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13|回复: 0

‘醋溜’上位智慧 第一篇 第一章 第四节 或跃在渊——给自己定位(一)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3-9-26 21: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三虎 于 2013-9-26 21:42 编辑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为什么这里会用到一个‘贵’字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自知之明,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性格特征。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大多数人身上,有自知之明这种能力的,是非常稀有所以珍贵的。
《吕氏春秋》《谕大》篇:季子曰:燕雀争善处于一屋之下,子母相哺也,姁姁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则火上焚栋,燕雀颜色不变,是何也?乃不知祸之将及己也。为人臣能免于燕雀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姁姁焉相乐也,以其危社稷。其为灶突近也,而终不知也,其与燕雀之智不异矣。
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意思就是:燕子和麻雀在一间屋子里争夺地盘,然后各自搭窝居住。母鸟哺育着幼鸟,全都欢乐自在,从未想到过此后的生活里会有什么危险存在。
可是有一天,炉子的烟筒突然破裂了,烟火冒出来,向上烧着了房梁,可是燕子和麻雀却仍然处之泰然。这并不是因为燕雀有多么勇敢,而是它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近在咫尺的危险。
这年头,像这对燕雀一样,面对风险却懵然不知的下属,还真是在所多有啊!在现代企业中,许多做下属的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结党营私,自以为高明且自得其乐,却殊不知他们其实就和房梁上搭窝的鸟雀一样,一种潜在的危机就在距离他们极近的地方随时准备吞噬他们。
在这里我们还是举一个三国时期的例子。《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名叫杨修,此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聪明过人,而且他所处的环境也应该算是不错:在那位非常爱惜具有真才实学之人的曹操手下供职。
可是,这位杨修跟随曹操多年,也曾经为曹操争霸天下出过不少力,但他最终为曹操所杀,死得窝囊之极。他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一句话,因为他没有自知之明。
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虽然被后人诟病之处很多,但他的爱才却是有目共睹的,这其中,那位曾经在袁绍手下供职,以一纸讨贼檄文将曹操惊得豁然而起、头风之疾不药而愈的陈琳,在被俘之后仍旧得到曹操重用的例子便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杨修之死是有一定的历史积累的,说他是咎由自取也不为过。
身为一代奸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底下恨他的人自然不少,想杀他的人当然也不在少数。所以在曹操而言,就算是身边有再多的人保护,他也总是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危机感。为了自保,为了根除自己在睡觉、休息时这种最为虚弱、防范能力最差的时候的危险,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主意:在睡觉时故意把被子踢到床下,引诱近侍过来替他盖被子,然后他突然一跃而起,拔剑杀之,接着再故作不知,躺下睡觉。事后呢,他还装模作样地故作悲伤,宣称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这样一来,也就再也没有人敢在曹操睡觉甚至是打盹的时候接近他了——他成功地规避了这种被刺杀的风险。
可是就在这时候,自作聪明的杨修说话了:“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意思就是说:丞相这只不过是为了怕有人在他睡觉时接近他并对他不利,所以才故意这么做给人看的,一句话:装的!可笑你小子还傻不拉几地凑上去送死,用自己的命去配合丞相演这出戏!于是人们恍然大悟,但是曹操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全感却又丧失了。
解读:杨修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立场,不管怎样,当时的曹操所代表的是一个平台,一个杨修仗以安身立命的平台,只有这个平台稳固了,杨修自身的饭碗才能结实。在这一次事件中,曹操的敌人是应该揭露其真相的,但杨修不能。而且,我相信不管是谁,要是有人撕去了他仗以自保的伪装,那么他都会恼羞成怒,甚至会跟这个人拼命的。从这一点来说,曹操没有立刻杀了杨修,已经算是非常大度了。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两个人都很聪明能干,所以曹操在自己的继承人这一问题上就有些难以取舍,于是,身处于乱世的曹操便想出了一个试探两个儿子临机决断能力的办法。他一方面派遣两个儿子出邺城公干,一边却又暗地里吩咐门吏不让他们出城门。
当时曹丕和曹植都很年轻,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于是曹丕到了城门之后,一看那看大门的说什么也不让自己出去,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地回来了。可是,与曹植交好的杨修却又给曹植出主意了:你别怕!你是奉丞相也就是你爹的命令出城公干的,谁敢阻拦你,尽管把他杀了就是!
曹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到了城门就把那位看大门的给杀了。从这件事情上,曹操本以为自己的儿子曹植很能干,比曹丕强多了,可是,后来曹丕的手下人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立刻向曹操告发,于是曹操对曹植便有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杨修。
解读:杨修在这件事情上没有站好队。无论如何,曹操所经营的帝国兴衰关系着天下人的命运,而且,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或高尚或低俗的目的,曹操都不会愿意接受自己费尽心力所创造的这个帝国走向没落。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正是保全这个帝国或是使它继续发展壮大最重要的一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杨修此举是典型的以个人利益为重,站在了当时当地实力最强的曹操对立面。
杨修向来恃才傲物,自命不凡,而曹植也一向以才子自命(当然也的确如此,七步诗、《洛神赋》、《铜雀台赋》等这样一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得出来的,能把‘一盒酥’解释成‘一人一口酥’的,恐怕也非杨修莫属,所以这俩人也有他自傲的资本),所以这两个人在自认为放眼天下,遍地浊流的情况下,很自然地都把对方当成了知己。或许是杨修仰慕曹植的文采风流、而曹植欣赏杨修的权变机谋,对于身处在兄弟争宠的漩涡中的曹植来说,杨修这种喜好卖弄的性格和超出常人的智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目无余子的杨修也对曹植有一种遭遇伯乐的感恩情怀。总之这俩人之间,出现了一种亦师亦友、介乎于上下级和朋友之间的情谊。
为了报答曹植的知遇之恩,也为了展示自己过人的才能,杨修苦心孤诣地为曹植编写了所谓的《答辩十条》,让曹植逐条背熟,用来对付曹操平时的考察提问。
要说这杨修揣摩别人心思的本事确实不小,自从曹植有了这《答辩十条》之后,不管曹操向他提问哪方面的问题,居然没有一个不是被包括在这十条之中。这样一来,曹植自然是能够对答如流。
可惜的是,最后这件事还是被曹操给知道了,而且不但因为这件事对曹植彻底失望,还对杨修更加深恶痛绝了。
解读:做人不能太过高估自己的能力,必须对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认知。众所周知,曹操此人,不论是文学素养还是权变机谋,在三国时代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做到横扫天下,盘踞中国半壁江山。杨修之所以能够将曹操的心思揣摩得如此之透彻,并不是因为曹操笨,而是因为他那种特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使然。而杨修没有弄清楚的一点是:自己并不比曹操高明,因为曹操所要揣摩管理的是一个庞大的团队,他只是没有刻意地去注意自己而已。如果一个人想要将自己的上司玩弄于掌股之上,或许能够在短时间里蒙蔽对方,但是一旦自己的这种做法暴露,自己的上级转过头来对付自己的时候,那他往往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三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1008号 )

GMT+8, 2024-11-29 22:44 , Processed in 0.1338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