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写诗要掌握的几个步骤
一首合格的诗,无论体裁篇幅是长是短,都需要做到这么几点: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成理 也就是不能空洞,所组合连缀的那些整齐押韵的文字绝非堆砌,而要从中看到事情的细节和叙述的条理。 写作的目的是“言之成理”,要让读者明白诗里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则分属于“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 今人接触古人诗之后,最容易产生两个误会误识:一是朦胧模糊,一是美。 朦胧模糊的误会,很容易弄清楚。古人作诗,当然会用一些后世或日常生活语言中不太常用的词汇,自然要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一首诗里,有的字词看得懂,有的不是那么好懂。看得懂和看不懂的东西混在一起,得出的理解,就是模糊的。如果再不求甚解、确解,以为诗都是应该像这样,令人半懂不懂、模糊朦胧的,并持此误会以为创作指导理念,写出来的东西当然很难合格而称得上是诗了。 关于“美”的误会,也可以看作是关于诗歌写作目的的误会,即为什么要写诗呢?古人的一些解答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或是“文以载道”,都是偏重实用的,或至少不废实用吧。只是做到实用的同时,形式不妨华美一些,锦上添花,两者并非对立不兼容的。 或许是唐宋流传至今的一些经典名篇,艺术水平过于高妙,词采之美已先能动人,遂往往让读者只关注到作品的美艺价值,而忽视其中的实际意义与实用价值。 因而就误以为,诗只要美就够了。进而在思考这个美从何来时,由于只注意到词采之美,又错上加错地以为在五七言固定位置安插一些雅丽的词语便可以了。 这些误会,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成理的要求都是相悖的。 诗与其他体裁的文章有些差异,一是文字的凝练程度,二是意脉索解的难度。这两者也是有因果联系的。 诗较其他文体会更凝练、简短,因而会大量裁剪掉一些不必要的虚字。失去虚字,一些逻辑关系便失去了显著的提示,却不等于美艺,只是埋藏在词藻之下,古人会称作“潜气内转”。这就给意脉的索解带来了障碍。 所以读诗的过程,犹如掀开文字的华采,去探寻意脉。而到自己写诗的时候,相应的这个过程就变成了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掩藏在雅丽的词采之下,即隐晦地“成理”,合理地安排所写之事物在诗中出现的次序。 因此,言之有物,关乎“选材”,确定篇幅、围绕一个主题,哪些事物可以写进来为我所用,哪些应该放弃、勿使妨碍表达。言之有序,则是将已选之材合理地安排在“起笔”“展开”“收尾”等相应的位置,涉及到具体的立意构思方法。 诗要想写好虽不易,但胜在于篇幅短小,易于成篇。因此对于剖析选材、起笔、展开、收尾四类技法,需要全面掌握。再通过词汇积累,构思谋篇,定能够得心应手。
2022年7月28日摘录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