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经》后对宗教信仰的浅谈
我记得,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为此,我一生非常爱这个‘图书馆的模样’。读书其实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读一本好书,它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和文明行为。当你被“书乡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宽广,自然言语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
年轻时我曾满眼深情地踏进了书籍的门楣,手不释倦的阅读,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让灵魂感到冲突,让我在逆境中得到慰藉,它深深影响着我整个的思想和心态。
在浩瀚的书籍里,除读文、史、哲、政治经济学外,偶尔也阅读一些宗教书籍,但是,心目中并没有形成什么宗教观念,也不信任何宗教。只是平日里在摄取历史知识时泛泛阅读而已,总的说来对宗教知识都不过是一知半解,但我唯独对基督教的经典《旧约全书》(与犹太教经典相同)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还颇感兴趣。书中的许多典故和历史知识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让我分享了故事中的遐想和心灵上的满足。
如是;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千年的历史,总是以一群英雄豪杰或世界的救赎主的雄姿开始,而打下最后一个句号的,却常常是一些’前因后果’凄怨宿命灵魂的思想而告终。
来自天堂的伟大迹象,吸引着我双眼不知疲倦的游览进去,囫囵吞枣的阅读一番,看似浮云般历史和宗教神话重叠的故事,有如读史书般感觉。尔后深深地把‘耶稣’记住了。这正如圣雄甘地所说:“耶稣对人类贡献之多,其他人望尘莫及。” 耶稣的影响遍及世界是无庸置疑的。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公元一世纪三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己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基于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耶稣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特别是,耶稣死后三天,他的坟墓空了,此后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显现,使得门徒们渐渐确信耶稣复活了。在耶稣升天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杨耶稣的教训,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十二月二十五日)。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原纪年。
不得不说,耶稣舍己受死作赎罪,体现出神对世人的怜悯和慈爱,是神爱世人的极致表现!耶稣基督来为我们的罪而受苦受死,为叫我们称义而复活,神的爱在荣耀的十字架上显出无与伦比的伟大。
《圣经》正典共有66卷,其中旧约(即犹太圣经)39卷,以犹太民族语言希伯来文写成,写在羊皮卷上。《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440年至公元前400之间。书名来自基本的信条:上帝与人类有约定,如果人类遵守这一约定,他将幸福,或脱离苦难,得到拯救;如果不遵守约定,将受到上帝的惩罚。约定的实质就是要服从上帝的意志。基督教把这两本书看作自己的教义,将其合在一起,称之为《圣经》。这也构成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区别:犹太教只把《旧约全书》看作自己的教义,不承认耶稣,也不相信《新约》。
《圣经》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基督教。有如似曾般相识的感觉,几番阅读下来,算是把‘基督教’的起源和形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仔细阅读读《圣经》特别是读《圣经·旧约全书》仿佛是读一部历史神话,它记录了一个辗转漂泊于世界各地,经历3000多年苦难的传奇犹太人民族的悲壮史诗。从书中记载的内容,看不出《圣经》有什么神秘和神圣之处,它与世界各民族史诗一样,实际上就是一种传递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的简易手段而已,而人类社会有浩若烟海的史册,各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都完完整整的保存在里面,而《圣经》的记载也慨莫如此,只是史诗中的主人或英雄已经不在简单地用道德判断评判他们行为的是非对错,而是上升到—个审美的高度,再后来的宗教组织和哲学家们把它神秘化了。中世纪的宗教家和哲学家们把《圣经》的每一句话都看作真理,认为那都是上帝的启示,使之越来越神秘,从《圣经》中演绎出许多它本来没有的含义。这就是说,《圣经》作为一本书,经历了从一本普通的文化典籍到宗教经典的神化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读《圣经》就不难理解,它虽然属于宗教,但它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对古希娜文明、以至于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都十分深远,如果不对它有所了解,就不清楚从中世纪开始的西方哲学所提出的许多问题。由于从古罗马末期到文艺复兴的一千多年间基督教一直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哲学只是神学的奴仆,是神学的工具,因而在这期间的哲学研究基本是围绕着《圣经》展开的。
如果去掉宗教对于《圣经》的神化,单其内容来看,《圣经》便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了,充其量只是与其他民族创始时期的经典作品性质相类似。这正如我国古代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尚书》和《诗经》一样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连绵几千年。
不可否认,《圣经》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语言平易近人,涉及当时生活的各个方面,犹如一部包括诗歌、神话、传说在内的社会历史百科全书。即使是《荷马史诗》相当于中国的《山海经》。《圣经》看不出和写的书有啥不同,都是不可验证的奇迹。
其实,生活不易,但从不缺少奇迹。代表着世间的智慧与权柄的耶稣形象是于公元四世纪,就在被古罗马诞生的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的庇护下,而确立下来,并逐渐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在其空前的文化辐射力度之下扩散到全世界。
如果,我们单纯从宗教观念出发,把《圣经》中繁衍出来的(基督教)与世界其他宗教相比,其中可以从中看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基督教广义)公元前4年.教主耶酥,一神教.信上帝,
2、依斯兰教,公元后622年.教主穆罕莫德.一神教.信真主安拉,
3、佛教.公元前544年.教主释迦摩尼.无神教.信自我修证。
它们的同异在于;佛教出自一个觉悟的灵魂,发觉自性善良、仁慈、智慧、关切众生的苦难经历与原因。
伊斯兰教出自先知收到天使传信,叫人遵守天主制定的严格法律约束,净化心灵来遵从真主教诲。
基督教出自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或称旧约,成型于耶稣出世之后,以圣经预言为信仰体系的根本。造成圣经历时一千多年,却记载了上帝创世以来的一些大事件,包括对未来新世界的预见。近两千年来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宗教的目的都是同样的,设法将人类造就成为值得养育和值得欣赏的天地杰作与万物之灵。
纵观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三大宗教的异同看来,都各有其特点。同时,三大宗教对人类社会,都各自作出过有益的贡献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此同时,三大宗教给人类社会也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
总之;三大宗教的共同点都是人们精神上的信仰,不分人种、地区、肤色、年龄、语言、文话等等方面的差异,都有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这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其余是相信人间之外的天堂和地狱存在,其“上帝”、“安拉”、“佛陀”都是超出人间之外的各教派所崇拜的对像,都居住在“天堂”(佛教称为“极乐世界”),都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能力”。都强调因果观念,有前生和后世之说:好人可升“天堂”,坏人必下“地狱”。升入“天堂”,可享受永远的幸福;下“地狱”就会遭受永久的痛苦与折磨。故然,三大宗教都具有使人产生心存敬畏的感觉。
耶稣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他在人们心中唤起了爱,给人慰藉,引发善举,增添喜乐,点燃希望。这一切一切都是无与伦比、史无前例的。掀开宗教的中心思想,将其‘灵魂救赎’和“尽己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来论其当今,确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涉及到的人生的普世信仰。
由此可见,宗教是信仰,是依託,有勸人為善的正面力量.其約束力是從心感化,不是法律用法治所能比擬的,這是以正規宗教而言。另外,宗教‘信仰’还是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它是人类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
‘信仰’现在是一个时髦话题,不管怎么说,人类社会必须要有信仰。因为,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观’的选择和持有。人若没有信仰,就好象没有灵魂,跟动物一样没有区别。没有人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应有理想、追求,这是人生存的价值。所以,人要有信仰。信仰,并非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无所不能的神,而是告诉你自己的心灵,为这个未知的世界需要一个敬畏的心灵!我觉得中国人应当知道信仰可以让国人善良、正义和奋起。
当前,有人说现在社会普遍缺乏信仰,其实不然。中华民族不信邪,信道理,所谓信仰归根到底也只不过是一种对道理的崇敬与膜拜。实际上,中国人只是不信邪而已。中华民族是这个地球上活得最明白的一个民族,因为数千年的思考、数十亿人的叠加传承,让中国人不信邪了,因此,中华民族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不迷信而已,我这个人就是‘不信邪’中之一。我不信邪并不代表我没有信仰,因为我知道;信仰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以此才能把握我们的行为,形成我们的人生价值,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升华!
现在,每每提到‘信仰’这个话题,许多人心目中依然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甚至感觉到非常迷茫,这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当我们这些上山下乡,回城又下岗,常常为养家胡口不停奔忙的时候,特别是遇到国家政策调整个人命运受到极大不公正时,在这种生存环境不符合人性本质的现实里,许多人就会自然的产生烦躁和矛盾意识,产生困惑和怀疑。毫不奇怪,因为他们感到了生存的失落,怀疑到人生活着的意义?有一种‘活着’的无奈和不甘心!此时,信仰就会坠入谷底。
即便是现在,当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得到不断改善而又丰富时;每当我们处于闲暇的时候,又会有一种无名的空虚油然而生,这说明人不单单是在追求物质生活,还有一种精神追求。也就是说,单纯的物质追求,满足不了我们的人生欲望,在我们追求物质生存的先决条件之同时,潜意识里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的求索,当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里去寻找着这种精神的支柱时,却已经没有了明确的信仰了。
曾经,那些为国家复兴,为民族大义、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为诚信而恪守终身的信念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它们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信仰,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更是一种人生的升华。所以我们需要信仰,更需要切合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信仰,这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是华夏子孙实现自我价值,凝聚民族力量的根本保证,否则就是一盘散砂,何谈民族复兴呢?!
归根结底,每个民族,每个个体都是需要信仰的,因为我们需要有价值意义的人生;我们需要有正确的信仰,因为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希望为民族昌盛而努力; 我们需要符合人本特性的信仰,因为我们希望快乐而有人生价值的生存。所以我们殷切的期望有人生价值的信仰!信仰,并非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无所不能的神,而是告诉你自己的心灵,为这个未知的世界需要一个敬畏的心灵!我觉得中国人应当知道信仰可以让国人善良、正义和奋起。
曾自认为;每个人,都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只有尽善尽美的追求。我们每个人,只有读懂了岁月的沧桑和厚重,才能享受生命的轻盈和美丽。凡集大事之人都具有心中的信仰,没有一个不是视野开阔的。而生活中,磨砺多了,见识广了,也才更能去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从这一点铺开去,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看;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崇高,但是你能与灵魂邂逅,被这些高尚洗刷着心灵,牵引着自己的脚步,无须卑劣萎缩参照,不必渺然傲视百态,那你就是灵魂中站立起来的自己。
每每想到如此,我就觉得人生应当看清,看透,不说破。看清需要智慧,看透需要阅历,不说破则需要一种胸襟。有这种胸襟的人,精神世界一定是丰富的、安详的。一个人,倘若能通过自己的体悟,看清这个世界;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细致拿捏,将事物看破而不说破,他的人生,定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此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浅谈到此时,有人会问,幸福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境,所谓“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只要心中有阳光,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你都会觉得是幸福的。
就此封笔,我感觉,读书真的可以感悟人生,这个人生可以是自己的人生,也可以是历史的沧桑。更可以是天地的沉浮。
现在已是冬至了?但冬至是时间的坐标,也是季节的拐点。阴阳在此汇合,寒暑在此交替,四季在此轮回,心情在此休整。至此,我独自坐在有空调的书房,依然在‘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里眷读,宛如感到读书是一种德性,在理性的引导下,读书人在灿烂的星空与神圣的道德之间,能获得灵性和自由,以及诗意生存。
盯住书卷,用文学视角看历史,在历史中读懂文学,在文学中重获内心平静,然后便会有一种放达,在历史与现实的冲击下,读书人漠然于时间也漠然于空间,即使是惊鸿一瞥,也能执掌起漫天光芒来!
滋养心灵的书,它就像沃土,从中能孕育出灵魂的趣味,请你一定别错过!
2022.1.18修改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