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乔木木 于 2021-11-11 11:28 编辑
【人物风采】卢习洪:让文字在钢轨上擦出心灵的火花
【人物名片】 卢习洪,又名卢祎,笔名乔木木,1971年生,贵州湄潭人。系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诗社会员,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会员。《“盛世中华杯”国际文学创作邀请赛作品精选》副主编。经典文学网贵州分部会长,经典文学网现代诗歌版超级版主。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荣登中华文艺名人榜。《贵州作家网》《中国·当代作家联盟》《中华文艺》《经典文学网》《世纪诗典》《传世图书文化策划出版中心》《笔若诗歌网》等多家平台签约作家、诗人。作品散见于《贵州日报》《安顺日报》《当代作家文选》《中国当代诗人诗选》等报刊和30多种诗歌选本,并多次获奖。著有诗集《夏日.我们在小站相约》《诗的呼唤》。 【题记】 两代人的铁路缘,我未高中毕业便成为铁路大家庭的一员。从此,与铁路结下了不懈之缘。从接触铁路、了解铁路、热爱铁路、写铁路。如今,铁路成了我每日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山里娃,深知勤奋好学才有出路。喜欢诗词和文字的我,在面对漫长人生路上,“让文字在钢轨上擦出心灵的火花”成了我的座右铭。
【把文字写在钢轨上】 1995年入路,子承父业。那时,铁路工作脏、苦、累是外界对铁路的整体认识。最初,我也不理解,经常在父亲面前耍小脾气,尤其是节假日不能与家人团聚。一次,父亲带我到他上班的地方贵阳南站过暑假,贵阳南站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每天进出的列车特别多,真不知有多少货物被运到全国各地。记得那天,我们来到站台上,看见直喘粗气的列车、头冒白烟、鸣笛通过时,让人震撼。浓厚的白色蒸汽团把庞然大物笼罩得严严实实——蒸汽机。心想不就是心中期待已久的火车吧!一幕幕,在童年的记忆里太深,这些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小时候,我最崇拜的人也是父亲,一位铁道兵,后来,为支援地方建设,进入铁路局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在同学面前,没少提起父亲“三件宝”:一盏手提信号灯、一个巡道包、一把检查锤。
经过短暂培训,半年后,我被分配到距省城30余里开外的沪昆线上一个偏僻小站——石板哨。工区两栋一层楼的瓦房与运转室在铁路线的两旁遥相呼应,车站共有5股道,四面光秃秃的山,半山腰有三两户人家,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实含义。眼前的现实再次让童年美好的记忆受到冲击,与想象中有着很大的落差。白天,面对7斤半的捣镐,整天与两根钢轨打交道。晚上,三三两两抬着一杯包谷烧对饮高歌。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和环境,我开始在思想上有些迷茫,出现信心不足,感觉全身心俱疲。这很快引起了领导的注意。后来,才知道,原来工区里的很多老前辈,刚调来时也有同样的不适应。是领导频频注入暖流,让我倍感亲切和鼓舞,是党渐渐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我很快进入到一种新的工作状态,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山里,体验着忘我的学习、工作和快乐。
一次偶然机会,我参加段组织的纪念“五四”征文比赛,我的诗歌《铁路》获第二名,被段团委推荐在《贵州铁道报》枫叶副刊发表。段团委徐书记和党办陈主任亲自把报子送到工地上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从此,我成了工区的名人,工友们都称我“诗人”。20多年过去了,这一称呼被同事们延续着。
一个富有诗意的称呼,不断鞭策着、鼓励着我。这些年,其作品1000余首(篇)发表于省内外报刊及30多种诗歌选本。应该说,文学之路是成长的,但创作的艰辛难以言表,尤其自己所选择的创作题材——诗歌。文学,她不只在于记录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的情感和体悟,更在于她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延续和发扬。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应有勇于担负和创新的精神,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那就必须使自己的作品更负有时代感、汗青感和厚重感,这样才有生命力。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推陈出新,白天与工友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晚上秉灯夜读,找来好的诗词、好的报告文学,认真学习、领悟。一首好的诗歌,一篇好的文章,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人一种心灵的传染、震撼。学习使人进步,领悟让人提高。长年累月与铁道线打交道,万物是有灵性的,一颗道钉、一根枕木、一粒道砟……看似平常的东西,在我的诗里,尽可能让它们活起来,一样有梦、有思想、有精神。
近年来,我国铁路快速发展,突飞猛进,势不可挡。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10来年间,贵州掀起新一轮铁路建设热潮。自2000年株六复线建设进入贵州后,相继有内昆铁路贵州段先后建成通车,贵州第一条地方铁路水柏铁路投入营运,贵阳火车站改扩建、六盘水铁路枢纽建设、贵阳南枢纽改扩建等工程相继完工,随着黄织铁路的投入营运,贵州铁路的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2010年5月,先锋号快速列车驶入贵阳的消息,让人们为之振奋。时速140km/h的“先锋号”,跑出“贵州第一速”,跑出了贵州人民的梦想。在贵州山区看到“蓝箭”号快速列车飞驰,都匀、安顺、六盘水迅速融入贵阳市3小时经济圈,贵州铁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漫长铁道线上,一阵阵风吹过,小站,如今面目全非。就像一个个消失的村庄,留在记忆里。一代铁路人沉重的心情,是伤心、是眼泪、是思考、是一抹纯真的记忆……
【酣畅夜星空,筑梦新时代】 2014年,怀着西南第一代高铁人的梦想,我被调到成都高铁工务段,参与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高铁贵广客专的建设,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西南高铁建设大会战中。这一年12月26日,贵广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西南,贵州第一速”的成绩被刷新,纪录被打破。250km/h的时速,标志着贵州结束没有高铁的历史。带给西南人们的是欢呼雀跃,更多的是满满幸福和希望。在贵州高铁建设初期,我们常把自己比喻成前沿阵地的炮兵,攻下一个阵地,转移一个阵地。待贵广高铁开通后,我随工友们转战沪昆高铁贵州东段和西段开展工作。历时两年多时间,沪昆高铁全线贯通。沪昆高铁开通后,我亲眼目睹开往长沙南的首列动车驶出贵阳北站,心情无比激动,自豪感油然而生。时速达300km/h,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贵阳昆明两城间实现千里一日还,从昆明到上海也仅需11.5小时。贵州融入国家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主骨架中,与成贵、渝黔、贵广等铁路共同构成西南地区铁路网主骨架。这是贵州人民的骄傲,是西南人民的自豪。一年一条高铁开通,像号角一样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2017年12月,发表于《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佳作选》)
对于一个酷爱文学的人来说,文字可以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文字可以代表内在的心魂。为了记下这些美好场景,或瞬间,为了写好身边的人和事,我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好的作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引起人们内心的憧憬和感叹,才会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同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首先要学会让自己静下心来。生活五彩缤纷,堪称乱花诱人眼,切记心浮气躁,要沉得住气,学会躲进小楼忍住孤傲,古人曰:“文以气为主”,也就是这个道理。每篇好的文章都是对自己心灵的表白。
一首佳作,是真心表白,讴歌当代铁路人的真实情感,讴歌精神风貌。这些属于那些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高铁人,也属于我自己。作品的出新,在立意,在于用理想化的思考,展开独特的想象,引发一些奇巧的比喻,从而使文章从立意上达到出新的效果。酣畅夜星空,筑梦新时代。赶上新潮流,高铁是梦飞翔的地方。雕塑家罗丹就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尤其是我国铁路高速发展的今天,呈现在身边和现实生活中的处处都是活生生的素材,当我们叹伤自己时运不济、生活暗淡之时,不要忘了,自己缺少的正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灵敏的触觉和洞察力,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独有潜能。相信,一个身体力行,不歇执着和追求的人,定将是一位能创造和出新的诗人。
【逆境,磨练一个人的励志】 童年的记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美好、幸福而甜蜜的。但对于我来说,却成了记忆深处的痛,是逆境,从小受尽苦难。出生在一个半工半农家庭,父亲长年累月在外,母亲多病,拉扯四个娃,无法顾及。有人问起我脸上那块疤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没有一点记忆,但问起我那只不同寻常的左手时,却记忆尤新。六次苦难降临于身:一次掉入火坑,烧伤了右脸;二次患神经瘤和一次高空坠落,伤残了左手;一次不慎跌入池塘;一次高烧不退演变成了肺病。六次命悬一线、死里逃生。村里老人都说这娃,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不幸经常找上门,上小学,上初中,学学,停停。同龄人调侃我“大学生”。初中三年课程,读了七年。一颗坚强的内心,一个山里娃的远方,实现梦想的历程是艰辛的。一路风,一路雨,是苦、是难,是泪、是痛、是创作素材,在其内心早已转换成前行的动能和精神的食粮,前行,逆境,磨练一个人的励志。我是把励志化为一种动力的人,曾经的苦涩、心底含泪的麻辣味,分明是一介草根与命运对抗与智斗的闪光。文学,诗和远方——一生追求的梦想。
1994年,我处女作《十七岁的梦》发表于《中国当代小诗大观》一书,由当代青年诗人、作家陈晓昕老师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高中时期,我是求是中学(浙大附中)一颗星,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诗歌比赛,四次获奖。每学期,一封封笔友信、一封封约稿函,却馋了他人眼球。
诗意从容,人生坎坷,心灵致远。如今,从成长历程,看到自己创作的源泉。生命犹如铁占,愈激发,愈能擦出心灵的火花。相继荣获河北省沙河市“校园诗”优秀奖;湖南娄底第二届、第三届“文坛杯”当代诗文佳句大赛优秀奖;中国首届“神秘之旅杯”诗文·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首届“精英杯”全国文学创作邀请赛三等奖;“经典杯”华人文学创作大赛二等奖;当代华人爱情文学大赛一等奖;“当代精英杯”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微型诗全国征稿比赛优秀奖;多彩贵州·文化荟萃-2020年度贵州省社区原创诗词大赛二等奖;经典文学网2019、2020年度十佳精英版主。
被评为“中国跨世纪诗人”“当代诗歌名家”“当代知名诗人”“新时代中国优秀诗人”“百强诗人”“中国新诗百年百佳诗人”等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