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沂水籍高士廿咏并序 党同如
阅清康熙《沂水县志》卷一邑名: “沂流自沂山来西北入境,从城西而出沂南境,与县地西北为终始,故名沂水也。虽在昔有曰郓、曰邺、曰盖、曰东莞,后以沂水名,盖取义乎此,故名沂水也。沂水之名古未有也,有之自隋始。在春秋为郓、为浮来、堂阜,在战国为盖,在汉为东莞县。魏黄初中,立为东莞郡。慕容德据青州,于此置县谓之团城。刘裕收复入宋,仍为郡,后又为东徐州,寻改为南青州治。孝文帝时改为新泰。隋开皇四年改曰东安,十六年于古盖城别治东安,以此为沂水县。历唐、宋、元、明,或属莒州,或属沂州,而沂水之名不易焉。皇清定鼎,仍置沂水县,属莒州。”甲午长夏,党家山人赋闲有日,检视典籍,依次确定沂水籍高士聚而咏之,漫成此编。
其一、王歜自经名节(战国)
沂蒙义士列高贤,纵捡诗书薄碧天。漫说田单能复国,岂无王歜可扶乾。 齐邦道德羞先帝,莒地文章耀当年。堆土何须分盖澅,昂然不二万民传。
【注1】清道光《沂水县志》:王蠋,《史记》澅人,《说苑》以为盖人。屡谏涽王,不听,退而耕于野。燕乐毅破齐,闻蠋贤,将封以万家,蠋固辞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遂缢死。齐士大夫闻之曰:“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注2】西汉刘向《说苑·立节》:燕昭王使乐毅伐齐,闵王亡,燕之初入齐也,闻盖邑人王歜贤,令于三军曰:“环盖三十里毋入。”以歜之故,已而使人谓歜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歜固谢燕人,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盖邑。”王歜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悬其躯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齐亡,大夫闻之曰:“王歜布衣,义犹不背齐向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乃相聚如莒,求诸公子,立为襄王。
【注3】《史记·田单列传》: 燕之初入齐,闻澅邑人王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於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经其颈於树枝,自奋绝脰而死。齐亡大夫闻之,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於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乃相聚如莒,求诸子,立为襄王。
【注4】党家山人曰:司马迁生活于约前145年—前87年,陕西韩城人。刘向生活于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 ,江苏沛县人。两人同为西汉大家,《说苑·立节》与《史记·田单列传》所记王歜、王蠋事同,唯名籍有异,实一人也。且略晚于司马迁之刘向为江苏沛县人,比陕西韩城之司马迁距齐鲁莒交界处为近,作为我国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记王歜为古盖邑人,所凭当不虚也。王蠋义不就燕而自经,燕军难灭齐国。沂水地处齐鲁莒交接之处,忠义任侠之风所来久矣,可谓一脉相承也。古澅邑临淄区西北境凤凰镇东召口村南有王蠋墓石碑为志。古盖邑沂水亦当泽地举立王歜墓,以张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之意。
其二、承宫青出于蓝(东汉)
樵薪苦学慕乡贤,子盛明经笞禁肩。沂右舟边勤牧豕,蒙阴洞下力耕畋。 施行善政皆宽厚,论议忠言具鲜妍。切直节操名播远,师徒会意发鸣弦。
【注1】姑幕:西汉置县。故治在今山东安丘市南35公里石埠子镇石埠子村。《读史方舆纪要》载:莒州东北百六十里有姑幕故城,古为蒲姑氏国,汉置姑幕县。汉属琅邪郡,东汉建安三年(198)属城阳郡。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属东莞郡。南朝宋省,后魏复置,北齐天保七年(556)废。
【注2】清道光《沂水县志》:承宫(公元?~76年待考),字少子,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永平中,征诣公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
【注3】《后汉书·承宫传》: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遭天下丧乱,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三府更辟,皆不应。永平中,征诣公车。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陈政,论议切直,朝臣惮其节,名播匈奴。时,北单于遣使求得见宫,显宗敕自整饰,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容者。”帝乃以大鸿胪魏应代之。十七年(公元74年),拜侍中祭酒。建初元年(公元76年)卒,肃宗褒叹,赐以冢地。妻上书乞归葬乡里,复赐钱三十万。
【注4】《东观汉记》: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人令牧豕。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弃猪而听经。猪主怪不还,行索,见宫,欲笞之。门下生共禁止,因留精舍门下,拾薪,执苦数年,遂通经。
【注4】党家山人曰:徐子盛、承宫师徒所以名著史册者,勤于耕读,入世经营,青出于蓝也。辛卯岁暮,余游蒙阴山仙人洞,探寻古迹。翻检清《蒙阴县志》载:“仙人洞,在城南五里蒙阴山上,广容百余人,汉承宫隐此,为本县八景,曰南山仙洞。”作《蒙阴古八景遗址巡访题咏》之《南山仙洞》曰:“仙人洞窟自春秋,辛卯隆冬踏访游。姑幕承宫能执苦,任丘杜洽却寻幽。岩阶粗放浮雕拙,栈道险危断壁虬。胜地曾经铭考证,蒙阴山上漾风流。”徐子盛、承宫于沂水已无遗迹可寻,惜乎,桑梓之属,竟无迹痕,何以凭吊?时人当不忘乡贤,徐子盛、承宫师徒佳话乃沂水重要文化遗产也。
其三、童恢政声清良(汉)
政声千古纪清良,父子同光誉庙堂。姑幕俗风人出萃,不其令印墨飘香。
济民肺腑存衣冠,伏虎黎夫裕膏梁。今日崂山宫观在,依然笾豆起文章。
【注1】清道光《沂水县志》:童恢字汉宗,琅琊姑幕人。父仲玉,好善乐施。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贤,辟之,除不其令。耕织皆有条章,流人归化,徙居二万户。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咒曰:“王法杀人者死,汝若噬人,当垂头服罪。”一虎低首闭目,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若自知非者,遂令放释,吏人颂之。迁丹阳太守卒。弟翊,字汉文,举孝廉,除须昌长,化有异政。后举茂才,不就,卒于家。
【注2】《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童恢传》:童恢字汉宗,琅邪姑幕人也。父仲玉,遭玉凶荒,倾家赈恤,九族乡里赖全者以百数。仲玉早卒。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之。乃赐被劾当免,掾属悉投刺去,恢独诣阙争之。乃得理,掾属悉归府,恢杖策而逝。由是论者归美。复辟公府,除不其令。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以劝励之。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比县流人归化,徙居二万余户。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王法杀人者伤,伤人则论法。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青州举尤异,迁丹阳太守,暴疾而卒。弟翊字汉文,名高于恢,宰府先辟之。翊阳喑不肯仕,及恢被命,乃就孝廉,除须昌长。化有异政,吏人生为立碑。闻举将丧,弃官归。后举茂才,不就。卒于家。
【注3】党家山人曰:、童仲玉、童恢、童翊者,东汉时期良吏也。于今旧不其城故地青岛城阳、崂山、即墨一带,“童大人”故事犹津津乐道。真实历史人物童恢,千载之后已成传奇神人,不其百姓感念其功绩恩德,崂山建童公祠祭之,其衣冠冢封土高四米,直径八米。清乾隆年间置墓碑一座,高约两米,碑正面镌“敕封后汉不其尹童府君之墓”,为当地百姓信仰供奉之精神寄托。成为青岛本土有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后汉书》曰:弟翊字汉文,名高于恢,与乃父仲玉均附录于《童恢传》中,事迹并不见详细。然童氏父子三人登名于《后汉书》,光前裕后,泽被族人,流芳万世,沂水荣光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