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安徽笑君 于 2022-10-31 15:44 编辑
手机(散文)
手机,一说起这个字眼,首先便想起了葛优、张国立等人演的电影《手机》。影片说的不仅是手机,而是手机之外的许多事情,记忆犹新,令人捧腹。 如今,手机的功能、作用、故事,比《手机》演绎得更丰富,更精彩,更现实。 要说手机,先得说电话。 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是1875年由美国人贝尔发明的。1902年,美国人内森,发明了第一部无线电话装置。1904年,内森又研究出了第一部移动战地电话。1973年,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了“大哥大”,正式开启了手机时代。 从1875年到1973年,不过是78年的时间跨度,世界上有了电话,还从有线转变为无线,其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自异的。 但是,这只是美国和欧洲国家风行。20世纪初,中国才开始使用电话。改革开放之前的很多年里,电话,也只能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里见到。 80年代初,我生活的小县城,电话开始普及,便进入百姓家庭了。但是,才起步时,是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的。第一批投放300部,特为机关干部们准备的,每部400元安装费。当然,这一批我们这些小百姓家都无缘。第二批、第三批投放时,才给了我们机会。不过,装机费调升到每部机800元了。虽是涨了价,总算可以实现“电灯、电话”的梦想了,也都是心甘情愿的。 进入90年代,有了能呼叫的通信设备——BP机,也叫呼机。 一夜之间,办公室里,大街上,很多人的裤腰带上,都扣着个BP机。一听到响声,所有能听见声音的人,都摸自己的裤腰。然后,拔出来看,即便不是自己的响了,也是横竖的看一大会儿,似乎那才是现代人的象征。 当然,BP机也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过程。先是数字的,后有了数字加文字的。有了后一种的,就像是领导干部们的座驾,从普通桑塔拉,换成豪华桑塔纳那样,有面子,有分量。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大哥大”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其实,“大哥大”是移动的通信设备,也就是无线电话。因为,个头大,又因为上市时价格昂贵,只有少数的“老板”们才能用得起。便得了这么个,既现实,又响亮的名字。 不过,“大哥大”并没有流行多长时间,个头很小,真正能在掌中玩转的手机时代,便不期而遇。而且,个头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繁。直至今天,手机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件了。既是手上的通信设备,又是工作、生活、娱乐…… 不可缺少的人生伴侣了。 有人说,如今的手机,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的一天,可以不吃、不喝。饥渴、饥饿,可以忍着。却不可以没有手机,没了手机,人就好像被抛弃在汪洋大海之中的孤岛上了,四周是滚滚的波涛,上摸不着天,下登不上地。眼前的一切,皆是荒漠。心在一片苍茫之间孤悬着,与世界隔绝,与万物无缘,与精神分裂…… 说了半天,无论是电话、手机,对于我,有什么渊源呢? 我工作时,赶上了BP机,也赶上了手机。当然,BP机,数字的,数字加文字的,价格都不是很贵,我们能够玩得起。手机呢,尤其是在“大哥大”风行时。我是机关工作人员,裤腰带上只能挂着BP机,有人呼我了,赶紧找电话,给人回,解决应该办的事。“大哥大”,只能看别人拎在手上,捂在耳朵上。其他的,什么也没想。 我拥有的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罗拉的,能翻盖,不须拉天线,比“大哥大”小了很多,还是比现在的手机大了不少。其实,这部手机也不是我买的,是别人送的。 有了手机,跟没有手机,那可真的不是同样的人了。虽然,我不是老板,是为国家做事的公务人员。同样,也有许多电话,公事、家事,都离不开通讯联络。有些事,有些时候,是可以的打电话的。现在,电话在手,怎么能不打呢。不打电话,还要电话干嘛?打电话,不仅是在处理私事、公务,也是在显示着一个人的身份呢! 你打了电话,或是电话有人打进来了。在你拿起电话,贴向耳朵的一瞬间,会有很多双眼睛转过来。那一刻,你在电话上说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拿起的是电话,是“大哥大”,是手机。别人还都没有,你却拥有了,还有人在找你。你是什么人?还用说吗! 后来,手机越来越小,几年下来,也不知道换了几部。现在,我用的手机是小米的,超大屏幕。能打电话,能看视频,能导航,能支付,能计步……还有很多功能我都不会用。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能够在手机上作诗、写文章。近几年,我的情况有些特殊。要当好“研究孙”,把控两个宝贝孙子的吃喝拉撒,时间便紧了些。可是,我又不愿放弃几十年的爱好,想读书,更想写点东西。却苦于时间零散,不能集中,无法在书桌前、电脑上精心驰骋。有了手机,只在手机上安装个“笔记”类的软件,再与电脑连接。手机上写,电脑上编,既方便,又快捷,还不耽误各项事务,此乃一举多得。 眼下,我能够坐下来的时间,是在每天的中午。此时,大孙子上学不在家,太太、二孙子睡觉了,我便暂时解放了。我的习惯,是歪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思考问题。能眯一会,就眯着。睐不了,要么看电视,消遣着。要么,有了想法,有了题旨,就掏出手机,写上几句、几段,甚至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一阕词。 若是不想看电视,也没有诗词、文章可写了,便打开过去的文章,看看,改改,都是不错的休闲。 世间的事,就是怪。手机给我们带来了精彩、方便,手机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 如今的中国,以及整个世界。只要是个人,手里拿的,口袋里、包里揣着的,都是手机。大马路上,商场、超市、写字楼里,无论是走着,坐着的人,几乎都在看手机,就连蹲在厕所里的“方便”者,也在看手机。 手机里有什么?不用问,都知道。因为,手机不仅仅是打电话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连接互联网的载体,或者叫终端。互联网上流行什么,运营什么,手机既可以接收,也可以制作、传播,不说万能、千能,百能是够了。所以,只要拥有手机,就拥有全人类。 人们看手机,在手机上了解信息,掌握资讯,算是最起码的需求了。 但是,要掌握这等需求的,得分时段、场合。不然,便会坏事的。 这不,有人走着走着,一头撞在水泥墙上了。有人在广场上看孩子,愣是将孩子给弄丢了。有人开着车呢,却追尾了。有人…… 嘿,都是看手机给闹的。 这样的闹腾,还都是小事。有人自己喜欢在手机捣鼓,还带着孩子看。当然,孩子看手机,主要是看视频,玩游戏。成年人看手机能上瘾,孩子们同样也容易上瘾。可是,手机屏幕小,不能跟电视比。看得时间长了,眼睛便看坏了。更重要的,是上瘾了,学习便出了问题。 让人不解的是,手机制造商,还专门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手表电话”,让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都使用手机了。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 按道理说,手机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是件“利好”的大事。可是,有些人禁不住诱惑,不能把持自己的那颗贼心,尽干些利欲熏天,色胆包天的事,导致前程丧失,家庭不和。毁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有一位朋友,外表看起来老实厚道,是个持家过日子的人。不知怎么了,有点“好色”,总是喜欢在女人身上下功夫。几十年过来了,尽管爱折腾,依旧只是普通市民一个,头上无冠,口袋里没钱,玩不出什么花样来。自从有了手机,花样的生活迭出精彩。在手机上,通过QQ、微信,还有什么交友网站,三天两头的,找人、换人,聊人生、谈感情、叙生活,整天搞得神出鬼没,颠三倒四,不人不鬼的,忘了日月阴晴,不思茶饭米粮。 但凡做这样事的人,自以为天衣无缝,没人知道。且不知,都被左邻右舍看在眼里,躲不掉,赖不得。老婆天天吵,家人天天劝,弄得鸡犬不宁。而且,闹一次,摔坏一部手机。摔着闹,闹着摔,成了家常便饭。 有段时间,似乎好了些,不再玩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却…… 人家改了,改在手机上看黄色的视频,白天看,夜里看;市场上买菜看,无人时偷偷在角落里看,最轻松、最便捷的,是坐在马桶上,开着水龙头,大张旗鼓地看。 自然,纸是包不住火的,家里翻了天,鸡飞狗跳,锅碗瓢盆满地碴似的闹。这个要上吊,那个要跳楼。这个要离婚,那个要……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没一家得安生。 有一天,他那三十岁的儿子,与一位熟悉他们家的叔叔聊天。叔叔道出了“牛人”的本事,便说了一句:“男人可以爱美,男人不可以好色。即便好色,也不能无品位,没道理的好色。尤其是一大把年纪了,仍然不改,不顾家庭,不顾子女,死皮觫脸,没有羞耻,便是品德出问题了。” 叔叔的话刺痛了那位孩子。这孩子,反目成仇,说:“叔叔不能不尊重人。不尊重我父亲,我是不答应的!” 叔叔笑了,说:“孩子,人与人是平等的,都是要人尊重的。可前提呢,得先尊重自己。做人、做事,值得人尊重,才会有人尊重你。你不懂得洁身自爱,很好地尊重自己,谁会尊重你?” 其实,那孩子是没有错的。古今中外,谁会忍受自己的父母、先人不被人尊重呢! 由此,就要说另一个问题了。生活在尘世间的每一个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后代活着。有道是:根红,才能苗正。刘邦、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他们父辈先人也都是平民百姓。可是,他们当了皇帝,首先要做的事,便是追封自己的父亲,要封个皇、王什么的。道理很简单,先考是皇、王,他们成为皇帝,才有渊源,才名正言顺,才可以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才能万载承继,才能说得清这天之子的由来。 可惜,那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都做了哪些能给他长脸的事。当然,即便他都知道,在外人面前,也是不能承认的。 当然,我说的这个事,只是个小插曲。就问题的表象看,都是手机闹的。很多时候,总让人想不明白。在社会进步、繁荣的同时,是科技的高速发展,是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按说,我们应该以积极向上的精神,以阳光灿烂的心态,充分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手机,只是一个物品。是物品,就有利弊之分。用其利,废其弊,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服务,才是正途。 可以预见,若干年后,手机还会向更广泛的层面,更方便的功能,更高的层次发展。若不能给人类增添正能量,不能适应、引导社会主流,只能被“一小撮”人,在角落里,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岂不冤哉!
2020年1月28日写于合肥巢湖之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