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访经典文学散文学院副院长梁春云 采访人:章晓红
梁春云女士近照
【梁春云女士简介】 梁春云,大学文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枝江市关庙山文学社副秘书长(文学社杂志和微信公众号编辑),现任枝江热线网总版主,经典文学网超级版主,经典文学散文学院副院长,中华文艺微信平台执行副主编。建有“惟孜”个人公众号,出版有散文集《惟孜》《楷瑞》《岩·臻锦》,有散文作品在“盛世中华杯”国际文学创作邀请赛中获特等奖,有散文作品在“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多篇文章在省、市及地方刊物上发表,数十篇(首)散文、诗词入编《“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精选》《二十一世纪诗人作家作品精选》《当代影响力诗人作家文选》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被聘为经典文学网、中华文艺微刊签约作家。 梁春云女士的文学成就,已有百余家网站予以报道。 【访谈实录】 章晓红: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岁尾,您被经典文学网授予“2020年度十佳精英版主”,请问您获得经典文学至高殊荣,此刻的心情如何? 梁春云:我非常感谢经典文学网资深版主的举荐,尤其是这些德高望重的版主,在“十佳人物”评选之际,高姿态地提出退出,令我非常感动和敬佩,更感谢经典文学网总编陶士凯老师、副总编孙淑香老师、以及您和一批老师们对文学新人的高度重视和培养。 我于2020年3月参加‘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有幸与经典文学网总编陶士凯老师、副总编孙淑香老师相识。我被网站“树经典文学,创文学经典”的宗旨所吸引,也被陶老师说的“文学不是我的命,但是我的根”的亲切话语所深深触动。在两位老师的引领下,我于4月初入驻经典文学网散文版,得益于版主老师们的悉心点评和指导,又有幸拜读了网站的一篇篇优秀帖子,老师们的优秀作品和真诚的点评和指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对于提高我的散文创作水平,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一个个老师已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我一直在曲径通幽的花间小径漫步,豁然间一条四通八达的阳光大道——经典文学展现在眼前,这是我虔诚仰望的纯文学之“道”,我毅然以文入道,与师同行。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经典文学为“培育文学精英,致力于经典文学事业发展”,建造了一条高质量的文学“高铁动车组”,让广大文学爱好者在良性运行的快车道上学习、交流、提高。 在散文版历时9个月以来,我被老师们敬畏文字,严谨治学的态度,充满青春活力的文笔,为自己为人生而写作的高尚情怀所感动。我能时时聆听到老师笔下那富有激情的心声!那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那是写作的真谛。我欣然与老师们携手前行,大步流星地走在文学道路上,倍感欣慰和自豪。 章晓红:经典文学网自2020年7月起,在原来开展的每周一诗、每周一词的基础上,增设了每周一文活动,您也被网站任命为经典文学散文学院副院长,您能谈谈开展每周一文活动的初衷吗? 梁春云:为了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学会创作散文作品,进而创作出优秀散文,散文版以每周一文的方式,由出题老师命题,诠释该主题的具体要求,并附散文名篇1篇,以供习作者参考。参与活动的作品,发到指定版块,由主评老师、辅评老师点评,从而达到快速提高习作者的散文创作水平的目的。 对于获得高亮的作品,经过汇总发布到经典文学网及中华文艺微信平台,以便展示和交流。由于到了年底,大部分业余作者因为忙工作等多种原因,参与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慢慢熟练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后,逐渐将写作视为一种习惯,便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散文作品来。
章晓红:您有散文作品在“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有散文作品在“盛世中华杯”国际文学创作邀请赛中获得特等奖,能谈谈散文创作的一些写作要求和自己从事散文创作的感悟吗? 梁春云:好的。首先感谢经典文学网站各位老师的栽培和抬爱,让我在植播的麦地里收获了一季籽粒饱满的麦穗。我想借此机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同众多爱好写作的老师和同仁一起,共同探讨散文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1、让散文成为文学的一道风景 散文创作,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的创作,首先是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好的语言,用词准确,清新流畅,栩栩如生,让读者轻松、随意地从文中吸取丰富的知识,能够感受到文字的趣味和神韵,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又让人回味的意蕴及性情,从而引起共鸣。 其次是要有真情实感。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风趣的艺术手段和幽默的文学语言,润物无声,流露真情,抒情自然,将细节、故事进行打磨、提炼,融入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融入思想性和艺术性,让主题升华,富有哲理,以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 其三是让读者有亲近感。一篇接地气、文字鲜活、通俗易懂的散文,好像是在跟读者促膝谈心拉家常,读者会从娓娓道来、平实又不失韵味的文字中获得亲近感。让读者愿意看,并反复阅读,手不释卷的散文,是因为文中有的放矢地表明了生活的态度,有着积极向上的意蕴,能带给读者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受到智慧的启迪。 其四要充满正能量。作者要通过浓烈的、精炼的、有韵味的、诗意般的文字,捕捉善行善意,弘扬大爱大德,将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感悟加以凝练,最终触动自己,也触动读者的灵魂,共同引起思想的穿透和情感的共鸣。 我想,只要把握了以上几个方面,创作出来的散文,一定会成为文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2、让散文打动读者 作者创作散文,需要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需要欣赏生活的热情和耐心,需要作者人生阅历的沉淀与思考,需要为人为文的坦诚与率真。作者的发现,作者的思索,作者的感悟,一一沉淀,深度加工,事理通达,融入到感性和理性的文字中,通过平和的心态,亲和的语言,生动的文字,以充满灵性的语境,以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的余韵和魅力,褒扬至善至美,审视和解读常物的不寻常之处,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让人体会善意、体会温暖、体会人生独到的视角与观照、体会自成一家的风格与静美。 由此,让人不由自主地享受作者构建的轻松氛围,欣赏动与静的文字妙趣,并随着作者描述的立体画面互动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发情感交流互动、生命体验、个性独立思考的碰触,一起引发奇想,一起顿悟,一起获得认知的共识,乃至跟随作者一起感恩、一起愉悦、一起忧伤、一起情不自禁、一起泪水涟涟。 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给人以品味较高的艺术享受,让人眼开眉展。亦如汪曾祺所说:“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中国人写字讲究‘行气’。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的联系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如姜庆涛老师(网名风萧易水)的抒情散文《寒风中的残叶》,通过对“庭院中那颗枯瘦的树上摇摇晃晃地挂着的那一枚清瘦的残叶,顽强地独恋枝头……多想让一季的时光倒流,小心翼翼地踩着曾经走过的足迹,品味着美好的故事。展开心扉,将心情缓缓倾诉。掬一捧清雪让融化的水儿温婉流于心间,如甘甜的泉水丝丝入口,滋润着心扉,带着一季的执着,期待着满园的杏花开放。还记得你我初识的那个芳菲的四月吗?小小个儿头的你我,飞奔在开满杏花的林间,小小的年纪,便学会了拜把插香。你我的父母便也将你我看做亲生儿子,上学的路上……上工的路上……多少欢歌笑语留在凡间。多少梦想等待着我们去实现,如今,你却独步孤旅……” 老师通过借助对花草树木、枯瘦残叶的一番纯粹描写,引入发小独步孤旅,撒手人寰的辛酸往事之中。老师以静默淡然的思绪,细腻委婉的笔触,以睹物残叶寄情,托物言志的手法,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感情沉重,善心笃定,展现出的字字句句都是理,枝枝叶叶总关情,给人以强大的心理触动和感染力,让人记住了发小,让人读出了生活的坎坷和艰辛,读出了顽强面对残酷现实的斗志和毅力,进而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这种看似如月夜星辉轻洒般静谧的文字,实则巧妙地烘托了跌宕起伏、景情交融的深邃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作者打动自己的同时,读者也被打动了,读者的思想情感也被调动起来了。 这样的散文会让人一品再品,感到意蕴无穷。
3、写出内心深处的故事 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便以自己喜欢的语言方式,充满浓烈的诗情画意,而让故事接地气、鲜活、富有灵性,富有生命力。有的觉得写出来是一种心灵释怀吧,而有的写出来后,或编辑成集,或出书则作为纪念,留给自己的子孙,姑且是一种精神财富吧;有的则在某些刊物、杂志及网站、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发表,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更是寻求到了一种在文学路上逐步成长的心理平衡和慰藉。 如刘清老师(网名在水之湄)在抒情散文《一卷书香染,盈盈醉清秋》一文中告诫我们:“生命之美贵在真,一个真实的生命从内而外散发着淳朴的气息。不要让自己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表面的追求上,要学会透过表象挖掘事物和人的本质。当一个人不再拘泥于形式和表面时,才会找到人生最本真的东西。人生,唯有孤独,方能出众,学会让一颗心在浮躁中彻底安静下来,静能生慧,亦能生智。圆融不争是人生的大智慧,学会与自己对话,与生活握手言和,与世界和解,人到无求品自高。让生命在自由中呼吸,在爱中丰盈,在超越自我中攀登,在上善若水中润泽,这就是无憾的人生!” 品读老师鲜活生动的文字,实际上是在品读老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春风化雨般的生动故事。能让人读出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能读出老师“人到无求品自高”的豁达与坦然,能欣赏到“那些生命中不期而遇的暖,那明媚着变幻的四季”中的人生路上最动人的风景。这是作者具备了丰富的社会阅历,沉淀了人生的经验和智慧为前提,而且这样的写作,始终是按照文学的原生规律,是为自己澄澈的心灵,也为不悔的人生而写作。这样的作品,耐品,耐嚼。因而,它的文学价值及文学魅力也会变得更加长久。 有幸拜读到这样唯美的文字,是我的幸运。于我而言,我会作为自己努力的一个目标,会不断地促使自己写下去,且写作的原动力十足。
4、做到知识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散文作家、评论家红孩谈散文:“散文是说我的世界。”“散文毕竟是散文,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作为一个散文作家,你要干的事就是要以文学的身份绽放你的文字,而不能以文史专家的身份去刨根问祖……”“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要给读者提供三种含量:一、提供情感的含量;二、提供知识信息的含量;三、提供文化思考的含量。” 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丰富的现实生活轨迹,无疑是散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并成为作者的丰厚土壤和精神支撑。 如张荣彬老师(网名驼影润沙)在抒情散文《秦岭的红叶》中写道:“秦岭的红叶只写满浓浓焱焱的乡愁。当你静下来的时候,就会读懂其心声。它们会夜听千壑泉声、万亩松涛,会昼察汉唐遗韵、现世华章。它们从来不把心中的悲伤与喜悦诉诸路过的鸟儿、掠过的流云、永不回头的山涧溪流。它们会站立在祖国的云顶之上、峻岩之巅拓印神州的山水,驾驭季风奔赴那叶漂泊在东海的八万平方公里的台湾岛,并在冥冥之中、在梦里驮回对大陆孤苦伶仃的遥望、驮回对家族布满根系的土地思念、驮回对咫尺海峡隔断的乡音村烟与古巷祠堂的幽幽情结。它们终有一天,也会蘸满乡愁拓印那座海岛所有的山水,把渴望的目光摆渡到江南的柔柔水乡、焊接到北国的巍巍高原!” 作者通过发现红叶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沉淀生活的阅历与思索,细腻刻画并注入对大自然的描写,将令人震撼的红叶的感悟升华到祖国爱、民族情的高度,进而凸显红叶的博大气韵,作者内心情感世界澎湃的激情得以迸发出来,欲提炼表达的事理不断升华,被禁锢的知识视野得到了开放,最终将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契合,将作者与读者彼此的心灵逐渐靠近,进而让读者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这样的文章能让人一口气拜读完,能感受老师以大手笔挥就红叶的非凡品格和气势,彰显民族激情和大爱,引领向上的抱负和斗志,令人无比振奋,意味无穷。也就是说,透过老师激情洋溢的文字,能够让人体会到情感含量的深重,体会到知识信息含量的丰富,体会到文化思考含量的厚重。 那么,这样的散文,无疑成为作者和读者喜爱的好散文,大家就好似盼到了自家地里结出籽粒饱满的麦穗一样欣喜、自豪。
5、话说文学爱好者的责任和使命 汪曾祺说:“现在对于责任感的理解可能有两种,一种所谓的责任感就是古代的‘代圣贤立言’,还有一种责任感,是作家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感受,是出自自己真诚的思索。我赞成后一种责任感。”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当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自我追求,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无论是寄情山水、讴歌时代楷模,还是感怀乡韵乡愁、亲情友情,作者担负着弘扬本土文学大厦的重大使命,就是要书写出社会生活风清气正的家国情怀,书写出与日月齐辉的人生高度,书写出文化孕育的国魂精髓,书写出引领时代潮流的经典华章。 陈洪坤老师(网名邯郸陈勇)在抒情散文《乡恋》中写道:“快步走到我家的小院门前,已锈迹斑斑的‘铁将军’静静地悬挂在门鼻上,略显沧桑孤寂,它见证过门庭若市,见证过出出进进的繁华。如今,它也许孤寂地在怀念着曾经的辉煌。开锁推门,两棵遮天蔽日茂盛的合欢树闯入眼帘,使院落更感清凉幽致。曾经热闹非凡的院落,如今静静悄悄的,物是人非中,寻不到往日的温情。潮湿的青石地板和院墙的衔接处,青苔斑斑,那如毯般的青苔仿佛在日复一日中思念着孩童时的我。孩童时的我,经常蹲在墙角处,好奇地抚摸着它们的身躯,嘟起嘴巴吹着它们玩,也许我那时吹出的气体氤氲了它们的意识,当我走进院落时,仿佛听到它们的欢悦声,青苔更绿了,而此时我的心情,犹如一幅静谧幽深的图画,婉约在清凉的院落里蔓延。” 老师寥寥数语,触景生情,下笔有神,对父母深情的怀念,对故乡悠悠的乡愁,对时代列车的飞速向前,诸多浓烈的情愫,凝聚成为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作者合着时代的节律一起脉动,将浓浓的乡恋之情跃然纸上。读来不觉悲从心来!但有“铁将军”在,有锁着的老屋在,有一段抹不去的回忆时时萦绕脑际,就会有常回家看看的念想,这里又体现出老师回到现实中淡然平和的心境,又让人如咀嚼着清凉的薄荷糖心之爽怡,又如寒冬的薪炭冒着火苗直暖全身。 还有单佳老师的《路遥,一代人的记忆》、杨平老师(网名皖平)的《故乡的月光》、伊永华老师(网名风飞扬)的《雨中情思》等,笔致清丽,浓淡适宜,有感而发,皆具神韵,令我受益匪浅。这些优秀作品无不是以承载着文学的使命和担当,揭示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读起来意味无穷。 在此,请允许我向各位老师的辛勤笔耕致敬!向老师们道一声:“谢谢!” 汪曾祺在《<蒲桥集>自序》中谆谆告诫我们:“其实,如果一个国家的散文不兴旺,很难说这个国家的文学有了真正的兴旺。散文如同布帛麦菽,是不可须臾离开的。”汪曾祺又说:“‘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的形式,如新诗、戏剧,是外来的。小说也受了外国很大的影响。独有散文,却是土产。” 杜鲁门·卡波特说:“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阿·安·普罗克特也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就让我们怀揣文学梦想,怀揣一颗振兴传统“土产”散文的梦想,以寻觅文学路上散文风景的初心,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胸怀和担当,以凝聚越来越多的人能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与研究,以越来越多的作品能走出平庸、走向经典的文学效应和社会效应,来推动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伟大复兴。
章晓红:刚刚听了您对经典文学散文版的一部分优秀作品的解析和谈及到的散文创作的心得,可谓是娓娓道来,感悟深刻,令人受益匪浅。常言道:“人如其人。”您在实际创作中,您的作品也被广大文学爱好者公认为是“人品和作品的高度统一”。那么,请问,您在新的一年里,会有什么打算和期待呢? 梁春云:我有缘与各位老师、文友相聚在经典文学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相聚在全力打造中国诗人、作家的培训基地里,相聚在诗人、作家、读者相互沟通的桥梁纽带中,我和大家一样,心中都怀揣着一颗文学的种子,有一颗朝圣的心。在新的一年里,要把这颗种子播撒在经典文学这块富饶的沃土上,让它生根、发芽,以至枝叶繁茂;要与散文版同仁一道,为经典文学的更加繁荣而积极努力。
章晓红: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诗意表达,以及谦逊虚心的品格,善良本真的品性,影响并带动了网站及身边的诸多文学爱好者积极向上,辛勤笔耕,充满文化自觉与自信。在此,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阖家欢乐;祝经典文学网在春风雨露中百花绽放,芳香四溢,硕果满园!
下面请欣赏梁春云老师一组佳作: 附:梁春云散文作品5篇(点击可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