅宗宗派发展源流》)
道楷禅师,沂州沂水人,俗姓崔。初学道术于伊阳山中,得辟谷之术,后悟其非,弃而习佛,于京师术台寺出家,后参投子义青禅师得法。元丰五年(1082年),弘法于沂州仙洞山,并先后住持洛阳之招提、郢州之大阳山、随州之大洪山崇宁保寿禅院等刹,大扬洞上之风,从者如云。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闻其名,召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赐紫衣及“定照禅师”之号。师以衣非佛制,却而不受,帝怒,黥而流放淄州,师终不屈。后帝悟,听其自便,师遂于芙蓉湖上建寺,大扬禅风,学者风从,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赐以“华严禅寺”一额,后又赐名“兴化寺”。于翌年五月入寂,世寿七十六。世称芙蓉道楷。法嗣中较著名者有丹霞子淳、净因法成、阐提惟照、大智齐琏、石门元易、鹿门自觉。有《芙蓉道楷禅师语要》一卷(又作《定照禅师语要》)行世。《禅林僧宝传》卷十七、《联灯会要》卷二十八、《五灯会元》卷十四、《湖北金石志》卷十对道楷禅师行迹均有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1008号 )

GMT+8, 2025-2-6 05:41 , Processed in 2.4193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