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青
日常生活中,一些被叫得滚瓜烂熟的名词,很少有人仔细琢磨一下准确意思、譬如“知识青年”。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你被称为知识青年,不但自己脸上有光,祖宗八代都很有光,因为那意味着你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但你有学识,而且你们家不是等闲之“家”。后来,伟人的智慧,生生改变了这个称呼的含义,知青,几乎成了有共同命运的几百上千万年轻人共同代名词。从这些青年年龄和学历看,多指受过学校教育的青年,包括了初中与高中。这样按图索骥也不尽然,一些基本没有受过几天学校教育的所谓“社会青年”也加入其中,这个名词在当权者的心中泛指在校的和没有固定工作的城镇青年。
如果以此类推,应该有知识中年——知中,知识老年——知老。现在不会有的,将来也未必会有。因为知青这个名称的产生,完全脱离了这个词性的本身含义,让一帮在校的、离开学校但是还没有就业的青年离开城市,到边远的地区去。怎么样给这场人口大迁徙一个美丽的说辞?这些人青年为主,所以叫知识青年比较合适,一来因为当时人们崇尚知识,给谁叫知识分子谁不高兴,叫知识分子有点拔高,有些人刚刚进中学大门,叫知识青年最合适,又有知识,又是青年,占尽了人间得意,给每个人嘴里塞块糖。让你稀里糊涂变成有知识的青年了。
因为是青年,就应该到实践中去接受锻炼;因为有些人还没有毕业,就应该接受继续教育——再教育吗。你看这名称两头堵,这时才知道这个名称的真正用意了。如果历史不会重演,这“知青”的名称不用注册,绝对是专用名称,没有哪一个群体去“盗用”这个名称。
二、民工
当下比较常见的一个称呼也颇耐人寻味——民工。从字面看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简称为民工。
暂且放下这个定义的社会意义不说,先说这个名词的历史嬗变。远的不追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民工这个词就出现过,但是代表的绝非现在的含义。
当时在北方的农村还是县、公社、大队三级行政组织形式。县里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基本上摊派到公社,公社再摊派到大队,以此类推最后摊派到小队。这些公共设施常见的有兴修水利,铺路、架桥、乃至开矿挖井等等。根据受益情况摊派有多有少,有时一个小队一个,有时一个大队一个不等。被摊派的人就叫出民工。想当年我就是沿着民工这条路走上工作岗位,换了户口本,改变了身份,想来我真的是中国比较早的民工。
现在的民工几乎是一个阶层,提起它就会想到城里那些吃最差的,干最重的,拿最少的,穿最落伍的一个个部落,就会想到火车站背着编织袋,左牵儿右牵妻,拼命挤车满头大汗的回乡过年的返乡人。民工几乎成了中国最辛苦阶层的代名词。经常听到有人对那些落伍背时的人说,你怎么像个民工似的!听了心里有些酸楚,中国不要让民工这个带有屈辱性的名词固化下来,好在现在一个新的名词被逐渐推开了——新XX人。虽然有点先来后到的区别,但是中国是大家的,城市也是大家的,谁也没有特权,当你走在干净的街道,住进明亮宽敞的房子,走进没有任何异味的厕所,首先要想到正是这些新城市人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他们都离开这座城市,无法想象是什么后果,到那时用几倍于现在的薪水也请不回来他们,我们哭都来不及了。所以让我们用平等向他们致意,用珍惜向他们感恩,用关爱向他们回报。让带有屈辱性的民工之称仅为历史学家之用。
还有一个名称也经过了天地逆转的变化。
三、小姐
过去称有钱、有势人家的未嫁女子为小姐。小姐是富有甚至是高贵的象征,在泛红年代也有享乐而矫情的意味。常听人家说不会做事情的某女子,像个资本家小姐似的。虽然有些不顺耳,但是并不反感。
没想到一场改革不但将贫富美丑都重新翻个个,就连称呼也重新定位了。小姐这个称呼也经历了大起大落。
开始从广东沿海一带对餐饮娱乐场合的女性服务员,称之为小姐。让内地一些人感觉很新奇,也东施效颦般叫起来。开始让那些女子很受用,似乎自己的身份也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举止言行也开始向着文明靠拢。但是这种欣喜没有持续多久就觉得变味了,那些从事不怎么光彩营生的女人以令人咂舌的速度,很快就夺去了“小姐”这顶贵妇帽子,人们那么自觉的认可了这个称呼。是对曾经的贫富差距的憎恨?是满足一下“消费者”卑劣的虚荣心,是对从事这些职业女性的同情?为什么那么顺理成章地,众口一词的叫这些风尘女子为小姐?从此小姐不再具有富、贵象征意义,它成了一个暧昧阶层的代称。据说从业人数还不少呢!就连媒体也默认了这个称呼。看来这个名词在未来的词典中要有一个新的解释:小姐也指一些风尘女子。如果你到酒店去消费,要当心,如果随便称呼一个女性服务生“小姐”,轻则遭白眼,重则让你空等几个时辰,合理抱负一下你,因为她觉得你不尊重她。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是我们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那你称她什么?同志?
四、同 志
同志,这个称呼曾经作为阵营的划分,着实风光了一阵子。电影中常见的两个陌生人,一句“同志”就会热泪盈眶,两手紧紧相握,台词基本是“同志,我可找到组织了”,“同志,你辛苦了”,这是一种认定,一种奖赏。甚至有些人浴血奋战,最终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被称之为“同志”。因为这两个字意味着一种身份的肯定——一个阵营里的分子,以区别异己分子。能被称之为同志的是有着共同追求的志同道合者,在同志大行其道时,往往指的是有共同革命理想的同道中人。如果上级希望得到下级“同志”的称呼,那还是一种平等、平易敬人的谦虚。另外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称呼一些陌生人,也会叫同志,因为这个称呼不反应年龄、性别、职务,很中性,不会造成误解。记得那时到商店买东西,召唤服务员时就喊:同志,把那个东西拿过来我看看;同志,问你个路,同志,我要寄一个邮包……
现在这个称呼也成为了过时之物,或者说早已“变性”了。你如果入住酒店,对着服务生大喊“同志,开门”保不定会招来麻烦。因为现在这个称呼被嫁接了暧昧的意味——暗示同性恋。天地良心,为何要糟蹋这样一个经过革命洗练的称呼,真是暴殄天物!但是不管你呼天喊地也好,拍案骂娘也罢,反正这个称呼已经被人家同性恋悄悄抢去了,谁让当初不申请专利呢!
诸如此类称呼发生嬗变的还有很多,譬如:老板、土豪……不一而足。
名称一定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革,会涌现出一些新名称,也会对过去的名称注入新的含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只能跟着接纳、接受。对于伴随着一些名称的嬗变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我们有自己的定位,很难做到人云亦云,那也只好随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