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曾经的战旗猎猎、群雄逐鹿、立国建都、王朝迭代总是发生在这块中原大地。统一中国的力量总是发端于此,由北向南,横扫千军如卷席,一统华夏。中华山河地理形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我不知道这种人文历史是不是与这种地理特性有关,抑或是什么易经奇门遁甲之论,“南方出才子、北方出圣人”也不一定就是他的终极解释。我没有本事去格物致知,但我确实对这块神奇的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前言
河南最中国。是一个都说“中”的地方。逐鹿中原,这里是核心区域。今年五一我便去了一趟那里。
每次出去溜达一趟,我回来总要写几个字以志之。可今年的豫北行,回来已经一月有余却一直懒得动笔。虽然到了林州、安阳、开封、洛阳、焦作等旅游资源极其丰厚的豫北诸地,可因为驴友们旅游价值观的差异,每个地方都只是打个卡,随大流,走马观花,到此一游,领略的风光不少,摄取的信息不多,写无能写,实在有悖于我的初衷。携友同游,又掌握着方向,我总不能过于自我吧。但写还是要写的,因为殷墟、龙门石窟不能不写,红旗渠更要写,因为它让我巩固了我的文化自信。至于清明上河园、云台山、白马寺等,尽管历史厚重,但终归商业化太浓,市井味太重,只能算娱乐一下我的心情。不管怎么说,每到一处,我都有些许不同的感触和新的想法,糅合在一起,权作散记吧。
一、精神之河红旗渠
也许是心中向往已久,从六安到红旗渠700多公里,我一个人独揽方向,中途只是服务区短暂小憩,便一口气开到红旗渠。沿途是一马平川的千里沃野,虽然绿树成行,但那只是线条,一丁点看不到南方的沟浍皆盈,芳草如茵,红瘦绿肥,映入眼帘的主色调总是黄色,黄色的土构成黄色的原野,黄色的麦泛起黄色的麦浪,甚至是黄色的空气吹来黄色的风。黄色没什么不好,黄色是金贵的,圣洁的,它代表着江山社稷,圣上龙威和天下丰景。
对红旗渠的认识还是小初时代,那时课本上有一课,说的就是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建成红旗渠的故事。有个名字到现在我还记得叫杨贵,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衣衫不整,挑着簸箕和群众打成一片在工地上,虽然当时我还稚嫩,但心里满是崇敬,自此,红旗渠便深深扎根在幼小的心灵。百闻不如一见,听到的永远比不上看到的。对红旗渠纪念馆的观瞻,我才明白为什么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新中国奇迹”“世界第八大奇迹”“国家五A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红旗渠精神被党中央首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纪念馆声光电,图文表,史料详实,介绍全面。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今林州市)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工程动工于1960年,正是三年自然困难时期。30万林县人民组织10万民工,食不果腹,耗时10年,仅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以牺牲81名干群的生命代价,在壁立千仞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建成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水渠建成后,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喝水问题得到解决,54万亩土地能够自流灌溉,明清以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境地得到彻底改变,也换来了今天“四月风光无不春,山清水秀锦花茵”的新林州。目睹纪念馆里的一张张照片,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民工手拿肩挑简陋的工具干劲冲天,还有那个挑着簸箕走在最前面的杨贵!最震撼的是红旗渠通水庆典那一刻,全场恸哭、欢呼雀跃的场景!虽然照片无声,但情景历历再现,完全可以心心相印,令人动容。这是对长期郁结在老百姓心坎里的苦难和无奈的一种尽情释放,是对组织带领他们改天换地创造幸福生活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种纯情感恩!
红旗渠有两个著名的节点景观,分水闸和青年洞。
分水闸离纪念馆不远,出了纪念馆,二百米远处就能看到她的醒目标志,分水闸房顶上有郭沫若题字的红旗渠三个红色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两个窗户之间是一面鲜艳的党旗,下面是黄色方块里映托着红旗渠分水闸六个字。分水闸闸房内安装有3台启闭机,分别管控房下的三个大闸门,目测门宽至少2米以上。闸门内分涌出两股清水,右边分出的是一干渠,为双孔,流向西南方向,左边二干渠为单孔,流向东南方向;作为枢纽工程,距此处向上游500米处还有一个三干渠,流向东北方向,三个分水干渠构成红旗渠分水枢纽,干渠再分支依次为支渠、斗渠、农渠直至田间地头。看着眼前的分水闸,我惊叹其工程设计之精妙,施工之难度,质量之优良,即便今天看来,也丝毫不落下风。
青年洞离纪念馆还有20多公里,沿途公路两侧尽是车辆,等我们好不容易挤进入口,天边已经洒下夕阳的余晖。因为在上游的太行山腰上,为了便于游客看洞,从山底入口到洞前,沿线搭建了一些钢架铺板连接峰谷成为坦途。待到踏上渠岸,摩肩接踵的人群,令我震惊,渠内是浩浩汤汤的渠水,岸上是人头攒动的人潮,我甚至担心渠堤的承载。因为看洞的太多,我反向青年洞沿着渠道走了将近两百米,我很难想象这是在半山腰,极目蜿蜒的渠水,像是一条绿色的丝带系着太行山腰,更像是一条巨龙把太行山缠绕。
回头朝洞口走的时候,青年洞前仍然是镁光灯闪烁,很多人坐着小船穿越青年洞,感受天河荡舟的快感。从旅游的角度看,我突发奇想,如果红旗渠开展全程天河荡舟,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让游客亲身感受洞中岁月的艰辛,又能挣得不菲的旅游收入。
据介绍,青年洞全长616米,高5米,宽6.2米,位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因为陡峭如切,无法像渠的其他位置傍腰凿渠,只能从山中掏洞。因此是咽喉工程之一。为此全县抽调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攻坚。全洞凿通花了一年零5个月,平均每天凿洞一米左右,足见凿洞的艰难。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离开青年洞的时候,我回头看了最后一眼红旗渠,清澈的渠水,平缓流畅,浩汤坦然,她似乎在向游人不停的诉说着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山河巨变的沧桑。那一刻我虽然沉默无语,但脑海里神思飞扬,我在想,这个工程如果放在当今,用上盾构机等一众科技手段,对于基建狂魔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60年前,三年自然困难时期,食不果腹,肩挑手拿,钢钎锤子铲子,在悬崖峭壁上凿出这样一条天河,尤其是青年洞,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和精神呢!我似乎从伟人的这句话里找到了答案:“现在中国人民被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诚然,中国人曾经是一盘散沙,一旦被组织起来,便将迸发出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可是今天呢,我们还需要这样的力量吗?还需要这样的精神吗?
路上还有个小插曲:走过一个地摊前,一位约莫七十多岁的老妪拿着两袋塑料袋包装的花椒挡住了我,说是10块钱两包,真正的野花椒,我说我对花椒过敏(不是虚妄,我曾经因为吃火锅花椒差点送命),见我拒绝了她,她那刚才还充满希望的表情顷刻黯淡了下来。待我已经走过十几米远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突然直接调头回到她的摊位前买了两包,她十分欢喜,千恩万谢,拿起脏兮兮的微信二维码让我扫码。付完款转身的时候我对她说我对花椒确实过敏,又将花椒放下了留给她,可她立马站起来说,连连摆手,态度坚决地说不行不行,无功不受禄!听了此话,我的眼光不由得停在了她那历经沧桑古铜般的脸上,我仿佛看到那里有千沟万壑,山河乾坤。我突然想起了刚刚看过的红旗渠,远处那巍巍的太行山。
二、殷墟及其博物馆
“殷”字的使用率并不高,过去常听说殷切期望,现在经常听到殷殷嘱托,还有就是诗经上有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其中殷鉴不远已经成为成语。但是讲到考古的时候,这个“殷”字出镜率无疑最高而且第一讲,为啥?因为殷墟,直接地说,殷商都城的废墟。因为我对考古学一窍不通,认知很浅薄,如果不先看看博物馆就看殷墟,看了也是白看,认为无非是些土坑、白骨和铜铁瓷瓦器件而已。
博物馆的正立面外形为青铜色饰面,极像是一座巨大的青铜鼎,两侧是如臂托抱的青草坡面,广场中央镶嵌一个很大的方形水池,仿佛矗立在水中央,可能是寓意着水草茂盛、水孕育生命之涵义。古铜色的大门上方是三个很像篆体的字,我不认识,听人群中有人说是甲骨文字“大邑商”三个字。可能是空间和安全的原因,我们排着很长的队伍,被一节一节地分割成批放入,没办法,中国人太多。由此我竟然想到了一个不雅的境象,并暗愧自己意识的下作。
我们看的是新馆,外面看起来并不显得特别宏大,但进入馆内,看它的介绍,却让我惊叹它的宏伟,总占地面积17.5万平米,建筑面积5.1万平米,主馆高达2米,相当于7层住宅楼高,面宽度更是达到146米,差不多“福建舰”航母的一半长,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共四层,抗震烈度竟然达到8级,足见国家对它的重视。博物馆的设计寓意是绿叶草台,鼎立大地,层叠深邃,凸显中华风范,文明圣殿。我之前的臆断与其有点擦边。
馆内展出的绝大多数都是带有各种图案线条的龟甲兽骨,青铜器皿和各种形状的玉器。甲骨上刻有的图形线条就是甲骨文,与宁夏贺兰山岩画有点神似,只不过贺兰山岩画是一种记录当时人们劳动生活场景的图画,而这个甲骨文则是一种文字。据介绍首次发现甲骨文还有个故事,光绪年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官员王懿荣偶然在买回的称为“龙骨”(龟甲和兽骨)的药材上发现了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以他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他推定这是失传已久的上古文字,并派仆人将药店中这类“药材”悉数买回,加以研究。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王懿荣自杀殉国, 但“龙骨”上有古文字的消息却就此不胫而走,四处传开。我们应该佩服这小老儿的气节,更要敬佩和感谢他的一双慧眼。要知道甲骨文是我们汉字的前身,发现了甲骨文,可以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了1000年,这个不得了,既直接打脸“东周之上无信史”的认知,也可以让西方那些怀疑中华文明史的砖家叫兽们彻底闭嘴了。
还有就是各式各样的青铜器,让人眼花缭乱,十分震撼,我看过西安博物馆,里边也展出了大量青铜器件,但商朝比唐朝早了2000多年。两千多年前就能造出这样精美的青铜器,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鼎、钺、戈等器件我还知道其用途,簋、觚、爵等,如果没有介绍根本就不知道。馆内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辛方鼎,记得中学历史学到的叫司母戊大方鼎,号称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但是馆内没看到,相比司母戊,司母辛要小很多。听介绍是为了祭祀母后铸鼎,但是辛、戊两字代表什么不得而知。展出的玉器有很多,各种动物形态的玉器,如玉熊、玉螳螂、玉蝉、玉龙、玉鱼等,十分精巧可爱,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就有着如此的雕琢技术和工匠精神。因为馆内游客多,人声嘈杂,一向喜欢安静的我实在静不下来心,只能走马观花,大致领略。
出馆的时候,我在跟老秘书“上课”,为什么要让文物活起来,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因为,我们很多人数典忘祖,盲目崇外,腰弯了,膝盖屈了,需要补钙了。
殷墟遗址较多,主要有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及商城遗址等,由于相隔有距,我们只选看了离博物馆较近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一进大门就是巨大的司母戊方鼎模型。以后便是按照游览索引,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说实话,我对古墓遗址之类比较忌讳,总觉得那是挖祖坟一类的事,所以主观上就不想久留多看。印象比较深的是地上有大大小小的玻璃盖罩着的坑,里边的尸骨历历可见,说是活人殉葬祭祀,想想都脊背发凉。还有一个值得说的是妇好墓,据介绍,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多次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武丁宠爱。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归她指挥。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她运筹帷幄,事先设伏,配合正面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肯定算得上是最早的中华巾帼英雄,实在了不起。从她丰富多样的陪葬品来看,妇好既爱武装也爱红妆,凝视墓园里巨大的汉白玉妇好雕像,我深怀敬意之心。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此话不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