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0|回复: 8

[议论散文] 暗夜独语:一个时代政治宠儿的灵魂剖白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5-3-7 2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暗夜独语:一个时代政治宠儿的灵魂剖白
暮色如画家的笔触,将天际线晕染成深蓝的褶皱。我驾车穿梭于城市的光影之中,后视镜中,送别常德知青协会的友人身影渐渐消失,前挡风玻璃映照着城南零落的灯火。当欧式庭院灯将我的影子拉长又揉碎在三单元电梯门前时,某种不可名状的重量正从记忆深处漫溢而出 —— 那个自称东山峰 “幸运者” 的女子,裹挟着四十年前的霜雪,在今夜的餐桌上掀开了尘封的往事。
历史总是偏爱用集体叙事消解个体痛楚。一千七百万人的青春迁徙,在共和国年轮上刻下深重沟壑,塑造了人们至今所熟悉的与共和国同龄的现状,也塑造了知青以及改革开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共和国历史发展的情缘。这种情缘如同沃土一般,从中能孕育出知青灵魂的千姿百态。
人们常说,逆境之中,抱怨无益。唯有在困境中思索,才能有所领悟;唯有在领悟中前行,才能有所成就。书房里,液晶屏冷光将我的轮廓拓在墙上。月光从飘窗斜切而入,与四十年前东山峰的月色并无二致。那夜的霜色也曾让我知晓,农场发生一件新奇、羡慕、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一位二十岁不到的女知青成为东山峰农场最年轻党委副书记。
当思绪与回忆交融的那一刻,有种凝重感觉的生出,似乎悠悠然然的就延伸到东山峰的茅草坡上,赤裸裸地直面那个时候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命运总在时代褶皱处埋下吊诡的伏笔。这场跨越两个世纪的对话,本不该发生在芙蓉中路某间私房菜馆。她摩挲着白色瓷杯沿,指节仍保持着握钢笔批文件的弧度:“都说提我当农场党委副书记有什么难言之隐,可谁见过我的努力和付出?” 茶汤在她眼底晃出奇异的光斑,某种蛰伏半生的情绪正突破记忆的冻土层。
命运就是这样蹊跷,无法言说,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迟。不同的思想交流,都需要一个恰当的机遇。今晚的聚会是为了答谢常德知青协会的部分负责人来长沙而设。她们邀请我参加是因为平日我对知青活动比较关注,并且多次发表有关东山峰农场知青方面的文章和建议而引起她们的注意,理所应然,由陌生到熟悉,由关注而重视就这样顺理成章了。
岁月中流淌的往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那种古朴的多年不曾改变的知青点上原生态面貌真逼得我想哭,然而又不忍用自己的这点所谓的视觉去剖析她今晚吐露的内容,因为谁也无法去改变当年知青生活的那种状态。当初离开东山峰时心里是沉甸甸的,也为尚留在农场的知青深深的捏过一把汗,更不知道她在卷入农场知青领导层时那些鲜为人知的 “事件”。
聚光灯外的历史暗房里,显影着更复杂的真相。当普通知青在山坡上开荒时,她正在油印机前赶制思想汇报;当同伴们偷烤土豆充饥,她裹着棉大衣在档案室整理政审材料。权力阶梯上每级都沾着自我割让的血迹 —— 这是属于政治宠儿的原罪,也是时代赋予她们的独特烙印。
今晚聚会的交流与沟通,拉近了我与她几十年未曾相识的距离,也走近了彼此内心的亲近、更增加了双方的信誉感,于是;东山峰上隐藏在她心中的那些 “秘密” 竟在一种不合时宜却又胜势常态的氛围里被她慢慢地释放而倾吐出来了。
在一个恰当的方程式里,人的思维都会猛然活跃起来,甚至会有
种极力想表达的愿望。此刻,她十分健谈,语气中会感觉有几分的煽情。今晚,她好像要跟我倾谈一下心底夜话一般。我坐在餐桌边屏息聆听着她讲着自己的故事,那些不愿谈起的过去在她眼神中仍透露出淡淡的伤感,当我正凝视她表情时,更惊诧的另一番话题却使我不敢再仰面看见她那些内心的痕迹了。世间许多事就是这么奇怪,当你拥有时,你认为理所应当,当你失去时,才知道自己没资格。
此时,她的食指在桌布划出无意识的锐角,恰似四十年前钢笔在政审材料上的批注轨迹。声线突然变得清越,仿佛穿透时光的蝉蜕,重新振响在 1974 年的农场党委办公室里。
我们惊觉这位曾经的政坛新星,竟在花甲之年显露出惊人的叙事天赋,每个顿挫都暗含当年作报告的韵律。吊灯的光晕在她眼睑投下扇形阴影,某个瞬间我竟看见二十岁的女书记在主席台侧影。当她描述汗水如何浸透动人的故事时,左手不自觉地做出一种努力的动作 —— 这是当领导干部特有的肌肉记忆。灰烬腾起的刹那,四十年的光阴在茶汤表面泛起涟漪。
转盘上的凉菜凝结出脂膜,像极了农场政治漩涡里凝固的恶意。当她模仿某位领导拍桌吼叫 “小资产阶级情调要不得” 时,右手落下的弧线与当年摔在她面前的检举信轨迹重合。四十载春秋未能磨平这个动作里蕴含的暴力,正如东山峰的冻土至今封存着青春的血气。
稍许,她的眼神转为冷彻,欲言又止的难言和苦衷仿佛如骨鲠在喉。只见她语气凝重,扫视了桌上几个人,用舌尖舔了一下干渴的嘴唇,挪动着身子,然后再次调整了一下坐姿,笑容中含有一种悲切与她迸发出的夺目的精神和想澄清的事实变成了不吐不快的独白。
最惊心的并非阴谋本身,而是权力异化人性的精确度。一场由农场领导们的政见不合而彼此产生的矛盾,发展到拉帮结派,演变成报复某个人为目的,利用涉世不深的 “她” 的某些生理症状来诬陷打击自己的政敌,那种官场上的权奇超绝,鱼龙曼衍,一招一式均在她的讲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完全超越了我做知青时候那种单纯的想象,也超越了她光鲜亮丽后面的一种悲催。这个故事中的故事,使我有机会更加接近地触摸到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女知青领导干部在场部的命运之殇,从而折射出那个年代中国女性干部的坎坷而尴尬的政治命运。
过去,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总以为那个年代的知青政治明星都是身缠绕着绚丽的光环,却不了解光环背后的心酸和屈辱,那种以柔弱的身躯、浅薄的政治阅历和单纯的思想去博弈个人命运的遭遇就无形被一种莫名的权利争斗卷入进去,挤压在领导的两派之中,从而背负了另外一种政治上的十字架,永远在替不暗人事的官场上偿还债务,身上有着抹不去的悲剧色彩。
包厢内的吊灯照得餐桌如白昼,趁身影还在,在桌的几个知青骤然一惊,睁开眼,当年知青中的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似乎山上有谁抛出了一篇政治谎言,然后又转化成绯闻,让人情绪陡然紧张恐惧,将一个人的政治生命撕成碎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她几乎坠地的心境,餐桌前还剩下几盘霓虹色的残影。我仿佛是看到了山峰上那种平静后面的波诡云谲。
四十几年回眸那些直抵心灵的人与事,突然陷入落魄不如意的状况中,竟然还如此的难堪。官场,一脉相承,不管在哪个年代,恶劣的时代官场环境总会把那些政治上的弱者,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抛进深不见底的漩涡。
当我很理智地分析这件事情的时候,当我真的开始去透彻地了解她这个人的时候,我想,她已经把自己投出去的感情收回来了。她说;只要她心中坦然,良心安宁,没有遗憾和悔恨即够矣。我相信她的话。就凭她平日组织知青活动的那种执着热情的态度、那种组织能力、那种奉献精神即可窥见一斑。由此而相信,那时的她,并没有在政治光芒的照耀下用青春赌官场,更没有往名利场上去追逐,一切宛如是倍感珍惜这份知青的身份和自己纯洁的名誉,还有随波逐流的无情。
今夜的一席话,我知道她故事背后的无奈与忧伤,就如我听到那些世俗蒙蔽鲜为人知的染尘,我还揣测,她是想在合适的时间里、在合适的人群中再度恰当的澄清自己,重获纯净与清澈,避开山峰上那种瞬间颤动的政治漩涡里的流言蜚语。
其实,一颗成熟的心灵,是需要磨砺的;人生有很多承载,是躲不掉的;我还想,当时惟一能够支撑她的一定是她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倔强的性格,据她自己所说;为要证明她的清白,前前后后几年,甚至惊动到常德地委行署和妇联、省农垦局等上级单位。当她最后展示那份泛黄的农场红头文件复印件 “有关 xxx 事件的调查处理报告” 时,所有字迹都在吊灯下洇成血泪的形状 —— 原来所谓历史结论,不过是权力更迭时未及清理的草稿。她的遭遇,是许多生活、工作在那个年代农场、公社知青领导层里面而不被人所了解的另一面。
我还在想,真正可怜的是曾经那些知青宠儿,她们曾经令千人瞩目的政治荣耀,就这样被揉碎在农场领导层的争权夺利、个人的矛盾的纠纷中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后落于市井人的舌尖,低微如尘,狼狈不堪,令人咂舌攒眉。须臾,我目光端详她良久,仿佛嗅到那个年代的气息还没有散去,依然猜不出端倪,心里一丝涟漪泛滥得更厉害了。
然而,知青整个的光阴,谁没有过年少唇红齿白的时光,谁不曾走过青春的迷茫,谁没有过年少轻狂,谁没有经过命运的起起落落?但落实到她身上发生的事件总让你不忍触碰,埋藏在她心底让我可以深深的理解,必然是她难堪和无奈感染了我的思想和情绪。
我就那么近的贴坐在她身边,静静的衬着手肘,不想说一句话,却感受心灵涤荡之后带来的沉思,慢变得释然,呼吸由急促转向舒缓,混乱的思绪开始渐渐清晰从而让我找到了共鸣,东山峰上,她宛如还是那么的飘渺,如轻纱般遮盖疲惫的心。
我所见她的故事如此这般。广阔天地与知青的社会,一切事物统
在东山上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永远隐秘,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我想,这些基层锻炼出来的人是我们最应该悲天悯人的人了。
其实,每个人的世界并不大,当有些人走进的时候,一些人正在默默地离开。低下头来摸摸自己的影子,往事回味,人生中的机遇往往是无形 “而遇” 却又 “有遇” 而失去,时代抛弃一个人的时候连说一声再见都不会,生活也不会时时厚待我们。现在,没人去追寻历史的责任,纵然我们对历史有过怨言,但都在挫折里把它看淡了。
古人云:“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 处在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之间,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对世界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
知青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用 “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的观点来看依然有着现实的依托。当年的许多 “弱冠” 参入者都还健在,也不缺失那一段上山下乡的生活史料,但囿于一些政治上原因和主题的限制,它卷进去容易,真正写好很难很难。
今夜依旧,思绪循着她身上所发生的那些事,想起故事后面带给我启示,眼前仿佛漂进一张沧桑悲催的历史卷书。曾经流淌在知青岁月中的往事现在变得死一般的沉寂,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青的过去有着太多的扑索迷离而不容易被人倾听。
山峰的云雾是神奇的也是神秘的,知青中所发生的一些现象至今也无法说清楚的,因此,有人始终保持着某种怀疑的态度。如果稍微撩拨一下就会有人将它顶起。那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话题呢?视野拉回到当下,知青已经出场了,把事件回放到眼前。
权力游戏向来擅长制造幸存者悖论。当我们在故纸堆里翻检 “知青楷模” 的表彰令时,鲜少有人追问:那些被政治光谱选中的年轻人,是否也在体制齿轮间遗落了部分灵魂?她档案袋里泛黄的奖状,每一道折痕都暗藏着鲜为人知代价
真相往往栖身于历史的暗物质中。当她说起为自证清白奔走省地县时,茶汤里浮沉的碧螺春叶,恰似当年散落在农垦局台阶上的申诉材料。我们总惯于将政治宠儿简化为既得利益者,却选择性遗忘体制性暴力对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双向绞杀。那些盖着鲜红印章的推荐表,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批斗檄文?
月光漫过茶案上的《知青运动编年史》,在 “先进典型” 章节投下可疑的阴影。她的故事撕开了完美叙事的面纱:被表彰大会镁光灯灼伤的青春,在农场派系倾轧中变形的理想,因过度自证而结痂的尊严。政治光环既是护身符,亦是终身烙刑 —— 当集体记忆需要反面注脚时,昔日的标兵便成了现成的祭品。
我凝视她眼角的细纹,那里沉积着比东山峰更厚重的雪。权力场域从不会真正接纳理想主义者,它只提供两种选择:成为体制的活性炭,或变作制度的磨刀石。她的倔强恰似山脊上的白桦,既承受过最凛冽的朔风,也沐浴过最虚幻的荣光。
茶凉时,窗外的城市天际线正被霓虹重新编码。那些在政治光谱中失焦的生命,终将在历史暗房中显影出真实灰度。当我们在纪念碑上镌刻集体荣光时,是否也该为这些体制的 “共谋者与受害者” 留一方忏悔录空间?她们的双重人生,本就是时代最精确的体温计。
当思绪漫溯至 1972 年 3 月 28 日这个特殊的时空坐标,东山峰农场的轮廓在记忆的浓雾中渐次清晰。这个承载着安置城市青年与解决南糖北调双重使命的农场,在四十载春秋中目送过无数青春背影。长沙、常德两地一千二百多名知青,将他们的足迹深深烙进茅草覆盖的山坡、乱石嶙峋的峡谷,直至每个晨昏交替的褶皱里。
“思想有人抓,生产有人教,生活有人管” 的省委指示,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特殊的治理逻辑。场部领导选拔少数女知青参与管理工作时,看似周全地考量了政治表现、家庭背景与个人能力,却让历史的天平产生了微妙倾斜 —— 在同等条件的筛选中,男性进入管理层的通道始终狭窄如隙。这种隐性的选择机制,如同山间终年不散的雾气,至今仍在某些亲历者的记忆里氤氲着未解的疑云。
此刻凝视那些泛黄的工作笔记,字里行间不仅记载着生产指标与政治任务,更蛰伏着无数未被言说的青春褶皱。当我们将这些带着体温的个体叙事,轻轻放置在时代经纬的交汇处,或许能触摸到历史更为真实的肌理。
历史总在群体记忆的褶皱里藏匿着隐秘的编码。当我们以数十年后的目光审视那段特殊岁月,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图谱 ——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潮涌中,被纳入管理体系的女性比例始终高于男性。这种性别倾斜既非偶然个案,亦非地域特例,而是暗合了某种尚未完全破译的时代密码。
在农场人事调动的漩涡里,我曾长久凝视这个悖论:当传统农耕文明仍在延续男权叙事时,为何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却向女性敞开更多通道?是封建枷锁断裂前的回光返照?是特殊境遇下的保护机制?亦或是某种尚未言明的政治考量?彼时作为劳动标兵的我,常对着满手老茧陷入困惑 —— 若论政治觉悟的纯粹性、劳动强度的承受力、组织协调的敏捷度,自己似乎并不逊色于任何入选者。直到某次组织谈话时掠过耳畔的 “家庭成分” 与 “性别比例”,才让我读懂命运天平上的隐形砝码。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选择机制,在沈乔生《困局与突围: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女性群像》里获得了学术注解。研究者指出三重维度:女性特有的情感黏性使其更易与乡土建立深层连接;生理弱势反向催生的坚韧特质契合特殊环境需求;以及在高压政治生态中,相较于男性天然的批判意识,女性群体表现出的服从性更符合管理预期。这些论述固然为历史谜题提供了棱镜,却也在学术理性中稀释了鲜活个体的生命痛感 -—那些最终走入管理岗位的女知青,何尝不是在体制齿轮与性别困境的双重挤压下,将自己锻造成了特殊的 “政治缓冲层”?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被折叠的历史暗面,会发现更令人心悸的生存图景。据有资料统计,超过 23% 的女知青曾遭遇不同程度的权力侵害,这个被刻意模糊的数字,在口耳相传中异化成猎奇的民间叙事。公众讨论在道德审判与隐私窥视间反复摆荡,却始终不愿触碰制度性暴力的坚硬内核。这种集体性失语,恰似山中终年不散的雾霭,既遮蔽了受害者的创痛,也模糊了施暴者的轮廓。
如今站在时光的此岸回望,那些曾被贴上 “进步分子” 标签的女干部,她们的命运如同飘散的蒲公英 —— 有的在返城潮中坠落成时代的尘埃,有的在婚姻置换里沦为权力游戏的祭品,更多的则带着满身裂痕,在改革开放的轰鸣声中默默退场。当年引发无数争议的人事调动记录,如今静静躺在档案馆的编号铁柜里,纸张边缘正在不可逆转地褐变蜷曲,像极了那些被风干的青春。
四十六载春秋流转,曾经棱角分明的往事已在记忆的潮涌中磨成鹅卵石。唯有当年贴在农场宣传栏的那张泛黄合影,仍在某个平行时空里定格着青春的群像:照片里男女知青们肩并着肩,每个人眼中都跃动着相似的理想之火,却无人知晓历史早已在他们脚下埋设了分流的暗渠。
当历史褪去硝烟,评判一代人的精神胎记,或不该止步于档案柜里的真伪辩证。那些在时光褶皱里依然跳动的脉搏 —— 被时代洪流重塑的人格光谱、困于体制齿轮下的生存智慧,或许才是打开集体记忆的更幽微锁孔。正如老知青们额间的沟壑,既刻着 “下乡 - 下岗” 的命运抛物线,也沉淀着将苦难炼成勋章的精神辩证法。
曾经沸腾的知青叙事渐次冷却成标本,此刻我却执意拨开记忆的冰层,打捞 1972 年 3 月 28 日那个悬浮在时空中的切片。东山峰的雾霭里,一千二百多个城市基因正在经历野蛮生长。这些被迫早熟的灵魂,在集体主义熔炉中淬炼出奇异的分形 —— 有人将荆棘编成桂冠,有人在盐碱地里长出珊瑚骨骼。而她的故事,恰似冻土下蜿蜒
的暗河,折射着特殊年代的光谱位移。
春雪压弯茅草屋的第三个夜晚,柴油灯将她的剪影拓在报纸糊的墙上。北山一队的知青们裹着浆洗过的被褥 —— 那是她用冻红的双手,在除夕冰河里捶打出的温暖契约。当返城同伴的汽车鸣笛穿透山岚时,这个留守的北山一队十九岁姑娘正用算盘核对着全队的工分,算珠碰撞声与山风合奏出奇特的安魂曲。
场部礼堂的镁光灯下,她是胸佩红花的先进典型;油灯摇曳的茅草屋里,她是帮女知青缝补例假带的知心姐姐。在推荐工农兵学员的民主评议会上,她将唯一的高中教材悄悄塞给竞争对手,却把生产标兵的名额攥出了汗。这种道德洁癖与生存本能的和解,构成了她精神世界的双螺旋结构。
我想,她的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当清华大学的调档函撞开农场党委会的木门时,公章落纸的钝响惊飞了窗外的白颈鸦。组织科的谈话记录本上,她却被政治约束的一纸(听党委的话),缚住她读书的全部想望。最终在留场决定书上按下了带裂口的指纹。
东山峰的云雾依然在知青纪念碑前徘徊,而那些被时代选中的与遗落的故事,早已在年轮里发酵成不同形态的琥珀。有人从中打捞出理想主义的舍利子,有人却窥见制度性困局的棱镜效应。当我们在档案馆的尘埃里拼凑历史时,是否也该留一束光,照向那些勋章背面的锈迹与体温?
评价知青,不应仅着眼于其是否契合历史表象,更要深入探寻历史事件背后人物的丰盈内心,考量其是否洞见了当年真实的社会风貌。知青一代,不该抹煞自己的历史,从下乡到下岗,是这一代人含辛茹苦付出的惨痛代价。当下的一个趋势是,情绪化的思维致使知青群体容易盲目神圣化自己的过往。
曾经热议的知青话题,如今已归于沉寂。然而,我的思绪却飘然而来,只因对知青群体中发生的另一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是为了践行我曾答应撰写她的承诺。
我现在总结她,是因为,她在知青的时候,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可以夺目,可以耀眼;然而时光流逝,真正沉淀下来的丰姿卓越的女子又有多少?所以,做女人,做女知青领导,无论成否,千万不要忽视丰富自己的内心,内心的坚强、宁静、淡泊和从容才是恒久的!女人这样,男人又何尝不是呢?
由个别说到一般,又由一般探讨到整个知青史,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即认识了中国社会的现实,继而坚定了一些爱于思考的人勇于探讨起中国的命运来。不把历史驱逐于想象和政治需要的演说,尤其注意到农村与城市,知青与时代所发生大大小小的细节,以穿透遮蔽,以勘探知青事件以外更广阔,更丰富,更本质,更血肉鲜活的世界,以探索历史的当代意义。
但凡下乡经历过磨难,返城后又有事业追求的知青,无论男女,都会觉得这段经历对他们是负负得正的财富,都赞成 “知青精神” 这种提法,我以为,知青精神是对苦难的忍耐和承受,是对人的意志和毅力的赞美,是对目标的不屈不挠的追求。当然,知青精神还包含着一个基本的立场,那就是反思和批判,是对文革毁灭教育的批判,是对阶级斗争践踏人性的批判。我们颂扬苦难,但丝毫不排除对苦难源头的追究和批评。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越来越形成共识。
搁笔之时,思绪仍然掩藏不住对那里的怀念,因为,那段岁月大抵和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引起无数逐渐老去知青人的眷恋和怀念,生活在山峰广袤的云雾里,每个日夜都满含青春的汁液,我怎么会不爱?
现在,我只想看到知青中最美好的状态,抛弃那些被曲解的流言蜚语。每一个知青的境遇是非常不相同的,惟一一致的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青春岁月很眷恋、很不舍。只会作为一份特别的记忆停驻于此,任善良的人们去放大其中的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5-3-7 21: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只想看到知青中最美好的状态,抛弃那些被曲解的流言蜚语。每一个知青的境遇是非常不相同的,惟一一致的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青春岁月很眷恋、很不舍。只会作为一份特别的记忆停驻于此,任善良的人们去放大其中的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5-3-8 00: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祝笔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5-3-8 07: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精彩。问好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5-3-8 12: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六载春秋流转,曾经棱角分明的往事已在记忆的潮涌中磨成鹅卵石。唯有当年贴在农场宣传栏的那张泛黄合影,仍在某个平行时空里定格着青春的群像:照片里男女知青们肩并着肩,每个人眼中都跃动着相似的理想之火,却无人知晓历史早已在他们脚下埋设了分流的暗渠。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5-3-8 12: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个别说到一般,又由一般探讨到整个知青史,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即认识了中国社会的现实,继而坚定了一些爱于思考的人勇于探讨起中国的命运来。不把历史驱逐于想象和政治需要的演说,尤其注意到农村与城市,知青与时代所发生大大小小的细节,以穿透遮蔽,以勘探知青事件以外更广阔,更丰富,更本质,更血肉鲜活的世界,以探索历史的当代意义。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5-3-11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常说,逆境之中,抱怨无益。唯有在困境中思索,才能有所领悟;唯有在领悟中前行,才能有所成就。书房里,液晶屏冷光将我的轮廓拓在墙上。月光从飘窗斜切而入,与四十年前东山峰的月色并无二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25-3-11 09: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只想看到知青中最美好的状态,抛弃那些被曲解的流言蜚语。每一个知青的境遇是非常不相同的,惟一一致的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青春岁月很眷恋、很不舍。只会作为一份特别的记忆停驻于此,任善良的人们去放大其中的美好。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1008号 )

GMT+8, 2025-4-6 17:49 , Processed in 1.2422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