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蓝色天堂 于 2020-6-25 21:42 编辑
老家的巷子 文/吴焕宰 四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天霁风轻的日子,也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游玩季节。港巷口,是外地旅游团游玩古民居进出的地方。每逢节假日,或星期六日,进进出出的人就更多。 港巷口的屋檐处,五六位七老八十的老太太,在那里摆设着流动货摊。一辆三轮车,或一辆手推平板车,上面辅几块木板,摆几只箩筐、纸箱。卖些箩卜丝干、箩卜片干、减菜干、桃胶、笋干、黑豆、黄花菜干、土鸡蛋等等。季节出什么,她们就卖什么,都是自家出产的地地道道土得掉渣土得不能再土的土特产。 她们见我过来,都非常热情客气。古民居旅游进出口停车场便在新德堂东边的不远处,游客游玩的第一站便是新德堂。她们都是新德堂的媳妇,看着我长大的长辈,老大妈、老婶婶和老嫂子们。自从我家搬出新德堂住新屋,特别自我外出闯荡江湖,几年都难得遇见她们一面,或亲戚家有事偶然碰上,但也聊不上几句话。 旅游团一波一波而来,又一波一波而过。游客们来时,她们手忙脚乱,没有帮手,也来不及应付。说着土洋结合的本地土话,夹杂几个难得咬字准确的字语,介绍着自己摊上不加任何装饰的货品,让人听了更显滑稽。她们卖东西的那种慌乱,让人更感觉到土特产的地道。卖的东西也随随便便摆放在那里,好像孩子们过家家。平时没有游客时,她们就坐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只当自己在晒着太阳,聊着谁家短哪家长。日子也随着她们的悠闲心气,斗转星移日月变幻。 “都是我们家自己种的,很便宜,带一点走吧,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一见游客过来,她们便放下所有心思,开始热情拉客做生意。 “你们现在不买点回去,回家后肯定会后悔,城里没有这么便宜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这些是地地道道的真土货。” “我向你们保证,都是自家种的,没有施农药的。如果不是自己种的,以一赔十。” 我站在边上,认真地听她们说着这些不知她们从哪里学来的商业语言。估计她们是最原始最地道的生意人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五六个摊头,她们卖的几乎都是一样的东西,但她们互相不抬价,也不杀价,也不拉别人摊头的客人。只要客人来到自己摊位前,就异常热心地招呼,说着我听了都想笑的土洋结合的所谓普通话。有几个客人明显没听懂,我站在旁边,情不自禁地插嘴帮他们解说了几句。 有个江苏常熟来的游客,要买一斤箩卜片干。这和五花猪肉一起炖烧,确是一道很好的家常菜。嫂子开价十六元一斤,常熟游客要十五元。嫂子一边说一边快速地称了一斤箩卜片干,客人递过来一张20元钱,嫂子麻利地从一卷着的脏兮兮塑料袋里找出4元零钱还给客人。客人摊着手还想再要那一块钱,嫂子只当没看见,招呼别人去了,一副精怪的样子。我笑着对常熟客人说:“先生,算了吧,你手上这一大包东西,她实际也赚不到二三块钱呢,一斤箩卜片干,起码要十来斤箩卜才能切出来,还要加上晒的好几天功夫。” 客人实际也懂这些,他会心地一笑,转身走了。 我也会心一笑。站在那里,欣赏着这几个老老小小的老太太做生意。感叹哪,几个一字不识的老妇人,从没有出过远门,除了种田地,从没做过别的什么营生,现在却能在自己的家门口有板有眼地做起生意来了。古民居旅游项目开发后,她们在自己这古老的原来只有自家院子里人坐着聊天的港巷口,慢慢学着做起了土特产生意,自家长年累月吃着的田里出的土货。 农村生活,竟也能如此有滋有味。忙忙碌碌,让人少了许多烦恼,也没时间哀怨。她们好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琐碎。她们没有更多的梦想与追求,只为每天能多赚几块饭钱和零花钱而快乐高兴着。 一番忙碌之后,游客走了,她们赶紧打招呼,为我让坐。我哪里敢呢,她们都是我的长辈。她们开始问候起我的老母亲,说些陈年旧事,说些现在的日子,也谈论健康,谈论老年生活。让人惊讶的是,她们还谈论国家养老制度和政策,谈论人生活着的意义,和人生最后的美好归宿。虽然有些想法,都是世人普遍的想法,但从几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嘴里说出那些只有大学问、大智慧者才能说得清楚的人生真谛和高深词汇,实在是难能可贵。可见国家的宣传,村头早晚啰嗦着的喇叭筒,正能量文化传播洗脑,竟然有如此强大惊人的效果。 几十年来,没有与她们真正接触过。生活里,与她们仿佛也相隔得很遥远很遥远。对她们的认识只局限于年少时生活在一个大宅院里的那些点点滴滴记忆。今天,这么近距离的看着她们手忙脚乱地做生意,看着她们为人处事,言行举止间,还那么纯洁那么朴素。面对生意,没有半点做作与虚假,只有明明白白的付出和实诚。我不能不对她们刮目相看,或许这便是久违了的农民的特质—憨厚老实吧。 难怪今年都86岁了的老母亲,正悄悄地准备了很多土特产,也想到这里来卖。我们兄弟姐妹怎么劝说,都不能动摇她的坚强决心。她说不用我们养她,她能自食其力,人家行,她也行。我们原来都不信,现在我站在这里,看着眼前所发生的改变,我真的信了,事实已经让人不得不信。原来人老了也需要生活圈。 其中有位老婶子,今年都89岁了,因为不识数,不会算账,所以,她就专卖土鸡蛋,也只会按只卖,一块五毛钱一只。她说自己平时提着小篾箩,一块钱一只到临近村把鸡蛋收来,节假日,星期五、六、日三天,放在港巷口卖,这些时候游客来得多。大家也让着她一个人卖鸡蛋。可我仔细一看,这那里是什么土鸡蛋呢?这明明是批发市场上的养殖鸡蛋嘛,但大家也不在意,因为她卖得本来就很便宜。 她看见我,就急不及待地拦住我诉苦。老叔去逝得早,她生养了两男三女,一手带大成人,还一手操持他们的婚嫁,一直没有改嫁。两个儿子与我上下差不多大,是我小时候比较相好的发小。她早年生育时落下严重的哮喘病,五六十年过去了,都没真正医好过。她一直都以为自己寿命不长,没成想天天喘息着竟活到今年八十九岁了还能健健康康自食其力。她跟我说儿女都不管她了,就靠国家每月300多块钱养老补贴,和在这里卖鸡蛋赚来的钱养活自己。 她悲伤地口口声声说:“都没人管了,也活腻味了,早够本了,没有指望的活着真没意思,不如早点去死了好。” 八十九岁的人了,还精神着呢,衣着也干净利索,不象有什么重病缠身的样子。我心里很疑惑,她儿子我虽然好几年没见过面了,但我知道这两位发小也不是什么大邪大恶之人,这几年一直在外地奔波忙碌,不知有没有赚到钱,但肯定不应该象她说得那样不堪,否则,她哪里能如此鲜活地生活着。父母健健康康坚强地活着,做子女的竟忘了父母活着活着已经老了,疏于照顾那是有的。我一边好言安慰,一边准备想法打听她话语的真实性。人老了,寂寞孤单的日子过久了,也会产生压抑,幻生出许多悲哀的景象。 老人如同这破败陈旧的古宅,古宅也如同这耄耋老人,青春容颜和顽强生命力,最终被时光悄悄地彻底抹去。老宅大院里只剩下一些年老体弱的老者了。在这古旧久远的岁月里有他们快乐的生活片段和人生最真最深刻的记忆,也有一些伤痛更牢固地烙印在她们的内心深处,永远无法让人忘却。 人是善变的动物,适应性也强,怎么样的生活环境产生怎么样的生存智慧。四百多年,在人们不经意间一晃过去了,而古宅大院,却风里雨里永远伫立在那里守候每个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只要你不忘记它,它绝不会忘记你,并且无私地为你遮风挡雨,保存收藏你隐隐约约到处留下的点点滴滴。 只有有人热闹地生活着的地方,才会有更精彩的故事与传承。
2019年5月1日于仙居高迁古民居
|