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蝉 虞世南 垂缕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缕饮清露”,“缕”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 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故说“垂缕”。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缕”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 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 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缕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 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 着一“疏”字, 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 状蝉声的长鸣不已, 悦耳动听, 着一“出”字, 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 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 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 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正像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 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 一正一反,相互呼应,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清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 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集》)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 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 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 端不藉秋风’, 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 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 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 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2022年8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