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涟源新印象
涟源是中华诗词之乡,传统文化土壤深厚,目前涟源诗联书画协会拥有老年大学一所,乡镇分会18个,学校、机关、厂矿团体会员11个,会员达三千多人,会员精品力作丰富,多人多次在省级以上获奖。 以前对涟源市诗联书画协会略有了解,参加在娄底市举办的中华诗词曲赋精品研究会成立大会时,获赠了一本《涟漪诗词三十年作品选》诗集,认真地学习了部分诗词佳作,才感到由衷的敬佩。 这一次来学习交流,又获赠了三本诗集,我很快就拿起了其中的一本《悬车拾趣》翻了起来,看完了谭周良会长的自序,又品读了他为人生过程写的诗词,深深地为他自强不息、执政为民的情怀所震惊,同时更为他稀年学习诗词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折服,也想到了涟源市诗词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除了诗词之乡的传承之外,重要的还有这些领头雁的榜样力量作用。 涟源市诗联书画协会获得了市里的支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走乡村,入学堂,进工厂,办学校,出佳刊,交流取经,队伍不断壮大,作品更趋优良,十分兴旺发达。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和深入的学习交流,在涟源市诗联书画协会一行领导的帶领下,我们走进了三甲分会。 三甲乡离涟源市并不远,接近三甲乡时便远远地望见了红色革命老区的门牌,心里陡然升起一股敬意,更加迫切地希望早一点到达这个英才辈出的地方,感受这里人的铁血丹心。 抵达三甲乡三甲村,诗联书画分会的梁会长引领我们参观了太义图书馆。这栋太义图书楼是由当地安石集团梁姓老板捐款而建,同时也作为三甲乡诗联书画家分会、摄影家分会的办公大楼。一楼是图书馆,其琳琅满目的图书令人眼花缭乱,好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的整理书籍。二楼和三楼是书法室,展览了涟源许多书法家的作品,也珍藏了三甲分会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 之后,我们走进三甲村村部,也是中共蓝田特别支部陈列馆所在地。走进陈列馆,我们发现蓝田特别支部的党员大多姓梁,三甲诗联书画分会的梁会长才告诉我们,梁姓是当地的大姓,包括曾经的前首富梁稳根也是这个大姓中的一人,同时我也想起了太义图书馆的一副对联,知道三甲的名称的由来,乃甲文甲武甲商,名不虚传,其实更有富甲一方的意思。 参观铜盆村的清乾隆时期的建筑世业堂,得知其大大小小的房间超过两百间,但世业堂主屋前却挂着“可以居”的牌匾,让我想到了主人的看似低调的不低调,不禁脱口而出,囗占了一首《参观世业堂见取名可以居》,暗喻其明显的显摆。 参观世业堂,我们围绕其前前后后、楼上楼下观赏了很久,说实在的话,还是很佩服耕读传家的梁氏先人的,他们真正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三甲,同时也明白了梁氏血脉性格有能文能武、敢打敢拼、敢为人先的基因极其强大,已是深入骨髓,成为了他们鲜明的品质。 梁氏先人在乾隆时期就兴建了世业堂,比曾国藩生活的时期要早,他的这种耕读传家之风和三甲之精神是否影响了相距不远的曾氏,我们不得而知,但湘军骨子里敢打敢拼的精神与三甲梁氏的精神是极其相近的,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联想。 近段时间以来,我陆陆续续地去了涟源的一些地方,比如湄江风景区,比如龙山归乡苑,听过很多涟源人的名字和故事,如只有7万人的茅塘镇,曾经有四位茅塘人成为某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的的确确能文能武能商,也有些后悔没有深入地了解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诗词之乡。 我曾经和夫人探讨过为什么涟源出了那么多厉害的人物,为什么它能成为中华诗词之乡,而我的老家却没有。我们争论过这里曾是抗日战争西迁时办了许多学校,并深受其影响的缘故,现在看来,并不是这么回事,在参观了三甲乡诗联书画分会之后,我改变了看法,真正地认识到了耕读传家的影响。 我们从涟源返回后,我们区诗协的会长、副会长及诗友骨干们诗兴大发,纷纷写诗填词,刘会长更是高度赞扬这次交流学习收获巨大,更有诗友形容三甲采风诗满囊,足以见得大家都是满载而归。我也将赴三甲采风的点点滴滴化成了诗行,吟就了一首《娄涟诗友赴三甲采风》,即: 参加区诗词楹联协会走进诗词之乡涟源活动,听取涟源市诗协会长谭周良的经验介绍,走进革命老区三甲乡三甲村,参观三甲诗词分会,以及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世业堂“可以居”,品尝铎山牛全席,对涟源的印象有了新的认识,很多画面像刻在脑海里一样,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